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区域成矿环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对我国西南地区斑岩Cu(-Mo-Au)矿床形成的区域成矿环境进行了总结研究。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构造上位于全球特提斯斑岩成矿带东段,与青藏高原演化密切相关,形成于青藏高原演化不同阶段。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古近纪和中新世等4个时期。斑岩矿床形成的区域成矿环境具有多样性,包括俯冲造山岛弧、同碰撞、后碰撞和大陆转换板块边界等四类构造环境。根据斑岩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和成矿环境,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可划分为义敦-中甸印支期斑岩成矿带、玉龙-马拉松多古近纪斑岩成矿带、丽江-金平古近纪斑岩成矿带、冈底斯古近纪-新近纪斑岩成矿带和班公湖-怒江燕山期斑岩成矿带等五个成矿带。与世界上多数斑岩矿床一样,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与区域深大走滑断裂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布关系。  相似文献   

2.
巽他群岛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结合的部位,板块间长期的相互作用引发多期次构造-岩浆事件,在这一地区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根据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矿产种类、矿床类型、矿床规模、矿床组合等,将巽他群岛划分为苏门达腊-爪哇成矿带、苏拉威西成矿带、东加里曼丹成矿带、南西加里曼丹成矿带、古晋成矿带、帝汶岛成矿带,并对各成矿带的矿产概况、地质背景及某些典型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认为在六大成矿带中,苏门达腊-爪哇成矿带和苏拉威西成矿带研究程度最高、发现矿床最多、最具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矽卡岩矿床找矿取得了很大的新进展: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和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和探明了十余个大中型矽卡岩铜、金多金属矿床;在青海西部祁漫塔格成矿带发现和探明了不少铁多金属矽卡岩矿床;在东部地区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型隐伏的矽卡岩矿床,如河北白涧铁矿床、江西朱溪钨多金属矿床、湖南锡田锡钨矿床、福建上房钨矿床等。在新疆西天山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中)型与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矽卡岩铁矿床。另外,在新疆发现白干湖、沙沟等大型钨矿床,在甘肃也发现和探明了大型钨矿床。学者们对上述矿床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中国主要矽卡岩矿床最新同位素测年资料表明,矽卡岩矿床的生成时代从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都有,但最重要的成岩成矿期是中生代的燕山期。在空间分布上,赵一鸣等(1990)曾划分出14个重要的矽卡岩成矿带,通过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努力,在西藏、新疆和青海等省(区)找矿工作的重大进展,又新增4个矽卡岩成矿带,即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青海祁漫塔格成矿带和新疆西天山成矿带。  相似文献   

4.
西准噶尔成矿带是中亚成矿域巴尔喀什成矿带的东延部分,目前已发现有包古图斑岩型铜矿床、哈图金矿床、萨尔托海铬铁矿床和杨庄铍矿床等大型超大型矿床,是中亚成矿域内重要的成矿远景区.北东向达拉布特断裂、玛依勒断裂、巴尔鲁克断裂等以及所夹的构造地块,构成了西准噶尔“多”字型构造体系(简称“西准系”),是控制西准噶尔成矿带铜-金-...  相似文献   

5.
<正>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消亡,南羌塘陆块与北冈底斯陆块碰撞缝合阶段的产物(唐菊兴等,2013;张志等,2013a),是该成矿带南缘唯一勘查出的大型矽卡岩型铜金矿集区。作为成矿带上矽卡岩型矿床的典型代表,对于矽卡岩的研究已比较详细(张志等,2013b,c),  相似文献   

