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德荫 《地质与资源》1993,2(3):242-247
近年来,不可见金的研究,运用高分辩透射镜和离子探针等综合测试方法取得了很大突破。不可见金,指的是硫化物中以超显微包裹体或固熔体形式存在的超显微金、次显微金。金质点上限近来Cook等定为0.1μm。由加拿大、希腊、美国等一些金矿床研究表明,硫化物中不可见金主要见于卡林金矿床以及热液、块状硫化物及矽卡岩型矿床中,其形成多与载体矿物黄铁矿、毒砂相关,并往往优先富集于毒砂中,如卡林金矿床黄铁矿金含金量为数十至数n×10-n×100×10-6,而毒砂中则高达近一倍。不可见金的研究,在当前无论对其矿石加工工艺研究,还是对找矿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浙西开化石龙头金矿是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金矿化赋存于新元古界地层的构造碎裂蚀变带中。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以及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实验测试对石龙头金矿的矿石和主要载金矿物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石龙头金矿床中的主要含金矿物为黄铁矿,毒砂,其次为少量的脉石英。岩屑中的石英、白云石和粘土矿物不含金。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和毒砂的平均含金量分别为181×10-6和207×10-6。金主要以显微可见金的形式存在,其次为次显微不可见金。显微可见金主要以包裹金的形式赋存在黄铁矿晶体中或晶体边缘,次显微不可见金在黄铁矿中以纳米级金颗粒存在,在毒砂中主要以固溶体金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3.
丘岭金矿床是西秦岭地区重要的卡林型金矿之一, 金矿化赋存于上泥盆统南阳山组和下石炭统袁家沟组地层中, 容矿岩石的岩性为钙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和泥质灰岩.金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和毒砂, 非金属矿物则以石英、方解石和绢云母为主.通过对矿石矿物黄铁矿和毒砂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电子探针分析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 对丘岭金矿床金的赋存形式和富集机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 丘岭金矿床中金主要以次显微不可见金的形式存在, 其次为显微可见金.次显微金包括: (1)固溶体金(Au+), 主要存在于环带状细粒黄铁矿的含砷增生边区域和毒砂中, 少量存在于环带状黄铁矿的核部不含砷区域; (2)纳米级自然金颗粒(Au0), 存在于粗晶黄铁矿中.环带状细粒黄铁矿核部的次显微金可能主要以胶体吸附的形式存在, 暗示容矿岩石在沉积成岩过程中有金的初步富集, 而环带状黄铁矿幔部和毒砂中的Au则主要来源于成矿流体, 以S和As的络合物形式搬运.显微可见金主要分布在细粒黄铁矿的晶体边缘和热液蚀变绢云母、石英及方解石中, 粒径通常小于3~5 μm, 其形成可能与成矿流体中金的局部过饱和及成矿流体对细粒黄铁矿和毒砂中次显微金的活化和再次富集有关.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野外地质勘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三官庙金矿床基本地质特征.通过系统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将三官庙金矿床热液期成矿阶段划分为成矿早阶段(S1)、主阶段(S2)和晚阶段(S3),主阶段形成大量硫化物及方解石石英脉(团块),并形成金矿化;载金硫化物主要为毒砂、黄铁矿,均为同一世代,形成环境条件稳定,总体与金同时生成.利用电子探针(EPMA)对载金硫化物进行分析,结合元素面扫描成像,认为三官庙金矿石中"不可见金"普遍分布于黄铁矿、毒砂等硫化物中,在黄铁矿中主要以超显微包裹的纳米金形式存在,在毒砂中以固溶体金形式存在.三官庙金矿床热液黄铁矿电子探针(EPMA)分析具有较高的Co/Ni比值,在As-Co-Ni微量元素图解中位于岩浆热液区,这些特征指示黄铁矿为岩浆热液成因;依据金矿石、围岩、钠长角砾岩全岩稀土元素数据,认为三官庙金矿床矿石显示了对钠长角砾岩稀土元素特征的继承演化,说明二者之间具有成因联系;Au/Ag比值、热液硫化物共生组合、毒砂标型特征等表明三官庙金矿床成矿主阶段流体性质为碱性,氧逸度logf(O2)<-28.5、硫逸度logf(S2)平均-8.4,毒砂温度计计算成矿温度约350℃.综合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认为,三官庙金矿床成因类型为与钠长岩相关的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5.
