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人类的文明史,首先就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历史。原始社会阶段,人们在选择石料,打制和使用石器的过程中,就体现了矿物学知识的萌芽。考古发掘表明,中华民族在史前漫长的岁月里,逐步认识和利用了多种矿物。至于历代丰富的典籍中,更不乏关于矿物形态、物  相似文献   

2.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自然环境复杂,生业经济形式多样,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是了解欧亚大陆古代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在该区域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但对其功能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一些中国内地不常见,而与中亚、欧亚草原类型相似的石器.本文对新疆伊犁地区青铜时代吉仁台沟口遗址(82.77°E,43.84°N;3600~3000 cal.a B.P.)出土的具有安德罗诺沃文化特征的长条形石磨盘、石杵和饼形石器的表层残留物进行了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为这些石器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分析结果显示,石器表面的淀粉粒来自禾本科小麦族(the tribe Triticeae)和某些块根块茎类植物,而石器表面发现的775粒植硅体中,粟类作物稃片植硅体占9%,其他类型的植硅体以早熟禾亚科(Pooideae)型和棒型为主,另在石杵上发现栝楼属(Trichosanthes)植物果皮植硅体及植物组织.结合遗址中大植物遗存证据,研究结果表明:石磨盘曾用于研磨麦类作物种子和某些块根块茎类植物,石杵亦用于麦类作物研磨,但也对粟类作物进行脱壳以及加工栝楼属植物果实.用于分析的饼形石器有两种类型,第一类为打制饼形石器,残留物中的植物遗存显示可能与石磨盘组合用于加工植物的块根块茎;第二类为磨制饼形石器,其表面发现极少量粟类稃片植硅体,推测其可能用于粟类作物脱粒.研究结果为新疆伊犁地区考古遗址出土安德罗诺沃文化石器的功能、农作物加工过程,以及古代社会生计模式的认识提供了依据;石器残留物中块根块茎类淀粉粒以及农作物植硅体的发现,是对已有大植物遗存分析结果的进一步补充.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古人类遗存点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龙吟  田明中 《现代地质》1995,9(2):234-238
内蒙古中北部是一个重要的古人类活动区,从1992年至1994年笔者在该区发现了13处古人类遗存点,获得了大量的石器,包括3773件打制石器和158件磨制石器。这些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石器进行了分类,并对石器的时代及当时的环境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数量多,时间跨度大,地貌和地层清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根据现有材料和遗址测年数据研究表明盆地从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在年代上和文化上都构成了一个比较密集的演化序列.泥河湾旧石器技术演化表现为“线线进化”的模式,小石器技术传统从早期一直延续到晚期,演化路线可以概括为“东谷坨-峙峪系”;晚期细石器技术出现并十分成熟,其可能是小石器技术传统的发展和革新.目前的研究成果支持细石器技术华北地区起源说.此外,泥河湾旧石器技术的演化还表现出一些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首次发现于张北一带的细石器多见于砂丘风蚀凹坑的底部。该区石器丰富,类型众多,加工精细,匀称,规整,属细石器文化遗存。当时人类处于狩猎采集经济状态。属中石器时代,此发现对于研究河北北部人类活动及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土研究与旧石器考古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四纪科学与旧石器考古学关系非常密切。在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很多遗迹都出现在黄土分布区。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开始阶段,黄土研究与旧石器考古研究联系紧密,共同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黄土研究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新的突破。怎样将已有的黄土研究成果为旧石器考古所用?文章通过对河南织机洞和内蒙古大窑两个旧石器考古地点的案例分析,讨论怎样利用黄土研究的最新成果确定旧石器考古遗址地层层位及年代问题;建议旧石器考古学家应该密切关注第四纪科学的发展,并提倡旧石器考古与地学学科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7.
预解释是整个测井解释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用来确定地层模型(岩性)、地层流体(石油、天然气、水)以及各解释的中间参数。由于这一步是测井解释中的最重点,所以我们以解释的基本公式为基础,尝试如何才能确定各中间参数的理论值。所用的基本方法是作各种交会图。为了便于解释这些交会图,首先就交会图的使用目的、使用条件和使用方法加以讨论,然后进一步扩大到对泥质岩石的研究。下边叙述有关的研  相似文献   