6.
西藏大冈底斯北部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近年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大调查的资料与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获得的系统、详细的矿产资源资料,编写论述了西藏大冈底斯北部(包括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北冈底斯成矿带、中冈底斯成矿带三个成矿带)的矿产地质特征及成矿分布规律与成矿系列。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包括燕山早期(洋盆形成时期,如东巧铬矿)及燕山中晚期(陆内俯冲挤压时期,如屋索拉金矿)岩浆作用有关矿床成矿系列和那曲-洛隆盆地与喜马拉雅期流体作用有关(如纳多弄铅矿)矿床成矿系列;北冈底斯成矿带矿床主要分布在申扎—嘉黎一线的北部地区(亦称冈底斯北矿带),包括玉古拉镍矿(燕山早期,岩浆岩型)、舍索铜矿(燕山中晚期,矽卡岩型为主)、尤卡朗-昂张铅矿(燕山中晚期,热液型为主)、俄龙呷砷矿(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流体-改造型为主)四个地区不同类型矿床成矿系列;中冈底斯成矿带包括近东西向两个成矿亚带,北边为革吉-雄巴-文部成矿亚带燕山中晚期(如尕尔铜金矿)及狮泉河-申扎弧-盆系演化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矿床成矿系列,南边为朗久-塔诺错-纳木错成矿亚带喜马拉雅中晚期(如甲岗钨钼铋矿)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矿床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7.
<正>沱沱河地区是我国三江成矿带北延的重要组成部分(邹公明等,2014)。位于青海省南部,系"三江"成矿带中、南段的向北、向西延伸部分(宋玉财等,2015)。近10年来,在该区陆续发现了一批矿床(点),其中不乏具大型、特大型成矿远景的矿床,从而成为首批国家级整装勘查区-沱沱河铅锌矿整装勘查区(邹公明等,2014)。  相似文献   

8.
<正>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中国东部最主要的铜铁金多金属成矿带之一,位于扬子板块北缘的长江断裂。该成矿带自西向东可分为鄂东南、九瑞(九江-瑞昌)、安庆-贵池、铜陵、庐枞、宁芜和宁镇等七个大型矿集区。其中,九瑞矿集区主要位于次级隆起区(断隆区),区内产有约10余处规模大小不等的斑岩-矽卡岩型Cu-Au矿床,一直受到众多地质工作者的关注,本文试着总结九瑞矿区武山、城门山矿床成矿规律的基础上进而  相似文献   

9.
正斯弄多矿区位于西藏自治区谢通门县境内,属于冈底斯北缘Pb-Zn-Ag成矿带中段,是近年来探明的一个中-大型矿床,矿床具有典型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成矿特征,在冈底斯成矿带尚属首例(唐菊兴等,2016),已有学者对其成因类型、成岩成矿时代等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其形成于林子宗群火山岩所代表印度—亚洲主碰撞时期(65~60Ma),林子宗群火山岩在成矿过程中可能提供了必要的流体及热源。矿区零星分布中新世花岗斑岩,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冈底斯成矿带上亚贵拉、甲玛、努日等一系列矿床岩浆成因类型的最终定位(高一鸣等,2009;唐菊兴等,2010;李光明等,2011),冈底斯斑岩-矽卡岩复合型成矿带的轮廓已然开始显现。这其中包括努日-明则斑岩-矽卡岩铜钼钨矿、驱龙斑岩铜(钼)矿及外围知不拉-绒木错拉-朗姆家果矽卡岩铜矿、甲玛隐伏斑岩钼(铜)  相似文献   

11.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斑岩成矿带,东起河南商城西到青海同仁.东秦岭印支-燕山期斑岩型钼矿研究已较深入.近年来,在大别造山带北缘信阳地区和西秦岭北缘武山-夏河-合作及同仁地区也已发现一系列的钨、钼、铜、银等矿床(点),他们多为岩浆期后热液成因的斑岩型、夕卡岩型及脉状矿床.我们通过对秦岭造山带北缘钼钨铜银矿床成矿条件、矿床类型的综合研究,认为大别造山带北缘和西秦岭北缘印支-燕山期斑岩型钼、钨、铜、银矿床,是东秦岭造山带北缘印支-燕山期斑岩型成矿带的东、西延伸部分,他们共同构成了一条巨型跨单元的北西西向印支-燕山期斑岩型钼、钨、铜、金、银成矿带,简称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斑岩型钼钨多金属成矿带成矿带.  相似文献   

