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钻孔应变观测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海亮  李宏 《地质学报》2010,84(6):895-900
钻孔形变观测是研究地壳运动的主要观测手段,同时在地震前兆观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介绍钻孔应变观测的特点,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钻孔应变观测开展的情况,目前中国在钻孔应变观测中采用的主要的观测设备、仪器特点,中国应变监测台网的分布,以及中国目前开展的深井地震综合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2.
北京昌平台位于南口一孙河断裂端部,是首都圈Sacks体应变综合观测台网的一个子站,体应变仪钻孔井深320m,第四系厚83m,为山前冲积的砂砾土层,其下为震旦纪白云岩和灰岩。井下探头使用的是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研制的Sacks-Evertson钻孔应变仪,由于历史原因和数据衔接问题,仪器应变灵敏度设置为10^-8/mV,能记录到清晰的固体潮变化,稳定性好。1987年正式建台,2001年9月完成数字化改造,实现分钟值采样和数据自动传输。  相似文献   

3.
东三旗台2004和2005年印尼地震体应变观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三旗台位于北京南口一孙河断裂与怀柔一涿县断裂交汇处,是首都圈Sacks体应变综合观测台网的一个子站,体应变仪钻孔井深285m,第四系厚198m,由粘土、砂土和薄石砾层组成,其下为震旦纪白云质灰岩。井下探头使用的是Sacks-Eyertson钻孔应变仪,仪器应变灵敏度设置为10^-9/mV,能记录到清晰的固体潮变化,稳定性好。1987年正式建台,2001年9月完成数字化改造,实现分钟值采样和数据自动传输。  相似文献   

4.
涞水台位于怀柔一涿县断裂南端的河北省涞水县王村,是首都圈Sacks体应变综合观测台网的一个子站。体应变仪钻孔井深388m,第四系厚40m,上层为粘土和砂土,下层为卵石,以下为震旦纪硅质和泥质白云岩。井下探头使用的是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研制的Sacks-Evertson钻孔应变仪,仪器应变灵敏度为10^-9/mV,能记录到清晰的固体潮变化,稳定性好。1987年正式建台,2001午9月完成数字化改造,实现分钟值采样和数据自动传输。  相似文献   

5.
大兴台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天堂河医院院内,是首都圈Sacks体应变综合观测台网的一个子站。南苑一通县断裂在附近通过。体应变仪钻孔井深340m,水位埋深12m,第四系厚280m,主要由砂砾和粘土互层组成,基岩为灰岩。井下探头使用的是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研制的Sacks-Evertson钻孔应变仪,仪器应变灵敏度设置为10^-9/mV,能记录到清晰的固体潮变化,稳定性好。1989年正式建台,2001年9月完成数字化改造,实现分钟值采样和数据自动传输。  相似文献   

6.
井下钻探是煤矿日常生产中获取地质资料及消除安全隐患的技术手段。而现阶段煤矿生产中施工的钻孔多不进行钻孔轨迹测量,造成地质资料误判、安全措施客观上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根本解决这一问题,根据钻孔轨迹测量原理研发出基于航姿参考系统的电磁波无线随钻轨迹测量系统。该系统具有成本低、方便应用的特点,且能满足无线随钻测量的要求。井下实验证明,该系统可以高效地完成随钻钻孔轨迹测量,提高钻进效率。   相似文献   

7.
顺义台位于北京怀柔一涿县断裂北端,是首都圈Sacks体应变综合观测台网的一个子站。体应变仪钻孔井深370m,水位埋深10m,第四系厚15.2m,为亚粘士和中细砂互层,以下至159m为花岗岩,再往下是寒武纪页岩、砾岩和灰岩。井下探头使用的是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研制的Sacks-Evertson钻孔应变仪,仪器应变灵敏度设置为10^-9/mV,能记录到清晰的固体潮变化,稳定性好。1987年正式建台,2001年9月完成数字化改造,实现分钟值采样和数据自动传输。  相似文献   