万古金矿床位于江南造山带中部,赋存于新元古界冷家溪群浅变质岩系中,受NNE-NE向长沙-平江断裂带和近EW向九岭-清水韧性剪切带联合控制,金资源量约85t。其主要矿石类型为毒砂-黄铁绢英岩型和石英-硫化物脉型,其次为构造角砾岩型。毒砂和黄铁矿为该矿床主要的载金矿物,分布广泛。金成矿作用可分为四个阶段,I为乳白色石英-绢云母-白钨矿阶段;Ⅱ为烟灰色石英-绢云母-毒砂-黄铁矿-金阶段;Ⅲ为烟灰色石英-绢云母-黄铁矿-毒砂-多金属硫化物-金阶段;IV为乳白色石英-方解石阶段。其中,Ⅱ、Ⅲ为成矿主阶段。根据成矿主阶段毒砂电子探针分析结果,Ⅱ阶段毒砂中As的含量在42.19%~44.84%之间,均值为43.42%(n=56),Ⅲ阶段毒砂中As的含量在40.08%~43.36%之间,均值为42.08%(n=19)。通过毒砂温度计相图估算出Ⅱ、Ⅲ阶段的形成温度和硫逸度分别为364±21℃、319±22℃和10^(-9.7)~10^(-7)、10^(-11.5)~10_(-8.6)。电子探针数据揭示的载金毒砂和黄铁矿中不可见金含量分别为0.01%~0.66%和0.01%~0.11%。黄铁矿Au-As元素投点分布于金溶解度曲线两侧,说明其内金主要以纳米级颗粒和固溶体金或晶格金的形式赋存;其中Ⅱ阶段黄铁矿纳米级金颗粒占比为73.33%,多于Ⅲ阶段黄铁矿(67.80%)。以上数据说明在水岩反应过程中,围岩中的含铁矿物与成矿流体中的H;S发生反应,生成毒砂和黄铁矿。伴随着强烈的水岩反应,成矿温度和硫逸度降低,成矿Ⅱ阶段至Ⅲ阶段主要载金硫化物由毒砂转变为黄铁矿,强烈的硫化作用导致金-硫络合物失稳并释放金,金以置换的方式进入硫化物晶格或以显微-超显微金颗粒的形式沉淀,形成含金硫化物;即硫化作用是导致万古矿床不可见金沉淀的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6.
甘肃文县地区阳山超大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成因与类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程斌张复新  贺国芬 《地质通报》2006,25(11):1354-1360
含矿岩石为本区泥盆系的一套Au含量较高的炭-硅-泥质地层.其中发现大量含As异常(含As约0.15%)的草莓状黄铁矿;矿体沿断裂带呈构造透镜体-扁豆体斜列等间距分布,产于断裂带中次级破碎带或顺层剪切带内;在早-中期阶段的矿化硫化物中,金以不可见金赋存于合As黄铁矿及毒砂中,含As黄铁矿发育增生环带,载金矿物主要沿片理化带呈微细浸染状分布;在中-晚期阶段的金属硫化物-石英碎裂脉体中,可见显微颗粒金;斜长花岗斑岩为地壳重熔型花岗岩,具多期次性;H、O、S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资料表明,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岩浆水也参与成矿.由此可见,阳山金矿具沉积-岩浆叠加-构造及热液改造的多因复成特征,矿床属超大型卡林-类卡林复合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7.
