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7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 ,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含硬石膏的白云岩是盆地中主要的储层与产层之一。奥陶纪由于西侧贺兰裂谷再次开启 ,裂谷肩部发生抬升 ,以及南侧逆冲断层的左行走滑作用 ,在盆地西部和南部形成一“L”形隆起 ,又称中央隆起。在隆起东侧由均衡补偿作用伴生一西缓东陡的边侧坳陷 (盆地 ) ,称 (内 )陆棚盆地亚环境。通过沉积相研究 ,建立了两个马家沟组的沉积模式。其一为东西向穿越 (内 )陆棚盆地中心的陆棚沉积模式 ,该模式中的 (内 )陆棚盆地与中央隆起之间为水下凸起-洼地亚环境 ,其东为开阔内陆棚亚环境。马一时、马三时、马五时(内 )陆棚盆地发育为含白云岩的硬石膏岩 ,石盐岩盆地 ,盆缘主要发育白云岩-硬石膏岩坪 ,马五时西缘硬石膏岩-白云岩坪发育 ,是天然气藏主要分布区。以上表明沉积时气候干热 ,海平面下降 ,具深坳陷海水浓缩成盐特征。马二时、马四时气候湿热 ,海平面上升 ,(内 )陆棚盆地发育成石灰岩白云岩盆地 ,周围盆缘发育为 (含 )白云岩-石灰岩坪。水下凸起-洼地亚环境于马三时和马五时发育白云岩 ;马四时发育石灰岩 ,南延则过渡为白云岩、石灰岩的浅滩。东侧的开阔内陆棚亚环境 ,主要发育微晶-亮晶颗粒石灰岩、白云岩夹硬石膏岩、风暴岩。马六时 ,中央隆起以东根  相似文献   

2.
通过和(县)含(山)硬石膏矿勘查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区含矿地层周冲村组(东马鞍山组)岩矿成因类型和代表性剖面岩相划分,认为周冲村组是在早中三叠世缓慢海退和干旱蒸发作用下形成的一套由浅滩—局限海夹潮坪—咸化潟湖—潮上萨布哈的蒸发岩建造,其中的硬石膏矿体主要沉积于咸化潟湖环境;认为早中三叠世的海退和海水咸化过程是循序渐进式发展的,其间发生了许多次小规模海侵或风暴潮,使得咸化潟湖海水的补给和蒸发保持了相对平衡,形成了巨厚硬石膏矿体沉积所需的持续稳定的海水盐度和环境条件;认为早中三叠世的海退有自西向东的退出趋势。同时指出,由于环境差异,本区东部的硬石膏矿品质好于西部。  相似文献   

3.
刚果(布)西南部布谷马西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拥有非洲大陆西部边缘重要的白垩纪钾盐矿床,属于典型的裂谷成钾盆地。经矿物学研究表明,主要的蒸发岩矿物类型为石盐、光卤石、钾石盐、水氯镁石、溢晶石、石膏、硬石膏等。蒸发岩矿物沉积序列为石膏、硬石膏(多数旋回缺失)→石盐→光卤石→钾石盐(次生)→溢晶石或水氯镁石。通过蒸发岩矿物沉积特征和微量元素的分析认为,在白垩纪时期布谷马西地区处于长期的高温干旱环境,有利于卤水蒸发、浓缩而形成盐类矿物沉积。  相似文献   