8.
为了弥补传统瓦斯抽采监测系统区域化监测的不足,提出了以钻孔为监测单元构建钻孔瓦斯抽采监测系统,能够实时动态掌握各个钻孔在瓦斯抽采过程中的抽采效果,将大面积区域化测量转变为区域内部各钻孔的测量,实现了瓦斯抽采的精细化监测。针对钻孔瓦斯抽采监测系统需求,结合钻孔孔口处瓦斯抽采参数的特点,研制了一款矿用瓦斯抽采钻孔多参数监测装置,该装置具有超声波气体流量测量、非色散红外瓦斯浓度测量、压电陶瓷气体压力测量、铂电阻气体温度测量四参数于一体的实时数据采集功能,搭载了数据显示、数据存储、数据远程传输、数据Wi-Fi传输等功能性人机交互模块,并开发了瓦斯抽采分析软件、移动数据采集站两款配套软件。装置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结合行业相应计量标准,于具有国家计量检定资质的检验单位进行了计量检测,并在黄陵矿业公司二号煤矿进行了井下工业性试验,对装置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矿用瓦斯抽采钻孔多参数监测装置的四项测量参数均满足相应行业标准的计量要求,可实现各项参数的准确测量,且该装置在实际井下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工作可靠性与工作稳定性,达到了以钻孔为监测单元的瓦斯抽采监测目的,能够为瓦斯抽采评价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移动阅读   相似文献   

9.
宝坻台2004年和2005年印尼地震体应变观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坻台地处天津市宝坻县圣人庄,位于史各庄断层附近,是首都圈Sacks体应变综合观测台网的一个子站(图1),体应变仪钻孔井深253m,水位埋深15m,第四系厚182m,主要由含有少量粘土层的砂土厚层组成,基岩上部为白云岩,下部为含有页岩夹层的砂岩。井下探头使用的是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研制的Sacks-Evertson钻孔应变仪,仪器应变灵敏度设置为10^-9/mV,能记录到清晰的固体潮变化,稳定性好。1988年正式建台,2001年9月完成数字化改造,实现分钟值采样和数据自动传输。  相似文献   

10.
钻孔应力-应变地震前兆观测台网,是全国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手段由于美国板块边界观测(PBO)项目的影畸,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邱泽华等,2002;邱泽华等,2004a;邱泽华等,2004)。钻孔应力-应变观测对象包括:体应变、分量应变、分量应力和差应变。目前登记在册并正常运行的钻孔应力一应变地震前兆监测台站共计45个,分布于1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有的台站有多种观测项目,例如昌平台,作为钻孔应力-应变综合观测台,曾经有5~6种钻孔应力-应变观测项目,目前有体应变、压容分量应变和差应变三种观测。目前正常运行的观测项目共有49个。  相似文献   

11.
直流电阻率法因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有色金属、煤田等矿产资源勘探和地质调查行业。但在井–地、地–井电阻率法勘探过程中,钻孔因素(井液电阻率和钻孔孔径)对不同探测模式下视电阻率响应的影响尚未明确,是否影响视电阻率资料的解释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因此,提出采用混合网格有限元法实现直流电阻率三维正演。给出异常电位法满足的边值问题及有限元变分问题,应用三棱柱和四面体混合网格实现对计算区域的快速离散,并建立2种网格的线性插值基函数和单元系数矩阵;采用SSOR–PCG迭代算法求解异常电位满足的大型线性方程组,得到各观测点的响应。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应用混合网格有效地离散钻孔地电模型,探讨钻孔因素对井–地、地–井观测方式视电阻率数据的影响特征。对于井–地观测方式:钻孔附近视电阻率受钻孔因素影响最大,严重影响视电阻率资料的合理解释,但随着测点收发距的增加,视电阻率响应逐渐趋于围岩电阻率;而且随着发射源深度的增加,钻孔对地表视电阻率响应的影响也逐渐减小。对于地–井观测方式:钻孔因素对浅部数据影响较大,对深部数据影响小,相比于井液电阻率,视电阻率响应更易受钻孔孔径的影响。直流电阻率法混合网格有限元三维正演算法的提出,对实际井–地、地–井电阻率法勘探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可结合钻孔信息进行正演模拟分析,选择合适的收发距,有效压制钻孔因素对实测资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徐纪人  赵志新 《地球科学》2006,31(4):557-563
地球科学是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当前, 如何克服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噪音干扰, 提高观测的信噪比, 成为地球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开展深井观测是解决地面噪音干扰的主要途径.近年来, 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深入以及解决环境、资源、防灾等科学问题的需求, 世界大陆、大洋科学钻探工程研究以及在钻孔深井内进行的地球物理长期观测得到飞速发展, 并取得了初步的观测研究成果.本文介绍了世界各国在深井长期观测方面的最新进展, 展示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江苏东海现场开展深井地球物理综合观测的方案及其观测研究前景.东海深井长期观测站将成为中国第一个无地面干扰的综合性深井地震、地球物理实验观测站, 它是实现我国“入地”科学计划的重要基础, 将开创我国21世纪地球科学观测研究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张辉 《中国煤田地质》2004,16(Z1):43-44
以东 欢坨 矿 北 一 采区 2188采面 回 采 时 发生 突 水 为 例,通 过 观 测 孔 水 位 、水 质 化 验 、瞬 变 电 磁 对 突 水 水 源 进 B行 了分 析 ;通 过顶 底板 的 破坏 机理 对 突水 通道 进 行了 分析 ,并 通过 实 践找 出了 防 治水 方法 。  相似文献   

