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昆北断阶带油气运移输导层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油气显示的分布特点分析,对昆北地区油气运移特点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基岩顶面不整合是昆北断阶带油气的主导输导层。受印支期的长期风化剥蚀,昆北地区普遍发育基岩风化壳,从而形成广泛的不整合输导层。不整合输导层由古近系底砾岩和基岩风化层两部分构成,在不同井区可表现出单通道或双通道等不同输导特点。从宏观上看,油气从昆北油源断层爬上昆北断阶带后主要通过不整合进行横向扩展运移,不整合输导层的构造形态导致油气优先沿不整合输导层的构造脊线进行优势运移,当遇到不封闭断层时,则发生沿断层面向上调节运移或顺沿断层面进行横向运移。昆北地区断层侧向封闭性普遍较强,而NNE、NE走向的断层垂向封闭性弱,成为调整油气向上或改向运移的重要通道。除底砾岩外,昆北地区古近系砂层输导油气的范围有限,只有与断层和基岩不整合输导层有接触的砂层才起到局部的输导作用。因此,昆北地区油气主要集中分布在基岩不整合和断层附近。  相似文献   

2.
不整合运移通道类型及输导油气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高长海  查明 《地质学报》2008,82(8):1113-1120
在对不整合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油气沿不整合运移的通道类型:宏观上,存在由不整合面之上底砾岩和不整合面之下半风化岩石两种高效运载层组合成的双运移通道型和单运移通道型两种通道类型;微观上,底砾岩连通孔隙、半风化岩石构造卸荷风化裂缝系统及溶蚀孔洞系统可作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通过对不整合面上、下岩石物性分析,认为半风化岩石“孔洞缝”系统较底砾岩连通孔隙有更高的输导油气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运移通道类型具有不同的输导油气特征。在地史时期,构造裂缝系统和溶蚀孔洞系统一直是不整合输导油气的主要通道;对于软地层构成的不整合来说,开始应是卸荷、风化裂缝系统和底砾岩连通孔隙共同构成不整合输导油气的主要通道,当上覆沉积载荷达到一定程度后,主要是底砾岩连通孔隙起输导油气通道作用;对于脆硬地层构成的不整合来说,卸荷、风化裂缝系统和底砾岩连通孔隙一直是不整合输导油气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3.
油气运移通道及其对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油气在地下岩石中运移通道空间类型的分析,指出孔隙、裂缝和孔隙—裂缝组合是油气运移通道的三种主要类型。据此提出油气在地下运移的三种基本输导层为连通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它们在地下又可构成砂体—不整合面、砂体—断层、由不整合面—断层、砂体—断层—不整合面四种组合,成为油气运移的立体网络通道。油气运移通道类型控制着油气成藏模式。连通砂体输导层可控制地层超覆、岩性尖灭、断层遮挡油气藏的形成;不整合面、不整合面—砂体组合、断层—不整合面组合构成的输导层可控制基岩风化壳油气藏的形成;断裂、砂体—断层组合、砂体—断层—不整合面组合构成的输导层可控制断块、背斜、构造—岩性和断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潜山顶面不整合接触类型及分布规律、结构特征及输导类型出发,精细刻画了不整合面之下半风化岩石层的垂向岩溶分带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典型剖面烃源岩热演化、油气运移进行模拟,建立了研究区潜山油气的运聚模式。结果表明,束鹿凹陷潜山顶面不整合包括4种接触类型、5种结构模式,具有3种输导类型,其中斜坡区和洼槽区西部以侧向型为主,斜坡区局部构造高点与洼中隆为侧向+圈闭型,凸起区以侧向+垂向型为主。不整合面之下半风化岩石孔缝洞体系发育,垂向上可划分为表层岩溶带、垂直渗流带以及三个水平潜流带,具有多期岩溶旋回特征。潜山顶部发育的垂直渗流带是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的主力输导层,而内幕发育的多期水平潜流带是油气向内幕运移的潜在通道。深、浅部烃源岩热演化的差异以及与薄层砾岩是否接触导致了斜坡区与洼中隆潜山油气充注的差异,形成了斜坡区晚期薄层砾岩高效中转、不整合侧向运移、水平潜流带向内幕输导、顺向断层向上输导、反向断层圈闭成藏的油气运聚模式。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具备良好的油气藏形成条件,是吉林油田油气风险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笔者综合岩芯、薄片观察,测录井资料分析,孔渗分析和三维地震解释,在大量统计分析和地质研究基础上,探讨了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基岩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模式,提出3点认识:(1)基底岩性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片岩、糜棱岩、变质砂岩、安山岩、凝灰岩和灰岩9种,其中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安山岩和片岩为成储优势岩性;(2)基岩主要储集空间为裂缝和溶蚀孔,储层主要发育在基岩顶面风化壳风化淋滤层和裂缝层中;(3)基岩油气藏可划分为近源缓坡超覆、近源陡坡对接(顺向对接和反向对接)和源内披覆(断阶披覆和背斜披覆) 3类成藏模式。