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山西地堑系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震带,尤其是临汾地区曾于1303年和1695年先后发生了8.0级和7.5级地震。长期以来地震学者对这条地震带给予了高度重视。地震发生受地壳中构造格架和应力场的共同制约。山西地堑系的活动断裂多数在中生代形成,新生代应力场作用于这些破裂,形成了新的共轭破裂。共轭破裂的活动,控制了山西地堑系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形成演化以及地震的分布。本文先讨论山西地堑系新生代共轭破裂的展布;然后计算形成这些共轭破裂的区域应力以及该区的应力场和应变能密度。二、山西地堑系的共轭破裂山西地堑系是由一系列左阶雁列的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的断陷盆地以及控制盆地边界的活动断裂组成的近南北向右旋剪切带。这些盆地边界的活动断裂,控制着盆地新生界分  相似文献   

2.
太行山以东沉积盆地与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行山以东沉积盆地叠置在华北克拉通之上。燕山运动使该区与胶辽隆起、山西隆起组成一个巨大的断裂隆起区。该区中晚元古界-古生界均被剥蚀殆尽,中生界有部分残留。早第三纪初,构造应力场发生变化,本区发生断块破裂和陷落,变为西高东低的构造格局,并以北东、北北东向断裂为主,发育并围限了一系列地堑、地垒或阶梯式断块。陆续沉积了4~5km的河湖相沉积物。沉降与沉积中心随盆地演化过程作有规律的定向迁移,伸展量较大的断陷沉降量也较大,生油岩也就越丰富。晚第三纪,松散沉积平铺于早第三纪的垒堑结构上,呈现大型平原地貌。同时,应力场也发生了变化,使早期裂陷伸展形成生油凹陷,为烃类转化、运移提供了温压条件。由于生储盖条件的不同配置,造成了不同的油藏类型。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块中部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运动,引起青藏高原的挤出,并于中新世末引起华北地块的向东挤出。大约在7.3 Ma,太行山西侧渭河盆地唐县面首先解体,继而向北、向东发展;到5 Ma左右,太行山东麓断裂带的右行走滑,导致华北中部唐县面全面解体,形成多个太行山内部山间盆地,以及太行山西侧山西地堑系。这些断陷盆地的断陷幅度各不相同,太行山西侧山西地堑系断陷幅度较大,太行山内部山间盆地断陷幅度较小,太行山东部的渤海湾盆地断陷活动不明显。伴随着盆地的形成,太行山相对进入快速隆升阶段。山西地堑系控盆断裂以及太行山东麓断裂带第四纪以来仍存在明显活动,切割并控制第四系,局部在地表形成地裂缝。华北地块中部的应力场恢复以及深部构造分析表明,深部地幔上涌对浅部伸展构造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深部构造演变与浅部构造演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耦合性。太行山东部渤海湾盆地自中新世以来就进入拗陷阶段,断裂活动弱,构造演化与西侧差异较大,表明这期构造运动动力源于西侧,太行山东麓断裂带作为两侧差异演变的边界,调节着两侧的差异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4.
滇西北地区早更新世时全面隆起,中更新世发生陆内裂谷作用,云南高原面解体,晚更新世是地堑系发育的全盛时期,全新世这一过程仍在进行。断块的差异隆升运动造成该区自北、西向南、东呈台阶状降低,形成了玉龙山等断块山。断裂活动控制了盆地、河流、湖泊、冰川、温泉及其沉积。青藏高原隆升产生向南偏东的推挤使川西-云南的断裂活动具相同的方式,断陷盆地发育主要受近南北向左行剪切-拉张活动控制。  相似文献   

5.
吴根耀 《第四纪研究》1992,12(3):265-276
滇西北地区早更新世时全面隆起,中更新世发生陆内裂谷作用,云南高原面解体,晚更新世是地堑系发育的全盛时期,全新世这一过程仍在进行。断块的差异隆升运动造成该区自北、西向南、东呈台阶状降低,形成了玉龙山等断块山。断裂活动控制了盆地、河流、湖泊、冰川、温泉及其沉积。青藏高原隆升产生向南偏东的推挤使川西-云南的断裂活动具相同的方式,断陷盆地发育主要受近南北向左行剪切-拉张活动控制。  相似文献   

