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煤层气储层异常压力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分析我国煤区大量的煤储层压力资料,对引起煤储层异常压力的成因、成压环境、成压机制、压力类型特征进行系统研究表明,煤层埋藏过程、生气作用是地质历史中煤层高异常压力形成的主要成压机制,而煤层割理与煤盖层突破在引起大规模流体向外运移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降压角色,水热作用、构造应力、水动力等在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具双重性;后期的抬升、剥蚀作用、上覆负荷应力减小、封盖条件的破坏,尤其是近地表的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是控制现今煤层压力分布的主要原因;煤层气储层异常压力表现特征主要有4种类型:1)水动力封闭型,2)自封闭型,3)弱开启型,4)强开启型;地质构造演化复杂、地层抬升剥蚀强烈、地形差别大、渗透率低、应力分布复杂、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等诸多因素是造成我国煤层低压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煤储层在构造抬升过程中异常压力的成因机理入手,通过沁水、塔巴庙地区抬升过程的定量模拟研究,分析在整个抬升过程中煤储层流体体积的变化所引起的流体压力的变化情况,从而反映储层压力在整个构造抬升过程中的动态演化过程,得出“抬升过程是异常低压形成的重要机制”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吴财芳  王聪  姜玮 《地球科学》2014,39(1):73-78
比德-三塘盆地含煤地层的储层压力普遍较高, 压力梯度较大, 异常高压发育.通过研究该盆地现今煤储层压力分布特点, 对煤层异常高压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阐明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 构造作用是本区异常高压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煤储层生烃作用和顶板泥岩的封闭性次之.盆地内部断裂较少, 具有良好的圈闭条件, 储层流体富集, 压力增大, 易出现超压地层.研究区煤层生烃能力强, 含气量高, 但渗透率普遍较低, 生成的烃类气体使得储层内部流体孔隙体积膨胀产生高压.同时, 超厚的顶板泥岩封闭性较好, 在沉积过程中极易产生欠压实作用, 进一步促进了异常高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比德-三塘盆地含煤地层的储层压力普遍较高,压力梯度较大,异常高压发育.通过研究该盆地现今煤储层压力分布特点,对煤层异常高压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阐明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构造作用是本区异常高压形成的最主要因素,煤储层生烃作用和顶板泥岩的封闭性次之.盆地内部断裂较少,具有良好的圈闭条件,储层流体富集,压力增大,易出现超压地层.研究区煤层生烃能力强,含气量高,但渗透率普遍较低,生成的烃类气体使得储层内部流体孔隙体积膨胀产生高压.同时,超厚的顶板泥岩封闭性较好,在沉积过程中极易产生欠压实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异常高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干旱荒漠景观区面积辽阔,找矿潜力巨大,受限于常规地球化学勘查方法,被认为是勘查地球化学的难点重点区。本研究简要总结干旱荒漠景观区潜在的金属微粒向上迁移的机制,依据其作用范围分为:潜水面以下的机制,包括地下水作用、压力泵机制、地气流和电化学迁移机制;潜水面以上的机制,包括毛细管作用、植物吸收、气态物质迁移和生物扰动。研究中介绍各迁移机制的作用原理、有效性及其局限性,认为每种机制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均能以不同形式运移相关的金属微粒,但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漫长的地质演化,任何机制不可能独立单一地存在,彼此间相互协同作用。另外,潜水面以上与包气带有关的机制主要发生在沉积地段的运移覆盖层中,在开展深穿透地球化学(地气类方法、选择性提取方法、植物地球化学方法和地球电化学方法)找矿之前,有必要了解研究区古气候、沉积物性质和地貌演化史,便于合理选择采样层位和采样介质,尽可能发现由金属运移机制引起的综合异常。  相似文献   