12.
赣东北“金三角区”成矿带的划分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赣东北"金三角区"成矿带划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各重点成矿带的成矿模式.由于区内不同构造单元基底性质、深部构造和壳幔结构方面的差异,产生各地质单元中不同的矿床集结,如东乡-德兴成矿带以Cu,Au矿床为主,Pb,Zn,Ag矿床为次;信江南侧成矿带以Cu,Pb,Zn,Ag多金属矿床产出为主,Au矿床次之;而灵山-怀玉山成矿带则以Nb,Ta等稀有金属矿床为特点,其次为Pb,Zn,W,Sn等矿床.  相似文献   

13.
高兆富  朱祥坤 《地质学报》2015,89(Z1):131-132
<正>内蒙古狼山成矿带位于华北板块北缘西段,赋存有丰富的锌、铅、铜、铁、金等矿产资源,是中亚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彭润民等,2004;高兆富等,2014)。炭窑口铅锌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是狼山成矿带内一个大型多金属硫化物矿床(陈喜峰,2010),通过对该矿床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矿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铁-金多金属成矿带,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发现多处白钨矿床和矿化点,为该成矿带的成矿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相比成矿带铜铁金多金属矿床研究程度,钨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明显薄弱,尚未进行系统的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总结。成矿带内发育的钨矿床主要为北亚带的东顾山矿床、主带(中亚带)的阮家湾矿床和南亚带的桂林郑矿床和高家塝矿床。本文对这四个钨矿床及几个含钨矿床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成矿时代、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进行了总结,讨论和试图阐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矿床的成矿作用。研究显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存在三期钨成矿作用,分别为146~143Ma、127Ma和97Ma,在成矿带的铜主成矿期前和铁成矿期均有钨成矿作业发生。钨矿床中白钨矿的Sr-Nd同位素组成分别落入董岭式基底或江南式基底范围,表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董岭式和江南式基底是形成原始含矿岩浆的物质基础。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钨矿床成矿岩体为中酸性岩,ε_(Hf)(t)值很低,且Zr/Hf、K/Rb比值小,表明成钨岩浆岩为古老地壳物质重熔并经历了较充分的分异演化,对比成矿带中成铜、成铁岩体,源区性质可能是导致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金属成矿差异的根本原因。燕山期的陆内俯冲是造成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矿床成矿的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亚成矿域发育一系列锂矿床,这些矿床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克拉通南部的造山带中,矿床的形成具有多期性,包括前寒武纪(1.85~1.83Ga)、晚寒武世-早奥陶世(494~483Ma)、早二叠世(294~272Ma)、晚三叠世-早白垩世(220~180Ma)和早白垩世(139~121Ma)等5个成矿期,矿床类型主要为伟晶岩型和花岗岩型。基于成矿构造背景和锂成矿特征的研究,以重要构造线为界,将成矿域划分为2个成矿省和7个成矿带:(1)阿尔泰-东萨彦成矿省,位于成矿域的西部,包括阿尔泰、桑吉伦高地和东萨彦等3个成矿带,主要发育伟晶岩型锂矿床,成矿作用集中在上述前4个成矿期,矿床形成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和古亚洲洋2个构造体系有关。(2)蒙古-鄂霍茨克成矿省,位于成矿域的东部,包括东外贝加尔成矿带以及Gobi Ugtaal-Baruun Urt和大兴安岭等2个锂远景成矿带,主要发育早白垩世花岗岩型锂矿床,矿床形成主要与蒙古-鄂霍次克构造体系有关。此外,在中国东天山发育少量晚三叠世伟晶岩型锂矿床,构成东天山锂远景成矿带,矿床形成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碰撞有关。中亚成矿域稀有金属花岗岩和大多数稀有金属伟晶岩为花岗质岩浆高分异结晶的产物,其结晶分异的驱动机制主要是热驱动。富含稀有金属的花岗岩和伟晶岩岩浆的形成温度偏低(~650℃),压力变化较大(500~170MPa);锂富集机理为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和流体不混溶作用。本次研究分别提出了阿尔泰伟晶岩型锂矿床的成矿模式“地壳熔融→深部花岗岩岩基→浅部稀有金属花岗岩岩枝-伟晶岩岩脉”和东外贝加尔花岗岩型锂矿床的成矿模式“地壳熔融→深部花岗岩岩基→浅部花岗岩-稀有金属花岗岩岩株”。  相似文献   

