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新金厂金矿床位于甘肃西部安西县境内,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塔里木—中朝板块(Ⅰ)北山陆缘活动区(Ⅱ)柳园—俞井子裂谷带(Ⅲ)内。裂谷带呈近EW向分布于柳园—俞井子一带,其南北两侧为前晋宁古地块。本区发育一组和柳园—俞井子裂谷带展布一致的近EW向断裂。自N...  相似文献   

2.
柳西地区自古生代以来形成的柳园-俞井子裂谷带等构造奠定了金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金矿成矿作用受一定的地层、构造、岩浆岩控制,不同级别和规模的构造分别控制着金矿成矿带、矿床(体)的产出,同时控制着金矿的矿床类型及成矿元素组合。找矿方向为柳园-俞井子裂谷带南北缘深大裂带及其内部次级大断裂两侧。  相似文献   

3.
新金厂金矿床北部的浅变质碎屑岩带中发现变质碎屑岩型金矿成矿带。该带处于俞井子-柳园陆内裂谷带中,东西延伸数百千米,从已发现的金矿床(点)所具有的特定的层次、相似的构造控制条件、相似的矿化特征、相似的矿体特征、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入手,阐明变质碎屑岩型金矿地质特征,指出该带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4.
与铜多金属矿床有关的岩体受NE(NNE)向构造为主导复合改造EW向等其他方向构造的交汇部位控制,矿体赋存于岩体的特定部位及其附近的破碎带中。提出矿床(点)分布规律为NE(NNE)向成带、近EW向成行,并划分出3个次一级NE(NNE)向构造-岩浆-成矿带和4个近EW向构造-岩浆-成矿行。  相似文献   

5.
甘肃南泉银金矿床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泉银金矿床位于塔里木-中朝板块内北山陆缘活动带南缘,俞井子-柳园陆内裂谷带中,该裂谷带为铜、金、银、铁、铅、锌多金属成矿带.通过近几年的普查工作,该矿床已估算银资源量约300t.文章从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等入手,分析了矿床的控矿因素,认为该矿床受地层、岩性、构造及岩浆岩等因素控制;并大致总结了其找矿方向,初步认为南泉矿区及花牛山矿区结合部,以及矿床深部是该矿床今后找矿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恒山绿岩带的构造特征—晚太古代大陆裂谷作用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恒山太古宙绿岩带呈断片或复式向形穿插于片麻岩基底内,绿岩带地层连续性较好,可以恢复出完整的沉积-火山地层序列。主要经历二期变形,早期逆冲褶皱变形和晚期右旋走滑变形。为绿帘角闪岩相-角闪岩相变质。构造恢复表明,绿岩带的形成明显晚于基底,并整合其上,且在其演化过程中对基底产生叠加影响,最合适的构造环境为大陆裂谷,在大陆裂谷闭合过程中。绿岩带及克拉通基底曾发生双向的逆冲作用,基底发生重新活动,并且受到开裂时形成的正断层的控制。当裂谷闭合到一定程度,由于受北部刚性基底的制约,横向挤压不再能调节压应力时,发生了右旋走滑变形,并使早先构造线向NEE-EW向偏转。恒山绿岩带对应于五台山区、太行山北段、灵丘南山等地的五台群,有力地证明绿岩带形成于太古代末期-早元古代陆内裂谷环境,代表华北克技通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标志着晚太古代华北克拉通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并发生NE向的刚性破裂。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印度河深海冲积扇,地震测量穿入基底,利用测量结果能够绘制阿拉伯海东北部的基底构造图,并描述它的地球动力学演化。基底的主要大地构造是一条EW向地堑,并伴有一个突出的中心,EW向地垒——Pali-tana地垒。这条裂谷被若干NE—SW向的断层斜向切割。大的EW向磁异常同大洋性阿拉伯海盆的磁异常层序不连续。但是,这些磁异常与地壳中的反磁化作用是有联系的,表明这条裂谷位于与德干圈闭(DeccanTraps)有关的被线状火山岩体侵入的拉伸大陆壳之下,或者说位于老于像在东南方向的Laxmi海盆的年代28(64Ma)大洋壳之下。伴随这些构造,在Laxmi海岭从印度大陆的分离过程中NE-SW向断层随着走向滑移模式可以起转变方向的作用。笔者提出裂谷作用和大洋扩张已经发生在与连接大洋性Laxmi海盆、NarmadaSon线性构造和Gop裂谷的三联点周围。这个阶段早于阿拉伯海盆的大洋扩张作用。这一解释符合前面提到的在年代28之前印度和塞舌尔的初始分离说。Laxmi海岭可能是后来离去附着到印度大陆的塞舌尔微板块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张臣  侯贵廷 《地质论评》1994,40(3):245-251
华北克拉通区内的吕梁-晋北地区广泛发育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该地区近EW向和NW-NNW向岩墙的磁组构测量结果表明,岩墙群磁各向异性与岩墙侵位的关系密切,磁化率的长轴能指示其岩浆侵位的流向,该区的岩墙群的岩浆源位于东侧的燕辽拗拉槽处,岩浆沿岩墙走向以一定爷角由ESE朝NW-NNW向流动,具板内裂谷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板块构造与盐类矿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大陆的华北、塔里木、准噶尔-兴安、华南及甘青藏等五大板块发展过程中于地块边缘活动带、陆间裂谷、陆内裂谷等场所生成的含盐盆地,沉积了各时期(O、C、T、J-E和Q)盐类矿床。通过分析对比认为,甘青藏板块兰坪-思茅拗陷带(J2-E1、Q),塔里木板块(C、K-E、Q),华北板块(O2),华南板块(T1-2)为成钾有利地带,中国东部众多的K-E红层盆地中成钾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天山吐拉苏—也里莫墩早石炭世火山岩带是伊犁裂谷的北展部分,其中赋存有阿希大型金矿。火山岩带内除局部地区见底部沉积砾岩外,主体为陆相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以及石英角闪安山玢岩(潜火山岩),火山岩属钙碱性—碱性系列岩石组合。火山活动受近EW向(一级)和近SN向(二级)火山构造控制,并保留了火山机构(三级)。形成的古构造环境为陆缘拉张带。火山岩带活动时限较短,只限于早石炭世早期。  相似文献   

