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述了遥感影像提取震害的研究进展 ,提出了基于GIS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震害遥感快速提取与损失评估的技术途径。在此基础上 ,介绍了巴楚—伽师地震的航空与卫星遥感资料的获取、图像数字处理与震害提取过程 ;描述了地震造成的建筑物震害与地质灾害的遥感图像特征 ;根据以往震害遥感影像统计经验与本次地震震害遥感特征 ,提出了遥感震害分级分类标准和地震烈度划分标准 ,进而得到基于震害遥感影像的伽师地震等震线图。文中对所得到的地震烈度与地面实际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通过遥感信息源空间分辨率要求与信息获取与处理的时效性分析 ,认为我国利用航空遥感与卫星遥感资料获取地震灾情信息已进入实用阶段  相似文献   

2.
快速全面的获取地震灾情信息对于减少灾害损失、预防次生灾害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遥感技术凭借其快速、大范围、高精度地获取地面信息的特点在震后信息提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光学遥感数据由于受到震后多云雨天气的影响,往往难以获取有效数据。合成孔径雷达(SAR)能够全天候获取数据,已成为震害评估的重要数据源。随着遥感图像向着高分辨率方向发展,数据所包含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更有利于地震地质灾害调查。本文以2017年九寨沟地震为例,采用高分辨率光学和SAR遥感图像为数据源,从道路震害分析、滑坡次生灾害提取、同震形变场计算等多个角度开展应用研究,对此次地震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结合高分辨率光学和SAR遥感影像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能够在地震地质灾害信息全面调查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的采用大大提高了震害预测的精度和震灾快速评估能力。城市震害预测工作在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模拟技术支持下 ,能有效对震灾的发生及时获取各种基础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并对震害造成的损失和社会影响进行科学估算。利用数字城市为我们提供的数据共享平台和技术系统 ,帮助政府快速了解震情、灾情、提出对策。同时 ,依据震害预测研究成果 ,结合数字城市、数字福建可为政府及有关部门了解防灾薄弱环节 ,采取减灾措施 ,制定城市减轻灾害的长远规划 ,提高城市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地震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大地震往往引起大量建筑物倒塌,从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后快速准确地评估建筑物损毁情况,有利于合理安排资源进行救援和灾后重建。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凭借其全天时、全天候工作能力,在评估建筑物震害信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从SAR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入手,介绍SAR提取建筑物震害信息的方法,并针对各个方法的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有利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从而快速准确地获取震害信息。最后展望了SAR图像提取震害建筑物信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地震灾害是危害人类社会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目前科技尚不可预知地震,地震灾后应急至关重要。遥感是目前震害应急最快速便捷的手段,本文总结了遥感震害应急信息四个方面的现状:数据共享、遥感震害评估技术、遥感震害评估系统、信息集成发布平台。遥感震害信息从数据、软硬件、产品等各个方面都已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但是未能将整个遥感震害应急流程统筹规划,形成宏观的遥感震害应急共享机制。下一步应该从健全数据分享链、建立并开放共享专家知识库、建立实时协同判读平台、制定产品共享规范,创建并推广产品发布平台,相关软硬件技术支持等方面充分考虑,协同遥感震害应急的每一步流程,建立起一套针对数据、处理、软硬件、产品规范等遥感震害应急全面而又健全的合作机制。遥感震害应急正朝着全球遥感数据系统化、遥感震害应急业务平台化、遥感震害应急产品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保证遥感应急合作的全方位可行性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6.
郭恩栋  张丽娜  王亚东  王再荣  王琼 《岩土力学》2011,32(12):3667-3671
为了快速准确地对遭受地震影响的土坝工程的破坏状态进行评估,以土坝震害经验统计判断模型为基础,选取了更为合理的土坝震害影响因素,采用最小二乘法重新对土坝震害数据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各震害影响因素在不同条件下的回归系数取值,从而建立了一个改进的土坝震害经验统计判断模型。与原模型相比,改进模型既剔除了不合理的震害影响因子,同时又使回归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得到提高,其相关系数为0.908,标准差为0.459,均比原模型要好。采用两种模型对汶川地震中遭到破坏的47座土坝进行震害评估,并与实际震害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验证了改进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地震应急反应能力和灾害救援组织的效能是评价一个地区防震减灾水平的重要尺度。为了提高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能力 ,福建省地震局震害预测项目组采用多层次、多空间尺度的城乡震害预测技术途径和系统研究原则 ,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地震应急、救援决策、组织指挥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自然灾害灾情评估研究与实践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是科学开展灾害管理工作的基础。灾情评估以单次灾害过程的灾前预评估、灾中应急评估、灾后综合评估以及区域灾情评估为主要内容,基于历史灾情统计资料的评估方法、基于承灾体易损性的评估方法、现场抽样调查统计方法、遥感图像或航片识别法、基层统计上报方法、经济学方法等是灾情评估的主要方法。灾情评估的目标从对灾情的估算和统计扩展到对灾情大小的分级,评估内容上逐步重视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评估方法上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以及建立灾情评估系统是灾情评估研究与应用的主要发展方向。国内外研究和实践成果在减灾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亟待加强,迫切需要形成包括对单次灾害过程的灾前预评估、灾中应急评估、灾后综合评估以及区域灾情综合评估在内的自然灾害灾情评估的内容体系、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体系和评估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9.
