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本书对三峡工程库区滑坡及防治、边坡结构及加固、库岸坍塌及防护、工程弃渣处置加筋土技术、大型崩滑塌堆积体成因及开发利用、岩溶及岩溶地质灾害、易滑地层工程地质特征、人防硐室诱发塌陷灾害、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等移民迁建中的重大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注重与移民迁建相结合,介绍作者在库区亲身实践的基于防治基础上的滑坡体和边坡防护与综合开发利用、建筑开挖弃渣超高加筋土挡墙处置、  相似文献   

2.
由殷跃平研究员等撰写的专著《长江三峡库区移民迁建新址重大地质灾害及防治研究》近期已由地质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本书对三峡工程库区滑坡及防治、边坡结构及加固、库岸坍塌及防护、工程弃渣处置加筋土技术、大型崩滑塌堆积体成因及开发利用、岩溶及岩溶地质灾害、易滑地层工程地质特征、人防硐室诱发塌陷灾害、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等移民迁建中的重大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注重与移民迁建相结合,介绍了作者在库区亲身实践的基于防治基础上的滑坡体和边坡防护与综合开发利用、建筑开挖弃渣超高加筋土挡墙处置、库岸防护等丰富的…  相似文献   

3.
三峡工程移民迁建区灾害地质体改造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三峡工程移民迁建区地质环境复杂 ,建设用地严重不足。如何在治理的基础上对滑坡等灾害地质体开发利用是一项风险极大 ,但具非常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论述了预应力锚拉桩在库区大型滑坡防治中的应用成果 ,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地控制滑坡体的稳定性 ,同时 ,也能根据移民工程要求提供适宜的建设用地 ;介绍了注浆方法对库区分布较广的以崩塌、滑坡、岩溶成因为主的崩滑堆积体的改造问题 ,它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移民迁建区地基与边坡处理的工程造价 ,也为库区灾害地质体的改造提供了范例 ;弃渣是库区极为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 ,不仅危害长江 ,也对移民迁建区构成严重威胁 ,本文介绍了巫山新城等利用加筋土技术处理弃渣 ,并大大增加建设用地的实例 ,由于该挡墙高达 5 6 m,超出了一般意义下的加筋土挡墙范畴 (通常不超过 2 0 m) ,因此出现了前缘筋带断裂和面板脱落问题 ,本文介绍了应用锚管注浆技术进行面板修复的设计 ,为复杂地质条件地区高加筋挡土墙的安全修建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与三峡工程相联系的库区城镇迁址移民是一项大规模的人类活动,这一活动将对库区周边地质环境体系产生影响和作用,为此,对于区域地壳稳定性,水库诱发地震和预计会发生的其他地质灾害均需进行研究。本文介绍了在巫山县移民新城区建设的GPS卫星定位监测网及流动地倾斜监测网。其目的是对高边坡、高挡墙,以及滑坡体的稳定性开展监测和研究,掌握其变化和破坏的动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边坡结构及失稳模式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0,他引:22  
随着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工程的实施,移民城市与集镇建设和路桥工程施工形成了大量人工高边坡。据统计,移民迁建区已形成的高边坡多达3000余处,由于地质条件复杂,90%的边坡安全性达不到要求,对移民工程构成严重威胁。与我国其他地区不同,三峡移民区的边坡顶部、下部,甚至边坡中部大都要修建建筑物,因此,在治理边坡的同时,往往要考虑采用退层建筑方式利用边坡的问题,同时,三峡库区的城市功能以旅游开发为主,结合边坡整治来实施绿色工程和开发旅游资源非常重要。为了尽可能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移民工程往往是依山就势,一般都采用前挡后挖的模式进行场平。本文系统研究了三峡库区边坡结构类型,划分为顺层边坡、平缓软硬岩层互层边坡、滑崩堆积体边坡、溶塌角砾岩边坡、层状碎裂岩体边坡等,并对典型边坡开挖前后变形破坏过程进行了研究。结合三峡移民迁建工程,介绍了基于防护的边坡利用技术,并进行了示范。  相似文献   

