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早白垩世的断裂发育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铜钵庙组-南屯组沉积期)为北东向同生断层的伸展(或张扭)活动,可细分为4幕,分别发生在铜钵庙组、南一段下部、南一段上部和南二段沉积期。因北东东-近东西向断裂的左行剪切变换,其南、北两侧发育的北东向盆地有不同的特征,北为2个相背而倾的箕状断陷,南为2个相向而倾的箕状断陷。晚期为近南北向断裂的右行剪切,分2幕:第I幕发生在大磨拐组沉积的早-中期,除新生断裂外还有南二段沉积期形成的张扭性断裂的继承性活动;第II幕发生在大磨拐河组沉积晚期-伊敏组沉积早期。早期的北东向断裂晚期再度活动并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基于上述认识分两阶段重塑了南贝尔凹陷早白垩世的演化,并与塔南凹陷进行了对比,发现东部次凹的构造活动性大于西部次凹,即:后者以北东向断裂为主而前者以近南北向断裂为主,北东东-近东西向断裂在东部次凹发育更好,南屯组沉积期末的隆起造成东部剥蚀的地层厚度更大。  相似文献   

2.
苏北金湖凹陷内部断裂发育并活动强烈,不同规模、性质、时期的断层交织在一起共同控制了凹陷内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铜城断裂带位于金湖凹陷南部,是龙岗次凹和汊涧次凹之间的构造高带。古近系沉积期间经历了吴堡和三垛运动,形成复杂的断裂带,组成断鼻—断块油藏。铜城断层平面上表现为一条近南北向的线状主位移带,主断层倾向南段东倾,北段西倾;铜城断层两侧发育一系列次级正断层,东盘次级正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西盘次级正断层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北西,这些次级正断层与铜城断层呈锐角相交,构成雁列构造。关于铜城断裂带的构造演化特征,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认识。基于构造演化剖面的分析并结合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认为铜城断裂带古近纪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阜宁组沉积期,在NW—SE向区域拉张应力作用下,受杨村断层的控制,在杨村断层下降盘形成一系列与其近平行的次级断层;三垛组沉积晚期,在近东西向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铜城逆断层,并发育断展背斜;三垛组沉积末期,铜城断层表现为"P"剪切走滑正断层。  相似文献   

3.
结合区域构造地质背景,采用现今构造静态描述与构造演化过程剖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分析了车排子凸起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剖析了车排子凸起的构造演化过程,探究了构造演化过程控制下不同类型断层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车排子凸起之上发育两套断裂系统,即海西印支期形成的断穿石炭系白垩系底的逆断层,喜马拉雅期形成的断穿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的正断层.车排子凸起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强烈隆升剥蚀阶段(C3J)、缓慢沉降阶段(KE)、局部伸展阶段(NQ)3个阶段,这3个阶段的构造应力背景具有差异性,导致不同阶段形成的断裂体系和地层厚度差异性明显.C3J时期,车排子凸起处于向东推覆的逆冲褶皱带上,发育向东逆冲的红车断裂带和断穿石炭系白垩系底的逆断层,无地层沉积;KE时期,红车断裂带的右旋压扭活动使车排子凸起处于逆冲楔顶部带,受北东向挤压,先期逆断层有的继承性持续发育,有的停止发育,还有的发育一段时间后停止发育,并形成盲冲断层,地层从南东向北西沉积尖灭;NQ时期,北天山向北强烈挤压隆升的作用使车排子凸起处于前缘隆起带,一些逆断层发生负反转,同时在NQ发育大量正断层,受凸起向南倾作用,地层南厚北薄.  相似文献   

