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青藏高原东北部15万年来的多年冻土演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青藏高原东北部最近15万年中至少存在4次多年冻土强烈扩展时期。第一次发生在140kaBP的倒数第二次冰期,各地广泛发育冰楔;第二次发生在末次冰期早期(80~53kaBP),若尔盖盆地发育融冻扰曲;第三次发生在27~23kaBP,高原东北缘出现冰楔;第四次发生在21~10kaBP,巴颜喀拉山以南地区和若尔盖盆地发育冰楔,黄河源、共和及青海湖周围出现原生砂楔。不考虑构造上升,上述冻土扩展时期多年冻土带下界高度较现代低1700~1800m  相似文献   

2.
孢粉记录揭示的2万年以来若尔盖地区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刘光锈  王苏民 《冰川冻土》1995,17(2):132-137
若尔盖黑河牧场DC剖面的孢粉记录表明,末次冰期晚阶段若尔盖原高的气候表现为不稳定性,即冷暖变化频繁,其基本变化与全球一致,相对暖的阶段发生在20-18KaBP,16-15KaBP和13-11.2KaBP;相对冷的阶段在18-16KaBP,15-14KaBP和11.2-10.2KaBP。其中末次冰期最盛期发生于18-16KaBP;11.2-10.2KaBP的降温可对应于YoungerDryas事件。  相似文献   

3.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演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兰生  任国玉 《地学前缘》1997,4(1):127-136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10-8.5kaB.P.经历了三次阶段性增暖后进入全新世暖期。8.5-8.0kaB,P.和4.-3.5kaB.P.暖期的开始与结束事件中降水变化落后于温度变化300-500a;暖期盛期时的年均温较现代高2-3℃,降水多100mm左右;暖期中存在多次短期寒冷事件,年均温最冷时较现代低3℃以上。3.5kaB.P.,以来冷干趋势之上叠加着大致由300a稳定与500a波动构成约800a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北全新世干湿状况的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任国玉 《地质论评》1999,45(3):255-264
通过综合分析植物花粉,沙土埋藏土壤,泥炭形成与发展,沙丘活动历史,黄土状土堆积和黑土发育等多种资料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的湿润程度或土壤水分含量在5ka BP以前的早中全新世较低,中晚全新世不能增加,早中全新世最干燥时段出现的^14C年代9-8ka BP,中晚全新世湿润时期可能是最近的2ka,近现代气候比过去10ka平均状况湿润。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部晚第四纪海侵的新构造背景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中国东部沉降海岸及近海钻孔研究表明,第四纪大部分时间里,福建-岭南隆起带基本阻挡了海水大规模进入东海-黄海盆地,约在160ka BP已有低海相性的海侵出现,但是自末次间冰期以来才开始发生大规模海侵,而此时青藏高原正以空前的速率隆升。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盐湖的主要沉积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盐湖的沉积地层主要由碎屑、粘土 淤泥类和盐类化学沉积组成,构成完整连续的地层剖面。碎屑层的沉积代表干旱气候条件,植被稀疏;风化作用强烈;粘土 淤泥类属较深湖沉积物,反映沉积时的暖湿气候条件;有盐类沉积时气候干旱程度增加,厚层的芒硝和泡碱的沉积,代表有突然的降温过程。根据盐湖沉积演化过程分析,近20kaB.P.以来内蒙古地区的古气候变化以暖湿-冷干交替变化为主要特征。在15~12kaB.P.、11~10kaB.P.和5kaB.P.以后,有几次较大的降温过程。  相似文献   