14.
A new fluorescent approach was developed to visualize grouting processes.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grouting is carried out by methods based mainly on physical measurements such as permeability and porosity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these estimates do not necessarily correlate with practical grouting data. In this paper, the distributions of various grout mixtures containing fluorescent substances were clearly visualized under ultraviolet light, using a borehole television system or a microscope. Since this approach enabled direct observation of grout distribution,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is approach is useful for analysis of grouting mechanisms, designing grout curtains, etc.  相似文献   

15.
在海洋地区进行高质量的长期地震观测是全球地震观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SDP/ODP是唯一能够钻穿软的沉积物、在坚硬的岩石里安置地震传感器这一目标的科学计划。介绍了ODP航次在井孔中设立地震台站、并获得一些有趣的结果的成功例子。ODP在日本外海布置了两个井中地震台站,与陆上台站一起来观测板块边界的活动性。此外,还介绍了西太平洋井中宽带台站、海上地震信号和噪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聂金玲 《探矿工程》2012,39(6):64-67
天津高新区中央商务区117大厦桩基设计为超长桩,质量要求高,施工难度大。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孔口护筒埋设、泥浆质量、孔内液面高度、孔位偏差、钻孔垂直度和孔底沉渣的有效控制,不仅钻孔质量达到设计要求,而且钻孔效率高,成本较低。介绍了117大厦超长钻孔灌注桩工程的施工情况,其经验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7.
小口径钻孔窥视仪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径为28mm的钻孔窥视仪可以送入锚杆钻孔,其输出的图像可用于孔壁的岩性识别及钻孔表面观察。实测表明,KSY—I型钻孔窥视仪在煤层顶板小孔径钻孔中可用于煤岩识别以及裂隙观察。   相似文献   

18.
王川婴  庞智成  陈晓东 《岩土力学》2006,27(Z2):565-569
岩体完整性指标(IRMI)是基于钻孔成像技术的评价岩体完整性的新指标,定义为全孔孔壁图像中岩体完整特征I与孔壁岩体长度(即完整特征I与破碎特征F之和)之比的百分数,即IRMI = I / (I + F)。钻孔成像技术在青岛海湾大桥基础勘察工程中取得了成功应用,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与钻探和其他岩石质量估算法的对比分析,得出(1) 钻孔摄像弥补了钻孔取芯的不足;(2) 全孔图像为实现准确的岩体完整性评价创造了条件;(3) IRMI能准确地反映岩体完整特征;(4)IRMI通常大于RQD。  相似文献   

19.
河北平原区找煤和老矿区外围勘探深度多在1500m左右,钻孔的质量控制成为保证勘查报告质量的关键。以磁西一号勘探区37—3孔为例,介绍了超深钻孔的的质量控制措施,指出了在孔斜预防方面,要求钻塔安装稳固.选择适宜的钻进参数,采用钻铤加压,保持钻具不弯曲,每200m进行测斜一次;在岩心采取方面,使用双管取心和岩心提断器进行取心,钻时控制在2.5~3h,进尺不超过3m,严格按比例配制泥浆;在采取煤心时,运用三层管单动取煤器取粉煤及块煤,伸缩式二型取煤器取易碎煤心的方法。通过对超深地质孔质量控制关键环节的分析,提出了对超深地质孔质量控制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Rock quality designation (RQD)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way of rock mass classification from surface scanlines or preferably borehole measurements. A major drawback in its classical use is that only one representative RQD value is obtained from the field measurements per core run. However, it is shown in this paper that the field measurements along a scanline provid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rock quality and the fracture intensity (FI) for a given number of joints. In order to be able to extract the complete information concealed within the field data, the RQD-fracture index diagram concept is proposed and applied to actual field scanline measurements from England. The basis of the suggested procedure is to obtain a series of all possible RQD and FI values from given intact length measurements. This procedure provides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s to the local zones of heterogeneities within the rock mass and a new way of rock classifi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RQD and FI. It is also possible to calculate percentages of different rock qualities within the same rock ma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