该研究明确了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基岩油气藏勘探方向,为有利目标区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塔河油田不整合结构类型及输导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受多期构造运动变形叠加,形成了中~下奥陶统顶面、奥陶系顶面、东河塘组顶面和古生界顶面等四期主要不整合面。不整合面的微观结构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其中底砾岩中连通孔隙和半风化岩石中的卸荷~风化裂缝系统,是构成不整合面侧向油气输导的双重通道。同时,根据不整合界面上、下地层岩性、渗透性,以及接触关系,识别出八种结构类型,其中Ⅰ型和Ⅴ型对油气运移最有利,并详细分析研究区不整合面平面展布特征和空间演化过程,讨论其继承性和差异性,指出T7^4和T5^0不整合面是油气侧向运移、调整,并最终成藏的重要输导通道。  相似文献   

7.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油气运移特征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本文首先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对库车再生前陆盆地中主要烃源岩的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侏罗系湖沼相泥岩和煤岩是盆地主要的气源岩 ,三叠系湖相泥岩是盆地主要的油源岩 ,克依构造带是盆地主要的烃源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构造、地层压力和油气分布等资料对盆地的油气运移特征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总结 ,认为库车盆地的油气运移通道主要有两种 ,即断层、不整合面和砂体。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位于盆地北部的克依构造带 ;不整合面和砂体是油气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主要与盆地南部秋里塔格构造带和塔北隆起上的油气有关。不同类型的源岩具有不同的排烃时间和油气运移时间。运移动力主要为异常孔隙流体压力 ,垂向运移距离在 2~ 5 km之间 ,侧向运移距离较长 ,一般在 2 0~ 4 0 km之上 ,并以前者为主  相似文献   

8.
泥岩有机质的赋存状态与油气初次运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济阳坳陷古近系 新近系泥岩的研究实例出发,分析了泥岩孔隙结构特征及有机质的赋存状态,探讨了泥质烃源岩排烃通道与初次运移的关系模式。研究认为泥岩中孔隙小而多,喉道窄而细,孔喉分选性较好,具有较好的连通性,微裂 (隙 )缝常见。泥岩中有机质的赋存状态可划分为顺层富集型、分散型和局部富集型等三种不同的种类。泥岩中有机质呈分散型分布时,成熟油气通过较粗孔喉系统作为通道进行排烃是初次运移的方式之一。泥岩中有机质呈顺层富集型分布时,在有机质富集处,岩石结合力较弱,加上成熟油气形成的流体压力较高,极易产生微裂 (隙 )缝,成为成熟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9.
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芯、三维地震、测井曲线、岩石薄片以及物性分析等资料,对牛东地区下侏罗统顶部不整合类型、不整合结构特征、不整合结构体物性变化规律以及其连通性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牛东地区不整合整体以削截不整合为主,同时局部地区也发育断褶不整合与平行不整合;不整合在研究区分布范围广泛,具有不整合面之上底砾岩、不整合面之下风化黏土层和半风化岩石典型3层结构;不整合各层结构岩石学和测井响应特征均具有不同特征;不整合面之上底砾岩分布稳定且厚度较大,无良好盖层,属于"散失型"运移通道;不整合面之下风化黏土层物性较差为封堵层;不整合面之下半风化岩石物性特征具有明显规律性;依据其变化趋势划分为两段,且油气多分布于上段底部具有较好的储层物性的砂岩层内。根据油源、断层、不整合以及其与油气分布关系,构建了牛东地区不整合-断裂阶梯状油气运聚模式。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油气运移的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影响巴楚地区油气运移的因素有断裂、不整合面及输导层.断裂是油气进行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而不整合面和输导层是油气进行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断裂的3次形成期为加里东期、华力西晚期和喜山期.后两期断裂规模较大、组合样式以背冲式为主,对油气的垂向运移、聚集成藏起到重要作用.3期较大的不整合面有T74界面、T70界面和T60界面.不整合面与上下地层之间存在3种接触关系:平行接触、削截接触和超覆接触,其中超覆接触关系具有最强大的输导能力.输导层有石炭系和志留系底部的连通砂体及下奥陶统顶部的岩溶.巴楚地区3次构造运动决定3次油气成藏,华力西晚期和喜山期的构造运动对加里东期形成的油气藏进行调整形成现今的油气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1.
