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工挖孔灌注桩是指在桩位采用人工挖掘成孔到设计要求的持力层(硬层或基岩层),然后清孔、吊置钢筋笼、浇注砼而成的高承载力、大口径基桩。近年来,人工挖孔灌注桩在桩长、桩径、施工技术与设备方面有许多创新和改进。1护筒的埋设在复杂的流砂地层和水域施工中采用直...  相似文献   

2.
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在株洲地区挖孔桩的施工实践,介绍了挖孔桩施工技术,并从技术上,经济上阐明了挖孔桩的实用和优越性,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3.
何政 《探矿工程》1994,(6):47-47
挖孔桩遇流砂层孔内降水施工工艺核工业长沙工程勘察院何政我们在广深珠高速公路B26段高架桥的基础工程施工中,对桩深小于20m(桩径1.5m)的213根桩采用了人工开挖成孔。其中40根挖孔桩由于遇流砂层而使施工受阻,在采取其它降水方法施工效果均不理想的情...  相似文献   

4.
张学龙 《湖南地质》2003,22(2):137-138
人工挖孔桩只要配以简易的施工机具就可以将孔挖到设计要求的持力层(硬土或岩层),使桩作为端承构件,不仅沉降量小,而且还能获得极大的单桩承载力。所以这种桩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中。由于人工挖孔桩的地下施工特性,且难以避开水源,遇水处理是人工挖孔桩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下面结合工程实际介绍几种处理方法:1 采用干海带堵漏人工挖孔桩一般采用Mu 10砖、M7.5水泥砂浆砌体或C10-C20混凝土护壁。砌体施工时,由于砂浆饱满度不密实、渗水洗刷砂浆、下轮砌体顶部与上轮砌体底部搭接处形成缝隙;混凝土浇筑时,由于混凝土本身不密实、含…  相似文献   

5.
人工挖孔桩广泛用于建筑物的地基处理。但当建筑物处于潜在的岩溶塌陷区,且第四系覆盖层有较厚的漂石层及软弱的疏松带,岩溶裂隙水具承压性,人工挖孔桩如设计与施工?本文对此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6.
目前人工挖孔桩已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水利、工业与民用建筑等领域。近年来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挖孔桩工艺更是迅猛发展。一般来说,人工挖孔桩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粉土、填土、中密以上的砂土,风化岩层。在地下水位较高,特别是有承压水的砂土层、滞水层、厚度较大的高压缩性淤泥和流塑淤泥质土层中施工时,往往施工较困难并易产生流砂,引起孔壁坍塌,影响桩孔质量,对施工人员的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在流砂层和流塑泥质土层中施工时,必须有可靠的施工技术和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7.
李云龙 《广东地质》1996,11(4):30-37
广州地区“红层”基岩常有软弱夹层。当高层建筑桩端硬层以下赋存有软弱下卧层,且硬层厚度不足3 ̄5d(桩径)时,则必须对软弱下卧层的应力及变形(沉降)进行验算,以便确定该硬层是否可以作持力层。计算时应区别考虑基础属端承桩还是支承摩擦桩两种情况。实例计算结果说明:在软弱夹层发育地段,若想节约基础投资和保证建筑物基础方案设计的合理安全,则应通过详细的地质勘察(超前钻探)查明各桩(桩)位下软硬地层的分布、厚  相似文献   

8.
杜丹 《岩土工程师》1995,7(2):61-62
本文对钻孔灌注桩施工中遇到的碎卵石层,提出采用了人工挖孔桩穿过碎卵石层,并在碎卵石层下部做成扩大节,以下部分采钻孔桩嵌入岩层,形成变截面组合砼灌注桩基。  相似文献   

9.
岩溶区挖孔桩承载力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地基土为坚硬一中等坚硬可溶性盐岩时,可选挖孔桩为端承桩来满足高层建筑深基础承载力要求;为补强地基土承载力,挖孔桩是较经济简例手段之一;结合岩溶发育等级,桩的断面尺寸及桩身混凝土强度可通过挖孔桩现场确定。  相似文献   

10.
昆明某大楼大直径嵌岩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工程概况国家经贸委昆明培训中心位于昆明市青年路北段西侧,主楼22层,其中地下室2层,建筑物主体高度88m,采用桩基筏片基础形式,桩基础原设计为人工挖孔灌注桩,共计81根。由于人工挖孔施工方法受诸多原因的限制,除34根孔深较浅的已成桩外,其余47根桩...  相似文献   