6.
由于历史上开采铁矿的弃渣及城市垃圾的无序堆放,在燕翅山周边形成人工堆积斜坡,直接威胁着其附近居民和单位安全,同时影响着周边的进一步开发建设。通过地质灾害勘查,分析影响人工堆积斜坡稳定性的因素,建立人工堆积斜坡的概化模型,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了稳定性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燕翅山多个渣石堆斜坡整体稳定。但是,由于渣石堆物质成分混杂,存在不均匀沉陷、斜坡前缘地面裂缝和坍塌。为此,提出了针对人工堆积斜坡的不同部位采取削坡、护坡、修建挡土墙及建立排水设施等措施,不仅为燕翅山渣石堆斜坡综合治理指明了方向,也对今后其周边的开发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由于地形条件限制,在三峡库区大规模的城镇迁建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人工弃渣或建筑垃圾,随着人工弃渣量的不断增加,人为泥石流灾害将成为迁建城镇不可忽视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三峡库区巴东县新城区黄家大沟中的人工弃渣主要是道路、场地施工和开采建筑材料所产生的固体松散堆积物和少量生活垃圾,主要分布在新城区沿江路和中环路两条主干道附近。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沟谷中人工弃渣的物质组成和堆积特征,认为不同部位的弃渣堆积体在暴雨作用下的变形特征和诱发泥石流的可能性有所差异,启动机理大致可以分为中环路下方的沟槽拖曳启动型和沿江路北侧堆积体的强度衰减启动型。结合巴东县2003年3月31日至4月1日强降雨过程,着重分析了沟槽拖曳型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并对黄家大沟人工弃渣堆积体的活动性和诱发泥石流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移民迁建中发现的岩溶问题是一个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巫山县新城二郎庙小区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那里的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在特殊的气候、水文和地质环境下遭受了强烈的岩溶作用,岩体结构变得非常复杂,完整的灰岩变为层状碎裂岩体、岩溶角砾岩、泥质条带和残坡积角砾层。不同的地貌部位具有不同的岩溶特点和强度,总体规律性是由西向东、剖面下部至上部岩溶作用增强,其中陡坡下地形由陡变缓的转折地带和冲沟下部是岩溶作用最强烈的地带。岩溶作用形成了各种微地貌和特殊的岩体组合格局。岩溶导致岩体的力学强度和稳定性不断降低,加上其他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可能产生地面不均匀沉降、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这些问题必须在移民迁建以及将来城镇运行过程中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工程地质学报》2004,12(4):421-421
本书对三峡工程移民迁建区地质灾害问题及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6篇27章,约110万字,涉及库区滑坡类型及防治、边坡结构及加固、库岸坍塌及防护、工程弃渣及加筋土处置技术、大型崩滑塌堆积体成因及开发利用、岩溶及岩溶地质灾害、易滑地层工程地质特征、库区人防硐室诱发塌陷灾害、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等。  相似文献   

10.
研究泥灰质岩石区地貌对岩溶的控制机理是弄清岩溶过程的出发点.三峡河谷斜坡带泥灰质岩石区地貌对岩溶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纵向上在陡坡地带和地形由陡变缓的转折部位岩溶作用强烈,纵比降小的山梁部位岩溶作用较弱;横向上冲沟部位岩溶作用最强,坡肩部位岩溶作用较弱,山梁部位岩溶作用又增强.哪里的岩溶通道发育、水流汇集量大,哪里的岩溶就强烈.在三峡移民迁建中,应注意不同的地貌部位具有不同的地基变形破坏型式.  相似文献   

