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云南西部羊邑和龙陵地区晚上新世植被和古气候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西部羊邑和龙陵地区晚上新世孢粉组合均以被子植物占优势,蕨类和裸子植物次之,藻类类群少。龙陵孢粉组合比羊邑孢粉组合含有更丰富的亚热带被子植物成分;裸子植物类群相对较少;蕨类类群较多,但孢子含量低。与研究地区现生植被对比研究的结果显示羊邑孢粉组合的大部分类群来自常绿针阔叶混交林,现在分布于羊邑地区海拔2800-3100m的地带,其余部分来自海拔3200m以上的云冷杉林;而龙陵孢粉组合的大部分类群来自山地湿润常绿阔叶林,分布于今日龙陵地区海拔1600-2500m的地带,其余部分来自海拔2300-2900m的常绿针阔叶混交林。这些云南西部晚上新世植被反映了湿润的亚热带山地立体气候。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南平次生林地、杂草丛、坡耕地不同植被类型表土调查和采样,利用LuoPacias孢粉鉴定系统对所采的表土样品进行分析鉴定,以研究该区表土的孢粉组合特征。结果显示:(1)样品植物孢粉共由123种植物组成,其中以草本和蕨类植物占据优势,其孢粉含量为46.40%~76.47%,平均为65.55%,其次是乔木(主要为马尾松),花粉含量为17.73%~46.84%,平均为26.40%,灌木植物花粉含量最小,为5.79%~12.50%,平均为8.26%,显示该区植被退化严重;(2)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孢粉组合差别明显, 次生马尾松林和次生樟树林的孢粉组合特征依次为马尾松—火棘—大楼梯草—里白和樟树—火棘—构棘—泽芹;杂草丛为裂叶荨麻—圆叶藜—车前子—里白;坡耕地为异叶花椒—裂叶荨麻—剑叶凤尾蕨—玉米,与其相应的实际植被情况大致相同,较好地反映出了石漠化地区现代植被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3.
非洲东南部晚更新世植被重建及对比研究有助于理解区域气候变化过程和驱动机制。本研究依托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1航次科学任务所获取的U1477B海洋钻孔,对其上部4~37 m的沉积岩芯的79个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重建了30~5 ka B. P.的区域植被和气候变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钻孔岩芯整体以草本植物禾本科(Poac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花粉为主,平均约占75.5%;木本植物花粉较少,以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豆科(Fabaceae)、使君子科(Combretaceae)和红树科(Rhizophoraceae)等为主;孢粉组合记录了钻孔孢粉源区赞比西河流域的植被特征。在时间演化序列上,钻孔沉积物孢粉组合变化反映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全新世)的植被变化特征:末次冰期(30~17 ka B. P.)以禾本科、莎草科等草本花粉为主,平均约占82.2%,以草原/草甸植被占优势,推测在流域低海拔平原开阔草原广泛发育;罗汉松科为代表的山地森林在冰期也相对发育,指示了相对凉爽潮湿的气候环境;冰消期(17.0~10.5 ka B. P.)禾本科花粉保持稳定平均约...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北羌塘盆地托纳木地区雪山组产出丰富的Clasopollis和Dicheiaropollis花粉研究,该组孢粉可建立为CD组合,时代属早白垩世早期。分析认为托纳木地区早白垩世早期的古植被群落以Clasopollis和Dicheiaropollis有亲缘关系(或母体植物)耐干热的掌鳞杉科植物为优势类群,林间或林下还生长着少量桫椤科、里白孢属等植物。本孢粉植物群反映的气候特征是干旱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本研究丰富了北羌塘盆地早白垩世孢粉地质学及其古植被和古气候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沙空那空盆地东南缘农波坳陷中龙湖钾盐矿区钻孔LH01岩芯三个含盐段上覆泥岩层孢粉分析, 自下至上得到Exesipollenites-Classopllis-Ephedripites和Psophosphaera-Classopllis-Exesipollenites两个孢粉组合, 并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得出三个含盐段成盐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土伦—桑顿期; 另孢粉组合反映的植被景观面貌证实了该区在成盐期间气候总体炎热干旱, 最终形成以蒸发岩与泥岩交替出现的三个沉积循环序列, 其上泥岩层中孢粉组合的变化说明第三成盐旋回期间气候有转凉迹象。  相似文献   

