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疆西北部阿尔泰地区发育一套片岩、片麻岩,从境内铁列克以东的塔乌乃萨孜一带向东南延伸到蒙古阿尔泰山南坡,统称冲乎尔-青河构造建造带。该带以特殊的构造位置和复杂的变形变质特征,成为研究阿尔泰造山带发展、演化的重要热点之一。通过对新疆西北部富蕴县苏普特地区前寒武纪克木齐岩群的物质组成、变质、变形方面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认为该套地层经受过中深层次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变质达角闪岩相,是阿尔泰地区前寒武系基底的组成部分,其变形具有多期次和多层次的特征,不同构造层次的变形均保留下丰富的构造变形形迹。通过原岩恢复,认为克木齐岩群总体为一套碎屑(夹火山)-碳酸盐岩沉积建造。  相似文献   

2.
阿尔泰构造带喀纳斯群时代的厘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喀纳斯群分布于阿尔泰构造带西北部阿勒泰-青河韧性剪切带以北地区,是一套巨厚的浅变质陆源碎屑岩.由于喀纳斯群时代争议较大,该套地层所具有的大地构造意义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通过对采自喀纳斯群的碎屑锆石及侵入到喀纳斯群的变质花岗岩体锆石U-Pb定年,获得了其沉积的下限和上限年龄,基本上限定了喀纳斯群的时代范围.喀纳斯群碎屑岩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550±18Ma,而侵入喀纳斯群的变质花岗岩体的锆石岩浆结晶年龄为523±19Ma.因此,确定喀纳斯群沉积时代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523~550Ma).喀纳斯群是一套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的复理石沉积,本文获得的喀纳斯群时代,暗示着阿尔泰构造带存在前寒武纪大陆地壳基底.  相似文献   

3.
西秦岭北部地区的元古宙地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西秦岭地区基础地质研究的不断深入 利用构造解析和构造-岩石地层方法,结合岩石组合、变质变形及近年来取得的同位素地质年龄,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西秦岭北带泥盆纪西汉水群进行了再认识,从中解体出部分元古宙地层.由于该套地层区域上表现为层状无序地层,以发育中深构造层次变形为主要特征,因而笔者暂将其命名为吴家山岩群.该研究成果和新认识对于西秦岭地区基础地质研究,特别是对提高泥盆纪西汉水群的研究程度、研究西秦岭地区地壳构造演化及西和-成县一带铅锌矿田成矿特征都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疆阿祖拜地区发育两种类型的区域变质作用,第一种类型属于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第二种类型属于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时代发生在晚古生代华力西期,其间有3个阶段变形变质作用发生,早期阶段以形成低温绿片岩相变质岩石组合为主,构造片理(S1)与原岩沉积层理(S0)基本一致。中期阶段以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为主,形成典型的递增变质带,并使早期构造片理(S1)发生紧闭褶皱,也是阿尔泰华力西期造山带变形变质的主期。晚期阶段为退化变质作用,变质作用轻微,变形作用不明显。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变形变质作用类型代表了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记录了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和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5.
赣东北-皖南元古代造山带构造格架及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赣东北-皖南元古代造山带位于扬子板块南缘江南造山带东段,经历了晋宁早期俯冲和晚期碰撞两个造山阶段,自北而南可划分为九岭褶皱变形区、鄣公山构造混杂岩带、江山-绍兴对接带,其间均以区域性构造带相隔,变形强度依次增强,中元古代变质地层分属于史密斯、有限史密斯、非史密斯地层范畴,难以建立总体地层层序而区别于传统的“史密斯”地层;同时,该套地层又形成于元古代扬子、华夏两板块的张开-闭合过程中的统一大地构造背景下,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而有别于“地体构造”、“构造混杂岩”;依据地层组成结合岩石化学研究,在“构造混杂岩”基础上建立了“双列岛弧”的“沟弧盆体系”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1∶5万羊曲幅区域地质调查中,通过采取非史密斯地层理论及构造岩片为核心的多重划分方法,确定羊曲地区分布的元古宙地层的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变质程度属低角闪岩相,为红柱石一矽线石型低中压变质相系。经区域地层对比,该套地层为扬子地块裂解块体的一部分,其与二叠纪火山弧岩片及弧前复理石岩片共同构成昆秦接合部构造混杂带的北东端。  相似文献   