11.
王帅  曲万隆  张建伟  王宁  邢同菊 《地质学报》2019,93(S1):261-265
青岛地区崩塌与滑坡灾害隐患点占总量的96%,采石活动遗留的露天采石坑及不稳定边坡,是典型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易发区。选取典型代表性的百果山石材矿区,充分分析其自然条件和地质概况、地质环境破坏情况、工程地质条件等,采用危岩体清除、削坡整形、客土回填、边坡工程治理、绿化喷播、修建挡土墙等技术,历时22个月,取得良好治理效果,对青岛市其它灾害点的治理具有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四川峨眉山市为研究区,选取坡度、坡高、坡向、岩土体类型、构造、河流侵蚀、地表覆被、降雨、工程切坡以及矿产开发10个影响因素作为评价因子,采用改进信息量法,在评价因子分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方法科学可靠,评价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地质灾害在高陡斜坡区域、坚硬薄层-厚层状砂岩、粉砂岩夹白云岩、灰岩岩组、构造密集区最为发育,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是地质灾害发育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为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极低易发4个等级,分布面积分别为169.37km~2、429.07km~2、363.43km~2和221.12km~2。易发性评价精度74.80%。评价方法可为县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理论指导,评价结果可为该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湖北省209省道宣恩段东门关隧道进口段的典型碎裂结构路堑岩质边坡为例,针对该边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体结构特征以及前期变形破坏迹象,判断出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现行规范推荐的不平衡推力法,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并进行了安全防护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针对常规技术容易出现的冒顶剪出、桩间土挤出和锚索预应力损失衰减等问题,提出避开使用此类技术,而采用削坡、锚杆、格构以及挡墙等措施,试图为解决碎裂结构岩石路堑边坡的分析与防护难题提出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对矿山的关闭,形成了大量的废弃矿山。废弃矿山已成为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载体。天津蓟县以大兴峪北矿区为中心的8个矿区,紧邻城区,总面积达207.8 ha,存在大量人工高切坡,地质灾害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环境。文章以大兴峪北矿区为研究对象,对蓟县白云岩高切坡的破坏模式及致灾因素、灾害治理方法和环境整治措施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认为,高切坡主要存在坡面泥石流、崩塌、顺层滑移拉裂、滑移弯曲4种灾害形式,其成因主要是人为的开采改变了坡形,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触发了顺层边坡的破坏机制,形成一系列灾害。灾害的治理宜采用削上、补下、锚杆(索)锚固和坡面防护等措施;环境整治可采用平台植树、穴式种植、藤类爬坡和喷播绿化等方法。由于研究区位于城市规划范围之内且居于交通要道,环境的美化需重点考虑,环境整治措施及效果制约着灾害治理措施的选择,故对研究区选用削坡、局部加锚杆的方式治理灾害。在消除灾害的同时,削置平台,为绿化提供场地,种植乔、灌木,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映秀—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映秀—卧龙公路是汶川地震灾区距震中最近、震害最为严重的一条公路,本文对沿线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依据震害特征,将沿线震害划分为斜坡中上部强风化岩体及土层失稳、结构面切割岩体崩滑失稳、滑坡、泥石流等4类,并分析了沿线震害发育规律。调查表明:龙门山后山断裂两侧地震地质灾害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主要是由深大断裂的消震隔震效应,地貌放大效应,地质结构等三方面因素决定的。通过134条实测剖面分析,研究了地震失稳斜坡坡度和失稳部位。地震诱发失稳斜坡坡度在33°~84°之间,主要分布在41°~65°之间,可以认为地震诱发斜坡失稳灾害主要发生在40°以上的斜坡。斜坡失稳部位主要分布在斜坡中上部以及地貌突出部位,主要失稳部位在0.4坡高以上。从研究斜坡动力失稳的角度,将沿线斜坡划分为基岩-土层及强风化层斜坡地质结构、不利外倾结构面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状构造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碎石土层斜坡地质结构等几种地质结构模型,分析论述了各种地质结构相应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  相似文献   

