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柴达木震旦纪—三叠纪盆地演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汤良杰  张兵山 《地质科学》1999,34(3):289-300
柴达木盆地震旦纪-三叠纪构造演化经历了2 个一级构造旋回,即震旦纪-中泥盆世开合旋回和晚泥盆世-三叠纪开合旋回,它们与祁连洋、赛什腾-锡铁山洋、昆仑洋和阿尔金洋在不同阶段伸展张裂、俯冲消减和闭合作用有关,其分划性时间界面分别为800Ma、377 Ma 和208 Ma,时间跨度分别为423 Ma 和169 Ma.第一个旋回自震旦纪开始张裂,柴达木形成大陆裂谷盆地;寒武纪-中奥陶世伸展为被动大陆边缘,柴达木表现为克拉通内(伸展)盆地;晚奥陶世开始俯冲消减,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柴达木形成克拉通内(挤压)盆地。第二个旋回表现为海西-印支期与南昆仑洋有关的弧后拉张-弧后造山事件,柴达木在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形成弧后裂陷盆地,晚二叠世-三叠纪形成弧后前陆盆地。在两个开合旋回的末期,均发生大规模盆地反转作用,导致柴达木及邻区构造格局、海陆分布和沉积特征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2.
新疆库木库里盆地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新疆库木库里盆地的地质调查,渐新统一上新统识别出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湖泊四种沉积相、六种亚相、十种微相;具有盆地演化早、晚期碎屑成熟度较低,盆地演化中期碎屑成熟度较高的特征;通过物源分析得出盆地演化早期碎屑物质来自盆地南部,晚期碎屑物质来自盆地西部,碎屑物质均来源于再旋回造山带构造背景区,并具有早期南高北低、晚期西南高东北低的古地理格局;盆地分析表明新疆库木库里盆地从渐新世形成大致经历了渐新世一早中新世盆地萌芽、中中新世一晚中新世盆地的生长发育、上新世盆地萎缩三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3.
通化中生代盆地火山——沉积序列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化中生代断陷盆地(前人称三源浦盆地)以频繁的沉积作用和火山作用为特征,形成了多旋回的火山—沉积序列,表现为火山爆发相、溢流相与冲积扇相、湖泊相的反复交替,并发育了湖相火山碎屑浊积岩系〔1〕。盆地演化经历了早期非补偿阶段、早期熔浆充填期,火山喷发期后非补偿沉积阶段、晚期熔浆充填期,构成二个大的火山—沉积旋迥。  相似文献   

4.
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半坪-思茅盆地位于澜沧江缝合线为金沙江缝合线之间,它是在澜沧江和金沙江洋消亡后发展起来的一个中新生代陆内盆地。在中生代,该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带的控制。对盆地地层格架和区内碎屑岩的骨架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量元素以及火山岩化学万分的分析表明,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是由两个没类型的盆地叠置而成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其早期为一后造山裂谷盆地,晚期为坳陷盆地。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可反馈滇西  相似文献   

5.
许敏  薛林福 《吉林地质》1997,16(3):31-35
通化中生代断陷盆地以频繁的沉积作用和火山作用为特征,形成了多旋回的火山沉积序列,表现为火山爆发相,溢流相与冲积扇相, 湖泊相的反复交替,并发育了湖相火山碎屑浊积岩系。盆地演化经历了早期非补偿阶段,早期熔浆充填期,火山喷发期后非补偿沉积阶段,晚期熔浆充填期,构成二个大的火山-沉积旋迥。  相似文献   

