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西藏面积最大的湖泊——纳木错湖相沉积野外现察结果,发现了由水平层理十分发育的砂与粘土所组成的、高出湖面分别为3—12m、15—22m、25—30m与35—45m的4级湖岸阶地,覆于基岩之上、高出湖面60—150m的湖相沉积和多达50条左右、由扁圆湖滨相砾石所组成的湖岸堤,环湖广泛分布的湖成地貌。在连结纳木错与其西北的仁错约玛、仁错贡玛、久如错的分水岭宽谷底部(分别高出上述3湖20m、90m与60m)与北侧山坡,即纳木错的第二与第三级湖岸阶地,发现了组成阶地与异堤的湖相与湖滨相沉积。从而确证了纳木错与仁错-久如锴曾多次连通,即数度成为一个统一的大湖,而不是以河道相连的不同湖泊。古大湖分离时代为末次冰期间冰段。  相似文献   

2.
纳木错湖相沉积与藏北高原古大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藏北高原古湖岸线分布广泛,湖相沉积与湖成地貌发育,目前,在纳木错沿岸可清晰地划分出4-6级湖岸阶地,最高湖相沉积高出现代湖面150m,沿岸堤可多达50条,雄曲-那曲谷地是连接纳木错盆地与其以西的仁错-久如错盆地的分水谷地,也是构成纳木错2湖岸阶地顶部的第四纪湖相沉积,构成宽谷的谷底,从最高湖岸线的分布与湖相沉积物、湖成地貌等标志综合判定,古大湖泊的面积要比现代湖泊面积大数十倍,末次古大湖的时代发生于末次冰期间冰段。  相似文献   

3.
根据西藏纳木错及邻区发现的多处湖岸阶地和高位湖相沉积,确定了藏北高原古大湖的存在.水准测量表明,在纳木错沿岸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以及拔湖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在拔湖26m以下,发育有8~30条湖岸堤;一条明显的湖蚀凹槽则集中出现在拔湖17.5~19.8m的高度上,与纳木错和仁错的分水垭口的高度相当.纳木错沿岸和邻区湖相或湖滨相沉积物的铀系年龄测定表明,高位湖相沉积形成于115.9~71.8 kaB.P.的晚更新世早期;第6至第2级阶地形成于53.7~28.2 kaB.P的晚更新世中晚期;与湖蚀凹槽相当的湖滨相沉积则稍早于29.3 kaB.P.;第2至第1级阶地,14C测定结果为2350~10390 aB.P..  相似文献   

4.
根据西藏纳木错及邻区发现的多处湖岸阶地和高位湖相沉积,确定了藏北高原古大湖的存在。水准测量表明,在纳木错沿岸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以及拔湖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在拔湖26m以下,发育有8~30条湖岸堤;一条明显的湖蚀凹槽则集中出现在拔湖17.5~19.8m的高度上,与纳木错和仁错的分水垭口的高度相当。纳木错沿岸和邻区湖相或湖滨相沉积物的铀系年龄测定表明,高位湖相沉积形成于115.9~71.8kaB.P.的晚更新世早期;第6至第2级阶地形成于53.7~28.2kaB.P.的晚更新世中晚期;与湖蚀凹槽相当的湖滨相沉积则稍早于29.3kaB.P.;第2至第1级阶地,14C测定结果为2350~10390aB.P.。  相似文献   

5.
根据西藏纳木错及邻区发现的多处湖岸阶地和高位湖相沉积,确定了藏北高原古大湖的存在。水准测量表明,在纳木错沿岸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以及拔湖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在拔湖26m以下,发育有8~30条湖岸堤;一条明显的湖蚀凹槽则集中出现在拔湖17.5~19.8m的高度上,与纳木错和仁错的分水垭口的高度相当。纳木错沿岸和邻区湖相或湖滨相沉积物的铀系年龄测定表明,高位湖相沉积形成于115.9~71.8kaB.P.的晚更新世早期;第6至第2级阶地形成于53.7~28.2kaB.P.的晚更新世中晚期;与湖蚀凹槽相当的湖滨相沉积则稍早于293kaB.P.;第2至第1级阶地,^14C测定结果为2350-10390aB.P.。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的许多湖泊发育有湖岸线、侵蚀阶地和高湖面沉积物,这些地貌和沉积单元是反映地质历史时期湖面变化的直接地貌和岩性证据。它们不仅反映了湖泊水文变化历史,还可作为揭示区域乃至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在青藏高原众多湖泊中,纳木错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纳木错湖岸最高古湖相沉积物位于现代湖面之上约150 m,高出当今溢流垭口约123 m。至今,有关纳木错异常高湖面的发育时代、湖侵-湖退过程、异常高湖面的形成机制、与其他湖泊之间的水文联系等科学问题仍不清楚或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以纳木错异常高湖面的特征、时代、期次和成因问题为主题,综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纳木错湖面变化重建的研究成果,尤其对目前纳木错古湖面重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此外,基于初步的调查结果,认为纳木错高湖面沉积可能形成于全新世中晚期,并指示了一次湖侵-湖退过程。南支槽的异常振荡及其导致的冬半年降水增加可能是引起湖面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西藏纳木错第四纪湖相地层划分及纳木错群的建立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朱大岗  赵希涛等 《地质通报》2002,21(11):708-716
第四纪湖相地层剖面实测和水准仪测量表明,在西藏纳木错沿岸,发育有拔湖48m以下的6级湖岸阶地和拔湖48m以上最高至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纳木错湖相或湖滨相沉积的铀系等时线年龄测定结果表明,高位湖相沉积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第六至第三级阶地则分别形成于晚更新世中期至晚期。14C法测年表明,第二和第一级阶地的形成时间介于13820~2350年间,属全新世。根据沉积相、岩相组合等特征,并结合同位素测年、微体古生物鉴定等资料,将该套地层命名为纳木错群,由上更新统干玛弄组和全新统扎弄淌组组成。  相似文献   