16.
川气出川管道工程沿线建设用地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地质灾害有明显的区域性分布规律:川东、渝中和鄂西为中、低山区,以山地斜坡灾害为主,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潜在不稳定斜坡;鄂中、鄂北、豫中和鲁西主要为冲积平原区,以人类活动和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为主,主要有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塌岸及不良土体。湖北段是本管道工程地质灾害类型最多、灾情最重、危险性最大的地段,在该区段内应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管线段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及时、有效地监控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保证输气管道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7.
放坡状态有限土体刚性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现有有限土体刚性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研究大都集中于临近建筑物墙体或地下室外墙的狭窄土体,相邻基坑、路堤与切坡挡土墙形成放坡状态有限土体研究甚少,本文考虑填土黏聚力及墙土间黏结力、墙土间摩擦作用、墙背倾角及填土顶面竖向荷载等的影响,利用刚体极限平衡理论进行研究。根据相邻基坑与边坡挡土墙放坡状有限土体的工程特性,分析挡土墙平动位移模式下平面滑动破裂面的形成特征,建立放坡状态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计算模型,并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可以求解。通过对放坡状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进行算例分析与参数分析,表明极限破裂角与宽高比、黏聚力、墙背倾角及墙土间外摩擦角为负相关,不同黏聚力下随着宽高比增大,极限破裂角趋近于考虑黏聚力作用库伦方法得到的极限破裂角值,不同黏聚力下有限土体宽度临界值亦是变化的;主动土压力随黏聚力、墙背倾角及墙土外摩擦角增大而减小,随着宽高比增大而增大并逐步趋近于库伦方法计算的土压力值。最后,通过模型试验验证表明按本文方法计算的极限破裂角与实测破裂角吻合,PIV系统测试得到的临界宽高比与库伦方法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开展大比例尺高精度的地质灾害评价是当前地质灾害调查所亟需的。根据资料和实地调查,本文以广东汕尾地区陆河县为研究区,从现状地质灾害和潜在地质灾害2个方面选取个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坡度、断裂密度、岩土体类型、降雨量和人类工程活动8个指标,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应用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对陆河县的地质灾害及不稳定斜坡的易发性进行区划,评价结果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3级,分区面积为低>高>中,灾害密度为高>中>低,研究所得可作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9.
The Izu-Ohshima-Kinkai earthquake (M = 7.0 on the Richter scale) occurred at 12h24 Japan Standard Time on 14 January 1978 in Sagami Bay, and caused hazards in the eastern to central Izu Peninsula. The meizoseismal zone extended 15 km from east to west by 20 km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aftershock zone shifted westward to the interior of the peninsula. The largest aftershock (M = 5.8) struck the central to western part of the peninsula on 15 January, causing severe damage in its mountainous terrain.

Most of the hazards related to slope failures of sea cliffs, river cliffs and road cuttings of convex vertical section with the upper parts sloping gently and the lower parts steeply.

Large slope failures occurred close to the activated faults, indicating that the shocks and displacement were locally amplified along the activated faults.

In the meizoseismal zone, high embankments of roads and housing sites on natural slopes were damaged by slides and tension cracks between the embankment and natural ground.

Subsidence and tilting of retaining structures were generally observed. Damage to high concrete retaining walls of gravity type was due to the insufficient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foundation soil. Any type of retaining structure, even if seismic-resistant, would be considered ineffective in case of failure of the back slope.

Buildings in the meizoseismal zone were damaged due to sliding of the underlying embankments and ground displacement due to the activated faults.

Falling rock blocks and sliding soil masses struck cars and houses close to the foot of cliffs and steep slopes, causing many deaths and injuries.

A number of tension cracks in the middle to upper parts of steep slopes and on the shoulders of road embankments threatened to cause secondary failures, rockfalls and avalanches during heavy rain.

At a gold and silver mine, the tailings dam of a concentration plant failed due to liquefaction of the tailings.

The above experience may throw some light on the possibility of seismic failures in mountainous countries in seismically active regions of the world.  相似文献   


20.
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及其工程地质特性为黄土区地质灾害提供了物质基础,黄土斜坡的坡型、坡度、坡高、阶地等地形地貌因素为地质灾害提供了边界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为黄土区地质灾害提供了触发条件。黄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性、水文地质条件等为粘黄土区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在因素;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为其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