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这一期发表的王国来的事迹报导和他的日記摘抄值得大家仔細讀一讀,很好想一想。一个地质工人,常年在野外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到处流动,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他在深山中測图,在老硐里取样,背坑木鉄  相似文献   

2.
刘晓玲 《河南地质》2010,(11):53-53
近年来,我局紧紧围绕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的中心工作,以抓保障带队伍、建制度激活力、广宣传促工作为重点,不断拓宽宣传工作思路,新闻信息宣传稿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新的提高。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3.
南方都市报“网眼”版做过很多拆迁新闻,我自己亲自操作的也不少了。我亲眼见证了拆迁新闻“门槛”的提高,最近已经发展到自焚才有媒体关注。打动我的拆迁新闻,不在于其惨烈,而在其无奈,在于那种面对“不可抗力”的无力感。最典型的代表我这样情绪的新闻,却是一个完全没有任何新闻亮点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正>近几年来,在我编辑部收到的稿件中,不少因缺乏必要的撰稿人信息,以致稿件积压。如有的投稿人工作流动性大,无法取得联系,长达数月甚至近年之久;有的投稿人通讯地址不详、不固定,造成邮件丢失或退回;有  相似文献   

5.
李才 《地质通报》2018,37(8):1-2
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元旦献辞中对幸福最精辟的注释。以此作为这一专辑序的题目,对于长期在地球上最艰苦的环境中从事地质工作的人苦中寻乐也是十分贴切的。1苦与乐的辩证本专辑的作者和读者都是从事地质事业的。大家都知道,三百六十行中,地质行业是最艰苦的行业之  相似文献   

6.
11月初,记者来到被誉为“中国铀都”的相山矿田.体验寻找铀矿宝藏的地质工作者们的苦与乐——  相似文献   

7.
自《江苏地质》1990年第3、4期连续刊出本刊优先发排微机磁盘一打印件稿件的信息以来,陆续有一些作、读者前来询问有关细节。1991年3月5日我刊首次收到江阴市建筑设计院陈玉林寄来的磁盘及打印件,1991年3月22日又收到南京大学刘松玉等的磁盘及打印件。这表明一些作者已开始利用我刊对磁盘一打印件稿件实行的倾斜政策,为加快推出自己的科研成果服务。我刊已优先将上述稿件送审,如通过终审,我刊将履行优先发排的诺言。有必要指出,我刊所指的打印件包括 PC 机、长城机以及四通打字机等自动编辑机用的打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在我编辑部收到的稿件中,不少因缺乏必要的撰稿人信息,以致稿件积压。如有的投稿人工作流动性大,无法取得联系,长达数月甚至近年之久;有的投稿人通讯地址不详、不固定,造成邮件丢失或退回;有的文章内容需要编辑部与作者商榷、沟通或提出修改补充意见时,无法找到撰稿人,只好将稿件搁置下来……。  相似文献   

9.
《水文》1966,(2)
福建省水文总站于二月十六日召开水文技术革命座談会。会議一开始,全体代表座談学习焦裕祿事迹。他們认为,要革命,就要有焦裕祿那种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現将部分发言摘刊如下: 林礼荣(福州分站副主任)同志說:焦裕祿同志在最困难时候到群众中去訪貧問苦,而我在洪水期最紧张的时候就很少去測站。我过去常常把自己的意見强  相似文献   

10.
采访韦寿增同志的先进事迹,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学习先进、洗涤心灵的过程,还是一次提升新闻业务水平、检验新闻从业能力的好机会。回想自己从事新闻工作十几年来,被这样一位平凡的人深深打动的经历不多,而在采访过程中被采访对象这种执著与奉献而感动得多次流下热泪的经历,平生还是第一次。令人欣慰的是,短短几个月时间,韦寿增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下,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对行业通讯员在2013年~2014年度的宣传工作进行了考核评选,并公布了获奖名单,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夏熔静等15人获评优秀通讯员。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行业宣传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行业通讯员队伍于2013年建立。此次,中设协根据两年来投报稿件的数量、新闻稿件质  相似文献   