金矿床中毒砂标型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几乎所有金矿床中的毒砂都含Au,而和黄铁矿一样都是"不可见金"的主要载体矿物。不可见Au通常优先富集于毒砂中。毒砂中的Au含量比共生的黄铁矿Au含量高2~5倍,甚至高1个数量级以上,Au的分布率亦相当高。含Au毒砂一般为自形晶、半自形晶,长柱状、板柱状以及菱柱状等。化学成分为富硫贫砷型,并以富含微量元素Sb和Ni、Se以及显微硬度偏低,晶胞参数α0值增大为特征。大多数含Au毒砂的光片没有显微Au存在,即使利用电子探针也难以发现。初步认为毒砂中的"不可见金"大多数是以纳米级微细粒状存在。  相似文献   

8.
广西贵港六梅金矿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荣  王勇  马丽红  崔常红 《现代地质》2012,26(5):1058-1064
广西贵港六梅金矿床位于贵港市龙山矿田福六岭金矿区,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矿床中主要矿石矿物为毒砂和黄铁矿。通过载金矿物毒砂和黄铁矿含金性、金浸出提取、晶体结构测定等方法,查明矿床的金存在形式。浸出率试验中平衡计算表明,载金矿物毒砂中的晶格金形式约占25%,超显微包体形式金约为75%。矿床流体包裹体测温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六梅金矿床为中-低温热液型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地层有关。  相似文献   

9.
金矿床中金与黄铁矿和毒砂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卡林型金矿中的金,以肉眼,甚至在显微镜下都看不到,因而称之为“不可见金”.经过金的物相分析,发现Au与毒砂、黄铁矿有关.进一步的问题是:Au在毒砂、黄铁矿中呈何状态分布,是呈微细的独立矿物?还是类质同象?是以化学键进入毒砂、黄铁矿的晶格?还是吸附在其表面?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世界上其他类型金矿,如浊积岩型金矿、造山带内太古代绿岩带金矿、变质金矿、与火成岩有关的金矿,甚至含金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其中的金除了以自然金(可见金)产出外,在黄铁矿、毒砂、辉锑矿、雄黄等硫化物中还含有不可见金.从不可见金到可见金,需经过热液蚀变作用,在高As条件下,温度和硫逸度的升高,可溶出不可见金,在温度下降和还原条件下,Au以可见金形式存在于蚀变环带中.这种从不可见金到可见金的转换过程,反映了Au、As、S以及Fe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金矿中的黄铁矿和毒砂具有相似的结构,包括在其原始生长的晶体中含有不可见金,并且在稍后的成矿阶段内形成赋存有可见金的蚀变环带.蚀变环带以As含量高为特征,并且,后期的可见金是沿裂隙或毒砂与黄铁矿的粒间分布.可见金是热液活化了矿物内的不可见金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鸡冠嘴铜金矿床是鄂东南地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下三叠统大冶组大理岩中,矿石矿物以黄铜矿和黄铁矿及少量金银矿物为主,与矿化有关的蚀变包括矽卡岩化、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钾长石化等。根据野外观察和镜下鉴定将成矿过程划分为干矽卡岩阶段、湿矽卡岩阶段、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其中硫化物阶段为金矿化的主要阶段。矿相学研究、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和电子显微探针分析结果表明,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铜矿和黄铁矿,金的赋存状态包括可见金和不可见金,可见金以银金矿为主,其次为自然金和含银自然金,不可见金为纳米级自然金。