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康普水利枢纽工程联合进水口边坡岩体开挖后揭露3组结构面,它们形成不利组合对联合进水口的安全构成威胁。第1组结构面为倾向坡外的缓倾角断层(F1),构成边坡岩体的底滑面;第2组结构面为顺层断层(F218),构成边坡岩体的后缘切割面;第3组结构面为NE向陡侧角断层(F27),构成边坡岩体的倾切面。根据地质构造条件分析认为,联合进水口上部不稳定岩体的空间形态为,右侧以F27断层为界;左侧以河谷切割的监空面为界,后缘以F218断层为界。文章根据联合进水口开挖后揭露的缓倾角断层及其与水工建筑物的关系,从影响边坡岩体的稳定因素入手,采用岩质边坡极限平衡理论计算出联合进水口上覆不稳定岩体的安全系数,为边坡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煤层顶底板突水危险性预测与评价是煤矿突水灾害防治的基础和依据。针对煤层底板隔水介质条件,分析了煤系岩石力学性质,煤层底板突水的岩性、结构和厚度特征,建立了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表明:煤层底板隔水介质条件取决于隔水层岩性和断裂构造,随着底板泥岩含量增加,煤层底板隔水性能增高,但抗水压能力降低;随着断裂发育程度的增加,底板隔水层由完整结构、块裂结构到碎裂结构和松散结构,煤层底板抗水压能力和隔水性能均降低,突水危险性增大。煤层底板抗水压能力与煤层底板隔水层厚度密切相关,统计表明,煤层底板受的极限水压p与底板隔水层厚度h之间为2次幂函数关系。在传统突水系数的基础上考虑了隔水层的岩性和结构特征,提出了煤层底板突水危险评价分类;进一步根据水压Pw与岩体破裂压力Pc关系和水压Pw与最小主应力σhmin关系判断是否突水。   相似文献   