6.
黔湘渝毗邻区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是我国最重要的锰资源基地,现已发现沉积型菱锰矿上亿吨,占全国已探明锰矿资源量的50%左右.通过对南华纪地层系统和地层分区的研究,提出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背景下,南华裂谷盆地 (I级) 西段分别由武陵、雪峰次级裂谷盆地和其间的天柱-怀化隆起 (地垒)3个Ⅱ级构造单元构成.武陵次级裂谷盆地控制形成了黔渝湘毗邻区锰矿成矿带,内部由3个Ⅲ级断陷 (地堑) 盆地、2个Ⅲ级隆起 (地垒) 和至少16个Ⅳ级断陷 (地堑) 盆地组成.3个Ⅲ级断陷 (地堑) 盆地分别控制形成了松桃-古丈、玉屏-芷江以及溪口-小茶园锰矿成矿亚带.其中,松桃-古丈锰矿成矿亚带是武陵次级裂谷盆地的裂陷中心,锰矿成矿作用强烈,形成的锰矿资源量巨大,已成为世界级锰矿资源富集区之一.Ⅳ断陷 (地堑) 盆地则控制形成研究区各锰矿床;提出南华纪早期同沉积断层是锰矿床形成的前提,并识别恢复出研究区15条同沉积断层及所控制形成的断陷 (地堑) 盆地和主要锰矿床.同沉积断层不但是深部锰质和古天然气上升的通道,更是连接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成矿系统中地内系统与表层系统的纽带.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新生代结构特征及构造动力学模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揭示黄骅坳陷新生代构造动力学机制, 本文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 对黄骅坳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做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骅坳陷的古近系可视为发育在沧东断层上盘的地堑—地垒构造系统。不同区段的盆地结构特征有显著的差异, 南区总体表现为两个地堑式断陷, 断陷结构与基底断裂产状的变化有关; 中区南部表现为由3条SE向倾斜的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系, 向北变为地堑断陷结构; 北区盆地结构主要受NE向和NW向断层控制, 表现为半地堑或地堑断陷结构。在黄骅坳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进一步讨论盆地结构演化过程和动力机制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黄骅坳陷新生代构造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Albertine地堑是乌干达共和国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中新生代断陷。通过野外考察、重磁数据处理、地堑结构分析、地球化学和储层物性分析及其综合研究 ,对 Albertine地堑的油气潜力有了进一步认识。盆地具有双层地质结构 ,沉积巨厚 ,局部重力高反映可能发育中央隆起带 ;地堑区至少  相似文献   

9.
陆内裂陷盆地通常发育大量地堑、半地堑,盆地结构和构造样式受盆地内部地堑、半地堑的叠加与复合方式的影响。文中将由多条断层、不同期次的断层共同控制的断陷称为"复式断陷"。依据同一时期断陷复合构成的盆地结构可以将复式断陷划分为串联式、并联式、斜列式和交织式等4种复合型式,依据不同时期断陷叠加构成的盆地样式可以划分为继承型、利用型、新生型3种叠加类型。海-塔盆地在早白垩世最初是发育大量相对分隔的小型地堑、半地堑,随着地壳渐进的伸展构造变形,多个同期小型半地堑复合在一起形成相对大的断陷(相当于铜钵庙组沉积期)。在早白垩世中期(相当于南屯组沉积期),新发育的断陷叠置在早先发育的断陷之上,最终形成了盆地中的17个区域规模的复式断陷。海-塔盆地早白垩世的断陷复合和叠加过程直接影响沉积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并联式、交织式复合和继承型、利用型叠合形成的复式断陷有利于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断陷复合过程中的构造变换带有利于优质储集层的发育,长期活动的基底断裂及相关构造带有利于形成含油气构造带。  相似文献   

10.
王剑  徐翔军  陈秀艳  李本才  王伟涛 《世界地质》2007,26(2):240-244,253
伊通地堑岔路河断陷南段,在地堑西北缘断层及二号断层(F2)的制约下,主要分为梁家构造带和新安堡凹陷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根据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系统的构造解析认为,该区可划分为滚动背斜带、断块隆起带和走滑断陷带三个构造带。该区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规律主要受控于东南缘断层、西北缘断层及F2断层的构造活动。受不同的构造-沉积特征制约,形成西北缘边界断层下的断层-岩性油气藏、中央隆起带断块式油气藏、F2断层控制的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相似文献   