8.
王永  王军  纪占胜  翟庆国  肖序常 《地质通报》2009,28(9):1330-1334
藏北羌塘盆地腹地戈木错周围发现大量石制品,主要为细石核、细石叶、石片和石器,未发现大型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通过对石制品表面特征的观察,没有发现流水磨损的痕迹,认为这些石制品未经过后期搬运,为原地堆积。对石制品的初步研究表明,戈木错遗址的石制品主要为细小石器,使用的原料主要有硅质岩、玛瑙和燧石。将戈木错的细石器与藏北其他地点的细石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文化特征与藏北双湖、申扎等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说明藏北细石器基本属于相同的文化背景,有相同的起源,属于中国北方细石器文化的一部分。此外,从石制品的组合、加工技术特征及对环境的适应过程来看,其时代可能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相似文献   

9.
邓军  葛良胜  杨立强 《岩石学报》2013,29(4):1099-1114
构造动力体制是研究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成矿地质环境的基础,而造山带作为全球金属矿产资源集中产出的地带,同时保留了地球地质构造演化最为丰富的记录,因而是用来解剖不同构造动力体制及相关成矿环境和成矿作用的主要对象.板块构造源于大洋,描述和解释的是以水平运动为主导的板块构造导致的大陆边缘增生和大洋板块消失及与其相关的地质现象,其动力学体制称为大洋动力体制;大陆构造描述和解释的主要是大陆内部而不是边缘发生的以垂直运动(壳幔相互作用)为主导的的大陆物质增生和消失及其相关的地质现象,其动力学体制称为大陆动力体制;而洋陆转换则是水平和垂直运动相互耦合、共同作用的动力学体制,描述和解释的是洋陆转换及其相关的地质现象,可以将其称为转换动力体制.不同构造动力体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同区转承和异区并存特点.每一种构造动力体制都可以激发造山作用,因此,地球上同时存在着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和造山带,可以归结为俯冲造山(带)、碰撞造山(带)、伸展造山(带)和陆内造山(带)等完整反映造山带演化过程的4种类型.复合造山概念科学地描述了全球不同造山带的复杂性.它具有三种涵义,一是不同时期相同或不同类型造山带在空间上的复合(叠置);二是同一造山带在不同地质历史阶段、不同构造动力体制下造山作用的时间复合(叠加);三是同时具有时空复合特征的复合造山带.对三江造山带时空结构的解析表明,它是具有时空复合特征的巨型复合造山带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0.
1997年11月18日在贵阳近郊乌当区大堡村的两处山洞内,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初步出土40多件石器、骨片等文物,表明距今1万年左右的时间里,贵阳近郊已有古人类活动。1964年,黔西观音洞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出土了丰富的化石和石器,驳倒了人类在贵州高原活动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将高原人类活动史提早到10万年前(?)。1971年冬,桐梓岩灰洞发现少量化石和石器。1973年夏,水城硝灰洞内出土了53件石器和少量人类化石。紧接着,有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等在我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整个70年代,使贵州在旧石器考古和古人类研究上…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石台县沟汀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宁生  陈北岳 《地球科学》1995,20(5):505-507,T001
报道了安徽省石台县沟汀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并对采集到的文化遗物作了分类与描述。遗物中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陶器共存,并含有独具特色的石网坠。石制品大部分(76%)以砾石为原料制成。这类遗址在皖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这一发现,对研究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变质沉积岩中碎屑锆石的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可以用来追溯区域内的地壳历史演化及碎屑物质的源区.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安徽省石台县沟汀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并对采集到的文化遗物作了分类与描述,遗物中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陶器共存,并含有独具特色的石网坠。石制品大部分(76%)以砾石为原料制成,这类遗址在皖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这一发现,对研究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三十年前地震学家们发现核幔边界之上存在分布不均的超低速区(ultralow velocity zones,简为ULVZs),通常和大低速省(large low shear velocity provinces,简为LLSVPs)紧密相连。虽然认识其成因对于理解核幔边界的热和化学状态乃至于深部地球的演化历史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尚未有定论。硅酸盐熔体常被用来解释ULVZs的成  相似文献   