6.
民和盆地红古城组环境相与作用相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和盆地下白垩统上部的红古城组是一个多次受洪水作用而形成的多层楼式的旋回序列,它以水下沉积构造和水上暴露构造频繁交互的沉积为特征,早期与晚期的洪水规模也存在很大异同,代表了滨湖至岸上洼地的沉积环境。环境相与作用相结合分析,大大深化了红古城组沉积作用及其构造背景分析,反映红古城组是盆地构造演化加速萎缩时期的产物。两者是陆相盆地相分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辽西金关盆地南部陆相红层土城子组较为发育,其沉积物具明显旋回性。根据岩石组合、结构、构造、沉积相及环境变化等分析,土城子组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一个Ⅱ级旋回层序、两个Ⅲ级旋回层序、五个Ⅳ级旋回层序、十六个Ⅴ级旋回层序及若干个Ⅵ级旋回层序。在区域构造作用下,金羊盆地在土城子期经历了两次湖扩张→湖萎缩过程,分别对应下部的冲积扇→干化湖和上部的冲积扇→风成沙漠→河流环境。  相似文献   

8.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原理,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鹤岗盆地石头河子组进行了基准面旋回研究,识别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3种类型的短期基准面旋回。通过对比分析,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基准面旋回对聚煤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在气候和地形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晚期和下降半旋回早期为聚煤作用有利时期,厚煤层形成于最大湖泛面附近;此期间持续时间长的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和较短的中期基准面下降旋回组合,有利于形成厚度大、分布范围广的煤层。研究成果对鹤岗盆地扩大深部煤炭资源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略论塔里木古生代盆地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浪良杰 《现代地质》1997,11(1):14-20
依据所处板块构造位置和地球动力学环境,提出塔里木古生代盆地演化经历了震旦—泥盆纪和石炭—二叠纪两个完整的开合旋回。第一旋回自震旦纪开始张裂形成大陆裂谷,寒武—奥陶纪伸展为被动大陆边缘,志留—泥盆纪俯冲消减,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时间跨度达400Ma以上。第二旋回表现为石炭—二叠纪弧后拉张—弧后造山事件,延续仅约100Ma。  相似文献   

10.
<正> 叠合盆地,是指经历了多期沟造变革、由多个单型盆地经多方位叠加复合而形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盆地。我国内陆大型含油气盆地基本上都属于叠合盆地,其形成和发展演化受控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发展,具有多旋回性。由于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其原型盆地性质往往发生变化,一般又称为残留盆地、改造型盆地或叠合—复合盆地。多期构造演化特征往住表现为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盆地,晚古生代海陆交互相(含煤)盆地,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呈现多方位叠置,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在不  相似文献   

11.
柳河盆地中生代地层发育有中侏罗统侯家屯组,下白垩统果松组、鹰嘴砬子组、林子头组、下桦皮甸子组和亨通山组。主要岩石类型为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火山碎屑岩和熔岩,沉积相为扇三角洲-湖泊相。根据岩性变化和岩相组合,将下白垩统划分为13个三级层序和8种充填类型。根据盆地构造和层序特征,划分为5个构造发育阶段,分别是中侏罗世初始凹陷阶段、晚侏罗世抬升剥蚀阶段和早白垩世的3个火山喷发-沉降阶段。柳河盆地是一个受走滑张扭-走滑压扭机制控制的走滑伸展盆地。  相似文献   

