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介绍了GPS RTK技术的基本特点,说明了GPS RTK作为一种高科技的三维测量工具在工程测量方面所具有的优越性及应用的广泛性。结合城市道路改造中的实践,阐述了该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基本应用步骤。为更好地利用GPS RTK技术,提高工程测量精度和作业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刘影  王少峰  钱晓辉 《安徽地质》2016,26(2):146-149
通过东山坞矿区的测量作业,简要介绍RTK在测量中的强大功能,重点介绍了GPS-RTK在地质勘探测量中的控制测量、工程点测设以及勘探线剖面测量等应用情况。结合常规测量仪器及技术方法,既弥补了RTK在矿山测量的不足,又体现了GPS-RTK的作业优势,同时反映出常规测量仪器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如何做好地质工程测量技术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质工程测量技术设计的编制,对指导地质工程测量生产,提高地质工程测量作业队伍的技术水平和作业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讨论地质工程测量技术设计常见的问题和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的措施,介绍如何编制符合规定的地质工程测量技术设计。  相似文献   

4.
建筑物外立面测量工作的传统作业模式采用全站仪测量,作业效率低.随着科技的发展,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建筑物外立面测量工作中广泛地应用,但是由于作业环境的限制,扫描仪作业难免会有作业死角.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利用全站仪免棱镜测量技术定点补测的方法,形成了一套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结合全站仪快速高效地完成建筑物外立面绘制的作业...  相似文献   

5.
针对GPS RTK技术应用中的工作条件、数据链传输、误差特性及质量控制等问题,结合管线勘控测量的作业特点,提出了提高RTK作业精度若干方法.  相似文献   

6.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具有性能好、精度高、应用广的特点.在测绘领域,GPS系统已广泛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及地形测量等各个领域.通过GPS静态测量和GPSRTK测量技术在性能特点、作业方法、技术条件及应用效果的分析,指出GPS技术在房产基础测量中具有传统测量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王智洋 《地下水》2019,(1):167-167,216
对于面积大、范围广、线路长的河道水域、岸线、生态空间,以及工程管理区的安全范围权属确认过程中,低空摄影测量技术逐步得到引进和应用。通过理论培训与多次试飞和数据处理程序,探索无人机作业程序及作业过程中突发情况的应对策略,最大的减弱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作业时间,以适应行业对新技术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史文治 《甘肃地质》2008,17(1):85-87
RTK测量有着实时、快捷、全天候等优点,在测量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通过RTK技术在煤田地震勘探方面的实践运用,对其作业方法、作业组织及成果精度作了初步研究。RTK测量的实质是将WGS84坐标系上的高精度三维成果以一定的转换参数,通过实时数据链进行计算转换,最终得到国家或工程独立坐标系的成果,本文亦对其转换参数的求取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全数字测图有高精度、速度快、内外业一体化作业的优势,近年来随着GPS、GIS技术的发展,全数字测图又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与应用。在多要素地形图测量中,全数字测图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地发挥。结合某研究院科研区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实例介绍了切实应用的几种测量方法,为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测量作业方法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数字化测量中传统手薄的作业方式,使用时很不方便,不能提供图形功能,结合测绘发展的要求和W indowsCE的特点,研制开发了本系统。通过对系统研制目的和设计思路的阐述,介绍了系统在编写过程中,应尽可能的根据测量要求进行编写,并应符合测量人员的作业习惯,提供更为友好的用户界面。相对于PC-E500和电子手薄,该系统都显示了较大的优越性,但作为电子平板进行开发,功能上还有待加强,是系统后一步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系统流程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涉及国土、气象、广播电视和政府主管等多部门共同协作。其信息的特点包括时效性、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预警工作中建立科学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业务流程”是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环节。论文重点介绍以气象信息、地质灾害信息等数据传输为主线的地质灾害预警“业务流程”的研究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矿山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提出了矿山环境调查的基本原则就是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吸取前人成果、结合高新技术;将矿山环境调查划分为普通调查、验核调查和解剖调查三大类型;指出3S技术、野外和室内测试试验、长观动态监测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是矿山环境调查的主要技术手段和方法;认为调查组织形式和通讯保障系统建设也是决定矿山环境调查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井下电法超前探测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通过阐述井下电法超前探测原理及井下全空间影响因素,从提高探测准确度着手,提出了三点-三极超前探测方法、施工技术、解释方法。其特点是能避免掘进头后方巷道及层状地层电性变化的影响,突出巷道前方的地质异常,大大提高了准确度。   相似文献   

