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某花岗岩型铀矿床中铀天然衰变系长寿命核素和类比微量元素,自该矿床51Ma前生成以来,未向周围花岗岩中发生远距迁移,铀矿体及近矿岩石至今仍处于化学封闭状态。矿石、岩石裂隙处局部出现有核素、元素迁移和沉淀,因裂隙细小且大多充填有粘土矿物等,迁移距离不足25-30m,且仅发生在距今10^4-10^6a及至今时距内。  相似文献   

2.
闵茂中 《地球化学》1997,26(6):69-76
对一近地表铀矿体中某些铀系长寿命核素的放射性平衡状态和14种微量元素迁移特征研究得出,自该铀矿床63Ma前生成至今,仅近1Ma来,当上覆花岗岩遭剥蚀使矿体近地表时,矿石中天然放射性核和微量元素才因水-岩反应沿围岩破碎带,裂隙发生迁移;裂隙两侧岩石受水-岩反应影响的范围较小,裂隙面的化学组分以溶失为主,裂隙两侧粘土化花岗岩中则以核素、元素的扩散和吸附为主,最后阐述了本研究结果对高放废物处置库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3.
某铀矿床中水-岩反应的时间范围和强度,可通过对铀天然衰变系放射性不平衡的研究得到半定量化。该铀矿床在形成51Ma以来,由于水-岩反应较强,矿石中铀系核素并未发生远距离迁移。铀矿体及近矿岩石至今仍基于处于化学封闭状态。  相似文献   

4.
我国苏州花岗岩-伟晶岩接触带岩石中,与高放废物内某些长寿命超铀铜系元素和裂变产物化学性质相似的微量元素、同位素迁移行为天然类比研究表明,伟晶岩脉中的U、Li、Sr、Be、Mo、Nb、Er、Y和234U、238U在该岩脉形成后约130Ma期间,在水-岩反应作用下,仅向花岗岩中迁移10-30cm,而Th、Pb、206Pb、207Pb、208Pb、87Rb、87Sr、86Sr则未发生明显迁移。这一研究结果为我国拟在花岗岩中处置高放废物提供了长期安全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罗兴章  闵茂中 《地质论评》2001,47(6):658-664
随着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核电,放射性废料的安全处置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和前沿学科。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处置库内放射性核素向生物圈的迁移程度。在侵入岩中,放射性核素主要是通过地下水沿岩石孔隙从处置库向生物圈迁移的。为了理解放射性核素在花岗岩体接触带的迁移行为,本文根据两花岗岩体接触带中样品的铀系核素放射性活度比值(^234U/^238U,^230Th/^234U,^226Ra/^230Th,^230Th/^238U),利用 α-反冲(弹射)作用引起的放射性不平衡理论,计算了铀系核素子体^234U,^230Th,^226Ra在后期地下水的作用下在花岗岩体接触带及其裂隙内的迁出率、迁入率、并进行了质量平衡的计算。结果表明,经α-反冲作用进入流体的核素的迁出率要远大于因核素自然衰变的消亡率;裂隙充填物及裂隙能阻滞大量核素的迁移,其沉淀核素来自接触带花岗岩;花岗岩能强烈阻滞核素的迁移,可作为阻止放射性核素从核废料地下处置库向外迁移的有利天然屏障。  相似文献   

6.
两种不同时代、相互接触的花岗岩,由于其化学成分上的差异以及后期水—岩反应,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必然导致其中元素、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迁移,这种迁移行为可类比为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库中放射性废物的近场迁移行为。广西资源县境内的某处印支期花岗岩(全岩Rb-Sr年龄214±3 Ma)和海西期花岗岩(锆石U-Pb年龄196±31 Ma)接触带,根据全岩化学成分、O、Pb同位素待征和铀系核素的~(234)U/~(238)U,~(234)U/~(230)Th,~(230)Th/~(238)U,~(226)Ra/~(230)Th等核素活度比值,其两侧花岗岩在其演化过程中成为一个相对开放的比学体系,但由于其附近没有明显的开放性断裂,其中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天然铀系核素在接触带中的迁移距离仅约1~2m,接触面薄弱带中发生的水-岩反应仅使化学组分迁移约30 cm。花岗岩裂隙是流  相似文献   