东营凹陷永北地区T1不整合面之下风化壳发育带的的预测是地层油藏勘探的重点与难点。综合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解释、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录井分析及物性分析等方法,结合构造发育史、埋藏史等研究成果,对东营凹陷永北地区T1不整合面下沙三上亚段地层中特殊的地震反射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T1不整合面下发育典型埋藏风化壳,包括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淋滤带2层结构;在大气淡水风化、淋滤作用下,半风化淋滤带内部地震同相轴消失,表现为空白反射特征;半风化淋滤带物性得到改善,与未风化岩石之间形成一个物性差异界面,表现为不连续的角度不整合面;未受明显风化、淋滤作用的地层,则表现为典型的角度不整合;地震反射特征的演化过程可划分4个阶段:沙三上沉积后阶段、沙三上抬升后阶段、风化壳形成早期阶段、风化壳形成阶段。地震空白反射带的发育范围是风化壳发育带的保守范围或最小范围,向湖盆方向逐渐过渡为正常地层。风化壳的发育大大改善了原岩的储集性能,可作为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是下步地层油气藏勘探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12.
黄骅坳陷埕北断坡不整合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骅坳陷埕北断坡处于歧口凹陷向埕宁隆起过渡的斜坡带上,发育多个不整合,这些不整合对该区的油气成藏起重要作用。利用地震资料,在剖面上将不整合划分为5种类型:褶皱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其中平行不整合分布在凹陷区,褶皱不整合分布在基底,断褶不整合分布在大断裂下降盘,削截不整合分布在大断裂上升盘,而超覆不整合多分布在隆起斜坡区;利用测井资料,在纵向上将不整合划分为3层结构:不整合面之上岩石、风化粘土层及半风化岩石,由于每层结构的岩性与厚度不同,形成ACE型、ADE型、BCE型和BDF型4种岩性配置模式。不整合构成埕北断坡油气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同时在其之上形成超覆不整合油气藏,在其之下依靠风化粘土层遮挡形成削截不整合与褶皱不整合油气藏。勘探证实,研究区众多油气显示或油气藏均位于不整合面上、下50 m范围内。开展不整合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将拓宽黄骅坳陷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空间,对我国东部油气资源挖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整合空间结构与油气成藏综述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不整合是由不整合面及其上、下岩石三部分组成,在空间上具有三层结构,即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粘土层以及风化粘土层之下的半风化岩石。风化粘土层在上覆沉积物压实作用下岩性较致密,具有良好的封盖能力。不整合面之上的高孔渗岩石(主要为砂岩、砾岩)和不整合面之下裂隙、溶蚀孔洞发育的半风化岩石(主要为砂岩、砾岩、碳酸盐岩、火山岩及变质岩)既可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又可成为油气聚集的有效储层。由于构造部位、岩性等因素的影响,不整合空间结构复杂多变,导致不整合油气藏成藏规律复杂,因此,不整合空间结构研究对不整合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火山地层界面的类型、特征和储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火山地层界面的形成过程和地质属性将其划分为5类,分别为喷发整合、喷发不整合、喷发间断不整合、构造不整合和侵入接触,除侵入接触外,其他不整合均可细分为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两种。喷发整合和喷发不整合两类界面上下岩层的间断为数分钟-数年,并且在界面上下均具有冷凝表壳或细火山碎屑层等,喷发不整合可为平行面状或交织曲面状,多为凹凸不平,分布范围小;喷发间断不整合界面形成时间为数十年-数千年,界面之下冷凝表壳或细碎屑层等明显遭受侵蚀,在横向上存在风化壳-沉积岩夹层的组合形式,界面平面展布多为波状曲面;构造不整合与喷发间断不整合在特征上相似,但形成时间为数千年-数百万年,界面分布范围更大。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剖面揭示:在喷发整合/不整合界面附近原生孔隙发育,随着与界面距离的增加孔隙度变小;具有交织曲面状界面岩层的面孔率大,孔隙发育带厚度及其占岩层比例均大于平行面状界面岩层。盆内钻井资料揭示喷发间断/构造不整合界面之下发育大量的次生孔隙,可与原生孔隙组合使储层物性变好,但当原生孔隙未能保存时其储层物性变化难以预测。  相似文献   

15.