14.
地质调查成果信息化建设方法探索——基于数字填图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地质调查项目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地质调查有效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需求的支撑体系之一。数字填图技术是地质调查项目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技术,使得野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成果输出等全流程信息化得以实现。文章针对地质调查项目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应用最新的数字填图系统平台,总结出一套简明实用的地质调查项目信息化建设方法:首先,优选符合地质调查精度要求的数据源,并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而后,运用数字填图技术系统中DGSGIS工具下载、配准所选取数据源影像作为地理底图;最后,使用数字填图系统建设完成地质调查项目空间数据库。该方法技术流程简洁、实用性强,对地质调查项目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云南武定地区1:5万磁测和重力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确定了局部重力高异常(带)42个,重力低异常41个,5个重力有利找矿远景区;对该区磁异常特征分析,获得磁(ΔT)异常86个,确定了4个有利找矿远景区。结合地质、、重力、磁测资料的综合分析与研究,划分断裂61条,提出了铜、铁找矿找矿有利地段及远景区,为武定地区寻找隐伏铁铜矿床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矿产地质调查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智能矿产地质调查方法,指出智能矿产地质调查生态系统是与智能矿产地质调查相关的智能数据采集设备、应用、用户、标准、规范、智能地质调查云平台等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构成的完整系统。智能矿产地质调查的主要步骤包括:智能数据分析、重点工作区圈定、矿产地质数据采集、重点区野外工作、智能找矿预测等。提出了数据驱动与知识驱动相结合的找矿预测方法,集成了采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特征匹配找矿预测的方法和基于知识图谱的找矿预测方法。设计和基本实现了智能矿产地质调查云平台的架构与功能。应用特征匹配找矿预测方法在甘肃大桥-崖湾地区圈定了5个找矿预测区。  相似文献   

17.
核技术在油气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怀渊  刘宪斌 《现代地质》2000,14(2):223-229
通过对在已知油田上方应用钋法 ( 2 1 0 Po)、氦法 ( 4 He)、地面伽马能谱法、热释光法( TLD)等核技术及地面磁法所测得的两条综合剖面的分析研究 ,论述了这些方法在已知油气田中的综合应用效果 ,建立了几种典型油气藏上方的放射性核素异常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大型岩株(岩基)中找矿,采用常规地质方法和物探磁、电方法往往效果不很理想,而辅以化探方法多能收到较好的找矿效果。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萨格勒日—浩恩丹地区的1∶5万土壤及水系沉积物测量中发现有较好的W,Mo异常;在此基础上选区进行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萨格勒日等地发现了16处综合异常区。对萨格勒日异常进行检查,地表拣块样W元素2个高值w(W)=0.022%和0.010 3%,w(Ag)=8.78×10-6;对浩恩丹一带异常进行槽探工程揭露,查明2条辉钼矿脉,钼品位w(Mo)=0.034%~0.14%,地表矿脉延伸600~800m。研究认为,钼矿化受构造和岩浆岩的控制,提出了2个找矿远景区,预测在巴彦诺日公花岗岩体中寻找钼矿、钨矿的工作有望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9.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在此次调查中笔者负责德城区调查成果数据入库。该文基于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工作经验,就扫描档案文件、宗地权属信息和宗地界址信息快速整理入库提出几点方法,供广大一线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丹凤三角地区是东秦岭的主要铀成矿带之一,目前已发现伟晶岩型和热液型铀矿多处,通过开展航磁、重力、TM影像、地面伽玛能谱、地质等多元信息综合处理及分析研究,初步总结出与伟晶岩型铀矿有关的加里东期重熔混合花岗岩的空间展布,以及伟晶岩型铀矿的多元信息组合模式,并指出铀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