主要载银矿物是黄铜矿和斑铜矿,银矿物多以可见银(硒银矿、碲银矿和辉银矿等)产出,包括独立银矿物和显微包体银;不可见银主要以次显微包体的形式分布于硫化物中。鸡冠嘴铜金矿床是高温岩浆热液与碳酸盐岩地层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的,Au在高温热液中可能主要以氯络合物、碲络合物或碲化物熔体的形式搬运。随着矽卡岩化等蚀变作用的进行和热液温度的降低,热液中氯被消耗的同时硫逸度快速上升,Au主要以金硫络合物的形式在热液中运移,硫化物阶段早期大量Bi-Te-S矿物及少量纳米级自然金以显微包裹体的形式包裹于近于同时沉淀的黄铁矿中,随后碲银矿、辉银矿及硫铋铜矿与硫化物及石英和碳酸盐矿物共生产出。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由于温度和硫逸度的进一步降低导致金络合物不稳定,当Logf Te2-20且-14Logf Se2-10时,金矿物与硒化物与黄铜矿近于同时沉淀,或充填于先期沉淀的黄铁矿微裂隙和其他矿物之间的空隙中。综合分析表明,鸡冠嘴铜金矿床成矿过程中Te和Bi对Au的富集具有重要重用。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15,(6)
金矿位于青海省东昆仑南部松潘-甘孜印支褶皱系北巴颜喀拉造山带,前人对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机理认识比较清楚,但是关系到金矿开采的赋存状态研究不清。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金矿含矿岩石类型为含硫化物碎裂岩和含硫化物砂、板岩。在此基础上,通过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分析,发现主要的载金矿物为毒砂,其次为黄铁矿和石英及碳酸盐岩矿物。金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不可见的超显微金,另一种是显微金颗粒,金颗粒主要存在于石英表面,其次是毒砂,黄铁矿中最少。  相似文献   

12.
花山锑金矿床位于皖南东至县境内, 是皖南地区代表性金-多金属矿床之一。 本次工作对花山锑金矿床开展了野外地质、岩相学特征观察以及金属硫化物电子探针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1) 花山锑金矿床主要成矿阶段可分为毒砂-黄铁矿(PyⅠ)阶段、黄铜矿-黄铁矿 (PyⅡ)阶段和方解石-辉锑矿阶段。 2) 金在不同阶段硫化物中均有赋存, 其矿化伴随整个热液成矿过程, 且以毒砂-PyⅠ阶段和黄铜矿-PyⅡ阶段为主。 毒砂-PyⅠ阶段和黄铜矿-PyⅡ阶段发育金矿化, 无锑矿化, 方解石-辉锑矿阶段发育锑、金共生矿化。 3) 早阶段即毒砂 -PyⅠ阶段和黄铜矿-PyⅡ阶段载金矿物为黄铁矿、毒砂及黄铜矿, 成矿物质来源以地层为 主;晚阶段即方解石-辉锑矿阶段载金矿物为辉锑矿, 成矿物质来源以燕山期岩浆岩为主。 本次工作对东至及皖南地区金矿床的寻找勘探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金盆梁金矿床位于南秦岭柞水-山阳金多金属矿集区北部,矿体呈近东西向赋存于上泥盆统桐峪寺组的沉积建造中,受左行韧性断层控制。关于矿石矿物学与金成矿过程尚缺乏系统的认识。基于岩矿相学鉴定、背散射电子图像(BSE)、能谱(EDS)及电子探针分析(EPMA)等方法,查明矿石组构与载金硫化物毒砂、黄铁矿、辉锑矿及白铁矿的矿物学特征,探讨金的赋存状态与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初步厘定矿床成因类型。结果显示,热液成矿期的金矿化以微细浸染型为主,可划分为黄铁矿-毒砂-硅化(Ⅰ)、石英-辉锑矿-白铁矿±锑氧化物(Ⅱ)及方解石-石英(Ⅲ)3个阶段。不同载金硫化物的“不可见金”赋存状态差异显著,由毒砂的晶格金Au+,到早世代黄铁矿(Py-1)的晶格金Au+-纳米金Au0,至晚世代黄铁矿(Py-2)和白铁矿的纳米金Au0。金属矿物组合由毒砂-黄铁矿至辉锑矿-白铁矿,成矿流体由较高温的相对自然金不饱和状态,逐渐演化为相对低温的自然金饱和状态。金盆梁金矿床形成于较高硫逸度的中高温、中浅成环境,属于卡林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4.