4.
白云岩层中硬石膏岩对隧道结构危害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敏  余宏明  汪灿  王春磊 《岩土力学》2011,32(9):2704-2709
以杭兰公路宜巴段白云岩层中不规则发育的硬石膏岩为研究对象,采用X-衍射试验、离子色谱分析、环境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试验手段,定量研究硬石膏岩对隧道结构的危害。研究结果表明,硬石膏岩对隧道结构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其水化膨胀作用、溶蚀产生的硫酸盐侵蚀及其溶出的酸性环境对白云岩溶蚀的加剧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提出硬石膏岩及其与白云岩耦合溶蚀作用下的隧道混凝土防护结构劣化机制。给出以降低地下水水位及提高混凝土性能为主的类似工程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一男  范裕  张乐骏 《岩石学报》2017,33(11):3531-3544
泥河铁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火山岩盆地中典型的磁铁矿-磷灰石型铁矿床。硬石膏是矿床中的主要脉石矿物,在矿床的各个阶段均有发育。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和岩相学观察基础上,系统的对矿床各成矿阶段硬石膏开展LA-ICP-MS分析测试工作对硬石膏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硬石膏在铁成矿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矿床中的硬石膏分为三类:与透辉石、磁铁矿、黄铁矿、磷灰石等矿物共生的紫色板状硬石膏(Type Ⅰ);与黄铁矿共生的白色板状硬石膏(Type Ⅱ)以及呈独立脉状产出的白色糖粒状硬石膏(Type Ⅲ)。Type Ⅱ和Type Ⅲ硬石膏REE含量远低于Type Ⅰ硬石膏,Type Ⅱ和Type Ⅲ硬石膏的稀土配分模式相似,二者与Type Ⅰ硬石膏具有很大差别。泥河铁矿床硬石膏中REE含量受结晶学因素的影响较小,主要影响因素为温度、流体的演化过程以及络合物阴离子的类型和数量。早期高温热液中REE主要以Cl络合物形式迁移,矿床中较早沉淀的富稀土矿物捕获了大量REE,使体系中REE含量大幅度减少,致使Type Ⅱ和Type Ⅲ硬石膏稀土含量偏低。晚期流体盐度的降低导致了Cl-/SO42-比值变低,热液中稀土元素的减少以及络合物配位体的改变导致了Type Ⅱ和Type Ⅲ硬石膏稀土配分模式趋于平滑。此外Type Ⅲ硬石膏个别点显示出轻稀土富集的特征,说明热液晚期可能存在硬石膏的溶解再沉淀过程,该过程会改变硬石膏中的稀土配分模式。硬石膏的加入可以提高体系氧逸度,提高热液中铁元素的形成磁铁矿的比率从而利于形成大规模铁矿体。  相似文献   

6.
朱乔乔  谢桂青  王建  李伟  于炳飞 《地质学报》2013,87(9):1419-1429
含膏盐地层对金属矿床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金山店铁矿中的方柱石和硬石膏、石膏、黄铁矿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方柱石中Cl含量高达4%,硬石膏、石膏、黄铁矿δ34S值分别为24.9‰~27.9‰(n=10)、27.5‰~28.4‰(n=2)和16.2‰~19.4‰(n=9),硬石膏和石膏δ34S值总体上接近中三叠世地层沉积硬石膏的δ34S值,而黄铁矿δ34S值则明显偏离0值,暗示金山店铁矿成矿体系中的S主要来自于含膏盐地层.根据共生的硬石膏和黄铁矿矿物对S同位素组成平衡分馏方程计算出其“平衡温度”范围为563~728℃(n=6),高于硬石膏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已有资料暗示在高温岩浆热液阶段或是更早的岩浆阶段,含膏盐地层中的膏盐矿物就已经大量加入金山店铁矿成矿体系之中.根据方柱石中Cl的含量估算出平衡流体中的盐度超过70%,高盐度流体具有萃取和搬运巨量铁质的能力,同时提高了硬石膏的溶解度.大量硬石膏加入成矿体系,提高了该体系的氧化性,为后期磁铁矿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思茅盆地目前是中国唯一的含古代固体钾盐矿床的沉积盆地,其钾盐形成时代、物源特征、海侵方向等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依据海相硬石膏的形成条件、存在形式、同位素分馏机理,重点分析了盆地内MZK-3井蒸发岩硫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①岩盐中的硬石膏在蒸发盆地析岩盐阶段即可形成,单独成层的硬石膏是由原始沉积的石膏经历了沉积埋藏升温进而脱水而成;②岩盐中硬石膏的硫同位素值具有"双峰"特征,分别为14‰~16‰和8‰~10‰或6‰~8‰,这体现了硫酸盐的双重来源——原始海水中的硫酸盐和陆源淡水输入的硫酸盐或火山活动提供的硫源;③硬石膏层的硫同位素在区域上具有对比性,结合~(87)Sr/~(86)Sr值的特征,认为其代表了海相的沉积环境;④硬石膏层的硫同位素值平面上由南向北降低,可能反映了在此方向陆源淡水或火山活动对蒸发岩盆地的影响逐渐增强,进而说明这可能也是海侵的方向。可见对硬石膏硫同位素的研究,不仅在沉积学上能揭示物源、沉积环境、海侵方向等信息,更能对研究区钾盐矿床勘查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辽宁砖庙矿区硼矿床硬石膏的发现及成因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作良  莫珉 《现代地质》1996,10(3):350-355
在对辽宁砖庙矿区硼矿床的矿物学研究中发现了硬石膏。该矿物产于硼矿体中,与遂安石、菱镁矿、镁橄榄石、袁复礼石、硼铝镁石等共生。通过矿物学研究和稀土元素、硫同位素的分析表明,由于硬石膏是蒸发沉积变质成因的,所以硼矿床也应是蒸发沉积变质成因的  相似文献   