6.
对空气孢粉散播和沉积过程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现代植被组成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但迄今为止在干旱区开展的空气孢粉研究工作仍十分有限。利用自主设计的孢粉收集装置,在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侧的古浪地区进行了连续3年(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以月为时间尺度的观测研究,分析了草本植物、木本植物花期和非花期的孢粉百分比组成特征,探究了主要花粉的代表性;同时,讨论了孢粉浓度变化基本特征及其与典型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速和风向)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点空气孢粉组合主要以草本类型为主,高值出现在7~10月(93.7%),低值出现在4~6月(62.9%),相应的木本植物花粉高值出现在4~6月(37.1%),低值出现在7~10月(6.3%)。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孢粉浓度与各自花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草本植物花期和高浓度出现在7~10月,木本植物则主要出现在4~6月,草本植物浓度对总浓度影响最大。(2)孢粉组合与当地植被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杨属(Populus)和柏科(Cupressaceae)花粉能较好地反映当地植被特征,禾本科(Poaceae)花粉具低代表性,蒿属(Artemisia)、苋科(...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岱海表层沉积物中孢粉的分布及来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岱海位于半干旱区东部边缘及东亚夏季风的尾闾区,生态环境体系脆弱,气候和环境变化敏感,是研究环境变化的理想地区。65个湖泊表层及入湖河流冲积物样品的孢粉分析揭示了岱海表层孢粉沉积特征及孢粉来源。岱海表层孢粉主要来源于区域性植被的孢粉,其总体特征反映了区域植被的组成,但不同部位孢粉组合的差异反映了湖滨当地植被的变化。受沉积环境的影响,岱海湖区孢粉浓度总体上要低于入湖河流孢粉浓度,湖区中部孢粉浓度最高。岱海孢粉以河流携带的为主,同时受风力传播的影响。蒿、藜科、桦、虎榛子等花粉和蕨类孢子以河流搬运的为主,松、禾本科及莎草科花粉可能还受风力传播的影响。一些仅在个别样品中出现且百分比很低的花粉类型如豆科、十字花科等还有可能是昆虫、鸟类或人类活动携带而来。  相似文献   

8.
文章综述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3个湖泊(克鲁克湖、托素湖和尕海)不同时间尺度(过去50年、1000年和100100年)、不同分辨率(年际、十年际和百年际)以孢粉为主的多指标记录,以期更系统地了解该区全新世不同时间尺度的植被与气候历史,理解不同海拔地区湿度变化可能存在的差异与机制.孢粉现代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蒿藜比对湿度变化很敏感,可以作为研究区气候重建的一个敏感指标.该区湖泊不同时间尺度孢粉数据的植物生态指示意义可能不同,即过去50年,晚全新世和整个全新世湖泊孢粉记录表明蒿藜比值分别指示孢粉产量、植被组成或植被类型的变化信息,但它们都反映出年、十年到千年尺度的相对湿度的变化.孢粉的蒿藜比和其他指标揭示出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与邻近高海拔地区记录(青海湖、敦德冰芯和德令哈树轮)的湿度变化模式不一致.这一差别在季风强盛期尤其明显,如过去50年记录的1970s,过去1000年记录的过去300年,过去10000年记录的早、晚全新世的湿度变化.区域地形导致的上升下沉气流机制可能是形成这种湿度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米林地区在晚更新世晚期沉积了一套湖相沉积体系,为了探讨当时米林地区的古植被、古环境信息,在米林机场实测了一条晚更新世晚期剖面。根据样品14C测年结果初步认定该剖面湖积物的底部年龄约40kaBP,顶部年龄约12kaBP。根据孢粉分析研究把该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以及对应的4个植被发展演替阶段:①第一阶段(对应孢粉组合带Ⅰ;36~28kaBP)为森林草甸植被类型;②第二阶段(对应孢粉组合带Ⅱ;28~23kaBP)为高山草原植被类型;③第三阶段(对应孢粉组合带Ⅲ;23~18kaBP)为蒿草草原植被类型;④第四阶段(对应孢粉组合带Ⅳ;16~13kaBP)为荒漠草原植被类型。在此基础上,初步推论青藏高原南部晚更新世晚期气候环境演化为:从40kaBP至全新世高原南部气候类型总体寒冷偏干旱出现小型波动,与全球的冰期和间冰期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沉积环境对孢粉组合影响的探讨--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部干旱区小型内陆流域 (石羊河流域 )内三个地点孢粉分析显示不同地点全新世孢粉组合差异极大。三角域剖面孢粉组合完全以针叶树为主;洪水河剖面孢粉组合下部以旱生草本为主,上部以针叶树为主;终闾区表土孢粉组合中 90 %为旱生草本、灌木。其差异已远远超出气候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差异。结合沉积相、沉积环境、孢粉在不同沉积环境中的传播、扩散特性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这种差异是沉积环境、搬运介质差异造成的。三角城剖面处于半封闭环境,接纳储存来自上游的所有沉积物的信息,孢粉组合反映的是流域上游祁连山上的植被状况。洪水河剖面下部冲积地层发育时,剖面处于开放环境,孢粉组合反映当地植被;上部湖相层发育时,剖面处于半封闭环境,孢粉组合的环境指示意义与三角城剖面一致。终闾区表土孢粉组合反映现代风媒环境终闾区植被状况。古环境重建不能仅从孢粉组合出发,必须结合沉积环境综合分析,否则,古环境重建的结果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关口断裂位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前缘,根据构造线走向和典型地震剖面构造变形样式可划分出北、中、南三段。北段走向为北东50°,构造变形模式总体为不整合面所限制的基底卷入式前展型逆冲叠瓦式构造组合;中段走向为北东30°,构造变形模式为双滑脱层所控制的分层滑脱断层垂向叠加组合;南段走向为北东30°,变形模式为二叠系内滑脱层所控制的箱状背冲式构造组合。构造变形过程主要经历了印支晚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三个阶段。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北段变形的主控因素为斜向挤压(NW300°)和须家河组四段底部发育的高黏度滑脱层;中段变形的主控因素为正向挤压和双滑脱层的垂向叠置;南段变形的主控因素为正向挤压和二叠系内部低黏度厚层滑脱层的均匀分布。利用剖面模拟实验结果估算出的关口断裂不同构造段不同时期挤压构造变形强度(缩短率)不同,总缩短率表现为中段最大(39.63%),南段次之(34.93%),北段最小(32.72%)。印支期缩短率与总缩短率特征相似,中段为28.79%,南段为19.88%,北段为14.68%,而燕山期缩短率却表现为北段最大(18.04%),南段次之(15.05%),中段最小(10.84%)。  相似文献   