3.
初始地应力的方向、量值和分布形式是影响岩石地下工程围岩应力、变形和破坏模式的重要因素,在工程区域难以开展大量实测工作,且实测结果具有相当的离散性,引入数值分析方法和数学理论对地应力场综合分析是有效的解决手段之一。结合滇中引水香炉山隧洞穿越龙蟠-乔后断裂段(楚波–白汉场断裂南段)工程,针对实测结果中方向结果离散性较大的问题,基于中国现代构造地应力场特征,对丽江地区复合断裂对区域地应力场影响的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获取了地应力场方向的定性认识。基于钻孔测试成果,通过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三维地应力场反演获取了地应力场方向与量值的定量认识。获得的初步结果表明,龙蟠–乔后断裂F10运动形式以正断错动为主;左旋走滑为辅的滑动,受其影响隧洞工程在穿越F10断裂部位的主应力发生偏转,偏转后最大主应力方向近似平行或小夹角相交于F10断裂走向;反演获得的香炉山隧洞趋近F10-1、F10-2段最大主应力量值范围为13~19 MPa,中间主应力为11~16 MPa,最小主应力为9~13 MPa,应力量值较高,并呈现 > > ( 、 分别为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的特征;F10断裂F10-1、F10-2主断带成为地应力场的控制性边界,其间应力量值明显小于上下两盘岩体,F10-1、F10-2主断带间岩体最大主应力量值范围在9~10 MPa,最小主应力量值范围在7~10 MPa,地应力最大主应力方向与隧洞纵轴线以约60°夹角相交,相交角度较大,对隧洞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王玉宝  颜新荣 《地质与勘探》2003,39(Z2):326-330
文章根据F78断层的空间几何分布形态,在边坡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的基础上,对节理岩体连通率进行分析计算,以此确定节理岩体的综合抗剪强度参数,运用基于塑性力学上限原理的二维和三维岩质边坡稳定分析法(EMU[5]、EMU-3D方法),分析计算出F78断层上盘边坡岩体的抗滑稳定性.为枢纽布置和大坝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1地质背景373矿床位于华南板块南华活动带(Ⅱ)右江褶皱系(II2)西大明山凸起(II25),大新凹断束,那岭—俸屯褶断地垒的北端。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下泥盆统、中泥盆统,地层走向近东西,倾向近北。矿区内最大的断裂构造为俸屯褶断地垒北翼边缘的F2断裂带,该断层在矿区内走向近东西,倾向北。F2断层上盘产生了一系列派生的似层间分支断裂F1 3、F2 3、F3 3,矿体主要赋存于F3断层中。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近距离煤层层间基本顶的损伤及破断规律,采用连续损伤模型对上煤层开采引起的底板损伤规律进行了研究,并依据层间基本顶在采空区损伤区域的层位对基本顶进行了分类,获得了损伤基本顶初次断裂长度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底板损伤区域呈勺形分布,损伤量由损伤核区域向边缘区域递减;层间基本顶可分为无损伤、部分损伤以及完全损伤3类,3类基本顶对下煤层矿压显现的影响依次减弱;损伤基本顶的断裂长度随损伤量的增大而减小,存在极限损伤量,使得损伤基本顶的断裂长度趋近于0;损伤基本顶断裂形成的关键块高长比增大,砌体梁结构更易发生滑落失稳,其情况与斜沟煤矿现场矿压观测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7.
洛阳盆地地热资源形成条件与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现国  董永志  杨现国  杜春彦 《地下水》2007,29(4):74-76,85
洛阳盆地地热田位于河南省西部,根据边山地热田和洛阳盆地近年来地热勘查情况,经对洛阳盆地地热背景及控热构造条件分析认为:洛阳盆地为NW向断裂(F1 、F2)和 NE 向断裂(首阳山断裂、洛河断裂、伊河断裂 F3)挟持的地热储存体.延伸并隐伏于洛阳盆地中的边山地热田控热构造 F1、F2 断层,仍具有导热、导水性质;F3、F41断层与 F1、F2 断层相交,被 F1、F2 错开,使 F3、F41也具有导热、导水性.洛阳盆地热储层为下第三系砂、砾岩层,局部为∈3 灰岩含水层.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北部风火山活动断裂系及工程危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火山活动断裂系由风山北麓活动断裂、风火山活动断理解、二道沟活动断裂、二道沟南活动断裂所组成,其中发育不同方向、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活动断层。风火山北麓F24断层自22100a以来平均左旋走滑运动速度为4.07mm/a,二道沟F26-4断层自16300a以来平均左旋走滑运动速度为1.10mm/a,二道沟南F27,F27-1,F27-8断层在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平均左旋走滑运动速度分别为3.52,2.98,0.51mm/a,断层F26-4,F27,F27-1,F27-8尚存在0.12-0.51mm/a的垂直运动速度分量。沿风火山活动断裂系发育不均匀冻胀、冰丘、构造裂缝带和地震等地质灾害,对青藏铁路、青藏公路、输油管道等线路工程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9.
糯扎渡水电站1#导流隧洞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开挖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糯扎渡水电站1#导流隧洞开挖经过F3断层,开挖过程中,F3断层影响带附近的岩体力学参数直接控制着围岩的变形和应力分布。为了评判后续Ⅱ,Ⅲ层开挖围岩的稳定性,首先利用隧洞第Ⅰ层开挖的位移监测数据反演出F3断层附近围岩的岩体力学参数和初始地应力场;然后,利用反演得到的初始地应力场和岩体力学参数进行Ⅰ,Ⅱ,Ⅲ层开挖模拟分析,得到了F3断层附近围岩的应力变形情况。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开挖的不断进行,隧洞F3断层周围岩体的约束逐渐解除,围岩的应力逐渐增大,隧洞周边的位移也不断增大,并且隧洞周围应力变形在F3断层中心区域有明显的错动现象,说明F3断层对隧洞的开挖影响比较大,有必要对此区域后期变形加强观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连平县大尖山铅锌矿区成矿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平大尖山铅锌矿区F2控矿断裂横贯全区,全长大于3 000 m,断层的力学性质变化特征是:西段走向NE,以压性为主的压扭性结构面,中西段走向NW,为张性结构面,中段走向EW,为扭性结构面,中-东段走向NEE,为扭性结构面,东段走向NE,为以压性为主的压扭性结构面,按断裂的应力配套分析,可归并为新华系构造体系.V1矿体受F2断层中近EW向张性、扭性断裂控制,矿体规模大,构成大尖山大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1.
朱仙庄矿断裂分形研究及其对瓦斯赋存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分析断裂构造的基础上,应用分形理论与方法,采用盆维数法对朱仙庄煤矿断裂网络进行复杂程度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矿井断裂构造总体偏于复杂,分维值大于1.2的复杂单元约占总数的66.7%,研究区东南部和中偏北部构造偏于简单。通过对分维值与断裂构造的对比研究,认为分维值是评价朱仙庄矿断裂网络复杂程度较为可靠的指标,8煤层瓦斯含量以F10断裂为界呈现北低南高的趋势,与分维值耦合较好,表明分维值可作为矿井瓦斯突出预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针对任楼煤矿开采72煤过程中,巷道在强大的动压作用下,破坏严重的情况,从岩性组成、岩层组合类型和顶板岩体结构三个方面,研究了煤层顶板岩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72煤顶板岩体岩性以软岩为主,岩层组合以"直接顶+老顶"的组合形式为主,岩体结构以碎裂和块裂结构为主。研究结果为巷道布置、支护形式选择、顶板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新阳矿9-10-11号煤层底板低于奥灰岩溶水位,承受水压较高,存在带压开采问题。依据矿区水文地质勘查资料,通过对9-10-11号煤层底板隔水岩层隔水性能、奥灰岩溶水富水程度、底板断裂构造发育情况、煤层底板承压大小以及采煤扰动底板破坏深度等突水因素分析,表明井田西南部断裂构造发育地段为突水危险区。分别采用突水系数法和突水危险度法对全井田9-10-11号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井田南部及断裂构造发育地段为突水危险区。理论分析与定量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针对9-10-11号煤层底板突水安全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突水对策。  相似文献   

