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报道了采自吐哈盆地南缘大南湖和克孜尔卡拉萨依花岗质岩基的锆石SHRIMP定年结果。采自大南湖岩基的二长花岗岩中的10粒锆石~(206)Pb/~(238)U年龄为363~400Ma,加权平均为(383±9)Ma,采自克孜尔卡拉萨依岩体花岗闪长岩的11粒锆石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为(357.3±6.2)Ma,分别为中泥盆世早期和石炭纪初。说明该区大规模的陆缘型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在中泥盆世早期就开始发育,并可能发育古老的陆壳基底。  相似文献   

2.
青海岗察岩体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涛  张德会  杨兵 《岩石学报》2014,30(9):2739-2748
青海岗察岩体位于西秦岭造山带的西段,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斑状花岗闪长岩体组成,各岩体虽然地质特征和岩性有所差异,但成因和形成的时间基本一致,是不同时期同一成因的产物,由早向晚由中性向酸性演化,属"I"型花岗岩系列。尽管前人对其中个别阶段岩体进行过年龄测定,但没有对多期岩体进行过系统的年代学精测。本文在运用阴极发光技术对岩体中锆石进行细致的内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HRIMP锆石U-Pb原位定年方法,系统测定了岩体中单颗粒锆石的206Pb/238U年龄,结果显示岩体经历了243.8~242Ma、238~234Ma、215Ma三个侵入阶段,是同源、不同期次岩浆脉动形成的产物。岗察岩体周边的铜、金、钨、钼、铁矿床成矿与岩体关系密切,成矿流体、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成矿作用与岩体的形成时间一致,形成统一的成岩成矿地质事件,与区域西秦岭-东昆仑三叠纪构造岩浆作用和成矿时代一致,构成西秦岭北缘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金成矿系统的一部分。通过构造环境分析,得出岗察岩体产于后碰撞(晚碰撞)构造环境,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西秦岭造山带与祁连造山带的碰撞拼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安徽铜陵新桥铜-硫-铁-金矿床区内的石英闪长岩和辉绿岩中的锆石分别进行了SHRIMP精确定年研究,石英闪长岩中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40.4±2.2)Ma,辉绿岩中锆石的年龄较复杂,其中发现了元古代锆石颗粒,其锆石207Pb/206Pb年龄为(2261±14)Ma,(1612±8)Ma,(919±12)Ma,(831±17)Ma。另外还有一组早古生代年龄的锆石,锆石206Pb/238U年龄为(443±13)Ma。以上这些新资料说明该区可能存在元古代基底的信息,且燕山期岩浆活动对本区成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华北克拉通南缘发育一系列碱性岩体,前人曾划出3个碱性岩带,龙王碱性岩位于中带,对该岩体形成的确切时代仍有较大争议。一些学者将该岩体作为晋宁期伸展体制下形成的碱性岩,并认为这期岩浆活动与扬子北缘同时代的裂解型岩浆活动可以对应。作者等进行了TIMS和SHRIMP法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样品(T26)采自河南省栾川县庙子镇之北的卢氏管村西的钠铁闪石正长花岗岩。TIMS法U-Pb上交点年龄为1637Ma±33Ma,SHRIMP法206Pb/238U和207Pb/206Pb表面年龄平均值分别为1611Ma±19Ma和1625Ma±16Ma,3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我们选择SHRIMP法207Pb/206Pb表面年龄平均值1625Ma±16Ma作为龙王正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因此,龙王碱性花岗岩是华北克拉通1.8~1.6Ga裂解过程中最晚期碱性岩浆活动的产物。石童石童石童  相似文献   

5.
韩军  夏毓亮 《铀矿地质》2009,25(4):214-221
笔者采用颗粒锆石LA—ICP—MS法获得了连山关-高家沟花岗岩体U—Pb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为2198±31.5Ma和2162±31Ma。通过与辽东地区U—Pb法、Sm—Nd法和颗粒锆石年龄比对,揭示了辽东地区广泛发育的一期古元古代花岗岩浆事件的精确年代。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岩体与地层接触关系,笔者认为该期花岗岩是在拉伸状态下早期基底岩石重熔的产物。年代学资料表明,连山关-高家沟岩体为壳源岩浆多次重熔侵位的花岗杂岩体。  相似文献   

