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山东济阳坳陷始新统-渐新统天文地层界线年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山东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上部天文地层研究是以牛38井沙三段中亚段顶界年龄34.892Ma作为标定,分析和计算出沙二段下亚段底年龄为33.799Ma、沙段二段上亚段底为33.338Ma、沙一段底为32.940Ma和东营组底为31.829Ma。从天文地层界线年龄分析,沙三段-沙二段界线的年龄大致可对比为"国际地层表(2004)"始新统-渐新统界线年龄33.90Ma,而沙二段下亚段-上亚段界线年龄比国际始新统-渐新统界线的滞后大约600ka。在"中国区域地层表"始新统-渐新统界线年龄(32Ma)和"国际地层表"的始新统-渐新统界线年龄(33.9Ma)之差的1.9Myr,大致相当于本区计算的沙一、二段的持续时间。SP数据的小波分析表明,在沙二段-沙三上亚段界线附近,即约33.8Ma之后,约405ka周期开始变得不明显、不规则,幅度亦下降,剧烈突变发生时间在33.4Ma左右。上述界线对应偏心率周期的理论值突变的时间。因此推论始新世-渐新世转折期是偏心率多个理论周期重迭而导致的一个特殊的时期,也是本区沙二段下亚段这段地层形成不整合面的时间,大约在33.8—33.4Ma期间。  相似文献   

2.
山东东营凹陷新近系明化镇组天文地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营凹陷明化镇组(狭义)相当于渤海湾地区明化镇组(广义)的上段。选取东营凹陷华8、郝科1等5口井的测井数据(SP、GR)进行了明化镇组天文地层研究。把本区东辛2-4井明化镇组顶界年龄值(2.588 Ma BP)作为5口井明化镇组顶界年龄值,根据频谱、数字滤波和小波分析结果,得出明化镇组各段的堆积速率、延续时间,并得出明下段底界平均年龄为10.794 Ma BP;明上段底界平均年龄为5.121Ma BP。东营凹陷明化镇组下段与国际地层表的中新世晚期及中国区域地层表的保德阶相当;明上段的底界可对比为上新世的底界(5.332 Ma BP),明上段相当于中国的高庄阶和麻则沟阶。在大约11—5 Ma BP期间中,曾有过几次环境突变:较强的突变大约发生在 10.873 Ma BP,较弱的是在 8.9 Ma BP,次强的是在7 Ma BP,最后发生的相当强的突变是在5.11 Ma BP前后。根据天文地层、天文周期、地球构造气候旋回等研究成果,在11—2.6 Ma BP期间,地球上可能存在过大约2Ma间隔的突变,并与区域或全球性的地层变化界线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3.
山东东营凹陷新生代天文地层表简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山东东营凹陷郝科1等6口井的天文地层研究结果提出"东营凹陷新生代天文地层表",表中列出的是"国际地层表(2004)"、"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2000)"和0—65Ma期间天文偏心率405ka周期编号以及东营凹陷孔店组(顶部)至平原组各组的年龄以及东营凹陷新生代51Ma以来3个大的地层不整合:1)沙河街组二段下部,大约33.8—33.4Ma期间405ka周期振幅不明显、100ka周期较强,与南大西洋33.4—33.7Ma和热带太平洋33.6—33.7Ma期间沉积物中显著转折等特征可作对比;2)东营组-馆陶组界线上下,东营组三角洲顶面最后萎缩时间约为24.467Ma,推测由此至渐新世末(23.03Ma),大约近1.5Myr期间本区没有大的湖泊,而是冲积—河流相沉积,中新世初(23.03Ma)快速隆起,直到约18—16Ma开始馆下段的上部沉积,这一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形成大约持续5—7Myr;3)上新统-更新统界线上下,根据本区东辛2-4井古地磁和天文地层研究,测出布容、松山、高斯和吉尔伯特等4个极性时,求出2.546Ma—1.806Ma期间[明上(上)亚段顶]可能沉积并剥蚀过的地层厚度为129m;1.806—0.908Ma期间,因构造活动本区上升成为高山,第四系平一段底部形成了大的不整合面。  相似文献   

