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紧凑度的综合测度及其空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竟虎  文岩 《冰川冻土》2013,35(1):233-239
从经济紧凑度、 土地利用紧凑度、 人口紧凑度和基础设施紧凑度等方面, 构建城市紧凑度的综合测度模型.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对2009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紧凑度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综合测度. 结果表明: 紧凑度大致以"塔河-凭祥"一线为界, 以东区域的城市紧凑度水平较高, 以西的地区城市紧凑度水平低. 紧凑度Moran's I高值区连片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区域, 中心城市紧凑度的带动性和辐射性较强. 紧凑度呈现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带状分布的格局. 经济发展、 土地利用结构和人口密度是目前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紧凑度的重要决定因素, 城市土地利用因子表现相对较均衡, 而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两个主因子则表现出较强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2.
对安徽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强度进行定量研究,揭示两者的时序变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耦合协调状态,进而采用熵权法、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计算各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开发强度和耦合协调度,为安徽省资源环境承载和国土空间治理提供依据。研究发现:2011~2018年安徽省各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分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在省内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的情况下个别市的得分会产生较明显的波动;总体上,安徽省各地级市国土开发强度不大,但分布不均衡,整体上皖北的开发强度大于皖南,局部呈现出了聚集的特征;安徽省各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强度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大多处于初级或中级协调阶段,在空间上一直呈现着东南部城市协调度高于西北部城市的特征;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强度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正相关或负相关,各地级城市都应积极利用自身的土地、人口、旅游、交通等资源环境优势,加强与周边都市圈的多方面联系,实现区域资源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新生界的地层完整性、不整合分布与类型变化、沉积建造三方面的系统对比分析,在构造层序划分基础上,重点论述了西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构造演化及其控煤作用。认为,西北地区盆山构造格局历经多期构造运动后快速定型于喜山运动中晚期。西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受控于南部各板块的依次北向多期碰撞,地层缺失和不整合的向南增加是南部构造挤压远、近程效应下的被动响应。印支运动期“围裹型”和“夹板型”盆地在规模级次和构造形态上的显著分异奠定了煤炭空间分布和构造变形分异的基础。高峰聚煤事件发生于构造引张-弱挤压下盆山“趋同”演化“广盆”发育阶段,“围裹型”和“夹板型”盆地的煤炭资源分别呈环状、线状分布于盆山过渡斜坡带。“围裹型盆地”煤系变形的“向心”环状分异和“夹板型盆地”煤系变形的“向轴”带状分异的主因是挤压能量从盆缘向盆内的逐级递减。   相似文献   

4.
摘要: 为了科学评价区位优势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通过构建交通干线、交通枢纽、中心城市、交通网络等多维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了福建省区位优势度特征。结合福建省人均GDP水平、人均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进一步分析福建省区位优势度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福建省区位优势度地区差异明显,总体上东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度较高,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度偏低; 内陆地区设区市辖区的区位优势度较高,以设区市辖区为中心向外扩展地区的区位优势度逐渐降低;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总体上经济发展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趋势; 福建省区位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区位优势度是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基于网格评分的思想,建立区位优势度模型,利用GIS技术对甘肃全省范围进行无缝网格的定量分析。确立交通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响度和城镇影响度三个评价指标,分析甘肃省境内综合区位优势状况。结果表明:省内大部分区域区位优势度处于较低水平,占省域面积的86.88%。只有极少数地区较高,占省域面积的0.5%,中等区位优势度地区占面积12.62%,甘肃省综合优势度区域差异显著,兰州区位优势度最高,为0.86,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区位优势度最低,接近0。综合区位优势度较高区域依然沿陇海-兰新线和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中东部地区优势度明显高于西部廊道区域。中东部主要以兰州为中心,在陇海-兰新线东西方向上的区位优势逐渐延伸并减弱,向西途经武威、金昌、张掖等城镇,向东经定西市和天水市,以及向东北方向的白银市;西部主要以酒嘉地区为核心,向东延伸至张掖、金昌等城镇,向西至瓜州县,并向敦煌南向延伸。  相似文献   

6.
以1985,1995,2000,2004年为代表时期,借助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初步研究了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近20年来的变化.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研究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空间分异的变化,越来越显著地表现为4种主要脆弱性空间分异模式(Ⅰ、Ⅱ、Ⅲ、Ⅳ)的变化,各种模式的变化在形式、程度和主要驱动因素上各有特点:模式Ⅰ始终与研究区的城市化、人口与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其变化以方差贡献变化为主,20年来该模式的方差贡献增加了约13%,对研究区脆弱性空间分异整体特点的影响不断加强;模式Ⅱ和模式Ⅲ一直与研究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密切,20年来两模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载荷分布和各模式反映的脆弱性区域分异格局上,且两模式及两模式的变化间还具有明显的反向特点;模式Ⅳ也发生了形式不同和程度各异的变化,但总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1985年以来,研究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空间分异的整体格局总体稳定,不同时期地区间的脆弱性相对程度在横向上呈波动性变化,除京、津、唐、秦皇岛和承德等大中城市的市区及其周边部分辖县较明显外,其他地区均以小幅调整为主.  相似文献   

7.
林军 《中国地质》2006,33(2):444-450
福建南部沿海是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国内生产总值占福建省的51.64%,现已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域。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城市社会(人口、劳动、智力)与城市空间(地质、资源、环境)对立统一的系统。区域地壳稳定是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水是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闽南沿海花岗岩风化壳发育,软土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突出。本文重点讨论城市区域稳定性问题、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和城市开发建设可能涉及的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地下水质量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地下水调查的水质分析资料和动态监测资料为基础,参照我国地下水质量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西北地区地下水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地下水质量状况为全国较差的地区,不可直接利用的地下水多分布于该区内陆盆地中心地带;地下水污染多发生在主要城市、工矿企业及其周边地区,水污染主要呈点状、线状分布,主要超标项目为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氯化物和氟化物等。  相似文献   

9.
多年冻土区活动层的冻融过程显著影响地-气间的水热交换、地表水文过程、冰缘地貌演变及寒区工程建设。活动层厚度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空间分布的准确模拟计算是冻土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问题之一。作为青藏高原中部东西走向最大的山脉和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唐古拉地区是青藏高原南部湿润区与北部干旱区的过渡区,该地区的活动层厚度空间分异规律研究对于揭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整体空间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唐古拉地区南、北坡两个区域野外实测活动层厚度分布数据,分析了该区域活动层厚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活动层厚度分布的突出特点是空间分异巨大,最小值仅为1.2 m,最大值达到5.6 m。以不同植被类型区活动层的平均厚度为对比标准,其分布特征为:沼泽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荒漠<高寒草原,高寒草原的平均活动层厚度最大。对比南、北坡,南坡活动层厚度普遍大于北坡。Stefan方程的计算结果表明,活动层厚度的变化速率随土壤含水率的变化最大,其次为土壤热导率,而随地表融化指数的变化最小。实测土壤含水率、探坑数据及地表融化指数与活动层厚度分布关系表明,影响活动层厚度空间分异的最为敏感的因素为土壤含水率,其次为土壤热导率,地表融化指数的敏感性最小。  相似文献   

10.
一、松辽平原水资源概况松辽平原位于东北腹地,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部分地区,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人口密集,工农业、交通都很发达,对实现东北经济区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是东北经济区国土开发整治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