6.
江西武山和永平铜矿含矿花岗质岩体锆石SIMSU—Pb年代学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江西武山和永平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金属成矿带中的两个重要矿床。对武山铜矿的花岗闪长斑岩和永平铜矿的花岗斑岩中锆石分别进行了,离子探针(SIMS)U—Pb定年研究,发现两个矿区的锆石年龄可分作两期,武山铜矿含矿岩体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45±3.9Ma和121±2.5Ma,永平铜矿含矿岩体锆石^206Ph/^238U年龄分别为160±2.3Ma和135±7.4Ma。这两期不同的年龄可能反映了锆石在岩浆侵位时的结晶年龄和后期热液蚀变作用的年龄。因此确定武山铜矿花岗质岩体的侵位年龄为145Ma,永平铜矿花岗质岩体的侵位年龄为160Ma。该年龄可能也反映了这两个矿床中与燕山期岩浆侵入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和斑岩型矿床的形成时代。  相似文献   

7.
宁镇地区安基山侵入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宁镇地区安基山岩体主要岩石类型花岗闪长斑岩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 安基山岩体的花岗闪长斑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06.9±0.9)Ma, 代表了岩体形成年龄, 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 安基山岩体的形成明显晚于铜陵等地高钾钙碱性中酸性侵入岩形成时代, 揭示出宁镇地区中酸性钙碱性岩浆活动及其成矿响应是中生代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另一期成岩成矿事件; 宁镇地区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与107 Ma左右的钙碱性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区内成岩成矿作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宁镇地区钙碱性中酸性岩浆活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对应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拆沉减薄事件; 长江中下游地区岩石圈拆沉从130 Ma左右开始, 可能一直持续到107 Ma以后.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滇东南瑶山群的原岩年龄以及后期经历的岩浆-变质-构造事件年龄,开展了SHRIMP锆石U-Pb定年研究。结果表明,阴极发光(CL)分析和光学显微分析显示瑶山群的锆石组成比较复杂,可以分为继承锆石、变质锆石、深熔锆石/岩浆锆石等几大类。除少量测点207Pb/206Pb年龄为新元古代外,继承锆石206Pb/238 U表面年龄变化范围集中在235±1.7Ma~261±3.6Ma,加权平均值为250.8±9.8Ma(N=4,MSWD=4.1);深熔/岩浆锆石206Pb/238 U表面年龄显示出~85Ma和~75Ma两个峰值;变质增生锆石206Pb/238 U表面年龄为49~30Ma,且主要集中在32Ma、37Ma和42Ma左右。结合区域地质情况,初步推测:250.8±9.8Ma的继承锆石峰值年龄表明,瑶山群主体的原岩时代可能不早于二叠纪;变质锆石、深熔锆石/岩浆锆石的206Pb/238 U表面年龄可分为~85Ma、~75Ma、~42Ma、~37Ma和~32Ma等5组,可能代表了红河断裂南段自燕山晚期以来5期较强烈构造-岩浆-变质事件的时限。  相似文献   

9.
边千韬  李涤徽 《地质科学》1999,34(4):420-426
对阿尼玛卿蛇绿岩带布青山段花岗—英云闪长岩进行的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及岩石化学研究表明,该岩体锆石U—Pb年龄为402±24Ma,归属加里东末期,并非二叠-三叠纪同造山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属钙碱系列,具岛弧花岗岩特征,暗示着本区在早古生代发生过洋壳俯冲及岛弧岩浆活动事件,并为本区早古生代蛇绿岩的存在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0.
江西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体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采用锆石SHRIMP微区U-Pb测年技术,测定了江西相山铀矿田火山-侵入杂岩的时代。采自于相山西北部的石马山和西部南陂的鹅湖岭组碎斑熔岩的SHRIMP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34.6±1.0)Ma(MSWD=1.5)和(134.1±1.0)Ma(MSWD=0.65),可以限定相山第二火山喷发旋回的结束时代为134 Ma;采自于相山北部巴泉和南部浯漳的似斑状花岗岩的SHRIMP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33.3±0.8)Ma(MSWD=0.82)和(134.7±0.9)Ma(MSWD=1.08),与碎斑熔岩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结合野外地质事实和前人的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果,确认碎斑熔岩和似斑状花岗岩属于同期、同来源的火山喷发-侵入的产物,形成于134~133 Ma。书堂钻孔ZK111A-1中打鼓顶组顶部流纹英安岩的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41.6±1.7)Ma(MSWD=0.9),表明第一旋回火山喷发的时代应结束于142 Ma,大部分属于晚侏罗世火山活动。岗上英钻孔岩心中石英二长花岗斑岩的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36.4±1.0)Ma(MSWD=1.7),如意亭剖面第二采石场流纹质英安斑岩的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37.4±1.7)Ma(MSWD=1.11);推测这两者应属于早晚两期火山喷发旋回间隔期的次火山-侵入岩,进而限定136~137 Ma为相山两期火山喷发旋回的间隔时期。综合前人资料和本文测试分析结果,可将相山火山喷发第二旋回鹅湖岭组的时代限定为136~133 Ma,应属于早白垩世的火山活动,进而认为将相山地区"鹅湖岭组"的地层时代划归为早白垩世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1.
鲁东地区前寒武纪侵入岩其侵入活动集中于新太古代和新元古代,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和韧性剪切带的改造,形成一套花岗质片麻岩类。新太古代早期TTG质花岗岩分布于胶北隆起区莱州一栖霞一带,经受了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一套灰色片麻岩,锆石内核SHRIMPU—Pb年龄2726—2707Ma基本代表岩浆结晶年龄,锆石变质边为2500Ma;古元古代侵入岩——莱州基性一超基性岩组合形成于1900~1850Ma左右,锆石SHRIMPU—Pb年龄(1852±9)Ma,(1868±11)Ma;新元古代侵入岩主要为花岗闪长质-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出露于胶南-威海造山带,锆石U~Pb定年结果集中为892~605Ma,其中荣成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年龄720~780Ma。中生代侵入岩以花岗岩类为主,集中出露于半岛北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燕山早期侵入岩文登超单元、垛崮山超单元、玲珑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年龄值集中在167~150Ma;燕山晚期侵入岩大店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年龄120±4Ma,崂山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年龄值为(120±2)~(114±2)Ma。  相似文献   