4.
詹润  朱光 《地质论评》2012,58(5):816-828
青东凹陷是渤海湾南部发育的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其中出现了北西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3组断裂系统。北西向和北北东向者属于基底断裂系统,分别是印支期前陆变形阶段形成的逆冲断层系和晚侏罗世形成的郯庐左行平移断层系。古近纪期间该凹陷在近南北向伸展应力作用下发生了强烈断陷活动,新生了近东西向的正断层系。两组基底断裂在此应力作用下复活并呈现为斜向拉张活动,北西向者具有左行平移分量,而北北东向者具有右行平移分量。青东凹陷内部以北西向基底断裂系统复活为主,早期活动强,控制形成了北西—南东向展布的沉积格局;晚期活动减弱或停止,被一系列新生东西向正断层所取代,并呈现为东西向的沉积格局。较大型的北西西向基底断裂由于其较低的强度和较为有利的拉张方位,表现为持续较强活动的特征。大型的北西向青东4断裂带和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带,虽处于不利的拉张方位,但由于其较低的强度仍表现为持续强烈的活动,分别在平面上出现了右阶状和左阶状雁列式断层组合,剖面上出现了似花状构造现象,显示了大型基底断裂的复活特征。通过对青东凹陷基底断裂复活方式的分析,可以将其分为直接复活的断层,派生雁列式断层、扩展和连接断层3类。由此可见,基底断裂对断陷盆地内断裂系统分布和演化以及沉积充填格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秦文龙  崔军平 《现代地质》2011,25(3):594-598
应用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法、烃源岩生排烃史法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等综合分析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在距今120~8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时期—青元岗组沉积早期,是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应该在105~90 Ma,相当于伊敏组二、三段沉积时期,此时期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发生大规模的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为青元岗组沉积至今,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  相似文献   

6.
海拉尔盆地红旗凹陷早白垩世构造特征与变形期次的厘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由三坳、两隆5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扎贲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 其中红旗凹陷是位于贝尔湖坳陷北部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研究表明,红旗凹陷在早白垩世经历了4个变形阶段:在早白垩世兴安岭群-南屯组沉积时期为NW-SE向伸展作用阶段,形成以大型犁式正断层为控陷断层的NE向箕状半地堑;在大磨拐河组-伊敏组一段沉积时期为NW-SE向挤压作用阶段,使早期控陷正断层发生强烈的反转作用而转化为逆断层,靠近控陷断层的NW边界由于断层上盘的逆冲而隆升,凹陷的SE斜坡带由于控陷断层在反转作用过程中深部的逆冲滑移在浅部受阻而发生的旋转式隆升,使凹陷的规模发生明显萎缩,并在凹陷的中部形成大型NE向断层转折褶皱,构成了红旗凹陷的中部断隆带;在伊敏组二段下部沉积时期为近EW向伸展作用阶段,早期控陷断层表现出正断层的特征,新形成的NE向控陷断层具有左行离散型走滑的性质;在伊敏组二段上部沉积时期为近EW向挤压作用阶段,早期控陷断层再次表现为上盘逆冲的特征,在断层上盘、靠近断层的部位形成反转背斜,并在凹陷中形成断层转折褶皱。在每一变形阶段中,红旗凹陷的构造特征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英雄岭 (YL)地区地质、2D/ 3D地震、遥感、重磁电和钻探等资料 ,提出了喜马拉雅运动几个阶段在该区的构造动力学响应特征。研究认为喜马拉雅运动晚期 ,英雄岭地区西南侧的阿卡腾能山因近SN向的区域挤压作用 ,产生了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及隆升作用 ,从而在干柴沟一带形成了强烈的SE向局部挤压应力场 ,基底大幅隆升 ,而在英雄岭隆起的南侧则产生了局部的拉张构造环境。喜马拉雅山中期运动在该区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使古近纪的张扭构造环境转变为新近纪的坳陷构造环境 ,英雄岭西南的阿尔金地区发生隆升作用 ,沉积中心发生向东和向北的迁移。通过分析主干断裂、构造块体和沉积凹陷的分布特征等 ,得出喜马拉雅早期英雄岭及邻区发育局部拉张环境 ,为较为稳定的断陷湖盆发育期 ,沉积了一套优质烃源岩。英雄岭地区潜在勘探领域主要有构造裂缝型圈闭、地层岩性圈闭及渐新世断凸构造圈闭等。  相似文献   