11.
夏元  陈家驹  徐先兵 《地质论评》2022,68(2):2022030025-2022030025
北北东向鹰扬关构造带位于华南板块西南部,其大地构造属性尚存在蛇绿混杂岩、裂谷带与陆内构造变形带之争。笔者等在物质组成与年代学综述的基础之上开展了详细的构造解析,厘定了鹰扬关构造带的大地构造属性和构造演化过程。鹰扬关构造带主体由新元古代中—晚期岛弧型安山岩和玄武岩、裂谷型双峰式火山岩、盖帽碳酸盐岩与泥砂岩等物质组成。不同时代和不同岩性的混杂是新元古代晚期裂谷和伸展构造背景下重力作用的产物。新元古代沉积混杂岩在显生宙经历了广西期、印支晚期与燕山期造山作用的叠加,导致了不同岩块之间往往呈断层接触。广西期(450~415 Ma)造山作用使新元古代沉积混杂岩发育近E—W向紧闭褶皱和逆断层并被花岗岩侵位。印支晚期(227~220 Ma)造山作用导致NNE向鹰扬关构造带的形成,表现为NNE—SSW向褶皱、逆断层与左旋韧性剪切带。燕山期造山作用使鹰扬关构造带中NNE—SSW向断裂发生构造活化,强烈的正断作用和右行走滑控制了白垩纪上叠盆地的发育。综合物质组成、年代学和构造解析证据,鹰扬关构造带不是新元古代或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而是印支晚期陆内构造变形带,不具有板块缝合带的大地构造属性。  相似文献   