12.
鲁西铜石岩体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首次报道了鲁西地区铜石岩体的锆石SHRIMPU Pb年龄结果。通过对斑状细粒闪长岩中单颗粒锆石 1 8个样品点的分析 ,获得了两组谐和年龄数据 ,其中有 1 0个分析点的2 0 6Pb/ 2 3 8U年龄为 1 6 7.9~ 1 83Ma ,加权平均值为 (1 75 .7± 3.8)Ma ;另外 8个分析点的2 0 7Pb/ 2 0 6Pb年龄为 2 5 0 2~ 2 5 5 4Ma ,加权平均值为 (2 5 1 8± 1 1 )Ma。二长斑岩样品仅获得 2个2 0 7Pb/ 2 0 6Pb年龄数据 ,在 2 4 85~ 2 5 1 2Ma之间。(1 75 .7± 3.8)Ma指示了铜石岩体的结晶年龄为中侏罗世 ,(2 5 1 8± 1 1 )Ma代表了岩体侵位过程中捕获的新太古代五台期锆石的年龄。根据SHRIMPU Pb年龄结果 ,认为鲁西地区存在燕山早期构造岩浆热事件 ,与之有关的归来庄金矿也在此时期形成  相似文献   

13.
峄山岩体主要岩性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及斑状片麻状花岗闪长岩,根据新测的锆石SHRIMPU—Pb年龄结果,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为(2526±10)Ma,斑状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为(2514±18)Ma,其形成时代确定为新太古代晚期。该岩套出露于鲁西新太古代早期泰山岩群和英云闪长质片麻岩、条带状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组成的古陆核的西南部,是地幔岩浆侵入混入地壳物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在鲁西地区,确定了泰山岩群主体形成时代为2 750-2 700 Ma,属新太古代早期。锆石SHRIMP U-Pb定年:雁翎关组角闪变粒岩(2 747±7)Ma,柳杭组黑云变粒岩(2 739±16)Ma、(2 703±6)Ma,侵入雁翎关组底部透闪阳起片岩的片麻状石英闪长岩(2 740±6)Ma。济宁(岩)群碎屑锆石年龄(2 700-2 665)Ma,岩浆锆石年龄(2 561±24)Ma,所以济宁(岩)群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而不是以往认为的古元古代。在鲁东地区,发现了中太古代表壳岩系、花岗质岩石和新太古代早期TTG花岗质岩石;荆山群和粉子山群的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晚期。荆山群大理岩被锆石SHRIMP U-Pb年龄(1 868±11)Ma、(1 852±9)Ma的莱州组合西水夼单元辉长岩、闪长岩侵入,并一起遭受变质变形作用改造。  相似文献   