7.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演变   总被引:60,自引:2,他引:60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10~8.5kaB.P.经历了三次阶段性增暖后进入全新世暖期。8.5~8.0kaB.P.和4~3.5kaB.P.暖期的开始与结束事件中降水变化落后于温度变化300~500a;暖期盛期时的年均温较现代高2~3℃,降水多100mm左右;暖期中存在多次短期寒冷事件,年均温最冷时较现代低3℃以上。3.5kaB.P.以来冷干趋势之上叠加着大致由300a稳定与500a波动构成的约800a的周期性变化。全新世暖期原始农业文化的阶段性发展与暖期内环境波动相对应;暖期结束时发生了由农业向牧业文化转换的事件;暖期以后的冷干期为农牧交错文化时期,农业经济随冷干程度的变化而兴衰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盐湖与台湾湖泊沉积物之古气候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位于干旱-半干旱区的内蒙古盐湖中沉积物提供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之相关讯息,能解读出最近23kaB.P.以来详细的气候变化:据今20~23kaB.P.期间,气候呈温干特征;之后,气候变冷进入末次冰期的极盛期。在14.5~20kaB.P.期间,降水量大幅度减小,夏季风萎缩,而冬季风更加强劲。自14.5kaB.P.开始,全球进入冰消期。约在11kaB.P.左右,出现异常降温的新仙女木(YoungerDryas)突变事件。自2.3kaB.P.以来,夏季风乃处于衰退减弱之趋势,其中仍有明显的气候波动。台湾的撤退池和嘉明湖沉积物,则记录着最近数千年来的气候变动,其中的冷暖变化竟也大多与内蒙古盐湖的记录相对应。似能说明20~23kaB.P.以来较大范围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9.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PC10岩心代表了112.5ka B.P.以来的沉积记录。通过硅藻、氧同位素和磁组构参数的定量分析,表明沉积记录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十分敏感。岩心包含了氧同位素1 ̄5期,古气候演变史大致可分为12个带:末次间冰期的暖高峰期(112.5 ̄106.4ka B.P.)、第一冷期(106.4 ̄101ka B.P.)第一暖期(101 ̄92ka.B.P.)、第二冷期(92 ̄84ka.B.P.)、第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全新世大暖期环境特征之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光秀  施雅风 《冰川冻土》1997,19(2):114-123
高原全新世大暖期发生于9.0-3.5kaBP,早于我国大陆其它地区,并且在高原内部存在区域差异,东北部、西部及南部地区较早,其它地区稍晚,大暖期时,高原植被景观表现在分布高度的上移及森林的扩大。在大暖期鼎盛期,高原的均温度高于现代3-5℃左右,夏季风增强,年降水量增加100-400mm。湖泊水面扩张并升高,湖水变淡,高原泥炭发育,冰川退缩,多年冻土退化。  相似文献   

11.
福建宁化天鹅洞石笋晚第四纪同位素古温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洪阿实  彭子成 《地球化学》1995,24(2):138-145
应用同位素测年测温技术,得出福建宁化天鹅洞内碳酸盐堆积物的同位素古温度,在与全球深海O同位素曲线对比后得出,该地区大约在210-18kaB.P.之间,经历过五次大的气温变化过程,分别相当于O同位素第6、5、4、3和2阶段。里斯冰期的结束时间估计在155kaB.P.,武木亚间冰期的起始时间估计在65kaB.P.。结果表明,宁化地区晚第四纪古气候环境没有形成冰川的条件,但明显受到全球气温变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单鹏飞 《地质论评》1997,43(4):428-433
紫泥湖地区座落在贺兰山西边45km处,海拔高度约1200m,区域地形呈现向北“V”字形开口的箕状洼地,其上生长旱生植被群落,沿自南而北流的沟谷阶地下发育了冻融 褶皱、冰楔和砂楔等冰缘地貌类型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年平均气温末次冰期早期(55-35kbBP)较氏10.5-12.5℃,末次冰期盛期(20-15kbBP)今低12.5-13.7  相似文献   

13.
黄河源区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演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玉芳  张俊牌 《地球科学》1995,20(4):445-449
综合分析钻孔剖面的孢粉及易溶盐等气候代用指标,揭示了黄河源区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演变规律。全新世古气候划分为3期:(1)10.4-7.5kaB.P.为升为升温期;(2)7.5-3.5kaB.P.为大暖期;(3)3.5kaB.P.至现今为降温期。各期的界限是剧烈的升温或降温事件,气候波动具有千年尺度的振荡规律。  相似文献   

14.
西藏安多的湖泊变化与环境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沈永平  徐道明 《冰川冻土》1994,16(2):173-180
钻孔和剖面资料表明,西藏安多地区两个较大的现代湖泊,错那湖和兹格塘错湖至迟形成于35kaB.P.。早期两源相连,水位较高。随后因气候变干,湖面下降,但在20-17kaB.P.期间湖面又重新升高,并保持相对稳定。自17kaB.P.以后,湖面急剧下降,矿化度随这提高,钙质胶结物出现。在此过程中,因湖面阶段性的相对稳定所形成的10道砂坝堤,反映了该区气候波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多年冻土──过去与现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国庆  程国栋 《第四纪研究》1995,15(1):13-22,97
中国多年冻土区的总面积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22.4%,达2150000km2。多年冻土的分布特征受气候条件在三度空间的变化所制约。自晚更新世以来,其分布情况已有相当的变化。在东次冰期最盛期,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曾推进到北纬41—42°,在全新世暖期,南界向北退缩,但晚更新世形成的冰楔和多年冻土至今仍存在于大兴安岭北部,全新世中期严寒期冻土有所扩展并形成冰楔。随着气候变化,中国西部高山和高原区高海拔冻土的分布下界已上移800—1000m,但高山和高原的主要部分仍处于冰缘环境,有的地方在全新世还发育了共生型多年冻土。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珠海地区钻孔剖面的沉积物,通过实验测试和分析研究,表明本区历史时期有4次海侵。第1次海侵发生于7500aB.P.,最高海面可能高于现今海面1m左右。5750aB.P.发生第2次海侵,来势迅猛,当时的海面可能高于现今海面4m左右。第3、4次海侵分别发生于4650aB.P.与2600aB.P.,它们持续的时间较长,并且海面出现多次波动。目前已进入第5次海侵阶段,预计50年后海面可能上升15-20  相似文献   