4.
为油气成烃成藏定量研究,特别为油田剥蚀量的计算,需要建立新生代天文地层年代表。该表的数据是立足于天文学"米氏旋回假说"中地球轨道三要素的周期性和准周期性变化,求出各组(段或亚段)地质年龄。计算方法是选定泌阳凹陷11口井从大仓房组至凤凰镇组的地层分层、测井曲线数据等作频谱分析,寻找响应0.405Myr周期中的最大优势旋回和提出的三个‘基准面'的绝对年龄值。研究和计算的最后成果年龄为:1)大仓房组‘红层'顶/核三4亚段底是以邻近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四下亚段‘红层'顶42.671Ma作为年龄对比和标定,向上计算出核三3亚段底为40.951Ma、核三3~1亚段顶为36.490Ma,核二段的顶为34.845Ma;2)廖庄组底/核一段之间是以邻近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东营组底32Ma计算的数据作对比和标定,向下计算出核一段底的年龄为34.468Ma,核二段/核一段之间可能为一个大约时长为0.4Myr的小剥蚀面;向上计算廖庄组现有顶平均年龄为26.811Ma,即泌阳凹陷廖庄组全沉积的顶在中新世23.03Ma,地质构造上升和沉积回剥时间平均为3.781Myr;3)平原组底界的年龄标定为目前"国际地层表"(2004)中年龄为2.588Ma,向下计算出凤凰镇组底界平均年龄为4.155Ma。  相似文献   

5.
东辛2-4井钻取岩芯0—530.1m,明化镇组上段的上亚段至平原组划分为18个层,其中,下更新统平原组一段(简称平一段)的底作为第四系下界;同时进行了古地磁研究,测定出布容、松山、高斯和吉尔伯特等4个极性时。由于天文地层研究的需要,对90年代古地磁的年龄与"国际地层表"(2004)对比,作了相应调整,确定井深242.5m处的年龄为781ka,274.5m处的为2581ka,452.0m处的为3596ka和529.5m处的为4493ka,井深242.5m和452.0m这两个界线的年龄值作为天文地层计时的标定。研究大致分为两步:①以磁化强度(MI)数值曲线的频谱和小波分析,选定平原组一段102.4m周期和明化镇组上段68.36m周期分别对应于天文偏心率404ka旋回,求出了堆积速率为0.1584mm/a和0.1692mm/a及其他各层位的年龄:井深274.5m处上新统明上(上)亚段顶界的年龄为2546ka,平一段底界的年龄是970ka,不整合的延续时间大约为1.6Myr。②推测明上(上)亚段顶2546—1806ka期间可能沉积了129m地层;而在1806—908ka期间,由于构造活动上升,把原沉积又剥蚀掉了,形成井深274.5m处的一个大的不整合面,对储层孔隙的扩张和压实有重要影响,成为最后二次烃源物质的卸载和封堵。  相似文献   