9.
滨里海盆地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滨里海盆地内充填了巨厚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物。在剖面上可分为三套地层组合,即盐下层系、含盐层系和盐上层系。盐下层系为下古生界-下二叠统,包括巨厚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在泥盆纪-早二叠世,滨里海盆地周缘广大地区普遍发育碳酸盐岩,在许多古隆起上还发育生物礁体,说明这一时期盆地的滨、浅海地带具有浅、清、暖的沉积环境,盆外陆源碎屑供应较少。含盐层系为下二叠统上部孔谷阶。早二叠世中-后期由于持续构造抬升,盆地气候变得干旱,海水变浅,潮上带蒸发环境发育,以致这一时期广泛发育盐类沉积,形成含盐层系,主要由盐岩和硬石膏层构成,并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盐丘构造。盐上层系为上二叠统-第四系。晚二叠世-三叠纪盆地又经历了一次大的海侵,为浅海陆棚环境,局部为海陆过渡三角洲相。侏罗纪-白垩纪在总的浅海陆棚环境下,盆地不同地区也形成了湖泊和瀉湖环境。晚二叠世以后形成的盐上层系沉积,主要为碎屑岩,在局部地区有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10.
刘品德 《西北地质》2014,(4):227-236
老并石膏磁铁矿位于塔阿西大断裂西侧,为一种新的矿床类型。笔者依据最新大调查、详查及勘探成果,通过矿区地质、矿床地质等方面综合分析研究,认为老并石膏磁铁矿成矿过程为海底火山活动带来了大量的炽热含盐和金属溶液,形成含矿溶液;含矿溶液在Eh、pH值差异的驱动下运移,并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导致铁质的卸载沉淀,形成磁铁矿;同时由于炽热的含矿溶液与海水相互作用,为硬石膏的形成提供了S的物质来源,从而出现石膏、磁铁共生的现象。对于深化西昆仑地区磁铁矿成矿带成矿认识,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浙闽地区火山-沉积型硼矿成矿条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闽地区地处太平洋构造 火山带外带。通过对该区实地调查并与土耳其、美洲西部,尤其是安第斯山脉产硼区对比研究,认为二者在板块构造位置、构造盆地、深大断裂、火山岩岩石学、成矿期及古纬度古气候等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比性。中生代板块运动与浙闽地区火山 构造 岩浆活动和成硼作用密切相关。浙闽地区某些晚侏罗-早白垩世喷发 沉积相发育的火山盆地及火山洼地中膏盐发育,并有碳酸岩夹层的泥质岩、凝灰岩的硼异常区有找到火山 沉积型硼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徐克勤 《地质科学》1992,(3):213-223
庐枞盆地中发育一些大中型硫铁矿床,曾长期被认为是与次火山岩有关的中低温热液成因。本文从矿床层控特点、矿体形态产状、矿石沉积组构、矿物组合及其生成顺序、矿化分带、包裹体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诸方面,证明它们具显著的火山喷气沉积成因特征,并受到后期热液叠加改造。提出了大鲍庄式陆相火山喷气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硫铁矿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3.
硼矿床含硼地层的二元结构模式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对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硼矿床结构的研究表明,含硼地层都具有二元结构,即下部是富含硼的凝灰岩、安山岩或酸性岩,是成矿的物质基础;其上是弱盐化-强盐化环境下形成的含硼矿层的蒸发岩沉积,蒸发岩环境是成矿的必要条件。二元结构的含硼地层的形成与裂谷构造、板块俯冲带和碰撞带的发生、发展、演化紧密相关。硼矿床含硼地层二元结构模式的提出,将硼矿床成矿机制进一步深化,具有理论意义和指导找矿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宁芜地区陆相火山-沉积黄铁矿矿床形成的有利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芜地区属于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的中部 ,产有多处黄铁矿矿床 ,一些已达到大型矿床规模。它们形成的地质环境具有显著的火山热水沉积成矿特征。充足的物质来源、巨大的热源、热水系统演化的完整性、成矿盆地极好的封闭性和同沉积期构造发育等 ,为黄铁矿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郭云峰  安芳 《世界地质》2018,37(2):436-446
别子型矿床最早形成于古元古代,并在显生宙海沟环境或弧前盆地广泛发育,其成矿区域发育厚层沉积岩地层,覆盖在火山岩之上,对成矿流体物质交换和金属元素富集有重要意义。别子型块状硫化物矿床下盘发育强烈的黄铁绢英岩化,而上盘仅发育微弱的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矿床常呈单个矿体产出或2~3个矿体连生,剖面上,由下至上表现为枕状玄武岩→块状含铜黄铁矿矿石→块状、条带状燧石黄铁矿矿石→块状碧玉岩。别子型矿床的火山岩围岩多为钙碱性系列,少量拉斑系列,与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火山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流体中的硫为幔源硫和海水硫的混合来源,成矿元素来源为幔-壳混合源。  相似文献   