8.
琼东南盆地西部环崖南凹陷的油气勘探亟需寻找接替领域。针对勘探研究中存在的3个地质问题,利用丰富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对红河断裂活动特征及其对环崖南凹陷构造-沉积-成藏的影响开展深入分析。认为红河断裂的走滑活动通过F1断层向琼东南盆地西部传递剪切应力,其演化与环崖南凹陷的构造-沉积作用具有良好的时空耦合关系,并控制了环崖南凹陷的油气运移。晚渐新世,红河断裂左行走滑活动,通过F1断层在琼东南盆地西部诱导产生EW向挤压应力和SN向拉张应力,加剧了盆地西部的南北向快速拉张裂陷,形成了崖北凹陷和崖南凹陷两个沉积中心。中中新世—晚中新世,红河断裂处于平静期,受区域右旋张扭应力控制及海南岛物源减少的影响,环崖南凹陷呈现局部隆升,碳酸盐台地发育,梅山组一段及黄流组二段大范围缺失。上新世至今,红河断裂右行走滑活动,通过F1断层在琼东南盆地西部诱导产生SN向挤压应力和EW向拉张应力,对盆地西部的拉张具有约束作用,并造成NEE、NE走向断层受挤压作用而处于封闭状态,NW走向断层受张扭应力作用而处于开启状态。上新世为盆地生排烃高峰期,NW走向断层可有效输导油气,而NEE、NE走向断层的油气输导能力较差,这合理解释了已钻构造的油气发现情况。环崖南凹陷下一步油气勘探应重点围绕NW走向断裂带展开。  相似文献   

9.
从构造和充填序列的角度分析了呼和湖凹陷下白垩统成煤环境,为该凹陷煤炭资源开发提供指导。呼和湖凹陷下白垩统主要经历伸展断陷和裂后热沉降断坳2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中伸展断陷阶段可划分为初始张裂阶段、断裂强烈拉张阶段和断陷快速沉降阶段;裂后热沉降断坳阶段可划分为断坳转换沉降阶段和断坳沉降阶段。根据断陷盆地充填序列组合特征,将呼和湖凹陷下白垩统自下而上确定为底部粗碎屑冲积物段(Fm)、湖相细碎屑沉积段(Lm)、含煤碎屑岩段和湖相段(Cm-Lm)、湖相细碎屑沉积段(Lm)、含煤碎屑岩段和湖相段(Cm-Lm)和含煤碎屑岩段(Cm)类型。将构造演化和填充序列结合起来,探讨了南屯组二段、大磨拐河组二段和伊敏组的成煤环境。南屯组二段沉积时期,煤层主要发育在断陷湖盆沼泽长期稳定发育的滨湖地带和废弃的辫状河三角洲上。大磨拐和组二段沉积时期,凹陷为断坳浅水湖盆,北部聚煤作用主要发育在扇三角洲砂体上,南部聚煤作用主要发育在湖泊沼泽长期发育的滨湖地带。伊敏组沉积时期,凹陷全面淤浅,浅水洼地成为主要的聚煤场所。   相似文献   

10.
车镇凹陷断层与油气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镇凹陷是济阳坳陷中面积最小的一个狭长的箕状凹陷,其断层按走向可分为北西西向、北东向及近东西向三组,三组断层的断面形态、活动特点都不相同。文中以基底沉降曲线分析了控凹断层的活动特点,用断层发育曲线分析了控洼断层在不同地段的活动特点,证实断层的活动序次:最早为北西西向断层,其次为北东向断层,最后为近东西向断层。北西西向断层在早第三纪发育了三个旋回,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层只发育了后二个旋回,断层活动强弱  相似文献   