遥感技术的发展为地震灾害快速调查、震害损失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和方法,并为地震救援提供了重要、可靠的数据依据。通过震害影像增强处理,能够快速地从宏观图像上获取地震的破坏信息。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往往只关注其感兴趣的区域,这就为震害增强方法提出了新的需求,即要求该方法能够实现只对感兴趣区内的图像进行处理。本文利用ERDAS C-Toolkit提供的函数包,特别是Evec包中提供的丰富的矢量文件处理函数,实现了对感兴趣区内震害影像的增强处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的实地考察、遥感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次生山地灾害类型与特征,分析了次生山地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结合灾害活动特性,探讨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发育趋势,提出了灾区防灾减灾和恢复重建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在极重灾区诱发次生山地灾害逾万处,其分布具有点多面广、类型多样、成灾迅速、危害严重、监测预报困难等特点;(2)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受地震烈度、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的制约,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延续性;(3)利用GIS和遥感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动态监测与灾情评估,从而为防灾减灾管理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于晓 《山东地质》2010,(9):37-42
文章以都汶公路为例,利用遥感解译技术快速获取地震诱发山地灾害类型及其对公路造成的严重损害类型,利用GPS对公路损毁灾害点准确定位,获得路基路面直接震害类型信息,同时对山地灾害遥感判识结果进行检验。通过分析认为公路沿线岩体岩性以及风化破碎程度的不同,对公路产生的损毁程度不相同;路基破坏程度与距离震中和断裂带的远近有密切关系;路基下方护坡的破坏与所处边坡的坡度有关;崩塌滑坡产生大量松散固体物质,雨季到来之后,极易暴发大规模泥石流,需要注意并防范泥石流对行车安全和道路交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汶川地震中隧道普通段出现了严重的震害,为了提高高烈度地震区隧道普通段的抗震性能,通过统计分析汶川地震公路隧道普通段震害调查资料,对隧道普通段进行了震害分析。结果表明,隧道普通段震害主要发生在软岩均一段、软硬围岩交接段软岩部分以及围岩缺陷段。通过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和现场典型震害分析,研究了公路隧道普通段的震害机制,探明了围岩均一普通段隧道震害机制,即硬岩隧道普通段基本无震害,软岩隧道普通段震害较严重,衬砌结构受地震惯性力影响较大,强制位移次之;探明了围岩软硬交接普通段隧道震害机制,即震害主要发生在软硬围岩交接段软岩部分,震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强制位移,地震惯性力次之;探明了围岩缺陷普通段隧道震害机制,即震害主要由地震惯性力造成强制位移影响很小。研究成果可为高烈度地震区公路隧道普通段的抗震设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震害特点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汶川、都江堰、彭州和北川等地地震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大量文献资料,分析了震害特点并探讨了震害成因。认为汶川地震是在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下产生的,地震震害有许多独特之处。地震产生的许多变形带是浅表层局部变形,与浅表层地质条件有关,不是地震断层,破坏性不严重。地貌在地震中有伸缩现象,其中山体部分伸展、河谷地带收缩、地貌伸缩与地震中应力释放和应变恢复过程产生的多层次滑脱有关。桥梁在地震中遭到了严重破坏,许多桥梁完全垮塌,显示架空结构建筑物对地震的抗击能力差,有的桥梁有中央断裂或垮塌一半的特点,可能是因为河流两岸地震波不连续或不同方向震动强度不同。地震中建筑物的破坏具有不均匀性,主要表现有滑坡和崩塌加重了建筑物的破坏、地基不均匀导致建筑群不均匀破坏、饱和砂土地震液化引起地基失效导致建筑群强烈破坏、斜坡带临空一侧建筑物破坏程度高、建筑物的破坏具有与地震波相关的方向性。汶川地震震害警示,在强烈地震区加强地质研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程勘察和结合地震破坏特点的工程抗震设防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在发生破坏性地震之后,及时地获取人口聚集区的震害状况,对灾后救援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可以快速、大范围地获取震区的地表形变。然而,如何基于同震形变精确地获取人口聚集区的地震烈度,进而为震后救援提供及时准确的灾情信息,还是一项有待研究的科研难题。本文以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为例,利用人口聚集区的同震形变开展了地震烈度的评估。结果表明,利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获取的地震同震形变,可以初步地评估人口聚集区地震烈度的分布状况。经过与实地调查烈度对比验证,评估精度达到74%左右,这表明基于地震形变的烈度评估结果与震后调查公布的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地表形变资料对于地震烈度的早期评估、震区受灾状况的快速认识具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为地球空间信息的获取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变化检测技术(change detection)近几年作为极为重要的遥感应用研究手段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在介绍SAR卫星数据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基于SAR图像的变化检测方法及技术流程,并以汶川地震都江堰地区ALOS数据为例,采用差值法和比值法进行震害建筑物分布信息提取,并结合光学影像进行评定。结果证明,传统的变化检测方法对SAR图像的震害信息提取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地应用于震害信息的提取与评估中。  相似文献   

16.