湖南产于前寒武系中金矿床毒砂的标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产于前寒武系中的金矿床尤其是砷金矿床 ,毒砂分布甚广 ,毒砂中 Au含量一般 12 0×10 -6~ 2 50× 10 -6,金的分布率达 64.3%~ 93.1% ,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毒砂的形成有早、晚两期 ,化学成分为 S富 As亏型 ,并以富含微量元素 Sb、 ( Se)、 Ni、 Co而贫 Mn以及晶胞参数 a0 值增大等为标型特征。绝大部分含 Au毒砂的光片没有显微金存在 ,即使利用电子探针也难以发现金。由此产生了毒砂中的金以超微细颗粒存在或以晶格金形式存在的分歧。经有关金矿床多项实验研究结果 ,初步认为毒砂中的“不可见金”大多数是以纳米级微细粒状存在。  相似文献   

15.
黄泥坪金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北缘,是龙门山造山带北段新发现的一个重要的中型金矿床,研究程度较低,蚀变矿化分布特征和矿床成因仍不清楚,需要新的勘查方法和思路开展下一步找矿工作。基于详细的矿床地质和短波红外光谱(SWIR)研究,发现黄泥坪金矿床的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毒砂化、白云母化、硅化和碳酸盐化,白云母通常呈细小鳞片状分布于毒砂和黄铁矿的周围,金主要以不可见金的形式存在于毒砂和黄铁矿中。汉树沟、山关石、柳树坪和石罐子4个矿段应属同一成矿系统,其中汉树沟和山关石矿段的蚀变矿化期次可分为早期变质成矿期和晚期热液脉成矿期,变质成矿期包括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浸染状毒砂-黄铁矿阶段,热液脉成矿期包括石英-方解石粗脉阶段和毒砂-黄铁矿-方解石细脉阶段。变质成矿期发生了第一次金矿化,热液脉成矿期发生了第二次金矿化。SWIR勘查应用研究发现,矿体上盘千枚岩和下盘变质砂岩中发育较多Al–OH吸收峰位值较大的变质成因多硅白云母,而矿化部位则主要发育Al–OH吸收峰位值较小的热液白云母,Pos2200≤2202.5nm可作为热液白云母族矿物与变质成岩白云母族矿物或者二者混合相(指变质成岩白云母族矿物占主导...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为确定硫化物中金的赋存状态及元素含量特征。【研究方法】本文选取西天山萨瓦亚尔顿造山型金矿床(探明金储量127 t,远景资源量350 t),针对矿石矿物黄铁矿、毒砂开展系统显微岩/矿相学观测、电子探针、LAICP-MS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萨瓦亚尔顿矿石中除可见金外,还有“不可见金”主要以固溶体(Au+)形式赋存于黄铁矿、毒砂中。矿石中载金黄铁矿发育3期:球丛状黄铁矿(Py0)呈浸染状分布于围岩中,局部富含金,同时富集Ag、As、Bi、Ni、Cu、Pb、Sb等微量元素;他形黄铁矿(Py1),分布于硅化围岩及强烈变形石英脉中,与他形毒砂(Apy1)伴生,电子探针得到的平均金含量为0.050%,富集Co、Mn、Zn等微量元素;自形—半自形黄铁矿(Py2),在矿体中分布最为广泛,与未变形石英脉密切共生,伴生自形毒砂(Apy2),电子探针分析得到的平均金含量为0.052%,微量元素相对Py1、Py2较为亏损。【结论】推测Py0形成于沉积成岩期;Py1形成于同碰撞期,与塔里木板块与中天山地块在晚石炭世碰撞事件有关;Py2形成于晚/后碰撞阶段。赋矿地层可能是金的初始矿源层,...  相似文献   

17.