11.
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及有效性是制约致密砂岩气藏有效勘探开发的瓶颈。以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须家河组为例,运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成像测井、实验分析以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对须家河组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及有效性开展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元坝地区须家河组天然裂缝比较发育,以构造剪切缝为主,裂缝有效性较好。按倾角划分,裂缝以高角度缝为主,多与岩层面垂直,主要走向为:NW-SE向、近E-W向、近S-N向以及NE-SW向;天然裂缝可划分为4期:Ⅰ成岩期;Ⅱ燕山构造运动中-晚期;Ⅲ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早-中期;Ⅳ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晚期;裂缝的有效性受控于裂缝的充填程度和开度、裂缝形成时期以及现今最大主应力等。结论认为,不同类型、不同产状裂缝有效性差异性明显,其中高角度缝、直立缝以及NW-SE向、近E-W向裂缝有效性最好,对致密砂岩气藏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云南东川地区播卡铜矿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播卡矿田南部铜矿分为两大类:层控型铜矿和热液型铜矿。层控型铜矿赋矿层位主要为落雪组底部米黄色中厚层铁质白云岩及因民组褪色过渡层位,位于因民组与落雪组界面处;热液型脉状铜矿赋矿层位主要为青龙山组及黑山组。研究总结了两类矿床类型的特征,分析了控矿因素,探讨了铜矿物质来源及铜矿形成机制,建立了找矿标志。最后指出,在播卡矿田人占石、小石将军地区也应该存在落雪组层控型铜矿床。因此,在勘查工作中应加大对隐伏落雪组的勘查力度,以期能找到层控型铜矿。  相似文献   

13.
We constructed a geological map, a 3D model and cross-sections, carried out a structural analysis, determined the stress fields and tectonic transport vectors, restored a cross section and performed a subsidence analysis to unravel the kinematic evolution of the NE emerged portion of the Asturian Basin (NW Iberian Peninsula), where Jurassic rocks crop out. The major folds run NW-SE, normal faults exhibit three dominant orientations: NW-SE, NE-SW and E-W, and thrusts display E-W strikes. After Upper Triassic-Lower Jurassic thermal subsidence, Middle Jurassic doming occurred, accompanied by normal faulting, high heat flow and basin uplift, followed by Upper Jurassic high-rate basin subsidence. Another extensional event, possibly during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caused an increment in the normal faults displacement. A contractional event, probably of Cenozoic age, led to selective and irregularly distributed buttressing and fault reactivation as reverse or strike-slip faults, and folding and/or offset of some previous faults by new generation folds and thrusts. The Middle Jurassic event could be a precursor of the Bay of Biscay and North Atlantic opening that occurred from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whereas the Cenozoic event w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Pyrenean and Cantabrian ranges and the partial closure of the Bay of Biscay.  相似文献   

14.
论因民组的若干沉积建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仁民 《沉积学报》1993,11(1):32-40
本文从因民组的裂谷构造背景出发,论述了其中长石砂岩的发育等沉积建造特证,认为因民组是我国境内最老的大陆红层之一;对因民组内各种角砾岩进行了初步分类,并着重讨论了袭谷条件下同生角砾岩的特征及成因;提出因民组应属陆相磨拉石建造而不是海相复理石建造。  相似文献   

15.
刘志宏  宋健  刘希雯  吴相梅  高翔 《岩石学报》2020,36(8):2383-2393
松辽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部,毗邻太平洋板块,是叠置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晚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规模最大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具有断、坳双重结构。自白垩纪以来,松辽盆地南部主要经历两期挤压作用:NW-SE向挤压作用发生在下白垩统营城组碎屑岩段-上白垩统泉头组沉积时期,挤压作用持续了18Myr;近E-W向挤压作用发生在四方台组-古近系沉积时期,挤压作用至少持续了39.1Myr。两期挤压作用都表现出东强西弱的特点,第二期挤压作用的变形强度远大于第一期,并且在明水组沉积晚期变形强度最大,这期挤压作用奠定了松辽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下白垩统营城组上部碎屑岩段-上白垩统泉头组和四方台组-古近系的沉积作用分别记录了第一期、第二期挤压作用形成的反转构造和断层相关褶皱的变形过程。上述构造在不同时期隆升速率与沉积速率之间的关系,控制了盆地的沉积范围、沉积地层的厚度和接触关系在空间上的变化。松辽盆地在上述两个构造演化阶段都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陆内区域,盆地性质都应属于陆内挤压坳陷盆地。  相似文献   