8.
西藏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发育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33  
位于藏北高原东南部的纳木错是西藏面积最大 (192 0km2 )的湖泊和海拔最高 (4718m)的大湖。 19条剖面的水准测量结果表明 ,在纳木错沿岸 ,发育了拔湖 1.5~ 8.3m、8.3~ 15 .6m、14 .0~ 19.9m、18.7~ 2 5 .8m、2 6 .0~ 36 .9m和 38.3~4 7.6m等 6级湖岸阶地和拔湖 4 8m以上 (最高至 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 ;在拔湖 2 7m以下 ,发育多达 8~ 30条的湖岸堤 ;而一条明显的湖蚀凹槽则集中出现在拔湖 17.5m~ 1  相似文献   

9.
根据野外水准测量与室内实验分析,本文探讨了西藏纳木错和藏北高原古大湖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演化和气候变迁。在纳木错沿岸拔湖48m以下,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拔湖48-139.2m发育有高位湖相沉积。研究表明,纳木错湖泊发育与藏北高原东南部古大湖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①116-37ka B.P.间的古大湖期;②37-30ka B.P.间的外流湖期;③30kaB.P.以来的纳木错期。在古大湖阶段,包括纳木错、色林错和扎日南木错、当惹雍错等藏北高原东南部的一大批现代大、中、小型湖泊,都是互相连通的一个古大湖,其范围可能超过了现代的藏北内、外流(怒江)水系的分水岭。它或许还与藏北高原南部和西部的其他古湖相连,成为统一的藏北高原“古大湖”。通过对纳木错湖相沉积形成时代与深海氧同位素对比,易溶盐、pH值、地球化学、介形类和孢粉分析等的综合研究发现,湖相沉积记录了自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演化和气候变迁信息。资料显示古大湖期湖面最高,气候温和清爽;外流湖期湖面急剧下降,气温和湿度较现今略高;纳木错期以来气候经历了全新世最宜期的暖湿后日益干旱化,气温波动,湖面持续下降。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该区气候在逐渐变干的总趋势的基础上,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  相似文献   