6.
王祥  王冰  马海龙  王斌  娄洪  屈洋  雷鸣  刘一锋 《地质学报》2023,97(3):888-896
西昆仑山前柯深—柯东地区断裂构造活动剧烈,在浅部地层中存在压力系数高达2.1的极高超压,对于这种超压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的研究和认识对钻井工程和油气运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储层实测压力、间接估算的泥岩地层压力以及超压地层岩石力学与物性的关系等资料,并结合研究区断裂发育条件和油气运移史,分析了地层压力分布特征和主控机制。结果表明,西昆仑山前柯深和柯东两地区在古近系—白垩系储层中各自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异常压力系统,系统内地层压力向深部以静水压力梯度增加,储层压力大于附近泥岩压力。研究区储层压力分布特征与深部流体沿开启性断裂的向上传递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压力传递量,并探讨了影响压力传递量的地质因素。柯深和柯东地区断裂传递增压量分别为15.0~34.0 MPa和8.1~16.5 MPa,与实测总剩余压力的比值分别为24.2%~67.2%和23.4%~53.7%。两个地区断裂传递增压量的差异主要受断裂发育及其与地层的空间配置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TBM探区表层地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低降速层主要为流沙、含水沙层及黄土层,厚度横向变化较大,潜水面变化不定。储层非均质性强,有效储层薄,储层与煤层伴生,严重制约了本区天然气勘探开发步伐。为了解决目前勘探开发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TBM探区部署并实施了100km2的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采集,针对探区的地震地质特点和难点,开展了攻关和试验。在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采集中,通过观测系统优化、虚反射界面分析和利用、激发岩性优选、试验资料功率谱面积和频宽收敛分析等技术的综合运用,确定了合适的三维观测系统和激发因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潞安矿区煤储层压力低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潞安矿区煤储层压力普遍偏低的情况,根据该矿区埋藏-热演化史和流体状态方程,对储层压力的变化史进行了分析计算,认为煤储层温度降低所引起的流体体积收缩是造成储层低压的主要原因,储层温度降低与异常古地热场恢复正常和构造抬升有关。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储层超压特征与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峰  解习农  张成 《地球科学》2008,33(3):337-341
对储层超压的分析, 有助于理解渤中坳陷油气晚期快速成藏机理.利用RFT实测储层压力资料分析了渤中坳陷储层超压的特征和成因.渤中坳陷存在3套储层超压系统: 浅层明化镇组-馆陶组储层超压系统、中层东营组-沙河街组-孔店组储层超压系统、基底(中生界及以下地层) 储层超压系统.渤中坳陷的储层超压可能主要是由3种机制综合引起的, 即不均衡压实作用、超压传递作用和裂解气的生成作用.少量保存的传递超压是深部超压流体注入的“化石”, 它是超压背景下油气快速充注成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塔里木盆地深层勘探领域的不断突破,顺托果勒地区超深层碳酸盐岩层系发现了一系列与走滑断裂有关的异常高压油气藏,但其超压成因和分布规律却少有讨论。相较于伸展盆地与挤压型前陆盆地体系,克拉通内走滑断裂与地层压力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碳酸盐岩储层强烈的非均质性也进一步加剧了超压分布的复杂性。本次研究根据钻井测试与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顺托果勒地区压力分布特征与超压储层特征;结合流体包裹体恢复的古压力、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断裂活动期次讨论了顺托果勒地区不同二级构造单元间异常压力的成因机制差异。结果表明,顺北缓坡和顺托低凸起地层超压为天然气充注与构造增压作用产生,而顺南缓坡地层超压主要受原油裂解生气影响。天然气的生成与断裂活动特征决定了顺南地区整体超压、顺北与顺托地区局部超压的分布格局,走滑断控储层的发育模式使得顺托果勒地区中下奥陶统储层压力系统呈现分割状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1.
马德文  邱楠生  许威 《地质科学》2011,46(4):1055-1067
利用SRK状态方程定量研究了温度下降和天然气散失对地层压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利用真实气体状态方程不仅可以定量分析温度降低对地层压力的影响,而且可以定量研究气藏的散失量及其对地层压力的影响.早白垩世末( 100 Ma)至今,地层温度下降了约60℃,导致地层压力下降约22%;天然气散失约17%~24%,导致地层压力下降约2...  相似文献   

12.
合理控制套压和井底流压、合理排水降压采气是提高煤层气井开发效果的关键技术。井底流压回升可抑制煤层气解吸产出,造成储层伤害,降低煤层气井产量,影响煤层气井开发效果。通过沁水盆地樊庄区块生产实践动态分析、理论研究和室内实验,提出了煤层气流压回升型不正常井起因,通过理论研究和现场数据分析,明确煤层气井流压回升对储层伤害机理,提出流压回升对储层伤害程度评价方法及治理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煤层气井煤没度增加导致套压降低,套压下降速率越快,则井底流压下降越快;煤没度增加速率过快的煤层气井,其井底流压回升对储层伤害严重,导致气体产出阻力增加,部分气体被毛细管压力封堵在孔隙中,难以产出。流压回升伤害指数可以表征流压回升导致储层伤害程度,抽油泵凡尔漏失和气锁导致煤层气井排水量小于煤层向井筒供水量是井底流压回升的主要原因,其治理措施可通过液压冲洗清除固定凡尔煤粉,通过机械振动清除游动凡尔煤粉,通过恒沉没防气锁工艺与煤层气井间断抽水工艺相结合措施治理气锁。   相似文献   