11.
晋中南断陷盆地区包括晋中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尤其是临汾盆地强震频繁,引起许多学者关注,且获得大量研究成果。对该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一般认为,控制盆地边界的正断层是由中生代的逆断裂演化而来,甚至有人认为大同盆地和临汾盆地形成之前是一褶皱隆起带.但是,关于该褶皱和断裂的关系及其形成演化尚无详细论述。而有关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无疑对强化整个山西断块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具  相似文献   

12.
半地堑式断陷盆地是松辽盆地深部断陷的主要类型,是今后油气勘探重点。以梨树断陷为例,根据半地堑式断陷盆地的构造和层序地层发育特点,针对此类盆地的生储盖组合规律,总结出该类盆地中主要存在有滚动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超覆型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相变型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透镜型岩性油气藏、潜山油气藏等6种类型;探讨了半地堑式断陷盆地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从系统论和耦合论的角度,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数据,分析研究了山西地堑系地裂缝的分布、规模、时间、强度和活动特征以及发育规律及动力来源和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山西地堑系地裂缝以小型地裂缝为主,集中出现于1981-2005年,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山前冲洪积平原盆山过渡带和盆地内次级地貌单位过渡带以及第四系厚度突变区、地下水降落漏斗的边缘区;山西地堑系整体以张性地裂缝为主,活动强度中等,运动方式以垂直运动为主,同时伴随水平拉张运动和右旋扭动,总体上垂直运动大于横向水平拉张大于水平扭转;青藏高原隆起导致鄂尔多斯盆地整体右旋挤压运动是山西地堑系地裂缝的根本动力来源,深部断裂构造和深部沉积基底宏观上控制了地裂缝的发育地区和发育规模,盆地周缘活动断裂控制了地裂缝的空间分布,新构造活动和地震加剧了地裂缝的活动;盆地边缘地层的富水性、大孔隙性,盆地内部第四纪松散层的可压缩性,为地裂缝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盆地内部不同块体的泊松比、密度、重力差异也是地裂缝产生的一个重要动力原因,第四纪冲洪积土和风积黄土的管涌和潜蚀易发性一定程度了加剧了地裂缝拓展。  相似文献   

14.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构造样式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新生代盆地具下断上拗的双层结构,是伸展和走滑联合作用的断陷盆地。通过盆地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分析表明:东部凹陷的形成可分为断陷期和拗陷期两个不同的阶段。在断陷期的过程中,伸展及走滑作用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断陷早期以伸展作用为主,中期伸展和走滑联合作用,晚期以走滑作用为主。在这种独特机制作用下,不同时期断陷由不同类型的半地堑组成。断陷阶段早期构造样式主要为非旋转或旋转半地堑;中期主要为滚动半地堑及复式半地堑;晚期主要为走滑半地堑;拗陷是新生代盆地萎缩期的构造样式。不同时期构造样式的研究,实际上再现了构造样式的演化史,同时也是含油气系统成藏动态过程的研究前提。   相似文献   