14.
煤体结构是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钻孔测井曲线特征并结合矿井地质构造成果,对淮南潘一矿8煤层煤体结构特征及其构造煤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矿区8煤层构造煤发育,其厚度大于该煤层厚度20%的点数占一半以上,因其顶、底板围岩封闭性良好,有利于瓦斯聚集,易在采动条件下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确认为该区煤与瓦斯突出的重点煤层。依据瓦斯始突深度、构造煤分层厚度大于0.5m的分布范围、大中型断层位置及矿井突出资料,在F4断层组的两侧分别圈出了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区和威胁区。  相似文献   

15.
112201工作面是梅花井煤矿首采工作面,位于矿井南端浅部,切眼靠近鸳鸯湖背斜轴部。工作面涌水量从2009年4月份开始回采时的15m3/h,增至2010年3月份的230m3/h。工作面的突然涌水导致大量淋水,从而使采区底板严重泥化,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巨大威胁。分析认为,工作面的主要充水水源为2-1煤的顶板含水层(七里镇砂岩),主要通道为顶板的采动裂隙带。通过实施探放水和疏放水工程,工作面下隅角的涌水量由180m3/h降至30m3/h以内,极大的减少了含水层突然涌水对工作面的危害,为梅花井乃至鸳鸯湖矿区防治水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含煤岩系变形规律的研究,对煤炭资源评价和开采、煤矿瓦斯灾害预测、煤层气的可开发性评价具有指导意义。基于含煤岩系的岩体结构是控制其变形的基础因素这一前提,以岩体力学和分形几何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提出取决于岩石杨氏模量和泊松比的岩体强度因子和取决于岩层厚度的分形维数两个参数,以断层发育的安阳双全井田、褶皱发育的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区及滑动构造发育的荥巩谷山井田为例,系统探讨了岩体结构对含煤岩系变形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低强度因子和厚层岩层较多的分形维数低值区,含煤岩系以韧性变形为主,多形成褶皱,煤体变形程度深,为瓦斯灾害严重区和煤层气难以开发区;高强度因子和厚层岩层较少的分形维数高值区,含煤岩系以脆性变形为主,多发育断层,构造煤难以区域展布,只分布在断层附近。可见含煤岩系变形不仅与岩体强度有关,而且受岩层厚度的控制。统计层段内刚性岩层的存在增加了岩体强度,岩层复杂程度的增加同样提高了岩体强度。岩体力学和分形几何学的引入,为煤岩体变形行为和程度的描述和预测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主采煤层顶底板岩体岩性类型及结构面发育程度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评价:72煤层顶板以中等稳定一不稳定类型为主,82煤层顶板以中等稳定类型为主,10煤层顶板以中等稳定一稳定类型为主。在大量统计见煤点硬质岩百分含量(k值)的基础上,结合顶板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对各主采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类型进行了划分:72煤层以一、二类顶板为主,82、10煤层均以五类顶板为主。综合评价该矿工程地质条件为中等即Ⅲ类二型。根据研究成果,指出该矿在采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并依此提出了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趋势面分析在东欢坨井田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区域构造及其演化过程的控制作用,造就了东欢坨矿区构造具有多期次、多性质、多方向、多级别和多序次的特点。选择东欢坨矿大苗庄组8煤层底板标高代表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的起伏变化规律,利用钻孔坐标构建了二维多项式趋势面数学模型。通过对8号煤层底板标高1-4次趋势面和偏差图的分析,提示了开滦矿区东欢坨井田的构造格局:煤层底板有自北东向南西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主体构造为北东—南西向,趋势图上呈现典型的"反S"型扭曲,且煤层底板等高线趋势面形态显示在走向NE、倾斜ES的单斜基础上,有近东西向构造叠加的格局。该研究还表明煤层底板标高趋势面偏差分析可反映构造形态细节,且随着趋势面偏差次数的增加,分区性更趋明显。  相似文献   

19.
淮南顾桥煤矿层滑构造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淮南顾桥煤矿构造应力场解析及工作面层滑构造等引起的异常区展布统计分析,并结合模拟实验手段,对顾桥矿区层滑构造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顾桥矿区印支期以来至少经历了2期挤压构造应力场作用;工作面发育顶底皆断、顶断底不断和底断顶不断3种类型的正断层,层滑变薄区和正断层呈近东西方向展布;近东西方向的挤压应力场是形成顾桥矿层滑构造的力学机制。模拟实验表明,层滑变薄区展布与伸展方向近于垂直,正断层是层滑变薄区的边界,层滑变薄区具有成带性、方向性和间隔性。  相似文献   

20.
济宁二号煤矿小构造发育,给煤矿生产及安全带来很大影响。针对煤巷掘进前方小构造预测难问题,根据地质理论和已掌握的地质构造规律,归纳出煤层的倾角、厚度、裂隙类型、瓦斯聚集量、涌水量、温度和破碎程度是影响小构造存在的主控因素,通过实测构造面和煤岩层中各影响因素在煤层正常区、影响区和破坏区的变化,初步建立了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小构造预测的非线性网络模型,并运用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训练和优化,得到了优化后的预测模型。并应用模型对十一采区的113下01、113下02和113下06工作面的小构造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网络模型的预测结论与实测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