12.
湖北黄岗晚更新世孢粉动态组合的统计分析及古气候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田明中  曹伯勋 《地球科学》1990,15(5):505-513
  相似文献   

13.
福建永安吉山剖面的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43年陈恺在福建进行地质调查时,将不整合于火山岩之上,赤石群之下的一套河湖相砂页岩统称为坂头系,后人改称为坂头组。标准剖面位于永安市西北约10km之坂头村。1945年斯行健研究了其中所含植物化石,有Ruffordia goepperti,Onychio-psis?sp.,Cladophlebis cf.dunkeri,Sagenopteris yunganensis,S.? dictyozamoides,  相似文献   

14.
Oyster reefs in 1878 seascape pattern—Winslow revisite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 analysis of Winslow’s 1878 oyster survey data of Tangier Sound relates the Euclidean dimensions of oyster beds to plan-channel morphology, water depths, bottom slopes, and relief. Results show that at a regional scale the Tangier oyster beds followed a benthic seascape density pattern related to the main axial Tangier Sound Channel: its morphology, meanders, and east-west location. The north-south axis of the channel was intersected by estuarine flows into its central-eastern section, where meanders began with a tight meander around a western shoal, followed by wider second and third meanders. The location of the deepest axial depths of the channel’s bottom indicates a lateral, side-to-side switching between opposite beds, and a vertical undulation in a deepening trend to 31 m at the apex of the first meander. The depth then generally shallowed as the channel plan-form meandered southward to the sound’s entrance. Oyster beds flanked the upper sides of the channel, their generally long and narrow linear axes oriented with that of the main channel in width-to-length ratios of <0.4. Bed lengths increased from the north to the second meander, then decreased. The widest (2.3 km), longest (8.3 km), and largest (7 km2) beds laid opposite each other in the channel’s second meander. Eastern beds were generally wider and larger than western beds, and water depths along their channel sides indicate a deepening trend from 3.6 m in the north to 16.5 m in the south, unlike western beds, which reached a maximum depth of 10.4 m north of the meanders. Minimum water depths on the shoal sides of beds varied little, described by mean values of 4.6 m (SD = 1.1) for eastern beds and 3.3 m (SD = 0.56) for western beds. Analysis of profiles indicates that the deeper southeastern beds had variable relief with longer and more gradual slopes into the channel than the shallower northwestern beds with flatter bed-tops and abrupt, steeper transitions into the channel. The profiles indicate variability of a single bed in distributions of oysters and bed morphologies to make analysis at the small scale difficult. However, at the regional scale, a seascape pattern emerges that relates the distributions of oysters to the channel and shoals. This re-examination of the historic database in the context of regional tidal channel patterns provides parameters for considering the interactive role of oysters with hydrodynamics and the structural importance of oyster reefs for land and seascape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5.
陕西旬阳溶蚀残余红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显微结构和矿物成分等的鉴定,笔者在陕西旬阳溶蚀残余红土中,发现了在北亚热带及其以北地区不存在的原生石英的强烈溶蚀结构和次生石英、玉髓微晶粒结构,这一发现对确定该区古环境变迁提供了有力证据。结合孢粉和化学成分资料,本文得出以粘土矿物占优势的旬阳溶蚀残余红土形成了高温多雨的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类型相当于现代的红壤,时代属于中新世。  相似文献   