牟瑜  张金功  席辉 《地下水》2012,(4):178-180
油气输导体系是油气成藏体系的必要元素,也是油气运移研究的薄弱环节。人们对于这一概念的阐述各不相同,绝大多数学者将其划分为高孔渗砂体、断层及裂缝、不整合面以及它们两两或全部的复合输导体系四种类型,目前对输导体系的研究也集中在这四种类型上。对高孔渗砂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孔隙结构、渗透率和优势运移通道上;对断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断层泥、非渗透性物质、两盘特征、断层面应力及断层活动性上;对不整合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产状、性质、类型及岩性组合等方面。输导体系的类型划分应当以渗透率非均质性为依据,同时充分考虑烃源岩。从盆地沉积演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各类输导体系的分布,也是油气运移研究领域中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6.
红土型镍矿是基性、超基性岩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常年高温、多雨的环境下,经过风化--淋滤--沉积富集而成。基性、超基性岩是此类矿床的成矿母岩。因此,以往针对红土型镍矿的找矿勘探首先是寻找基性、超基性岩。笔者近期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省Kolaka县发现了一种新型红土镍矿床,该矿床成矿母岩并非是基性、超基性岩,而是砾石成分以超基性岩为主的一套砾岩。为了区分传统意义上由基性、超基性岩风化淋滤形成的红土型镍矿,笔者将其称为砾岩型红土镍矿。该矿床的结构分带由上往下可分为:腐植土层、红土层、强风化砾岩层、半风化砾岩层、砾岩层,镍矿体主要分布于半风化砾岩层中。初步认为矿床是由砾岩经过风化--水解-淋滤-沉淀富集等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济阳坳陷义和庄凸起东部地区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结构特征,深入剖析了其形成主控因素,建立了该区风化壳结构发育模式,并探讨了风化壳结构对油气运聚的影响。研究认为,义和庄凸起东区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中,风化粘土层厚度薄,分布地区局限,物性差;半风化岩石全区发育,岩石类型多样,除部分半风化碳酸盐岩顶部存在一层致密“硬壳”外,物性多得到明显改善。风化壳结构形成受控于岩相、气候、时间、古地形、构造、后期保存程度等6大因素;多种因素相互耦合,决定了风化壳结构的空间发育;风化粘土层、半风化岩石顶部“硬壳”对油气起遮挡、封盖作用,顶部无“硬壳”的半风化岩石则可大大提高前第三系岩层的储集性能和不同层系之间的横向连通性。  相似文献   

18.
官伟  徐怀民  李涵  程磊  马永辉 《现代地质》2019,33(2):401-411
永1井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昌吉凹陷,中晚侏罗世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在盆地腹部形成车莫隆起带,使得下伏西山窑组地层受到超覆、削蚀,形成了一系列岩性、地层及复合油气藏。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不整合体的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故对不整合结构进行了三级层次划分:一级为盖层和不整合体层;二级将不整合体层分为上覆层、不整合层及下伏层;三级是成藏要素级,包括运聚层、隔挡层、风化黏土层和风化淋滤带。借助测井资料,运用岩性、物性、岩石学特征等分析不整合体纵向结构,研究区不整合体三级结构发育完整。地震资料结合测井资料,通过自然伽马反演明确不整合体结构层中运聚层和隔挡层的展布。风化淋滤带厚度自高部位向凹陷方向逐渐减薄,风化黏土层反之,二者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不整合体的结构控制了本区最重要的两类储盖组合,分别是不整合体上覆层-不整合体盖层的储盖组合及不整合体下伏层-风化黏土层的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