11.
王腾  薛浩  吴瑞 《岩土力学》2018,39(12):4335-4341
针对黏土中管桩土塞形成机制,利用耦合欧拉拉格朗日(CEL)法模拟钢管桩的大变形沉贯过程。在验证网格密度参数对数值计算精度影响的基础上,结合管桩内外土体速度场、应力场、土塞高度和增量充填比的变化分析了土塞演变和土塞形成机制,讨论了摩擦系数以及软硬土夹层对土塞形成的影响,并与离心机试验和理论计算数据验证。结果表明,管桩贯入过程土塞的演变可分为上涌期、过渡期和下滑期3个阶段。随着桩的贯入,桩端下轴线处形成连续的下凹塑性拱,当此处竖向应力增量达到7~8倍不排水抗剪强度时土塞初步形成。同时土塞效应随着桩-土间摩擦系数增大,桩径减小(壁厚相同)而增强;软硬夹层对土塞效应影响显著,上硬下软的土层易形成完全土塞,而上软下硬的土层,硬土挤入管桩不会形成土塞。  相似文献   

12.
喷粉桩属半钢半柔性桩,均质性较差,桩身横断面不均一。因此理论上讲,它很难满足适用于钢性桩应力波反射波法测试的各种完整性检测方法所具备的系列基本假设。这也正是喷粉桩完整性应力波反射波法其完整性检测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本文尝试将该法用于喷粉桩完整性的检测时,用频谱分析方法处理其所获取的信号,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孙晓东 《探矿工程》2012,39(12):50-53
桩贯入土体产生的挤土效应问题较为复杂。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单桩贯入夹硬层土和均质土的二维轴对称有限元模型,经过分析比较,得出了单桩贯入夹硬层土体所特有的位移场及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桩贯入夹硬层土过程中,软硬土层交界处土体水平位移变化剧烈;硬土层的存在,会使土体水平及竖向位移受到约束;夹硬层土的水平挤压应力要远大于均质土情况;与水平应力相比,竖向挤压应力在硬土层处明显偏小。  相似文献   

14.
李永辉  朱翔  周同和 《岩土力学》2016,37(Z2):388-396
基于郑州三环快速路工程开展的6个场地19根大直径灌注桩现场足尺试验,通过对比分析后注浆桩与未注浆桩实测结果,研究桩端后注浆对大直径灌注桩承载变形性状、荷载传递规律、桩端承载特性及桩侧摩阻力发挥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桩端后注浆条件下大直径灌注桩承载变形性能明显提高,且提高幅度受注浆龄期影响较为显著;在黄河中下游以中密~密实粉土、粉细砂及可塑~硬塑粉质黏土为主要冲积地层中桩长40 m左右的大直径灌注桩表现为摩擦型桩,但相比于未注浆桩,桩端后注浆桩传递至桩身下部及桩端的荷载更小;桩端后注浆在桩端下形成水泥沉渣坚硬固结体,有效地处理了桩端沉渣问题,且通过渗透劈裂作用,形成深度可达1 m的网状分布的水泥胶结体,加之对桩端土层的压密效应,显著提高了桩端支承性能与承载刚度;桩端后注浆显著提高大直径灌注桩桩侧极限摩阻力发挥水平,并降低了桩侧极限摩阻力对应的桩土相对位移,使得大直径灌注桩在较小的沉降下表现出较高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5.
等截面桩与扩底桩抗拔承载特性数值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江斌  王卫东  黄绍铭 《岩土力学》2008,29(9):2583-2588
建立了等截面桩与扩底桩的抗拔分析模型。采用直接约束处理的接触算法与库仑摩擦模型来模拟桩-土界面,土体选用抛物线型Mohr-Coulomb本构模型。通过程序的二次开发,实现初始应力场的合理计算,并采用位移边界对扩底抗拔桩的上拔过程进行动态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以现场足尺试验中的试桩为数值分析对象,通过调整计算参数使计算得到荷载-位移关系曲线与试验结果接近,来验证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并确定计算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上拔过程中轴力、侧摩阻力的大小与分布、桩身与扩大头附近土体变形与塑性区的发展规律。数值分析加深了对扩底桩抗拔承载特性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6.
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土塞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忠苗  刘俊伟  俞峰  谢志专 《岩土力学》2011,32(8):2274-2280
对淤泥质黏土互层以及粉土两种土层条件下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土塞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现场及室内试验结果显示,管桩径厚比越大、土层条件越为坚硬则形成的土塞相对高度越大。上硬下软的土层分布易形成闭塞现象,而上软下硬的情况则易导致土塞的滑动。沉桩过程中,管壁端阻与静力触探锥尖阻力具有极为相似的变化规律,两者比值不随土塞高度变化率及沉桩深度的变化而改变。管壁端阻与锥尖阻力的相关性与土层条件密切相关,对于淤泥质黏土和粉土而言,两者比值分别为0.59和0.81。土塞的分层与地基土层分布基本一致,且分层界面为向上凸起的曲面。土塞形成过程中挤密效应是显著的,黏聚力则因扰动的影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直剪试验显示,土塞抗剪强度的时效性是显著的。粉土中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有效土塞高度约为5~6倍桩径,为整个土塞高度的70%;而淤泥质黏土中有效土塞高度大于4倍桩径。试验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结果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used model pile load testing and numerical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results of pile and soil responses for lateral load testing due to the flexural yielding of a pile, and to examin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distributed plastic hinge model to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nelastic pile response. A lateral load test on an aluminum model pile in sand was conducted as an analysis case. The pile was loaded to a large lateral pile-head displacement, a displacement under which some of the pile sections yielded and thus the pile had inelastic flexural deformation. 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before the pile yielded, the depth of maximum moment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load due to soil nonlinearity; after the pile yielded, the depth of maximum moment varied less and the plastic region expanded upward and downward around this depth with increasing pile displacement. In deducing the responses of the pile and soil for the pile-soil system, the actual nonlinear flexural rigidity of the pile section built based on the bending test was essential to retrieve rational ones. In addition, the distributed plastic hinge model was shown to be effective to model the inelastic pile responses and capture the development of plastic zones in the pile.  相似文献   