6.
新近纪海相生物地层事件年龄新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介绍新近纪海相生物地层研究的新进展。2004年新的"国际地质年代表"以405ka偏心率长周期为基础来划分新近纪的主要地层界线,标志着轨道地层学时代的到来。新生代包括E1—E162偏心率长周期,底界的年龄为65.5±0.3Ma,其中新近纪有E1—E58周期,底界年龄为23.03Ma,并且根据天文调谐得出一系列新的古地磁年龄和生物事件年龄。由于这些新年龄,特别是接近新近纪底部的年龄与早期结果相差0.5Ma或更大,所以将其汇总介绍,以求与当前国际研究保持同步衔接,增强海洋新近纪高分辨率地层工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对山东胜利油区中生界20口井的地层和测井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寻找天文"米氏"40万年周期,计算出各井组的年龄,得知:1)油区坊子组沉积间隔时间为6.983~17.043 Myr,根据古生物和沉积特征等分析,这段地层可能相当于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普林斯巴期至巴柔期;2)油区三台组间隔时间为4.940~14.571 Myr,相当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卡洛夫期至基末利期;3)油区蒙阴组间隔时间为2.883~11.631Myr,相当于早白垩世凡兰期至巴雷姆期;4)油区西洼组间隔时间为2.423~9.719 Myr,相当于阿普特期;又根据油田青城靠东的高41等3口井测出的K-Ar同位素年龄为116.6~121.6 Ma,平均119.2 Ma;西洼组与蒙阴组之间为巴雷期/阿普特期年龄为125 Ma,其沉积基本上是连续的或假整合;5)油区"王氏组"间隔时间为6.474~14.241 Myr,相当于晚白垩世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为了进一步确定上述各组年龄,又把油区坊子组的义136、三台组的桩181、蒙阴组及西洼组的沾北3和"王氏组"的埕北306等井部分岩芯测出的古地磁极性,与上述天文地层数据和"国际年代地层表"(2016)作对比,制成"山东胜利油区侏罗纪—白垩纪天文和磁极性年代地层表",为油区侏罗系—白垩系的分层和剥蚀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推动山东昌潍北部地区的新生代油气勘探,应用潍北、牛头镇和侯镇等3个凹陷9个层段的天文地层年龄分析,计算出新生代不整合时间和剥蚀量。天文地层学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地层分层,测井频谱分析,寻找40万年周期和旋回的对比。得到结果:孔三段-孔二段界线的年龄为61.819Ma,孔二段-孔一段界线的年龄为54.638Ma,孔一段-沙四下亚段界线的年龄为48.448Ma,沙四下-沙四上亚段界线的年龄为43.516Ma,沙四上亚段顶的年龄为40.362Ma,馆陶组-明化镇组界线的年龄大约为35.778—31.896Ma。通过剥蚀的时间和沉积环境的分析提出如下观点:1)大约在48.448Ma以前,昌潍坳陷北部的沉积是全盆地的、稳定的,其中包括:约长达4Myr期间孔三段断断续续出现玄武岩喷发,大约7Myr时间内孔二段出现沼泽和浅湖相的沉积,约6Myr时间内孔一段主要为干旱相的小水塘、水坑"红色"沉积;2)从沙河街组开始(48.448Ma)至东营组末(23.03Ma)期间,也即大约25Myr期间,潍北的昌参1、昌1等井的中心部位,仍然是不断下陷、沉积;3)馆陶组沉积期间(大约23.03—13Ma)盆地全区上升。因此在大约10Myr的剥蚀时间过程中,不仅没有沉积,而把原沉积的沙三亚段至东营组不断‘反剥’到沙四段下部;4)馆陶组末(大约13Ma)到明化镇组顶(2.588Ma)沉积期间,全区开始以河流泛滥平原相为主的泥岩和泥质粉细砂岩的沉积,形成盖层。根据天文地层方法的剥蚀量计算,潍北凹陷中有3个"反剥高点"。这些"反剥高点"在始新世末至渐新世的沉积和构造上升和剥蚀过程中,可能造成砂岩回弹和孔隙扩张,形成好的储集区。根据计算,最大的"反剥高点"是在昌36—央5—昌8井一带,剥蚀厚度约达1800—3000m,与多年油田勘探取得成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在对安徽省内寒武纪典型或标准地层剖面测量和总结的基础上,据中国地层表的四分方案,对区内寒武系进行了修订。安徽省寒武系顶底及各统界线也做了相应修定,其底界年龄为541Ma,第一与第二统界线年龄为521Ma,第二与三统界线年龄为507 Ma,第三四统界线年龄为497Ma,顶界年龄为485.4 Ma。  相似文献   

10.
在对安徽省内寒武系典型或标准地层剖面测量和总结的基础上,据"中国地层表(2014)"的四分方案,对区内寒武系划分进行了修订。安徽省寒武系顶底及各统界线也做了相应修订,底界年龄为541 Ma,纽芬兰统与第二统界线的年龄为521 Ma,第二统与第三统界线的年龄为509 Ma,第三统与芙蓉统界线的年龄为497Ma,顶界的年龄为485.4 Ma。  相似文献   