17.
定量重建贵州梵净山一万年以来的植被与气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乔玉楼  陈佩英 《地球化学》1996,25(5):445-457
在孢粉分析和^14C测定年龄资料的基础上,以现代梵净山植被带及其气候状况为类比系统,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重建贵州梵净山1万年以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化历史,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0-7.8kaB.P.,7.8-2.7kaB.P.和2.7ka B.P到现在,依次为升温期,高温期和降温期、其中高温期年平均温度比现代年平均温度高出1.6-3.3℃。1万年以来的年降水量比较稳定,使本地区一直处于较湿润状态  相似文献   

18.
成都平原第四纪化石冰楔的发现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近,在成都平原西缘,大邑城西氮肥厂附近,斜江河西岸,上新统-下更新统大邑砾岩剖面的北端新开挖的露头上,发现了4条化石冰楔。这里的地理坐标是30°35'N103°31'E,海拔530m.这些冰楔发育于大邑砾岩露头的顶部。其中最大的一条,顶部宽3m,向下延伸2.5m.这些冰楔垂直向下延伸,与大邑砾岩层面斜交。所以,它们是在大邑砾岩沉积之后并经过构造变动后形成的,是大邑砾岩的后生冰楔。化石冰楔的充填物的特征与大邑砾岩有明显差别:前者为棕黄色,后者为灰白-黄色;前者砾径分选较好,砾径较细,一般长5cm~15cm,而后者砾径分选较差,粗大者20cm~30cm;前者的砾石含量高,约95%,后者的砾石含量低,约85%;前者砾石ab面产状无优势方向,而后者的ab面产状显示优势方向,倾向170°~210°,倾角30°~40°.由于两者有上述差别,所以,化石冰楔在露头上可以被识别出来。采用ESR法测定冰楔充填物的时代为0.171Ma.由此看来,这些冰楔的形成时代可能相当于V28-238深海岩心氧同位素曲线第6气候期(0.195Ma~0.128Ma),也可与中国黄土L2~5(0.195Ma~0.180Ma)和L2~4(0.180Ma~0.167Ma)所记录的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倒数第二次冰期对比。
一般认为,冰楔是多年冻土的指示器,所以这些化石冰楔反映了成都平原在第四纪曾一度发育多年冻土。据研究,冰楔只能形成于年均温<-6℃的地方,高海拔多年冻土下界大致与-2℃~-4℃年均等温线相符。现今,大邑附近年均温约16℃.那么,化石冰楔形成时期,成都平原年均温至少比现今下降了18℃.   相似文献   

19.
首次发现鄂尔多斯地区发育有倒数第二次冰期冰楔假型,并根据此发现结合以往资料恢复了中国倒数第二次冰期多年冻土的边界,即105° E以东,118° E太行山一线以西地区的冻土南界在36°33' N附近,太行山以东地区位于40°20' N附近;而105° E以西的青藏高原地区多年冻土则分布在36°~29° N,现代海拔为2 000~3 100 m的地区.边界附近倒数第二次冰期时的年均气温比现今要低10~15 ℃.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青藏高原向东构造挤压过程中,构造变形扩展方式的变化,文章选取青藏高原东缘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测定及分析工作。结果表明,若尔盖盆地和龙门山块体具有诸多低温热年代学及构造隆升差异:若尔盖盆地样品冷却速率较为集中,介于1.257~1.285℃/Myr,而龙门山块体样品冷却速率变化较大,介于1.243~2.875℃/Myr;若尔盖盆地在100 Ma以来共经历了2次明显的构造热事件,第一次为100~80 Ma(冷却速率为4.40±0.395℃/Myr),第二次为21~12 Ma(冷却速率为2.89±0.597℃/Myr),龙门山块体东缘地区在70 Ma以来,总体上表现为构造隆升程度的逐渐增强,且在8 Ma以来构造隆升持续增强,冷却速率达到了5.75±0.238℃/Myr;若尔盖盆地的构造变形属于前展式构造扩展,而龙门山块体则为后展式(自8 Ma以来),文章将该过程总结为“构造变形扩展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反射部分”在第四纪(4.48 Ma)达到龙日坝断裂附近,形成兼具逆冲与右旋走滑的龙日坝断裂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