10.
西藏纳木错湖相沉积的U系和^11C测年结果表明,湖泊沿岸的6级湖岸阶地及拔湖约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形成于约120ka BP以来的晚第四纪。本文根据该套湖相层的发育和其中的孢粉组合特征对纳木错地区约120ka BP以来的湖面变化与古植被、古气候变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纳木错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频繁的湖面波动、气候的冷暖与干湿变化以及森林—草原与草原植被的交替演化。其总体特征是:约115.9ka BP时,纳木错湖面最高。在116~78ka BP期间,该区气候温和凉爽或温和偏湿,植被以疏林草原与森林草原或森林的交替出现为特征,湖面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但基本保持在拔湖140~88m之间。在78~53ka BP期间,该区气候干冷,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湖面大幅度下降,并在拔湖约36~48m之间波动。约53~32ka BP期间,气候转为温暖偏湿或温暖湿润,湖面波动于拔湖约15~28m之间,波动较为频繁。与阶地的发育相对应,该时期内包含了3次明显的暖期和湖面波动过程,区域植被主要以松、蒿、桦为主,为含一定量的冷杉的森林。其中36ka BP左右气候最温暖湿润,区域内可能出现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约32~12ka BP期间,该区气候最为干冷,古植被以草原和疏林草原为主,湖面再次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最低可至拔湖约8m处,但通常维持在拔湖约12~17m之间。约11.8~4.2ka BP期间,气候整体较为暖湿,其中在约8.4~4.2ka BP期间气候最温暖湿润,该区可能发育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湖面波动于拔湖2~9m之间,整体波动幅度较小,但波动最为频繁。区域气候对比发现,纳木错地区的冷、暖气候变化过程与整个青藏高原乃至北半球的气候变化基本是一致的,特别是阶地下切所反映的湖面退缩过程与北大西洋的Henrich冷事件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西藏纳木错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迁与湖面变化   总被引:57,自引:18,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西藏纳木错沿岸,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及拔湖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根据湖相沉积的U系法测年和孢粉分析结果,本文探讨了纳木错及邻区末次间冰期(MIS5)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与湖面变化.研究表明,纳木错与邻区的湖面变化可以划分为116~37kaB.P.间的古大湖--"羌塘东湖"期、37~30kaB.P.间的"古纳木错"外流湖-残余古大湖期和30kaB.P.以来的纳木错-藏北湖群期等3大阶段.在MIS5的古大湖阶段,包括纳木错、色林错等藏北高原东南部的众多大、中型湖泊,是互相连通的一个大湖,其范围可能超过了现代的藏北内、外流(怒江)水系的分水岭.在MIS5e末的最高湖面时期,湖面面积可达78800km2,它或许还与藏北高原西南部和中南部的其他古大湖相连,成为面积巨大的网格状深水大湖--"羌塘湖".通过纳木错湖面变化曲线与西昆仑古里雅、格陵兰、南极等冰芯和深海岩芯的氧同位素变化曲线的对比可以发现,全球MIS5的气温要高于末次冰期间冰阶(MIS3),此时藏北高原为气候温和轻爽与湖面最高的大湖期;在末次冰期的两个冰阶(MIS4和MIS2)中,湖面明显下降,邻近的念青唐古拉山发育了小型山谷冰川;而在间冰阶MIS3中,其气候波动的幅度,要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加明显,湖面波动也较大,特别是36~35kaB.P.间,气温和湿度都较今略高或较高,但不及MIS1中的全新世气候最宜时期的暖湿程度.总之,MIS5和MIS3是亚洲夏季风强烈时期,但前者的强烈程度应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西藏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湖泊-纳木错周缘湖相沉积、湖岸堤的野外调查和湖岸阶地的水准测量,发现在纳木错沿岸拔湖48m以下,发育有6级湖岸阶地,拔湖48~139.2m发育有高位湖相沉积。湖相沉积物的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纳木错湖泊发育与藏北高原东南部古大湖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①116~37kaB.P.间的古大湖期;②37~30kaB.P.间的外流湖期;③30kaB.P.以来的纳木错期。根据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湖相沉积中粘土矿物的X光衍射分析结果,以及采用比值法、高岭石法和衍射峰法的研究,探讨了粘土矿物所显示的环境变化信息。粘土矿物成分变化表明,该区已具备了寒温带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环境特征。为研究青藏高原的湖泊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及其隆升过程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3.
西藏纳木错湖相沉积的U系、14C年龄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纳木错沿岸的拔湖约1.5~8.3m和8.3~15.6m的T1和T2分别形成于末次盛冰期以来约(11.81±0.10)~(4.22±0.09)kaB.P.期间和(28.2±2.8)kaB.P.左右。该套湖相层的孢粉组合、地层和湖岸堤的分布表明,在末次盛冰期期间,纳木错湖面主要波动于拔湖12~20m之间,但湖面最低可达拔湖约8m。区域植被主要为以蒿和莎草科为主、含松和桦的草原。在约11.8~4.2kaB.P.期间,湖面波动于拔湖2~9m之间,区域气候整体较为暖湿。其中全新世大暖期出现在约8.4~4.2kaB.P.期间,气候温暖湿润,区域出现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气温可能比现今高约5℃,降水量可能比现今多100~200mm,湖面扩张并升高,最高可达拔湖约10m。  相似文献   

14.
西藏纳木错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和湖面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西藏纳木错湖相沉积的U系、14C年龄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纳木错沿岸的拔湖约1.5~8.3m和8.3~15.6m的T1和T2分别形成于末次盛冰期以来约(11.81±0.10)~(4.22±0.09)kaB.P.期间和(28.2±2.8)kaB.P.左右.该套湖相层的孢粉组合、地层和湖岸堤的分布表明,在末次盛冰期期间,纳木错湖面主要波动于拔湖12~20 m之间,但湖面最低可达拔湖约8m.区域植被主要为以蒿和莎草科为主、含松和桦的草原.在约11.8~4.2ka B.P.期间,湖面波动于拔湖2~9m之间,区域气候整体较为暖湿.其中全新世大暖期出现在约8.4~4.2 ka B.P.期间,气候温暖湿润,区域出现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气温可能比现今高约5℃,降水量可能比现今多100~200mm,湖面扩张并升高,最高可达拔湖约10m.  相似文献   