12.
凡是向我刊投稿的作者,可以选择电子投稿或邮寄稿件方式。 电子投稿:将撰写的论文直接发至我刊电子邮箱(E-mail:ytlx@dell.whrsm.ac.cn),并注明是投稿,提供论文联系人及其通讯地址,不必再另寄打印文稿。收到稿件后,编辑部及时告之作者稿件登记编号。 邮寄稿件:将打印好的文稿3份寄至本刊编辑部,注明是投稿,写明论文联系人通讯地址、电话或E-mail地址,收到稿件后,编辑部尽快将来稿复函寄给作者。 被我刊录用的论文,编辑部直接将修改意见寄给作者,在规定时间内,作者将修改后的稿件一律发E-mail至编辑部,并注明是修改稿,写明论文联系人姓名、…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在我编辑部收到的稿件中,不少因缺乏必要的撰稿人信息,以致稿件积压。如有的投稿人工作流动性大,无法取得联系,长达数月甚至近年之久;有的投稿人通讯地址不详、不固定,造成邮件丢失或退回;有的文章内容需要编辑部与作者商榷、沟通或提出修改补充意见时,无法找到撰稿人,只好将稿件搁置下来……。为此,要求投稿人提供必要的个人信息——详细通讯地址、电话,电子信箱。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我刊现已入网"ChinaInfo(中国信息)网络资源系统<电子期刊>",所以,向本刊投稿并录用的稿件,将一律由编辑部统一纳入ChinaInfo信息服务系统,进入因特网提供信息服务.凡有不同意将自己稿件纳入因特网传送交流的作者,请另投它刊.本刊所付稿酬已包含刊物内容上网服务报酬,不再另付.  相似文献   

15.
在编辑稿件时,我们已遇到几起署名问题。主要是两人以上署名的稿件,在征询意见时,出现有的作者不同意署名,或对名次排列有意见。署名权是《著作权法》中著作权五项权利之一,必须严肃对待。它既体现作者的权利,也表示文责自负的义务。署名应遵守两条原则:一是署名者必须是科研工作的主要参加者,论文的直接撰写者以  相似文献   

16.
邹楚镇同志原是一名普通工人,文化水平不高,解放后,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努力锻炼,现在已成为该队众所皆知的电机技师。他有不怕困难、苦钻深研的特点。他一贯保持干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工程地质学报》将于2010年1月正式开通在线投稿系统。欢迎各位作者、读者、专家、登录使用。本系统中,作者可以网上投稿、查询稿件处理进度、下载修改稿件的一般要求;专家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审稿;读者也可以在网上浏览和下载本刊的过刊全文和最新文章收录情况。 1 网上投稿 (1)点击《工程地质学报》网址:www.gcdz.org。 (2)注册和登录:请根据相关提示进行注册,注册时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请保留,以后查询时均使用此用户名和密码。注册时标注*号的为必填项,其他项可选填。 (3)投稿:点击本刊网址,输入您的用户名称和密码后,即可点击投新稿件,按提示逐项填写稿件信息,并上传稿件全文,点击下一步,对稿件信息进行核实,确认无误后点击完成,即可完成投稿。 (4)同一邮箱只能注册一个投搞人。若忘记用户名和密码可与编辑部联系,或用其他邮箱再注册重新投稿。 2稿件查询 登录投稿系统,点击稿件查询,可查看所投稿件的基本信息和目前的处理状态。稿件在我刊的处理可分为若干阶段,其中有些阶段可以跳过。这些状态请在稿件状态栏下及时查询,修改意见或退稿意见可以在修改意见栏下查询。更新的稿件可在上传/下载修改稿中上传更新,也可通过email发送。 3 网上审稿 (1)热忱希望各位专家登陆我刊审稿系统,并注册为我刊的审稿专家(一般要求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获得者)。 (2)编辑部已为部分专家作简单注册,并将审稿专家登录的网址、用户名和密码发送至专家的电子邮箱,审稿人在邮件中可直接点击链接审稿。 (3)敬请各位专家登录在线投稿审稿系统,输入您的用户名称和密码,点击相关模式,点击左侧修改个人信息可以进行相应修改补充。您的邮编和地址请准确填写,以便我们邮寄审稿费。 (4)点击新送审稿件或者在审稿件模式,您可直接下载稿件离线审稿,然后将审稿意见和对原稿的批注再上传回来,也可在线直接审稿。 (5)同一邮箱的审稿人一经注册并经编辑部认可后,不能以同一邮箱进行再注册。 本刊热忱欢迎对工程地质及相关研究领域有兴趣的专家学者登录在线审稿系统,成为本刊审稿人。 由于系统在运行初期,有些作者和专家尚不习惯在线投稿的运作程序,本刊编辑部将在收到电子邮件投稿后替作者注册并上传稿件,同时将注册用户名和密码通过投稿邮箱通知作者。若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010-82998121,gcdz@mail.igcas.ac.cn)。对于文档较大的稿件,请提前与编辑部联系。  相似文献   

18.
正作者将稿件登载在本刊的同时,已许可我刊编辑部及我刊合作的数据库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等。我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我刊合作的数据库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凡有不同意者,请另投他刊。  相似文献   

19.
正作者将稿件登载在本刊的同时,已许可我刊编辑部及我刊合作的数据库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等。我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我刊合作的数据库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凡有不同意者,请另投他刊。  相似文献   

20.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学、勤练、勤思考,持之以恒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数十年来,我始终抱着一颗坚定的信念,在新闻海洋里遨游,播撒种子,并享受着收获的喜悦。下面,我把多年业余从事新闻写作的几点体会介绍给大家,与大家共同探讨、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