18.
土钉与复合土钉支护结构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几年来,复合土钉支护结构广泛应用于深基坑支护中。本文对一工程实例用SnEpFem土钉墙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对土钉和预应力锚杆+土钉、微型桩+土钉、微型桩+预应力锚杆+土钉3种复合土钉支护结构的工作机制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4种支护结构的坡面水平位移、坡顶沉降和沉降范围、坑底隆起、张拉区和塑性区范围等特点,发现:(1)与单纯土钉支护相比,复合土钉支护可以有效控制边坡变形,缩小边坡张拉区和塑性区范围,对提高边坡的稳定有利。(2)设置微型桩对坡面水平位移的控制比施加预应力的效果更好。(3)设置微型桩可以有效控制坡顶沉降,而施加预应力对坡顶沉降的影响很小。(4)4种支护结构对坑底隆起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量值变化很小。经过对比分析,在这一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下,最可靠的复合土钉支护结构是微型桩+预应力锚杆+土钉支护结构,该支护结构的变形、沉降以及张拉区和塑性区范围都是最小的,是最优的设计结构。  相似文献   

19.
陈冲  王卫  吕华永 《岩土力学》2019,40(8):3207-3217
数值分析方法能够同时考虑抗滑桩的受力行为及加固边坡稳定性,是研究抗滑桩加固边坡稳定性的重要手段。但在数值模拟计算中,尚未形成一种建模易、精度高和计算快的抗滑桩数值模拟模型。因此,提出一种复合单元抗滑桩模型,基于该模型系统研究抗滑桩顶部自由和固定约束条件下,不同桩位、间距等设计参数对抗滑桩加固边坡效果的影响以及抗滑桩潜在失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单元抗滑桩模型可以真实地模拟桩的力学性能,计算精度高且计算结果不受单元网格疏密的影响。抗滑桩布置在边坡中部时,加固边坡安全系数最大,越靠近边坡两端,加固边坡安全系数越小。当桩间距S≤3D时,边坡潜在滑面被分为两个独立部分,桩间土形成明显应力拱,当桩间距S≥4D时,桩间中心土体塑性剪切带完全贯通,桩间土体形成反向应力拱。桩顶自由和固定约束时,抗滑桩分别布置在边坡中部(Lx/L=0.5)和边坡中下部(Lx/L=0.3)时,抗滑桩易发生弯曲破坏。研究结果对抗滑桩加固边坡工程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汤炀  刘干斌  郑明飞  史世雍 《岩土力学》2022,43(Z2):282-290
长期非稳态的桩土热交换使得桩周土温度不断上升,产生热堆积效应,影响桩土换热效率,甚至也可使能源桩系统失效。为此,利用复合相变材料制备了相变混凝土能源桩,并在饱和粉土中开展了相变桩和普通桩热力响应模型试验,对比研究了相变桩的桩周温度分布、桩身应力−应变、桩顶位移和桩身换热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变桩土热交换方向以径向交换为主,影响区域在2D范围以内,土体温度变化表现出滞后效应;相变桩的桩土温度变化幅度小于普通桩,具有缓解桩周土体热堆积效应的作用;在温度循环过程中,相变桩体累积了不可恢复的塑性应变。经过多次温度循环后,相变桩比普通桩的塑性累积位移更小;在夏季工况相变桩换热功率比普通桩增长约20%,冬季工况两者换热功率基本一致,随着运行时间增加,两者换热效率趋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