15.
淀粉粒分析在国内外环境考古学研究中得到了大量应用,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淀粉粒分析、石器功能与植物利用关系的现代过程研究.本研究针对石刀这一新石器时代重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开展现代过程的模拟实验,尝试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验证石刀功能及其加工的植物类型.我们利用打制的简易石片模拟石刀,对未成熟和成熟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进行了共两次割穗操作,提取并观察石片割穗后不同部位表面残留物中的淀粉粒形态及其组合.实验结果表明,石片表面残留物中的淀粉粒主要来源于小麦秸秆;小麦秸秆淀粉粒的A型和B型淀粉粒(未成熟和成熟小麦秸秆淀粉粒——A+B型淀粉粒,含量分别为90.91%和92.59%)分别与其成熟籽粒的A型和B型淀粉粒形态、大小相似,具备形态鉴定的特征;小麦秸秆中还发现了独特的多面体型淀粉粒(未成熟和成熟小麦秸秆多面体型淀粉粒含量分别为9.09%和7.41%),这是小麦种子中缺少的类型.根据本次现代实验模拟的结果,考古遗址出土石刀上提取到的淀粉粒很可能来自于植物收割(或切削)过程的残留物,结合淀粉粒分析、石刀形制和出土状况进行分析,可以获取出土石刀功能与古人类植物利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也称历史-动力大地构造学(Historic-dynamic Geotectonics),它由陈国达教授在90年代初首次提出。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的研究任务是全面地研究地球(现阶段主要是地球硬壳,相当岩石圈)的诞生、形成、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又探索这个过程的发生和演化的根本原  相似文献   

17.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行为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遗址自2004年发现以来已进行过3次系统发掘,出土了距今约10万年的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38件石制品。文章从类型、原料、剥片技术、加工技术等方法对石制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龙洞古人类选择围岩内部的石英质岩脉和洞外河流形成的河卵石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类型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碎屑等,个体以中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少量使用;石器多为片状毛坯制作而成,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此外还有手镐、砍砸器、石锥和雕刻器等,石器为锤击法单向简单加工而成。另外,结合洞穴自然环境、动物化石埋藏及考古分析等证据,探讨了古人类于更新世晚期对黄龙洞的利用方式和生存行为。  相似文献   

18.
构造煤的动力变质作用及其演化规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顺磁共振等方法研究了构造煤的动力变质作用特征和演化规律。构造煤与煤层的变形变质历史有关,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构造煤,其结构特征与其它变质类型煤不同,演化途径也不同,但它们的演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9.
构造煤的动力变质作用及其演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顺磁共振等方法研究了构造煤的动力变质作用特征和演化规律。构造煤与煤层的变形变质历史有关,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构造煤,其结构特征与其它变质类型煤不同,演化途径也不同,但它们的演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述了石油形成、成熟和运移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不同的油气源岩形成烃类的潜能取决于干酪根的类型.除了典型的Ⅰ类、Ⅱ类和Ⅲ类以外,还研究了残余的、氧化的有机质,这些有机质不可能产烃.一般认为煤是可能的气源岩,但是有一些煤同样可以形成相当数量的石油.日常分析手段,尤其是热解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编绘地球化学曲线,以此为基础筛选试样和解释其它分析资料.在光学技术中,主要讨论的课题是无定形有机质的特征(这类有机质可能包含了不同化学类型的干酪根)及镜质体反射率技术对Ⅰ类和Ⅱ类干酪根的适用性.当鉴定沉积物和原油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取得重要进展后,它们可应用于对比油一油源岩,有人提出可以将其用于恢复沉积环境及演化历史.目前对烃类运移的认识也更加深了一步,人们普遍认识到烃相运移的重要性.孔隙流体的剩余压力是石油排驱的主要动力.盆地演化的地质模式(下降、压实、热历史)和地化模式(烃类形成及运移)逐渐得到应用.未来石油勘探重大进展之一肯定是将这两个模式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