7.
古元古代是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的关键时期,中部带的性质是近年来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研究争论的焦点之一。文中根据古元古代韧性剪切带重新划分了中部带北段构造格架,即由近EW向朱家坊韧性剪切带、NEE向王家会韧性剪切带和NE向龙泉关韧性剪切带分割恒山、繁峙、五台和阜平地块。这些地块基底具有不同的前寒武纪变质杂岩组成、构造变形特征和构造演化历史,一般都具多期变质变形叠加的特征。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中部构造带北段在古元古代末发生3次重要的构造变形事件:繁峙地块由SW向NE方向的构造挤入,挤入过程中导致五台地块变形并向南东方向逆冲(D1);以阜平地块为核部的大规模伸展抬升,阜平变质杂岩抬升至近地表,阜平地块与五台地块之间形成一系列低角度伸展型韧性剪切带(D2);最后一次构造事件是NE向拉伸导致的大量NW向基性岩墙群侵位(D3)。  相似文献   

8.
横贯亚洲巨型构造带的基本特征和成矿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炳蔚  陈廷愚 《岩石学报》2007,23(5):865-876
本文将位于西伯利亚地台与中朝、塔里木地台之间的广大地区称为横贯亚洲巨型构造带(The Trans-Asian Tectonic Mega-Belt:TATMB)。按其发育历史和构造位置,横贯亚洲巨型构造带可大体分为:(1)阿尔泰-萨彦-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2)巴尔喀什-兴安构造带和(3)乌拉尔-南天山构造带等三个大的构造带。阿尔泰-萨彦-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以中央蒙古构造线为南界,以叶尼塞-穆亚断裂、贝加尔断裂及斯塔诺夫南缘断裂为北界,与西伯利亚地台毗邻。巴尔喀什-兴安构造带位于中央蒙古构造线以南;其南界的西段为尼古拉耶夫线及南天山北缘断裂,东段以中-朝地台北缘逆冲断层与中-朝地台直接相连。这一构造带又可分为南、北两大亚带,即巴尔喀什-准噶尔-北、中天山-内蒙-锡林浩特亚带和斋桑-额尔齐斯-南蒙古-大兴安岭亚带。乌拉尔-南天山构造带从中国新疆境内西延经中亚地区直达乌拉尔。夹持该巨型构造带的南、北两大陆块,都发育有太古宙和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和中元古代开始的沉积盖层,并在中元古代早期陆块的边缘都出现过裂解事件。然而位于这两大陆块之间的横贯亚洲巨型构造带地区却未见有中—新元古代的沉积盖层直接不整合覆盖在古老的结晶地块之上,也未见有地壳裂解的直接证据。在一些地区寒武纪地层与新元古代晚期地层是连续的。古生代时,该区以发育各类成分的海底喷发火山岩系为特征,其中包括被动陆缘火山岩、岛弧火山岩和洋壳上的喷发物等。整个构造带大致表现为西伯利亚地台和中朝、塔里木地台南、北两大陆块的相向运动和相向增生过程。其发育时间大致始于新元古代,主要为古生代,止于中生代。从晚三叠世开始,该带进入西太平洋边缘活动阶段。从区域成矿作用的角度来看,该区可分出相应的构造-成矿单元:(1)阿尔泰-萨彦-蒙古-鄂霍茨克构造-成矿带,包括1)阿尔泰-萨彦带和2)蒙古-鄂霍茨克带;(2)巴尔喀什-兴安构造-成矿带,包括1)斋桑-额尔齐斯-南蒙古-大兴安岭带和2)巴尔喀什-准噶尔-北、中天山-内蒙-锡林浩特带;(3)南天山构造-成矿带。主要矿种有金、铀、银、铜、钼、铅锌、钨、锡、稀有金属、铁、镍、云母、宝石、萤石、石墨、菱镁矿和沸石等。区内的成矿作用主要与古生代的岩浆作用和热液活动有关;但在蒙古-鄂霍茨克带主要发生在中生代。  相似文献   

9.
新疆阿尔泰阿祖拜地区发育两种类型区域变质作用,第一种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第二种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阿祖拜地区递增变质带是后者的典型代表之一,从花岗岩体外接触带依次发育矽线石-堇青带、红柱石-十字石带、黑云母-石榴石带,递增变质作用强度呈逐渐减弱趋势.结合变形变质作用特征和同位素年龄,可识别出3个变形变质阶段.早期阶段以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为主,形成绿片岩相变质岩石组合;峰期阶段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典型的递增变质带;晚期阶段则属退化变质作用.不同变质作用类型代表了不同大地构造环境,记录了造山带演化历史年和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李伟  常玲 《新疆地质》2011,29(1):26-31
库鲁克塔格赛马山地区前震旦纪地层,经历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改造.通过建立岩石序列和构造变形序列,解析变质变形作用,结合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厘定出该套地层在阜平、五台、吕梁、四堡、晋宁5个构造期发生的沉积作用、火山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侵入活动及产生的构造形迹组合,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地质事件表.  相似文献   