16.
<正>蒙亚啊铅锌矿床是念青唐古拉-冈底斯成矿带门巴-金达铅锌矿铜银钼多金属矿集区之中的典型矿床,构造上隶属于西藏特提斯构造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块中南部,冈底斯弧背断裂垄中段中东部。行政区域上隶属西藏自治区嘉黎县绒多乡。唐菊兴等(2009)提到,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研究和资源潜力评  相似文献   

17.
西天山博罗科努成矿带主要为岛弧、弧前(间、后)盆地等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在该成矿带西段目前划分出吐拉苏金及多金属矿找矿远景区、莱历斯高尔-肯登高尔铜钼金银矿找矿远景区(大型矿化集中区),斑岩、夕卡岩型及其复合型铜多金属矿是其主攻矿床类型之一,但找矿尚未取得重大突破。笔者结合多年来在该成矿带的找矿实践以及所执行的项目阶段性成果,初步总结了该区夕卡岩型矿床的一些成矿规律,提出了  相似文献   

18.
赵兴国 《地质与勘探》2010,46(1):183-190
谦比希铜矿床产于中南部非洲赞比亚-刚果(金)铜钴成矿带内,为该成矿带内一典型的铜矿床。为了建立该类矿床的找矿标志并寻找该类矿床,本文从区域地层、区域构造、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等方面着手,对赞比亚谦比希铜矿床勘探地质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并与国内同类型大型-超大型矿床在矿床建造、后期改造、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该类型矿床在成矿时-空分布、容矿岩石、控矿构造、成矿条件、矿床的后期改造方面的问题讨论。  相似文献   

19.
<正>0引言龙首山多金属成矿带是我国内陆极具特色的成矿带之一,成矿带东段产有世界著名的与超基性岩有关的Cu-Ni-PGE硫化物矿床(金川铜镍硫化物矿田),中段产有我国典型碱交代型铀矿床(芨岭、新水井矿床等),西段则发育有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伟晶状白岗岩型铀矿床(红石泉矿床)。龙首山碱交代型铀矿化主要与加里东期芨岭花岗岩关系密切,本次研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芨岭岩体开展系统Sr-Nd-Pb同位素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   总被引:23,自引:21,他引:2  
陆内环境斑岩型矿床的发现对斑岩成矿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陆内成矿带之一,成矿带内发育多个重要的斑岩型矿床,如铜山口Cu-Mo矿床、鸡冠嘴Cu-Au矿床、白云山Cu矿、城门山Cu-Mo矿床、武山Cu-Mo矿床、丰山洞Cu-Au矿床、丁家山Cu矿、洋鸡山Au矿、沙溪Cu-Au矿床、冬瓜山Cu-Au矿床、舒家店Cu矿床和安基山Cu矿床等。本文选取成矿带内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斑岩型矿床,对其地质特征(地层、构造、含矿斑岩、脉体特征和围岩蚀变)、成岩成矿年代、成矿岩体的岩石化学和成岩成矿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讨论和试图阐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显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于燕山期陆内造山过程,成矿斑岩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149~105Ma之间,进一步可以分为早、中、晚三阶段:149~135Ma、133~125Ma和123~105Ma,三阶段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成矿带中的断隆区,早阶段(149~135Ma)和晚阶段(123~105Ma)多为斑岩-矽卡岩型矿化,中阶段(133~125Ma)矿化为典型的斑岩型矿化。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斑岩型矿床的含矿斑岩为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岩石,大部分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为源自富集地幔的岩浆和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混合的产物,源自富集地幔的基性岩浆对成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混入使得混合岩浆富水、硫和金属(Cu、Au)等。进一步通过与岩浆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对比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斑岩型矿床一般不发育高级泥化岩帽(advanced argillic liithocaps)以及浅部的高-中硫矿化蚀变系统,含矿岩浆源区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等与岩浆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