枣子沟金矿位于同仁-夏河-岷县金成矿带,矿区赋矿地层为三叠纪中统古浪堤组下段细碎屑岩及灰岩,并发育大量闪长质脉岩。矿体既产于地层中,也出现在脉岩或其接触带中,但其产状均严格受NE、NW及近SN向3组断裂构造控制,控矿构造为高角度的张剪性及旋扭性断裂。热液成矿期可划分为黄铁矿-石英阶段,黄铁矿-毒砂-(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辉银矿-绢云母-绿泥石-)石英阶段,辉锑矿-石英-方解石阶段及石英-方解石阶段。围岩蚀变类型主要为硅化、方解石化及绢云母化。环境扫面电镜及电子探针测试数据表明,金呈显微可见金存在于矿物裂隙和粒间隙中或以纳米不可见金捕获在载金矿物中。成矿期不同硫化物金的质量分数均高出检测限,其范围为0.003%~0.658%,平均值为0.257%。枣子沟金矿床具有卡林型金矿床的典型特征。氢氧同位素数据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大气水,硫同位素数据则表明硫主要来自沉积地层。其成矿过程可能为深切割断裂导通地下水,在深部被加热循环萃取围岩中成矿物质,并在浅表张性断裂中充填交代围岩,致使成矿物质沉淀富集成矿。金的迁移形式可能存在AuH3SiO04、Au(HS)2-、H2Au(Sb,As)S02和HAu(Sb,As)S3-等多种迁移方式。成矿早阶段可能以金硅络合物的解体为主,成矿晚阶段则可能是硫氢(锑)络合物发生解体,致使金与硫化物同时沉淀,以显微纳米金的形式包含在硫化物中。  相似文献   

18.
安徽宣城茶亭斑岩铜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及金铜成因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新发现的一个大型斑岩型矿床。本文在矿相学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矿石组成矿物的成矿金属元素化学分析和电子探针(EPMA)分析,以了解矿床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确定金与铜的成因联系。茶亭铜金矿床的热液成矿期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应用单矿物火试金法化学分析显示,第2阶段黄铁矿(Py II)和第3阶段黄铁矿(Py III)以及相应阶段的黄铜矿均富含金,各阶段石英及第3阶段硬石膏基本不含金。矿相学观察发现"可见金",金的嵌布形式主要为包裹金、粒间金,少量裂隙金。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这些"可见金"主要为银金矿,其次为自然金。"不可见金"以不均匀形式分布于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斑铜矿等硫化物矿物中,"不可见金"主要为纳米级自然金。金与铜的相关性以及金的赋存状态表明,金与铜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Simon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环境下铜-铁硫化物中Au的溶解度更大,结合矿物共生组合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结果可以推测,茶亭铜金矿床的成矿作用经历了从较高温度到较低温度的演化过程,随着温度的降低部分Au从铜-铁硫化物中出溶并富集为"可见金",而另一部分金仍然以"不可见金"形式分散保存于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以及其它含铜硫化物矿物中。  相似文献   

19.
在赋存于含煤复理石地层中的许多矿床内,发育有细脉—浸染状黄铁矿—毒砂矿化,大部分金均与硫化物紧密共生(特别是与毒砂共生),并且这些金甚至用最大倍数的显微镜也未发现。在惰性气体或真空中加热由磁黄铁矿交代黄铁矿和毒砂地段的那种“次显微金”或“不可见金",由于分结作用(Cerperaпия)的影响可以重新呈现为在显微镜下能够看  相似文献   

20.
常见硫化物矿物晶格中的金及粒径小于1000埃的分散金均称为不可见金,它们无法用矿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测到。离子探针微量分析(次级离子质谱法)表明,12个矿床硫化物矿物颗粒中不可见金的含量为0.5至1000ppm之间。不同矿床,或一个矿床中不同矿石相间不可见金含量变化很大。最主要的载金矿物为毒砂和富砷黄铁矿。黄铁矿中金与砷含量呈正相关,表明种促进了金进入黄铁矿晶格。当两种或差别大的毒砂共生时,细粒毒砂更富含不可见金。磁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方铅矿和黝铜矿中不可见金的含量通常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