11.
山西古元古代吕梁群变质带的重新划分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古元古代吕梁群主变质作用进行了变质带的重新划分,划分出绿泥石带,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蓝晶石矽线石带五个带。旨出为质作用属于中压相系。并认为主变质带是由近南北向的挤压-逆冲作用导致。吕梁群主变质作用是整个华北中部吕梁期构造--变质-财浆活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浙江诸暨陈蔡地区发育一套副变质岩层,由中深度变质的片麻岩、片岩和大理岩组成,与双溪坞群为断层接触,其地质时代多被视为与江山—绍兴断裂带南东侧的华夏地块古老变质基底相同。陈蔡岩群地处江绍断裂带北东端,变质和变形较深,前人将其划归为华夏古陆的小块体,地层时代曾与福建古元古代麻源岩群或浙江八都岩群和江西中元古代铁砂街组对比。在陈蔡岩群下吴宅组含榴夕线黑云斜长片麻岩及含榴黑云斜长片麻岩中获得大量的锆石,具有典型的核、幔、边结构,核部年龄集中在新元古代,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48±10Ma和845±9Ma,锆石后期增生边部年龄多为加里东期的年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31.4±7.8Ma。陈蔡岩群斜长片麻岩获得的锆石核部较单一的U-Pb年龄,反映出陈蔡岩群下吴宅组夕线石所代表的泥质成分所含的锆石单一,其锆石核部年龄应代表陈蔡岩群下吴宅组的原岩年龄;同时,认为陈蔡岩群既不能与福建古元古代的麻源岩群对比,也不能与江西地区中元古代铁砂街组对比。其原岩为稍晚于双溪坞群(905~877Ma)的新元古代地层(848~845Ma),从年代上倾向于江南造山带范畴。该年龄对江山—绍兴断裂带变质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浙江诸暨陈蔡地区发育一套副变质岩层,由中深度变质的片麻岩、片岩和大理岩组成,与双溪坞群为断层接触,其地质时代多被视为与江山-绍兴断裂带南东侧的华夏地块古老变质基底相同。陈蔡岩群地处江绍断裂带北东端,变质和变形较深,前人将其划归为华夏古陆的小块体,地层时代曾与福建古元古代麻源岩群或浙江八都岩群和江西中元古代铁砂街组对比。在陈蔡岩群下吴宅组含榴夕线黑云斜长片麻岩及含榴黑云斜长片麻岩中获得大量的锆石,具有典型的核、幔、边结构,核部年龄集中在新元古代,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48±10Ma和845±9Ma,锆石后期增生边部年龄多为加里东期的年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31.4±7.8Ma。陈蔡岩群斜长片麻岩获得的锆石核部较单一的U-Pb年龄,反映出陈蔡岩群下吴宅组夕线石所代表的泥质成分所含的锆石单一,其锆石核部年龄应代表陈蔡岩群下吴宅组的原岩年龄;同时,认为陈蔡岩群既不能与福建古元古代的麻源岩群对比,也不能与江西地区中元古代铁砂街组对比。其原岩为稍晚于双溪坞群(905~877Ma)的新元古代地层(848~845Ma),从年代上倾向于江南造山带范畴。该年龄对江山-绍兴断裂带变质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阿尔泰海西造山带区域变质作用类型与地壳演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新疆阿尔泰海西造山带主要发育两期区域变质作用.第一期变质作用属于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类型,以形成低绿片岩相矿物组合为特征,变质温度较低,而应力作用较强,是造山作用初期热流活动较弱,构造变形强烈环境下的产物.第二期变质作用属于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类型,以形成典型的递增变质带为特征.这一期代表造山作用主期热流活动强烈,伴随有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不同的变质作用类型代表了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记录了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和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5.
藏南亚东地区前寒武纪结晶岩系以往统称为“聂拉木群”。本次研究发现该结晶岩系可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二者之间原始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下部结晶岩系为本次新建的“亚东岩群”,其岩石组合为:下部为多种片麻岩夹少量细粒石英岩和黑云片岩;中部为多种混合岩;上部为多种片麻岩夹少量变粒岩、石英岩和片岩。不同部位的片麻岩和混合岩中含辉石岩、高压麻粒岩等“暗色”包体。研究表明,亚东岩群为角闪岩相─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产物,经历了多期深部构造层次的韧性变形,与“聂拉木群”显著不同。因此,认为“聂拉木群”代表喜马拉雅地区全部“前寒武系”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是地层单元还是构造单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大陆边缘变质地质体性质的确定对于探讨大地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后期变形变质作用的影响,原先不同的构造单元往往被改造成看似完整的一套地层单元,但在同位素年龄、变质程度、岩浆活动与地层的专属组合及其空间延伸等方面则变化很大,这在华北古陆北缘的单塔子群和南缘的太华群中最为典型。因此,笔者建议用“构造-岩相杂岩体带”填图法来取代以地层为骨架的变质岩区地质制图,这有助于确定该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胶北蓬莱群的变形与变质及其区域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构造与变质研究及伊利石结晶度和同位素年龄测定。分析胶北蓬莱群的变形,变质及其区域大地构造意义。作为胶北唯一盖层的蓬莱群,在晚石炭世(299±4Ma)北北东—南南西区域挤压下首次遭受了强烈的蓬莱事件变形及低绿片岩相变质。其后的后蓬莱事件在胶北地区仅造成了局部的北北东—南南西向变形构造。作为华北板块南缘的胶北带,其上的蓬莱事件是华北与扬子板块沿胶南带碰撞的结果。这表明郯庐断裂带以东这两扳块碰撞发生在晚石炭世。在秦岭—大别山碰撞带以北的华北扳块南缘,由于碰撞也出现了类似胶北带的挤压变形。  相似文献   