15.
二连盆地早白垩世断陷分布及其与基底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充填在一系列NE-NNE向正断层控制的(复式)地堑、半地堑断陷中,具有陆内裂陷盆地特征。盆地内部的早白垩世断陷以不同方式连接在一起构成3个不同走向的裂陷带(马尼特—乌兰察布正向裂陷带、乌尼特—乌兰察布斜向裂陷带和川井—腾格尔斜向裂陷带),裂陷带周边隆起区也有零星的地堑、半地堑断陷分布。二连盆地的基底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早燕山期多期构造演化,表现为褶皱与基底断裂构成的强变形带和岩浆岩体、微小陆块等弱变形域镶嵌排列、构造线方向多变的不均一特点。二连盆地早白垩世断陷的构造样式和空间分布与基底构造密切相关,基底强变形带发育大量的断陷构成裂陷带,基底弱变形区只发育有零星的断陷。受基底强变形带走向的影响,不同裂陷带的断陷组合形式表现出差异性。马尼特—乌兰察布裂陷带上叠在走向由NE向转为NEE向、向南凸出的东乌珠穆沁—二连弧形褶皱带上,早白垩世断陷多表现为串联、小角度斜列复合型式,属于正向裂陷带;乌尼特裂陷带上叠在NEE向的二连—贺根山深大断裂带(混杂岩带)之上,川井—腾格尔裂陷带上叠在近EW向的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深大断裂带(缝合带)及两侧褶皱带上,裂陷带内部的早白垩世断陷多表现为并联、中—大角度斜列复合型式,属于斜向裂陷带。正向裂陷带内部的早白垩世断陷多为深而狭长的地堑、半地堑,斜向裂陷带内部的早白垩世断陷多为浅而宽阔的地堑、半地堑。上述特征表明二连盆地早白垩世裂陷的分布及其构造样式受基底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盐底辟作用与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成因   总被引:23,自引:10,他引:13  
华北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同生断层非常发育,断层数量较多。主干正断层的下降盘上形成“逆牵引”构造,组成“负花状”地堑断裂系。这些断裂系将中央隆起带分割为一系列小断块。本文将这些断裂系和相关的小断块划分为3个构造,分别称为辛镇、东营和郝家—现河庄(简称郝—现)构造。研究证明,复杂断裂与断块组合构造主要为盐底辟作用的结果,伴生的逆牵引作用形成“包心状”的复杂断裂构造形态,总体上,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成因是区域北北西—南南东向伸展作用下局部底辟作用和逆牵引作用共同形成的,而不是走滑成因。据强度,底辟构造可分为低幅度隆起和隐刺穿构造。其形成时期主要为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开始持续到馆陶组沉积前。底辟物质由盐岩为主的塑性层组成。  相似文献   

17.
交城断裂位于山西地堑系的中部,为太原断陷盆地的控制断裂,总体走向NE,全长130km。该断裂在地表连续出露,由一组阶梯状正断层组成,断面向SE或E倾斜,倾角较大。断裂自上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上盘断陷沉降4600m,沉降中心在清徐—交城—带,普遍错断上新统与更新统地层,局部地段错断全新统,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构造地貌。  相似文献   

18.
裂谷是分布在宽阔隆起上的地堑、半地堑,像一些狭长的裂缝,裂陷向两侧扩展,始终受边界断裂的控制。国际上研究较多的裂谷系有北美中陆裂谷系,第聂泊一顿涅茨裂谷系、奥斯陆裂谷系、北海裂谷系、贝加尔裂谷系、欧洲新生代裂谷系、瓦林设裂谷系、潘诺盆地构造、北美西部盆—岭构造、中国东部裂谷系、中国山西裂谷系、东非裂谷系、红海—苏伊士湾裂谷系、死海裂谷系、西非中非裂谷系、巴西东部裂谷系以及板块构造与裂谷,裂谷演化,裂谷与地幔的关系,裂谷的构造模式与沉积模式,裂谷动力学,裂谷与地热等等。  相似文献   

19.
汾渭地堑系盆地发育进程的差异及其控震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盆地断陷规模、断陷幅度、构造样式的差异,将汾渭地堑系诸盆地划分为初始型、成长型、成熟型及连接型四类;认为盆地从初始型、成长型至成熟型,其构造闭琐度有减弱的趋势;剖析了各级强震震源区的构造特征,依据震源体理论,认为盆地类型与震级上限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晚白垩世晚期—新生代发育的高邮凹陷,是苏北盆地南部典型富含油气的半地堑式断陷盆地,自南向北分为南断阶、深凹带与北斜坡。该凹陷复杂断裂构造系统与相应的沉积格局受印支期NEE向逆冲基底断层系与晚侏罗世伊泽纳崎板块高速斜向俯冲形成的NNE向左行平移基底断层系影响,同时受古近纪期间区域近SN向拉张应力状态控制。北斜坡东部花瓦构造带主体EW向正断层与NNE向隐蔽性断层发育了限制型、连接型、复合型3类隐蔽性断块圈闭模式,同时在平面上形成多种组合样式。通过研究花瓦区隐蔽性断块圈闭实例与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分析总结出高邮凹陷NNE向隐蔽性断层的成因机制与构造特征,并推断了5条隐蔽性断层发育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