16.
博格达山西部下二叠统中下部是一套由浊流及其它重力流沉积组成的深水层段,其下伏和上覆地层中都发现了大量风暴岩。深水层段之上的风暴岩仅分布在博山南侧的浪控沉积体系之中,北侧为一套不含风暴岩的潮坪沉积,该特点表明博山南北两侧的沉积层序可能不形成于统一水体,而是分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沉积盆地。从而为博山晚古生代属岛弧性质从沉积学角度提供了依据。当博山南侧西缘晚二叠世初期为陆相沉积时,东部仍出现大量远源风暴岩,表明晚古生代海退方向自西而东。  相似文献   

17.
在青海省西南部青藏公路东南侧的通天河支流——布曲北岸 (33°4 4′4 5 .2″N,92°11′2 8.1″E) ,发现一条拔河 0~ 18m的湖相沉积剖面。湖相沉积物的 U系测年结果为 88.9~ 5 6 .2 ka,确定其沉积时代为晚更新世早中期。结合孢粉分析结果 ,本文探讨了青海省西部地区通天河及布曲流域晚更新世早中期的古植被与古气候。初步研究表明 ,在该剖面的下部和上部沉积期间 ,当地生长松、桦、冷杉等乔木和蒿等草本植物 ,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剖面中部沉积期间 ,蒿、藜、禾本科和麻黄等草原植被明显增多 ,气候凉爽干燥。剖面沉积期间气候曾经历过温暖湿润和凉爽干燥的波动。植被与气候的变化具有从末次间冰期晚期经末次冰期早冰段到末次冰期间冰段中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1951-2006年黑龙江省积雪初终日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1951-2006年积雪初终日期资料, 采用统计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积雪初终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黑龙江省多年平均有5.5个月的可积雪期, 积雪初日北早南晚, 南北相差1个月;终日南早北晚, 南北相差1.3个月. 积雪初日推后1.9 d·(10a)~(-1), 终日提早1.6 d·(10a)~(-1). 积雪初/终日期的退后/提前主要在较低纬度的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19.
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地区第四纪砾石层砾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念青唐古拉山脉主峰地区的第四纪砾石层的砾组分析,作者从基岩地层和砾性分析、砾度和砾态分析中,阐述了念青唐古拉山脉北坡和南坡不同成因的第四纪砾石层的来源、成因及搬运方式。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地区的3次冰期砾石层中,每次冰期的冰碛物中的砾石在岩石成分、砾度、球度、风化程度上都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对念青唐古拉山不同岩石的剥蚀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江汉盆地南北分别耸峙着幕阜山和桐柏—大别山。两大山脉均由前震旦系为核以震旦系、古生界、中新生界为翼组成复式背斜。两大复式背斜均以多层次滑脱拆离为特色。幕阜山北侧鄂东南构造自南而北,桐柏—大别山南侧构造自北而南向着江汉盆地滑移,并于江汉盆地对接。幕阜山复式背斜北翼的滑脱拆离构造平面上分为后缘拉伸带、中部滑脱带、前缘挤压带。对接带东段呈北西向,西段呈近东西向;东段以逆冲断层的对冲式对接,西段以褶皱式对接。表层拆离主要原因是重力滑动,基底拆离的原因仍待探讨。滑脱拆离发生于印支—燕山期。印支—燕山期的褶皱作用、山脉隆起、区域拆离滑动是相继而统一的过程,并与伸展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