15.
西藏纳木错与仁错-久如错连通的地质记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是我国湖泊最多的省区。藏北内流区则集中了西藏最多的湖泊和大湖。其中,位于藏北内流区东南部的纳木错,则是西藏面积最大(1920km2)和海拔最高(4718m)的大湖。前人仅少量报道过该湖的湖岸阶地与古湖岸线,并推论该湖在青藏高原的“大湖期”(40000~28000aB.P.或40000~25000aB.P.)时,有可能是以河道通过仁错(海拔4648m)而与色林错相通的外流湖。2000年夏,作者在纳木错沿岸的考察中发现:在作曲卡下游、夺玛半岛东南岬角、玛尔北岸、塔吉古日西北坡、昂崩与昂千南麓等地的湖滨平原上,分布着  相似文献   

16.
西藏纳木错与仁错—久如错连通和藏北高原古大湖的发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西藏是中国海拔最高、湖泊最多的省区,藏北内流区则集中了西藏最多的湖泊和大湖。其中位于藏北内流区东南部、藏语意为天湖的纳木错,则是西藏面积(1940km2)最大和海拔(4718m)最高的大湖。前人仅少量报道过该湖的湖岸阶地与古湖岸线,并推论该湖在青藏高原的“大湖期”(40~28或40~25kaB.P.)时,有可能是以河道通过仁错(海拔4648m)而与色林错等湖泊相连通的外流湖。2000—2001年夏,作者在纳木错沿岸的地质调查与1∶25万地质填图(图1)中发现:在作曲卡河下游、玛尔扃北岸、塔吉古日…  相似文献   

17.
西藏纳木错盆地116ka以来沉积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湖相或湖滨相沉积的铀系等时线年龄测定结果,116kaB.P.以来,在西藏纳木错沿岸,发育了拔湖48m以下的6级湖岸阶地和拔湖48m以上,最高至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可划分出3个沉积相组合,其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①116~72kaB.P.,为深湖环境,古湖面拔湖高于现今纳木错140~48m;②72~37kaB.P.,为半深湖环境,拔湖为48~26m;③37~30kaB.P.,为浅湖环境,拔湖26~19m;④30kaB.P.以来,湖水逐渐变浅,拔湖<19m.纳木错盆地沉积与青藏高原隆升响应关系,揭示出高原自116kaB.P.以来先后经历了稳定期、持续逐步较快隆升期(116~37kaB.P.)、急剧强烈阶段性隆升期(37~30kaB.P.)和较稳定期(30kaB.P.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不等速和非均变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8.
西藏纳木错晚更新世湖滩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西藏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纳木错湖周缘的第四纪环境演变调查研究与1:25万当雄幅区域填图工作,在环纳木错沿岸发现了一种与湖泊演化有关的湖相沉积岩石——湖滩岩。本文首次对纳木错周缘发育的湖滩岩进行了描述。从湖滩岩水准仪测定的保存高度看,它已构成1.5~8.3m、8.3~15.6m、14~19.9m、18.7~25.8m等四级较明显的湖滩岩阶地。湖滩岩由亮晶砂屑藻凝块灰岩、泥晶白云质砾岩和方解石胶结含砾岩屑砂岩等组成,岩石具粗砂状、含砾砂状、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基底式胶结。其铀系全溶样品的等时线年龄测定结果表明,湖滩岩形成于18.7±3.8~29.3±2.7ka BP的晚更新世中晚期。本文根据岩矿鉴定,并结合沉积相、岩相组合等特征,探讨了湖滩岩的形成机理。为研究该区湖泊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及第四系划分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藏北高原环纳木错首次发现晚更新世湖滩岩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200-2001年夏,在开展藏北高原"纳木错第四纪环境演变调查研究"与"1:25万当雄幅"区域地质填图工作中,笔者首次在环纳木错湖岸阶地上发现了一种与湖泊演化有关的湖相沉积岩石--湖滩岩.目前,国际上只有海滩岩一说,湖滩岩尚罕见正式报道.  相似文献   

20.
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古高位湖相沉积的分布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颜喀拉山北麓地区古湖岸线分布广泛,湖相沉积与湖成地貌发育。目前,在扎陵湖和鄂陵湖沿岸可清晰地划分出4级湖岸阶地、多级湖相沉积和古高位湖相沉积。古高位湖相沉积出露的最高海拔为4615m,分别高出现代扎陵湖水面328m、鄂陵湖水面346m;在扎陵湖和鄂陵湖谷地分布着多级湖岸堆积阶地或基座阶地、多级湖相沉积和古高位湖相沉积;在小野马岭、大野马岭、扎陵湖北等地的基岩山丘上,也发育有多级湖相沉积和古高位湖相沉积,其古高位湖相沉积高出现代扎陵湖和鄂陵湖湖面50~350m。巴颜喀拉山北麓古高位湖相沉积的形成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