12.
夏元  陈家驹  徐先兵 《地质论评》2022,68(6):2006-2020
北北东向鹰扬关构造带位于华南板块西南部,其大地构造属性尚存在蛇绿混杂岩、裂谷带与陆内构造变形带之争。笔者等在物质组成与年代学综述的基础之上开展了详细的构造解析,厘定了鹰扬关构造带的大地构造属性和构造演化过程。鹰扬关构造带主体由新元古代中—晚期岛弧型安山岩和玄武岩、裂谷型双峰式火山岩、盖帽碳酸盐岩与泥砂岩等物质组成。不同时代和不同岩性的混杂是新元古代晚期裂谷和伸展构造背景下重力作用的产物。新元古代沉积混杂岩在显生宙经历了广西期、印支晚期与燕山期造山作用的叠加,导致了不同岩块之间往往呈断层接触。广西期(450~415 Ma)造山作用使新元古代沉积混杂岩发育近E—W向紧闭褶皱和逆断层并被花岗岩侵位。印支晚期(227~220 Ma)造山作用导致NNE向鹰扬关构造带的形成,表现为NNE—SSW向褶皱、逆断层与左旋韧性剪切带。燕山期造山作用使鹰扬关构造带中NNE—SSW向断裂发生构造活化,强烈的正断作用和右行走滑控制了白垩纪上叠盆地的发育。综合物质组成、年代学和构造解析证据,鹰扬关构造带不是新元古代或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而是印支晚期陆内构造变形带,不具有板块缝合带的大地构造属性。  相似文献   

13.
砂箱实验模拟了正向和外向裂谷的三维演化过程,裂谷作用的方位角α(α为裂谷轴和伸展方向之间的夹角)分别取90°(正向裂谷)、75°、60和45°(斜向裂谷)。实验模型分别在水平和垂向上做切面。正向裂谷模型以长、直的边界断层和内断层与拉伸方向正交为特征。外向裂谷模型以短、分段的边界断层和内部断层为特征。在科向裂谷模型中,边界断层呈雁行排列,并与基底伸展带平行;裂谷内断层与伸展方向大角度相交。在中度外向和斜向裂谷(α=60°和45°)中,随着拉伸量的增加,裂谷内断层朝着平行于边界断层方向发生旋转。在所有实验中都没有发现走滑或斜滑断层。所有模型中,裂谷边界断层和内部断层沿走向分段,在断层重叠部位形成中继断坡构造。共轭正断层组成的调节带能够实现裂谷系统走向方向上半地堑不对称性的转变和沉降中心的错开。实验产生的断层样式可与现代年轻裂谷中断层样式进行很好的对比,在这些现代裂谷中,也没有发现由基底控制的走滑或科滑转换断层。实验模型得出断层的几何形态可以作为识别正向和斜向裂谷中断层样式的样板。  相似文献   

14.
辽宁建平北部海西-印支期韧性剪切带卷入变形的岩片为早二叠世八家超单元二长花网岩、太古宙曹家烧锅片麻岩(TTG岩系)。该剪切带构成了辽西地区华北地台与内蒙兴安褶皱系两个构造单元重要分界线。前切带从东至西,构造线方位由EW向逐渐转向NEE至NE向。前切带内各类构造岩具眼球状构造、条带状及细纹状构造,普遍发育有A型褶皱、σ型长石残斑、压力影、S-C组构等指向构造,表明剪切方向由NE向SW左旋剪切,具走滑  相似文献   

15.
从宽角地震数据得出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南部的速度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为INDEPTH计划的第一阶段,完成了一条跨过特提斯喜马拉雅南缘的深地震共中点(CMP)剖面,它绘制出俯冲到喜马拉雅之下的印度大陆地壳的顶部(主喜马拉雅道冲或MHT)和底部(莫霍层)轮廓。我们用移动式地震仪记录了CMP剖面的爆炸,偏移距最大达155km。短偏移距数据证实了CMP剖面的数据,而我们的大偏移距数据则以强反射带为主。我们将这一反射带的强的初始相位解释为藏南滑脱系(STD),而其最后一个相位则为MHT的反映。我们用CMP剖面的初动数据去详细地模拟最上部2km的结构。亚东裂谷系中年青的伸展盆地的深度约束在2km,给出了裂谷东侧的断距为4.6km,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内的正断层,E-W向伸展1.5%。宽角数据用于建立地表到MHT的地震波速度模型。STD反射体北倾13°,从约6km深(在CMP剖面南端之下)到22km深,然后变平,倾角减至5°。这样,我们的观测提出STD是一个深的基底断裂,对MHT,我们观测到倾角为75°,NNE倾,从高喜马拉雅山脊下的-20km海拔到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约70km处的-36km海拔(地表下40km)。我们提出印度地壳可能俯冲到缝合带地表之下,却不可能是整体俯冲。  相似文献   