7.
核素在裂隙介质中的迁移问题是核废物深地质处置中极为关注的问题。为了解裂隙介质中核素的迁移规律,建立了基于双重介质理论的描述核素在裂隙域和基质域中迁移的基本微分方程,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推导出其解析解;在对西北某核废物处置场预选区地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获取相关参数,利用一维多途径核素迁移模型,选取国内在花岗岩中研究较多的核素Cs-134、Co-57、Tc-99,模拟这几种核素的相对浓度随模拟时间、迁移距离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Cs-134的迁移是最快的,而Tc-99迁移是最慢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苏州花岗岩-伟晶岩接触带岩石中,与高放废物内某些长寿命超铀锕系元素和裂变产物化学性质相似的微量元素,同位素迁移行为天然类比研究表明,伟晶岩脉中的、Li,Sr,Be,Mo,Nb,Er,Y和&234U,^238U在该岩脉形成后约130Ma期间,在水-岩反应作用下,仅向花岗岩中迁移10-30cm,而Th,Pb,^206Pb,^208Pb,^87Rb,^87Sr,^876Sr则未发生明显迁移。这一研究  相似文献   

9.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过程中涉及的核素在围岩裂隙地下水中的迁移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数值模拟是研究核素粒子运移的重要方法。目前裂隙介质中渗流模型主要是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双重介质模型和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对于岩体尺度裂隙地下水的流动,离散裂隙网络模型能充分表现裂隙介质的各向异性、不连续性等特征。因此,针对裂隙介质准确概化及核素迁移模拟等难点,文章结合Monte Carlo随机生成裂隙方法、裂隙渗流有限元算法和高放射性核素衰变方程等方法,依据花岗岩深钻孔裂隙统计数据,采用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对内蒙古阿拉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预选区展开了核素粒子迁移数值模拟研究,并讨论了实例预测分析结果。结果显示:针对设定的地质模型,核素粒子从中心运移到边界的迁移路径长度平均为1293.35 m,粒子运移到边界耗费的时间平均为1.70E+11 d。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化学特征是影响和控制核素迁移的重要水文地质因素,因为核素在迁移的过程中,与地下水、岩石之间不断发生各种物理和化学作用,如吸附、溶解、沉淀等.发生在核素、地下水、岩石间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可以起到阻滞或减缓核素在地下迁移的效果,也可能起到促进核素迁移的作用.核素、地下水、岩石间相互作用方式及其对核素迁移的影响,一方面取决于围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另一方面取决于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因此,在高放废物场址选择和评价中,必须研究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鞍山-本溪地区中太古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十分发育,形成了3.1Ga立山细粒奥长花岗岩、3.0Ga东鞍山片麻状花岗岩、3.0Ga铁架山片麻状花岗岩和3.0Ga弓长岭片麻状花岗岩等一系列花岗质岩石。岩石的εNd(t)分别为,立山奥长花岗岩(10个样品)变化于-1.96~4.24之间,平均值为0.76,东鞍山片麻状花岗岩(5个样品)变化于0.26~2.72之间,平均值为1.26,铁架山片麻状花岗岩(5个样品)变化于-3.85~-4.83之间,平均值为-4.28,弓长岭片麻状花岗岩(1个样品)为-2.58。结合岩石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可以认为,立山奥长花岗岩和东鞍山片麻状花岗岩形成于地壳滞留时间不长的中酸性陆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前者很可能有玄武质物质的参与。而铁架山片麻状花岗岩和弓长岭片麻状花岗岩则来自于成熟度很高的早期陆壳物质。由此可以推断,鞍山-本溪地区在中太古代以前陆壳基底就有了相当的规模,并具有很长的地壳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2.
在1600Ma到900Ma之间瑞典西部曾有多个花岗岩体多次分入于片麻岩杂岩体中,其中包括三期富微斜长石花岗岩。已变形和变质的戈斯塔和松斯塔花岗岩体属时代最老的富微斜长石花岗岩,为中粒浅灰红色岩石。岩石中黑云母多于角闪石,褐帘石,金红石,磷灰石和锆石是重要的副矿物,成分上属偏铝质和正长-二长花岗质;SiO2变化于70.4%-78.7%之间,K2O/Na2O在0.86-3.32之间,Na和中K与其他主  相似文献   

13.
花岗岩体单裂隙中核素^125I^—,^134Cs^+的弥散渗透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工作研制了单裂隙弥散渗透实验装置,在单裂隙实验装置上分别使用了含^125I^-,^134Cs^+连续液流进行了核素迁移实验,测定流出液中裂隙表面和岩块空间核素浓度分为,给出了弥散渗透实验的有关迁移参数。  相似文献   