11.
东营凹陷牛38井沙三段高分辨率旋回地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然伽玛测井资料取自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的牛38井。该井的沙河街组划分为四个段,其中沙三段依据含艾氏鱼群组合的鲱科化石和沉积物旋回堆积速率(AR)等研究,可与北美始新统绿河组进行对比。根据上世纪90年代沙三段古地磁研究结果,井深3263m处C18n.1n/C18n.1r界线调整为38.975MaBP。通过频谱分析和数字滤波计算,得出了沙三段几个界线的年龄值,其中,在沙三下、中亚段界线算出的36.9MaBP,岁差旋回幅度有明显变化,这一变化与Palike(Palikeetal.,2001)在ODP71线1052孔中发现的类似图像(36.7Ma)可比较。  相似文献   

12.
东营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对成岩规律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营凹陷古近系发育了沙四段底界面(T7)、沙四段与沙三段分界面(T’6)及沙二下亚段顶界面(T’2)等3个二级层序界面。根据对储集层成岩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原有的埋藏成岩作用序列不仅受深度的影响,而且受此层序地层所控制,在层序界面附近和层序体内部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据此确定了层序界面附近发育的淋滤、溶解成岩相带和层序体内部发育的黏土矿物转换和化学胶结成岩相带。认识到层序界面通常是流体运移的通道,影响界面上下低水位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内储集层的成岩相展布,对改善储集层储集性能有利;层序体内部储集层成岩差异性明显,储集性往往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13.
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要素周期性变化引起气候旋回变化,进而影响到地质历史中沉积物及生物面貌的旋回变化。牛38井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旋回地层学研究表明,沉积物和古生物对404.8ka的天文偏心率旋回具有明显的响应特征。在一个偏心率旋回之内,随着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位置的变化,气候由热变冷再变热,古生物属种数量、沉积物粒度出现相应的的旋回变化。若以404.8ka偏心率旋回为单位来划分高频层序,可以保证所划分的地层具有异旋回性和严格的等时性。  相似文献   

14.
东营凹陷尚南断块东营组沉积层序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尚南断块位于东营凹陷尚店油田西南部。本文对该区的东营组进行了精细层序地层学研究。东营组顶底均为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东营组为一个完整的沉积层序。在东营期,该区发育了较好的湖侵三角洲相沉积。根据该层序的岩性、沉积旋回特征及现存状况,划分出了低位、湖进及高位3个体系域、9个准层序及41个韵律层。在此基础上,利用研究区内的100余口钻井资料及有关的地震资料,通过14条层序地层学剖面的对比,建立了研究区内的精细的、流动单元级别的、层序地层立体空间格架,为油田生产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并已得到很好的验证,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基于露头、钻井岩心和测录井资料,采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将四川盆地西北部二叠系梁山组+栖霞组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解剖,识别出梁山组底界面(Ⅰ型)、栖一段与栖二段界面(Ⅱ型)和栖霞组与茅口组界面(Ⅰ型)3个三级层序界面,将中二叠统栖霞阶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 下部的SQ1层序对应梁山组+栖一段,上部的SQ2层序对应栖二段。通过栖霞阶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发现栖霞阶地层存在“底超顶削”的充填规律,统计并绘制SQ1与SQ2层序地层厚度等值线图,对研究区栖霞阶SQ1初期和SQ2期构造—古地理格局进行了恢复,在明确SQ2期为栖霞阶主要成滩期的基础上,结合岩溶发育单元及白云岩展布特征,讨论栖霞阶油气储集意义。结果表明:区内栖霞阶存在北西、北东向隆坳分异,汉南隆起、川北隆起、北缘隆起与广元—旺苍凹陷始终控制了区内沉积格局,指出广元—旺苍海槽雏形始于二叠系栖霞阶。研究区岩溶白云岩孔洞型储集层区与环广元—旺苍凹陷周缘的灰岩岩溶型储集层区为有利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