16.
车田湾地热田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开发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田湾地热田属低温地热资源。热泉分布受SN向压扭性深大断裂(F2)与近EW向张性断裂的复合控制,其断层破碎带为硅化脉充填,表现为高阻地电特征。应用电测深法可以确定其断层破碎带产出位置和延伸方向。用钾镁地热温标计算热田地表温度,用钾钠地热温标计算热田深部温度。根据温度随深度而递增的规律,应用温度-深度曲线方法推算地下某深度的水温,从而可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  相似文献   

17.
川西炉霍二叠纪—三叠纪古裂谷的识别及其地质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小春 《地质学报》2000,74(3):247-253
本文根据边界断裂的控相特征、区内代表深成构造活动的层状堆晶基性-超基性岩的产出1、二叠纪-三叠纪海底拉斑玄武岩的喷溢活动特征、巨厚的浊积岩建造和混杂式建造的共生以及地球物理特征,认为松潘-甘孜地块内部存在炉霍海底裂谷。炉霍裂谷二叠纪-三叠纪经历了初始裂陷、沉积-拗陷、高度裂陷至萎缩消亡的4个阶段。裂谷封闭二叠纪-三叠纪经形成以Ⅰ型为主的中酸性侵入体,区域构造应力场经历了燕山早期近WSW-ENE向挤  相似文献   

18.
蒋岫芸 《铀矿地质》1995,11(3):161-161
西秦岭北带泥盆系金矿成矿前景展望蒋岫芸(甘肃天水市西北地勘局213大队甘肃天水市741020)区内金矿化主要类型为碎屑岩一碳酸盐岩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金矿化沿呈近EW向的高桥一罗坝区域性大断裂两侧分布,形成了长约20km的金成矿带,高一罗大断裂北...  相似文献   

19.
云开地区构造演化的岩石组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合研究测试云开地区岩石组构的基础上,初步划分出云开地区至少有5期变形组构;晋宁期的组构表现为深层次NNE(N)-SSW(S)近水平伸展体制下的流变剪切滑脱,并发生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加里东期的组构表现为NNE(N)-SSW(S)挤压体制下的流变剪切,并在滑脱带形成大量同构造重熔型花岗岩;海西-印支期的组构反映了NNW→SSE的挤压逆冲推覆;燕山早期的组构反映了NNW-SEE挤压应力场作用了的专  相似文献   

20.
北山—南戈壁海西—印支造山带内发现位移至少120km—180km的侏罗纪逆冲推覆体。推覆体走向E—W,长1200km以上,将中元古界白云灰岩推覆在新元古界至下—中侏罗统岩层之上。据断层面上的擦痕、沟槽、纤维线理、近断层拖褶曲、褶皱倒向和上盘叠瓦断层等运动学标志表明,西部北山地区上盘向北运动,而东部南戈壁地区相对于东侧向南运动。推测两大推覆断层带(北山推覆体和南戈壁推覆体)被一大型撕裂断层(弱水断层)所分割。主冲断层后期变形为一系列E—W背形和向形构造,侵蚀作用使这些推覆体分割成许多位于主断层向形构造部位的飞来峰。推覆事件之后,因伸展事件形成的亚干变质核部杂岩,其Ar40_Ar39坪年龄为155.1±10Ma,Rb—Sr等时年龄为153±6.2Ma。推覆体形成于中侏罗世晚期(远晚于本区以前报导的大洋闭合时代),本文作为陆内变形期。侏罗纪特提斯海的闭合或特提斯碰撞前,亚洲南部活动大陆边缘后侧的岛弧后撤变形或蒙古—鄂霍茨克大洋的闭合可能与此陆内变形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