12.
砂岩碎屑成分分析是进行沉积物源岩石类型、构造属性和盆山演化分析的重要途径。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物源构造属性以“再旋回造山带”、“弧造山带”和部分“岩浆弧”物源为特征,物源岩石类型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岩石成分、重矿物含量及其组合显示东、西剖面在物源上存在一定差异。天山内部侏罗系物源构造属性以“再旋回造山带”、“混合造山带”为主,物源岩石类型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但各剖面的岩石成分、重矿物组合特征及相对含量差异较大。综合天山内部与准噶尔盆地南缘野外剖面沉积特征、岩屑成分及钻井岩心分析表明,天山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山格局以盆地沉积范围大、天山正地形较小为特征,不存在地理分割明显的天山山脉,侏罗纪盆地南缘至少存在三个物源体系(西准噶尔山、克拉麦里山和(古)天山);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早期,岩石成分成熟度偏低,砾岩等粗碎屑沉积明显增多,同时不稳定重矿物及其组合稍有增加可能与晚侏罗世天山构造格局分异、构造活动相对活跃有关,天山山脉明显隆升并造就天山南北沉积环境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冀西北尚义盆地中生代沉积特征及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尚义盆地形成于早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内沉积了一套以紫红色、灰绿色陆源碎屑岩为主的地层,仅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局部夹薄层玄武安山质火山岩。通过系统分析尚义盆地的沉积岩、沉积相带展布特征及古水流、砾石成分等,分析了早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的物源区、汇水中心及古气候的演化,恢复了早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古地理格局。同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尚义盆地的沉积-充填样式,重点总结和综合分析了盆地内熔积岩、辉绿岩、边界断层等的发育特征,初步推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尚义盆地为伸展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14.
合肥盆地中生代地层时代与源区的碎屑锆石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薇  朱光  张帅  刘程  顾承串 《地质论评》2017,63(4):955-977
合肥盆地位于大别造山带北侧、郯庐断裂带西侧,其发育过程与这两大构造带演化密切相关。本次工作对合肥盆地南部与东部出露的中生代砂岩与火山岩进行了锆石年代学研究,从而限定了各组地层的沉积时代,确定了火山岩喷发时间,指示了沉积物的源区。这些年代学数据表明,合肥盆地南部的中生代碎屑岩自下而上分别为下侏罗统防虎山组、中侏罗统圆筒山组或三尖铺组、下白垩统凤凰台组与周公山组(或黑石渡组)与上白垩统戚家桥组,其间缺失上侏罗统。盆地东部白垩系自下而上为下白垩统朱巷组与响导铺组和上白垩统张桥组。该盆地出露的毛坦厂组或白大畈组火山岩喷发时代皆为早白垩世(130~120 Ma)。盆地南部的下——中侏罗统及白垩系源区皆为大别造山带,分别对应该造山带的后造山隆升与造山后伸展隆升。而盆地东部白垩系的源区始终为东侧的张八岭隆起带,后者属于郯庐断裂带伸展活动中的上升盘。  相似文献   

15.
BASIN-RANGE TRANSITION AND GENETIC TYPES OF SEQUENCE BOUNDARY OF THE QIANGTANG BASIN IN NORTHERN TIBET  相似文献   

16.
下扬子区侏罗纪-早白垩世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沉积中心呈左行斜列,等厚线呈卵形封闭,三组走滑断裂系统影响和控制沉积及火山岩盆地的发育和分布,盆地呈菱形并以拉分性质为主,盆地中的地层层序显示内新外老的环形扩张结构,以及岩浆活动强烈等特征表明:下扬子区侏罗纪-早白垩世为一走滑引张盆地.进一步的研究将其分为两个演化阶段:碎屑沉积为主的早期阶段(J1+2)和岩浆活动为特征的晚期阶段(J3~K1).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漠河盆地构造特征与成盆演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对漠河盆地的地层层序、构造特征和构造单元、盆地演化过程等进行了研究。漠河盆地盖层主要为侏罗纪陆相煤系地层及白垩系火山岩,属典型的二元结构。晚侏罗世中期由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关闭,额尔古纳微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使盆地西部产生逆冲推覆构造,地层缩短量在64km以上。晚侏罗世晚期到晚白垩世,盆地进入西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处于拉张环境,在盆地中部和东部发生了三期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形成火山断陷盆地。因此,漠河盆地经历了蒙古—鄂霍茨克洋和西太平洋两种不同构造域的演化阶段,具有西部挤压推覆、中部和东部拉张断陷构造特点。  相似文献   