13.
自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库区巴东县库岸段发生上万次与水库蓄水相关的水库地震,最大震级5.1级。近几年发表相关论文50篇左右,侧重于水库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水库地震与坝前水位的关系、单个较大型水库地震以及微地震群的成因机理问题,对水库地震时间上的周期性以及空间上扩展规律研究尚少。本论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包括泉水流量的调查)基础上,结合近几年发表的文献资料,对巴东县库岸段水库地震变迁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以下3点结论:(1)从时间上看,巴东水库地震的爆发具有周期性,表现为长周期和短周期。(2)溶洞坍塌型水库地震的分布呈线状,其形成机理与高孔隙水压以及动水圧过程密切相关。(3)同时野外泉水调查研究也表明三峡库区巴东段水库地震与溶洞坍塌具有密切关系,并且从机理上说明了水库地震空间扩展机制。  相似文献   

14.
低渗致密砂岩气藏岩石的孔隙结构与物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表面与胶体化学原理,分析了低渗致密砂岩气藏的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孔隙结构特征表现为喉道小,分形维数高,孔喉径比大,弯曲度大且大多呈扁平形状,物性特征表现为渗透率低且对应力敏感,毛管压力高,毛管压力曲线陡峭,临界水饱和度高,气水界面模糊,并在深盆气藏中可能出现气水倒置、反常低的原生水饱和度、滑脱效应及明显的菲达西流动效应,着重用孔隙结构特征来解释它们的物性特征,对前人关于水膜及边界层性质异常等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5.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发育泥-流体底辟构造,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通道。文章基于琼东南区域构造与沉积演化认识,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深水区底辟构造进行了系统研究,识别出了底辟的分布范围,并分析了其发育机制以及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底辟主要发育在乐东—陵水凹陷结合部的陵南斜坡带及凸起之上,向凹陷中心规模逐渐减小。新近纪时期盆地快速沉降和生烃作用共同导致了深部异常高压的存在,其为底辟发育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陵南斜坡带古近纪发育的断裂为区域内的构造薄弱带,且在新近系发生活化为异常高压释放提供突破口,进而导致了底辟的形成,即底辟形成时间为新构造运动时期。底辟构造可沟通崖城组烃源岩及黄流组、莺歌海组储集体,是深水西区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控制了天然气藏的分布。根据底辟构造与烃源、储层的配置关系,提出了陵南斜坡带和松南低凸起区是深水区下步勘探的重点区带。  相似文献   

16.
黄骅坳陷中北区深部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通过对黄骅坳陷中北区的研究认为, 影响该地区深部储层物性的因素主要有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成岩作用和深部地层异常超压的形成与分布等, 其中成岩作用中的胶结作用( 主要为硅质胶结和铁白云石胶结) 是致使深层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酸性水的溶解作用是产生大量次生孔隙的重要因素, 深部异常压力带的存在是次生孔隙得以保存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回灌式开采是目前普遍提倡的保持热储压力、减缓水位下降、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有效手段之一。外源水回灌是近年来探讨的新思路,是易于回灌的碳酸盐岩储层的优选方案。本文针对天津东丽湖地区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热储,通过开展储层条件下水-岩相互作用实验,探讨了未处理湖水回灌的可行性和热储层的地球化学响应。结果表明,未经处理湖水回灌后,其TDS显著降低,说明发生了沉淀,经计算沉淀量为142.6 mg·L-1,相当于矿物质量增加了0.09%。反应初期阶段,斜长石发生溶解,释放出K、Ca、Na等碱金属和SiO2等组分;导致溶液中白云石、方解石和钾长石过饱和而沉淀析出;随着反应进行,不全等溶解沉淀作用使部分白云石发生溶解,而方解石持续沉淀;伊利石是反应过程中形成的主要黏土矿物,其对储层结构的影响取决于其形状。基于现有实验结果,认为未处理湖水直接回灌对白云岩热储的影响较小,不会破坏储层结构  相似文献   

18.
砾岩在不同矿化度下的岩电参数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解决地层含油饱和度计算误差的问题,用不同矿化度地层水进行了地层因素和电阻增大率的实验,发现了砾岩储层岩电参数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有效地利用这一规律可以对含油饱和度的计算误差进行校正,从而修正开发储量中的计算误差。这一规律的研究对克拉玛依砾岩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