15.
浙东晚中生代玄武岩的锆石SHRIMP U-Pb 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浙江东部晚中生代分属上下岩系的8个火山-沉积岩地层的玄武岩样品中的锆石进行了内部结构研究,并用 SHRIMP方法测定了U-Pb年龄。结果显示,下岩系玄武岩中多数锆石给出206Pb/238U年龄为 (120±1) Ma,Th/U比值为 0.65~2.44; 上岩系玄武岩中最年轻锆石的206Pb/238U 年龄为(103±2) Ma,Th/U 范围是0.57~3.03。上下岩系的形成时代的结 果与前人研究的相应地层年代一致,但也存在有明显差别。在测定过程中发现,下岩系玄武岩中锆石年龄分布相对集中, 仅有少量的古老锆石残留,表明在玄武岩形成过程中,只有少量地壳成分混染。上岩系中与玄武岩同时形成的锆石含量较少, 多数是捕获锆石,且年龄分布范围较大,几乎覆盖了华南地块所有岩浆活动时代,这表明在玄武岩形成过程中捕获了陆壳 物质,这种陆壳物质很可能是含有不同时期锆石的碎屑沉积岩/物。  相似文献   

16.
新甫山、上港岩体分布于鲁西新太古代早期泰山岩群和英云闪长质片麻岩、条带状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组成的古陆核的东北部。主要岩性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及片麻状奥长花岗岩。根据新的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形成年龄为(2613±12)Ma,片麻状奥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为(26234±9)Ma,为新太古代中期形成。在泰山桃花峪一下港之间出露的条带状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中奥长花岗质脉体锆石U—Pb年龄在2660~2600Ma。该期岩体是新太古代早期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发生变质作用与重熔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SHRIMP zircon U-Pb dating in the Liguo and Jiagou intrusives indicates that they were formed at -130 Ma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Most inherited zircons in the Liguo intrusive were formed at 2509±43 Ma. Most inherited and detrital zircons in the Jiagou intrusive were formed at -2500 Ma, -2000 Ma and -1800 Ma. The SHRIMP zircon U-Pb dating in two gneiss xenoliths from the Jiagou intrusive yields the ages of 2461±22 Ma and 2508±15 Ma, respectively. The dating results from inherited and detrital zircons in the intrusives and the gneiss xenoliths imply that the magmas could be deriv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the basement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NCB). The magmatism is strong and extensive in the periods from 115 to 132 Ma, which is of typical bimod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lithospheric thinning in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Block reached its peak in 115-132 Ma.  相似文献   

18.
阿尔金山喀腊大湾地区中酸性侵入岩SHRIMP年龄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阿尔金山东段喀腊大湾地区位于北东向阿尔金走滑断裂北侧与东西向阿尔金北缘断裂所夹持的区域,该区广泛发育中酸性侵入岩,前人将其确定为晚古生代。本文运用锆石SHRIMPU-Pb方法对该区的中酸性侵入岩进行测年,获得413~514Ma的年龄,确认喀腊大湾地区早古生代岩浆活动的存在。结合前人其他方法测年数据和红柳沟一带(喀腊大湾以西180km)中酸性侵入岩的SHRIMP测年资料和蛇绿岩的时代,将阿尔金山东段喀腊大湾地区中酸性岩浆活动划分为碰撞前岩浆活动(520~500Ma)、碰撞期岩浆活动(490~470Ma)和碰撞后岩浆活动(440~410Ma)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鲁西莲花山地区新太古代晚期二长花岗岩中的表壳岩包体的形成时代,并探讨与相邻雁翎关地区的雁翎关岩组中的新太古代早期变质火山岩系的关系。本文对表壳岩包体及相关岩石进行了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壳岩包体主要由变质超基性岩和斜长角闪岩组成,另含少量(黑云)角闪变粒岩和黑云变粒岩。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角闪变粒岩的岩浆锆石年龄为2 757 Ma;侵入斜长角闪岩的奥长花岗岩脉的年龄为2 593 Ma;从变质超基性岩分选出很少锆石,它们普遍遭受强烈变质重结晶,207Pb/206Pb年龄为2 657~2 397 Ma。变质超基性岩具轻稀土亏损型或平坦型稀土模式,斜长角闪岩具平坦型稀土模式,角闪变粒岩具轻稀土略富集稀土模式,虽然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但都无明显Nb、Ta亏损。表壳岩包体的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和形成时代可与相邻雁翎关地区的雁翎关岩组中的新太古代早期变质火山岩系对比,形成于大洋环境。新太古代早期表壳岩的原有分布范围应比现在所见到的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20.
1 Introduction Since the Guilaizhuang gold deposit was discovered in the 1980s, the Tongshi magmatic complex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since it exhibits a spatial-temporal relationship to gold mineralization. In the past ten years, a number of detailed fundamental research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complex, Guilaizhuang gold deposit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Qiu et al., 1994; Lin et al., 1996; Yan et al., 1996; Xu et al., 1999; Kong et al., 2001; Shun et al., 2001). Up to date, some 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