16.
安徽庐枞盆地何家小岭黄铁矿床特征和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家小岭黄铁矿床受控于砖桥组下段第一韵律层(J_3zh)的火山碎屑岩中,热液蚀变作用明显。矿床成因分四类:1、火山沉积型;2、次火山岩型;3、叠加改造型;4、火山热液型。硫主要来源于上地幔或深部地壳。矿床通过火山岩浆内生成矿和盆地环境外部因素综合作用形成。该黄铁矿床确定为典型中低温火山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17.
对金矿成矿作用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含金建造是富含C、S、Fe的沉积岩系或火山沉积岩系,根据形成环境和演化特点,将含金建造划分5种类型.认为金元素地球化学二重性决定其成矿作用具有二重性,含金建造是各种类型内生金矿床成矿物质的直接来源,成矿热液来源于建造水.对独立金矿床进行了类型划分,强调含金建造的存在是金矿成矿的基本条件,运用液态矿源说和二次迁移论探讨了成矿作用机制,并建立了金矿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8.
北山地区与火山活动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主要有次火山斑岩型、火山喷溢型、火山沉积-变质型、沉积再造型和热液型,其中次火山斑岩型和火山沉积再造型是主要类型.通过对主要类型控矿条件的分析,得出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斑岩型和海相沉积(改造)型多金属矿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并指出了具体的远景地区,认为本区不利于寻找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9.
The 3.4 Ga-old Strelley Pool Chert is a 25-m thick sedimentary unit near the top of the predominantly volcanic Warrawoona Group in greenstone belts of the eastern Pilbara Block, Western Australia. It is here subdivided into 5 members containing 13 lithofacies. The basal Member, I, is composed of quartzose sandstone deposited in a high-energy wave- or tide-dominated shallow-water system. Overlying this are Members II and III, which make up the bulk of the formation and were deposited in a low-energy, partially restricted hypersaline basin. They record a predominantly regressive succesion of deposits including subaqueous laminite, stromatolite and evaporite; stromatolite, carbonaceous laminite, black-and-white banded chert, evaporite and intraformational detrital units deposited under intermittently to predominantly exposed conditions; and subaerially deposited windblown sand, evaporite and evaporite-solution layers. Members IV and V record the progradation of a volcaniclastic alluvial fringe.The Strelley Pool Chert represents an association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directly comparable to that observed in modern, low-energy, shallow-marine carbonate-evaporite systems, such as along the Trucial Coast of the Persian Gulf, and abundantly developed in Phanerozoic carbonate platform deposits. There is no evidence, however, that uniquely identifies the environment as having been marine. Deposition may have taken place in either a large hypersaline lake or a restricted marine basin. Evidence of predominantly low energy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and a paucity of terrigenous detritus indicate that sedimentation was dominated by orth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Silicified evaporites, including coarsely crystalline layers resembling Messinian selenite, are widespread and similar to younger evaporite deposits. They clearly indicate that evaporites were common within shallow-water Archean sequences. The presence of an assemblage of biogenic deposits, including organic laminite, stromatolites, encrusting carbonaceous mats, carbonaceous granules and oncolites, deposited under conditions ranging from fully subaqueous to nearly subaerial and locally evaporitic, points to the existence of an ecologically and probably biologically diverse microbial community 3.4 Ga ago.  相似文献   

20.
国外铁氧化物铜-金矿床的特征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是一类具许多共同特征但成因联系不太密切的矿床类型,近来已成为国外铜-金勘探的主要矿床类型之一。该类矿床以矿石中含有大量的铁氧化物(磁铁矿或赤铁矿)且伴有很强的区域性钠(-钙)质蚀变为特征,可以产于元古代克拉通内或新生代大陆边缘岛弧环境,其周围具火成岩或含蒸发盐层,时空上与之有关的侵入岩为磁铁矿系列花岗岩,矿化主要产于近区域主断裂的羽状次级断裂中。部分该类矿床的形成与一定的主岩类型有关,而多数矿床可能由高盐度 H2O-CO2-盐混合流体的不混溶作用形成,且矿化通常与钾化有关。对成矿流体是主要来自岩浆还是受围岩控制尚有争论,成矿模式有蒸发盐来源模式、外来流体加热模式和岩浆-热液流体模式。但对部分该类矿床详细的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源于岩浆。对该类矿床进行地球物理勘探需要考虑磁铁矿、硫化物和Cu-Au矿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我国开展对该类矿床的研究将有益于发现新的铜资源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