14.
云南第三地质大队区调二分队,在西藏察隅西部娄巴曲和贡日嘎布曲的古-中元古代德玛拉岩群和白垩纪花岗岩分布区,发现8个变形花岗岩体。根据岩性、片麻状构造和接触关系以及U-Pb法年龄441.47Ma、461.66Ma、639Ma等资料,肯定为寒武寒武纪老侵入岩,与滇西平河花岗岩基和西藏康马片麻状花岗岩基为同期同构造侵入的产物,具同构造陆壳重熔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北秦岭商南花岗岩体地质特征及其成因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南花岗岩体位于北秦岭造山带商丹断裂北侧,主体侵位于古元古代秦岭岩群变质杂岩中,属于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已获单颗粒锆石蒸发Ph-Ph年龄889±22Ma.岩石类型包括:英云间长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以花岗间长岩为主体.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商南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存在着明显的岩石成分演化关系,并具有I型和S型花岗岩的双重特征,以I型为主,属于Castro等的H型花岗岩,成岩物质来源于壳幔混合源.  相似文献   

16.
新疆要拉套山花岗岩类的K—Ar和^40Ar—^39Ar同位素定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江峰 Fola.  KA 《岩石学报》1994,10(2):184-192
新疆西北部阿拉套山南坡的花岗岩体的^40Ar-^39Ar和K-A定年结果表明它们都是海西期侵入体,侵入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最早的东部的岩基,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年齿约305Ma;而后是西部的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与钨锡成矿有关,年龄约290Ma;最晚的是最西部的二长花岗岩,年龄约280-270Ma。岩浆活动中心有自动东或北东向西或南西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武夷山高溪和富城花岗岩体地球化学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从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武夷火山铀成矿带中的主要铀矿床的共同点是都具有花岗岩基底岩石。选择富城和高溪两花岗岩体进行地球化学研究。这两个岩体均为复式岩基,其主体岩石都形成于印支晚期(高溪:214.6Ma;富城:203~226Ma)。岩体中的长石为微斜长石;黑云母为铁云母和铁叶云母。岩石化学表现为富硅、偏碱和铝过饱和的特征。微量元素Co、Ni、Cr、Sr、Ba含量和Sr/Ba比值较低,Rb、Nb、Pb、Zn的含量和Rb/Sr比值高。稀土总量较高,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的比值高,并有强烈的铕亏损。高溪和富城两岩体的初始锶同位素组成高(分别为0.71239和0.7198),钕同位素组成低(-6.62~-12.84),这些表明高溪岩体属改造型花岗岩。两岩体中活性铀的比例高,特别是在蚀变作用中活性铀的比例增加。铅同位素追踪研究表明,在蚀变过程中岩体中的铀发生了大量的丢失。矿石铅同位素和岩体铅同位素都位于造山带的演化线附近,且矿石铅、火山岩铅、花岗岩铅及基底变质岩铅同位素组成呈线性关系,据此认为高溪和富城花岗岩体分别是形成570和6722矿床主要铀源体之一  相似文献   

18.
陕南汉中碑坝地区是扬子克拉通少数可能存在太古宙结晶基底的地区之一。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表明,后河“群”主要岩石类型之一的TTG片麻岩形成时代约为2400Ma,其REE和岩石化学特征与新太古代TTG片麻岩类似;混合岩类Sm-Nd同位素模式年龄表明其原岩或源岩的形成时代约为2700Ma的新太古代,在岩石化学成分上与钾质花岗岩或闪长质岩石相当,与太古宙高级区新太古代典型钾质花岗岩相近似;区内斜长角闪岩形成于2200Ma,与区内混合岩化作用发生的时代稍早或基本一致;局部存在的变流纹岩与火地垭群铁船山组双峰火山岩属同一岩浆作用过程在区内不同区段的体现;后河“群”各类基底岩石有基本同一的Rb-Sr等时线年龄(1201Ma±240Ma),反映了元古宙中晚期构造热事件对早期各类岩石Rb-Sr同位素体系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疆阿拉套山花岗岩类的K-Ar和~(40)Ar-~(39)Ar同位素定年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新疆西北部阿拉套山南坡的花岗岩体的40Ar-39Ar和K-Ar定年结果表明它们都是海西期侵入体。侵入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最早的是东部的岩基,岩性为花岗间长岩和钾长花岗岩,年龄约305Ma,而后是西部的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与钨锡成矿有关,年龄约290Ma;最晚的是最西部的二长花岗岩,年龄约280~270Ma。岩浆活动中心有自东或北东向西或南西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鞍山地区太古宙地壳地构造演化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鞍山地区的太古宙变质岩,主要由花岗质岩石(约占90%)和表壳岩(含铁岩系)组成。其中花岗岩包括铁加山花岗岩和弓长岭花岗岩,表壳岩由磁铁石英岩和绢云绿泥石石英片岩组成。表壳岩沉积年龄大于3000Ma,铁架山花岗岩侵位于2900Ma,稍后却发生第一幕韧性变形,在铁架山花岗岩中发育了NE走向片麻理,在表壳岩中形成同斜被迫褶皱及轴面片理S1。2600Ma左右弓长岭花岗岩侵位,稍后又发生第二幕韧性变形,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