18.
闽北武夷山东部地区广泛发育早元古代源群,该变质岩系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叠加改造,变质变形作用十分复杂。通过大量野外调研,查明其经历了5次褶皱变形。本文重点论述其不同时期变形特点及形机制。  相似文献   

19.
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夹在南、北两条蛇绿混杂岩带之间的一套活动类型的上三叠统朗杰学(岩)群,许多地质工作者对其地层层序、沉积特征、变形变质、物质来源以及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过研究。作者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对比了已往区调工作获得的实际资料,以(构造)岩石地层为基础,结合沉积古生物特征、变形特征以及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对该岩(群)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初步认为:朗杰学(岩)群地层层序自老至新为宋热(岩)组、江雄(岩)组和姐德秀(岩)组(章村岩组);郎杰学(岩)群的构造样式为一"Ω"型两翼不对称的复式背斜构造。  相似文献   

20.
魏春景 《地球科学》2018,43(1):24-43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造山带的时空分布与构造属性尚有很大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华北克拉通从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受大洋俯冲闭合控制,在1.85~1.95 Ga之间先后发生3次陆-陆碰撞形成3条造山带,即孔兹岩带、胶-辽-吉带和中部造山带;另一种观点强调华北克拉通这3条元古代造山带在1.80~1.98 Ga之间经历了相同的漫长演化过程,指示当时特有的热俯冲和碰撞环境.通过总结中部造山带中的五台-恒山地区变质作用研究进展,阐述该区古元古代造山时代与构造属性.五台-恒山地区的主要变质岩石-构造单元包括恒山杂岩、五台杂岩和滹沱群.恒山杂岩和五台杂岩主体为新太古代TTG片麻岩和表壳岩,它们在古元古代晚期经历了两期变质作用改造.第一期变质作用为中压型,是由于陆-陆碰撞导致弧后伸展盆地闭合、地壳加厚造山所致,从南向北形成一个递增序列:包括五台群下部和南恒山杂岩南部的低角闪岩相、南恒山杂岩北部高角闪岩相和北恒山杂岩的高压麻粒岩相,其压力峰期所对应的地热梯度为~15 ℃/km.变质锆石所记录的年龄峰值随着变质程度增高而降低,依次为~1.95 Ga、~1.92 Ga和~1.85 Ga,这是因为在变质过程中锆石生长受流体和熔体行为控制:在亚固相线下,变质锆石可记录峰期变质年龄,而在超固相线条件下记录伴随熔体结晶的退变质年龄.由此确定该区中压相系变质作用压力峰期时间为~1.95 Ga,对应地壳加厚造山的峰期.加厚地壳由于重力均衡导致变质岩从深部地壳折返至中部地壳,在P-T轨迹上表现为压力峰期之后发生等温减压(ITD)至0.5~0.7 GPa,岩相学上表现为峰期石榴石分解形成斜长石"白眼圈"等,指示缺流体条件.南恒山北部高角闪岩相岩石中的变质锆石记录的折返时间为~1.92 Ga,指示第一次造山结束.第二期变质作用为中-低压型,系为板内变形所致,表现为折返至中地壳的岩石伴随挤压型剪切变形和流体注入形成平衡矿物组合.朱家坊韧性剪切带就是这次板内变形的强构造域,其中也记录了顺时针型P-T轨迹,但所反映的地壳加厚程度有限,第二期变质-变形峰期时间为~1.85 Ga.由于朱家坊韧性剪切带左行走滑,导致北恒山麻粒岩地体抬升.五台-恒山地区在1.80~1.96 Ga之间经历两期变质-变形事件,这一认识或对讨论华北克拉通其他地区的古元古代造山带演化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