18.
海拉尔盆地侏罗系塔木兰沟组火山岩显示有巨大油气勘探潜力. 海拉尔盆地内侏罗系“塔木兰沟组”火山喷发期次和岩相分布尚不清楚,制约了盆内火山岩型油气藏勘探部署.针对海拉尔盆地火山岩相复杂且相变快,火山机构类型多样等特点,通过野外露头调查、年代学资料和单井和连井地震对比,利用地震剖面、时间切片、三维可视化和均方根振幅属性提取等技术,对盆内各个凹陷开展火山-沉积岩识别、旋回划分和岩相古地理恢复.野外露头、测井、地震反射、火山岩U?Pb年代学等证据都表明海拉尔盆地侏罗系发育2期火山-沉积旋回. 火山喷发沉静期于火山机构外围发育沉积岩夹层,在地震剖面上形成的连续反射且可区域追踪对比,可以作为旋回划分依据. 利用均方根振幅属性对岩性敏感特性来勾勒火山机构和外围的沉积岩.盆内第1期火山-沉积旋回岩以中基性火山岩、酸性火山岩和沉积岩为特征,对应于盆地外围的塔木兰沟组. 第2期火山-沉积旋回岩以酸性火山岩和沉积岩为主,对应于盆地外围的玛尼吐组. 盆内西部凹陷带主要发育火山机构和裙边砂砾岩体,中部和东部凹陷带主要发育湖相砂岩和泥岩. 各个凹陷内火山机构主要集中在盆地或斜坡带,侏罗系火山-沉积发育具有明显的火山-断陷湖盆特征,与区域上额尔古纳和德尔布干断裂空间展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扬子北缘黄陵地区晚中生代盆地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渠洪杰  康艳丽  崔建军 《地质科学》2014,49(4):1070-1092
扬子北缘黄陵地区古构造应力场于晚中生代经历发生了重大转变,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在三叠纪碰撞造山之后陆内构造变形的体现。由黄陵背斜周缘晚中生代盆地充填记录所反映出这一变革的起始时间为中侏罗世晚期。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盆地内沉积了以桐竹园组为代表的河流-湖泊相岩层,由沉积碎屑成分和古水流统计所得出的物源区为北部的秦岭地区,黄陵背斜上部可能也接受了碎屑沉积;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沉积中心发生了改变,表现为仅仅在黄陵背斜西侧的秭归盆地内有所保存,沉积环境以曲流河到辫状河流和三角洲为主,物源区则局限于黄陵背斜;早白垩世初期,周坪盆地和宜昌盆地为沉积中心,近缘冲积扇和辫状河流体系占据主体,物源区依然为黄陵地区,两盆地在黄陵背斜南缘可能相连,黄陵背斜上部的原下侏罗统被剥蚀;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远安盆地逐渐发育,盆地西缘为冲积扇-辫状河流体系,中、 东部则以曲流河-湖泊沉积环境为主体,并间有干旱沙漠环境。原型盆地再造结果显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盆地展布具有近东西向特点,古地貌总体呈现出北部为山脉、 南部为盆地的格局;中侏罗世晚期以来,盆地呈近南北向,黄陵背斜逐渐形成山脉,盆地位于其东西两侧。两期盆地沉积特征反映了扬子北缘古构造应力场由近南北向转变为近东西向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邵磊  李文厚 《沉积学报》1999,17(3):435-442
吐鲁番-哈密盆地从晚二叠世到晚第三纪经历了复杂的,多旋回的沉积构造演化历史,造成主要地层间均以不整合为界。盆地内沉积相类型丰富,沉积环境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在晚石炭世,盆地北部为浅海环境;到晚二叠世,沉积环境由海相转变为陆相,并在上二叠统下部形成大量冲积相或河流相粗碎屑沉积;在三叠纪,沉积物主要形成于冲积相或河流-湖泊环境中,古气候则由干旱转为温暖湿润。早、中侏罗世,沉积环境以湖泊-沼泽相为主;到晚侏罗世,则以辫状河流相为主及干旱气候为特征。在白垩纪,盆地的沉积范围大为缩小,以湖泊环境为主;第三纪,沉积范围则扩大到整个盆地,沉积相以辫状河流及冲积相为特征,沉积气候干旱,局部地区接受了盐类沉积。古流向分析显示,吐-哈盆地具有复杂的沉积搬运体系。在盆地南侧,沉积物搬运方向总是由南向北,表明觉罗塔格山是盆地的主要物源区;而在盆地北侧,博格达山自晚侏罗世开始隆起,构成盆地的另一新的物源区,沉积物搬运方向由北向南。在白垩及第三纪,博格达山成为盆地的主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