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及标准化方法,对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科研工作中的信息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通过共享机制,使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的不同部门能够持续地充分共享科研信息,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成功解决了科研工作中的由于信息非对称占有而引起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网络服务是煤炭地质档案业务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解决在公共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虚拟专用网络技术,通过分析其应用于煤炭地质档案网络服务中的优势,为行业内外部的信息共享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针对地质信息网络化进程中信息共享交换方面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了在信息使用中数据源和客户的使用者之间建立基于XML的地震信息共享与交换网络服务层的思路,并对网络服务的概念和优点进行阐述,通过程度代码和简单注释说明使用XML技术的实现方案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文军  解建仓 《水文》2006,26(5):48-51
在总结防汛抗旱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分析了与各级防汛抗旱工作有关的部门拥有的大量不同格式、不同载体的信息资源,由于区域、部门的相对独立性,系统建设自成体系、标准不一、资源分散、共享困难、应用水平低等问题。利用中间件技术构建一个逻辑集中的数据平台——虚拟数据中心,统一防汛抗旱信息综合处理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快速交换与全面共享。  相似文献   

5.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在地矿点源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论述了如何利用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来建立有关数据字典,如何在数据模式设计以及地质数据描述上采用这套代码,实现地质信息共享。重点论述了地在太点源信息系统中的方法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构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本文探讨了基于网络技术、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并结合地质环境专业知识,建立集数据发布、管理、查询、共享等为一体的天津市突发性地质灾害数据网络发布与共享平台的设计过程,并以天津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群测群防、预警预报、巡查与监测信息为数据源,实现了天津市突发性地质灾害信息网络发布平台的建设,进而为政府、社会公众等进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和应急处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地质资料信息的共享.针对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存在多源、异构等问题,利用国际地学信息的开放标准,提出了异构地质空间信息集群的体系结构,为全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从面向服务的观点来看,地质空间信息集群包括基础设施服务、计算服务、地质空间数据服务、地质空间信息服务、地质空间知识服务和地质应用服务.原型系统的实现,验证了所提体系结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WebGIS的环境地质灾害网络数据库系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前,大量环境和地质灾害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处于单机、封闭的系统形式,导致数据信息的管理、更新和使用落后于社会对信息的需求,花费巨资建立的数据库资源无法被需要者利用,难于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变为数量众多“信息孤岛”。改变这种局面的主要技术途径就是建立一个通用、高效、开放的平台来管理、发布和共享这些空间数据。本文结合信息技术与GIS的最新发展趋势,介绍了WebGIS,一种GIS与网络技术相融合产物的主要技术特征,并结合实例,简要论述了系统的建设要求、体系结构、技术构成等。利用ArcIMS以及数据库、ASP等技术建立起“环境与地质灾害网络数据库系统”,实现了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的集中管理、远程浏览查询、信息共享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大数据及信息共享时代,迫切需要构建系统矿物学数据库,为地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及公众提供共享服务。本文通过系统矿物学理论和国家级数据库建设实践经验,提出了系统矿物学数据中矿物种的分级、分类、编码和矿物名称、化学成分、晶体形态、晶体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矿物的成因和产状等基本数据项的构建方法和规范;设计了用于建立数据库的数据字典、数据类型和功能模块;介绍了系统矿物学数据库发布的软硬件环境以及整体技术架构,并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应用实践;最后探讨了矿物学数据挖掘和维基理念与技术在矿物学大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密码技术在电子政务公文交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文管理”是政府机构日常办公的重头戏。目前电子政务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展开,政府机构普遍采用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实现办公自动化,对公文进行高效有序的管理,完成日常办公业务。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安全防护问题显得日益突出,本文针对电子公文交换系统敏感信息的不同安全需求,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介绍了密码学的基本原理,给出了基于数字签名、信息加密和电子印章的安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野外路线上各要素内容是数字化区域地质填图(RGMAP)工作中最基本信息.在野外数字化信息采集过程中对各要素的描述规范统一是数字化地质成图的重要条件,也是体现数字化区域地质调查特色与效果的最好表现形式.笔者对野外路线整理过程中的实际工作体会进行了总结,意在为初始从事RGMAP技术的同行们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吕良寿 《福建地质》2009,28(2):124-130