16.
裂陷盆地中洼槽的演化规律对烃灶的分布及生烃能力具有明显控制作用。歧口凹陷在古近纪经历了两期两向的裂陷活动,洼槽结构较为复杂,裂陷Ⅰ幕,在NW-SE向伸展作用下,形成了多个NE-NNE向洼槽;至裂陷Ⅱ幕,受N-S向伸展作用,NE-NNE向断层活动性逐渐减弱,NE-NNE向洼槽开始萎缩。本文基于控洼断层的空间组合样式及传播方式、洼槽内层序界面的接触关系,建立洼槽演化的3种模式;结合典型地震剖面、地层厚度图、控洼断层断距—距离曲线等相关证据,识别出歧口凹陷洼槽的演化规律。其中,歧南洼槽属于“生长连接型洼槽演化模式”,板桥洼槽属于“固定长度型洼槽演化模式”,而歧北洼槽属于“侧列叠覆型洼槽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东辛永3地区为一多油层、中高渗透复杂断块, 内部被多级断层切割复杂化, 沙河街组为其主要含油层位。在三维地震解释基础上, 针对构造形态、成因机制不明确等问题, 根据相似理论支撑, 经过材料选取、边界设定、时间确立、受力加载, 对研究区古近纪沙河街组构造演化进行构造物理模拟。模拟结果实现了研究区基本断裂特征的恢复, 验证了地震解释结果; 初期北北东、北西向伸展、后期右旋剪切及底辟上拱多期构造能够成功模拟, 明确了其成因机制, 与整体东营凹陷伸展区域应力场及郯庐断裂带转型机制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s are controlled by paleotectonic stress field,and their preservative status and effects on development are dominated by the modern stress field. Since Triassic,it has experienced four tectonic movements and developed four sets of tectonic fractures in the extra low-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at the south of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The strikes of fractures are in the S-N,NE-SW,E-W,and NW-SE directions respectively. At the end of Triassic,under the horizontal compression tectonic stress field,for which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was NW-SE,the fractures were well developed near the S-N faults and at the end of NE-SW faults,because of their stress concentration. At the end of Cretaceous,in the horizontal compression stress fields of the NE-SW direction,the stress was obviously lower near the NE-SW faults,thus,fractures mainly developed near the S-N faults. At the end of Neogene-Early Pleistocene,under the horizontal compression tectonic stress fields of E-W direction,stress concentrated near the NE-SW faults and fractures developed at these places,especially at the end of the NE-SE faults,the cross positions of NE-SW,and S-N faults. Therefore,fractures developed mostly near S-N faults and NE-SW faults. At the cross positions of the above two sets of faults,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of the fractures was the highest. Under the modern stress field of the NW-SE direction,the NW-SE fractures were mainly the seepage ones with tensional state,the best connectivity,the widest aperture,the highest permeability,and the minimum opening pressure.  相似文献   

19.
祁鹏  郭刚  任亚平  崔敏  王欣 《现代地质》2021,35(4):1098-1105
针对西湖凹陷始新世平湖运动认识不深入的问题,以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综合地质分析为基础,系统总结了西湖凹陷平湖运动的地质表征。研究表明,平湖运动是西湖凹陷一次重大的构造事件,控制了始新世伸展应力场从前平湖组沉积时期的北西-南东向转为平湖组沉积时期的北西西-南东东向。在平湖运动过程中,西湖凹陷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发生了巨大变化,早期强烈活动的北东向断层逐渐弱化,而北北东向断层开始兴盛,控制着沉降中心从凹陷北部迁移至中部,岩浆活动从凹陷周缘向内部集中。平湖运动作为对西太平洋构造域在始新世一次重大运动学调整事件的响应,影响了西湖凹陷平湖组煤系地层的展布,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勘探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