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为地球空间信息的获取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变化检测技术(change detection)近几年作为极为重要的遥感应用研究手段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在介绍SAR卫星数据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基于SAR图像的变化检测方法及技术流程,并以汶川地震都江堰地区ALOS数据为例,采用差值法和比值法进行震害建筑物分布信息提取,并结合光学影像进行评定。结果证明,传统的变化检测方法对SAR图像的震害信息提取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地应用于震害信息的提取与评估中。  相似文献   

17.
城市应急管理模型之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各类危及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性事故灾害时有发生 ,尽管各有关部门的抢救队伍在实施抢险救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各抢险救援力量专业单一、分散行动 ,形成不了合力 ,难以及时有效处置重大或特大突发性、综合性、大面积的城市事故灾害 ,特别是像地震以及的美国的 9 1 1那样突发性事故。我们目前开展的震害预测与灾害快速评估系统只是针对地震的 ,而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因此要应对城市各种重大突发事件 ,城市有必要建立一种应急机制或综合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根据“数字城市”的思想 ,通过一个通信系统与信息系统集成的平台 ,统一协调公安、消防、急救、交警、公共事业、民防、地震等政府部门 ,为市民提供快速、及时的各种救助和相应的服务。统一报警、统一指挥、快速反应、联合行动 ,从而有效地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8.
多次强烈地震的经验指出,地震时出现的震害异常,往往是由于建筑场地条件的差异造成的。1976年唐山地震使天津市遭受到相当大的破坏,出现了许多“轻中有重,重中有轻”的震害异常现象,如天津市南郊区的“西三合一前三合”及白塘口等地区的震害异常,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例子。为了探索造成震害异常的原因,研究场地条件与震害的关系,在这二个地区进行了钻探,波速测定,脉动测量和地震动的计算分析,探索了综合研究场地影响的途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汶川、玉树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对地观测技术成为地震灾害监测与灾情评估的重 要手段。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对地观测技术在上述地震灾害评估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是利用高分辨率光学对地观 测技术,建立堰塞湖、道路损毁、崩塌/滑坡/碎屑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遥感分析方法和模型,系统监测汶川地震次生地质 灾害的空间分布、损毁范围、风险程度;二是利用宽幅和干涉两种模式SAR数据,分析玉树地震的区域地质构造和岩性分 布特征,获得玉树地震同震形变场大小及其空间分布信息,证明了多模式SAR在地震灾情协同分析与评价中的有效性和重 要潜力;三是建立了地震灾害三维模拟评估系统,提高了对地震灾害三维模拟的精确性,为地震灾情的精确三维评估提供 了系统平台。  相似文献   

20.
《四川地质学报》2019,(1):158-163
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快速高效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灾情信息,既能较好地应用于面域较广的灾后调查及灾情评估,也可以用于研究单体灾害动态演变规律的数据积累。随着应急技术的不断发展, UAVRS起飞场限越来越低、方式更加灵活,响应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续航时间更长,获取的影像分辨率越来越高(0.02~0.1m),数据源和数据产品越来越丰富,为应急救援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技术支撑。针对海量遥感数据的特点,研究开发高性能的航空遥感数据智能处理应用系统可实现遥感数据的自动智能、高效处理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