机载LiDAR系统作为新技术用于获取高精度、高密度的三维坐标及与其匹配的影像数据,可快速生产高精度的3D产品。以某试验区用LiDAR技术获得的数据为例,介绍应用POSPac软件、Terra软件和ERDAS软件的LPS模块进行POS数据处理、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的制作过程,应用ImageSatationSSK系统进行数字地形图(DLG)的测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数字滑坡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王治华 《现代地质》2005,19(2):157-164
“数字滑坡”技术,就是以遥感(RS)和空间定位方法为主,结合其他勘探、试验、调查手段获取数字形式的、与地理坐标配准的滑坡基本信息;并利用GIS技术存贮和管理这些数字信息;在此基础上,根据滑坡地学原理进行空间分析,研制各类模型,并服务于滑坡调查、监测、研究、滑坡灾害评价、危险预测、灾情评估、滑坡防治等。通过金龙山三维数字模型,卫星监测易贡滑坡、三峡库区重点城镇滑坡及千将坪滑坡等地的遥感调查说明数字滑坡技术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空间信息网格(SIG)的矿产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GIS的普及和深化,空间信息的大数据量、高复杂性和难共享的问题对其研究和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空间信息网格(Spatial Information Grid,SIG)作为创新性的网络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体系,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在给出SIG基本定义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就如何实现基于SIG的矿产资源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矿产资源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地球科学研究产生了大量的地球数据,其特点决定了地球数据共享的必要性。分析了网络化过程中地球数据共享存在的若干问题,介绍了XML Web Service及其相关技术.提出了基于XML Web Service的地球数据共享模型。在VS.NET中对XML Web Service在地球数据共享的应用进行了测试.指出XML Web Service是未来实现全球级的地球数据共享应用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6.
ArcIMS是ESRI第二代基于Web的GIS平台,用于Internet及其环境中发布和共享空间数据,并提供丰富的GIS互操作功能。长江上游土地利用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webGIS技术,利用ArcIMS加以实现的土地资源信息分布式动态管理系统,它为长江上游土地资源信息共享提供了开放的信息空间。这里首先介绍了土地利用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开发环境、技术流程。最后对各个系统功能的实现分别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二滩电站库区遥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二滩电站库区遥感调查是在我国前20年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技术方法基础上的一次革新。本文介绍了革新方法的数据源、工作平台、技术流程、及人机交互与自动分类相结合的遥感解译方法,并对获得的工作区滑坡、泥石流的数量、分布、特性及它们的环境背景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含油气区岩相古地理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近 2 0年来 ,在含油气区工作的沉积地质学家似乎更多关注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以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 )的发展 ,对岩相古地理环境研究的理论创新及方法研究关注甚少。实际上 ,对岩石地层记录中古地理信息及其它们的驱动力来源和驱动机制的研究有非常丰富的内容 ,信息提取和环境重塑的新方法新技术也不断出现 ,岩相古地理学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重大的理论和技术问题。本文对构造过程与沉积岩相分布样式的耦合关系及其敏感度 ;岩相古地理重塑的时间尺度和分辨率 ;岩相和环境单元的精细描述与刻画 ;岩相单元分布的预测 ;岩相古地理重塑的信息来源及其对称性以及数字化的岩相古地理制图等含油气区岩相古地理学中的几个问题给予了阐明。  相似文献   

19.
Debris flows are a prevalent and destructive mass-wasting type in many mountainous regions throughout the world, yet the recent identification of a debris flow topographic signature has not been incorporated into landslide inventories. We have detected this signature in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of the mountainous Oconaluftee River basin of the southern Appalachians, USA, where we have conducted mass-wasting inventories. We evalu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is topographic signature in debris flow mapping efforts using inventories created by semiautomated classification of topographic derivative and vegetation index maps. Debris flow detection was increased by 12 % when the inventory was limited to the portion of the landscape that exhibits the debris flow topographic signature. The extent of drainages with this topographic signature, which have areas of 6 to 35 km2, is corroborated by analyses of channel form, knickpoint and bedrock distributions, and hypsometry. This mass-wasting inventory technique provides a more focused approach to statistically characterize the land surface, which resulted in increased inventory proficiency across a landscape with an extensive and relatively well-documented debris flow history.  相似文献   

20.
植被覆盖在我国南方具有普遍性。为了充分提取地质构造信息,有必要进行数字图象组合处理。事实证明,同态滤波处理是揭示植被覆盖区地质构造信息的有效手段,而主成分分析和斜变换处理在增强形态特征信息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上述处理手段在识别岩石类型及地貌单元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