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川中红色砂泥岩岩石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川中白垩系、侏罗系的泥岩、砂岩、泥质粉砂岩的抗压强度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红层岩石作为地基时抗压强度的范围值供设计参考 ,对泥岩、砂岩的其他力学性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依据在湖北武汉古姆山志留系浅海红层中新发现的古鱼类化石,确证了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下部红层——志留系下红层在鄂东南地区广泛存在,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武汉地区原坟头组进行了重新厘定,将其一分为二,上部仍为坟头组,下部则称清水组。新厘定后的坟头组以黄绿色、灰绿色、灰黄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主,富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三叶虫和遗迹化石; 清水组下部以紫红色、红褐色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少量石英砂岩,上部以紫红色、黄绿色石英砂岩为主,夹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在清水组上部新发现的鱼类化石包括盔甲鱼类锅顶山汉阳鱼(Hanyangaspis guodingshanensis)、意外洪山鱼(Hongshanaspis inexpectatus)、后棘江夏鱼(Jiangxialepis retrospina)及软骨鱼类中华棘鱼(Sinacanthus)、新中华棘鱼(Neosinacanthus)。这些新发现的古鱼均为张家界脊椎动物群温塘鱼类化石组合中的成员,其中,后棘江夏鱼可以跟产自江西武宁地区下红层清水组中的九江江夏鱼(J. jiujiangensis)直接对比,二者同属于真盔甲鱼目曙鱼科江夏鱼属,而曙鱼科成员则可以作为志留系下红层的标志性分子。根据鱼群面貌和地层层序,武汉地区的志留系下红层可以与皖、苏地区的侯家塘组、浙西北地区的唐家坞组、赣西北地区的清水组、湘西北地区的溶溪组以及新疆塔里木地区的塔塔埃尔塔格组进行很好的对比,其时代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早期。华南板块志留系下红层的分布特征表明, 在特列奇期早期,上、下扬子海之间存在一狭长的浅海区域,这为盔甲鱼类在湖北武汉和江西武宁两地之间的扩散与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可能。  相似文献   

3.
三种红层岩石常规三轴压缩下的强度与变形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MTS815Teststar程控伺服岩石力学试验系统研究了川东地区一红层边坡中的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围压为03MPa的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建立了峰值强度、峰值强度前弹性模量以及峰值强度后的弹性模量和围压的关系。将低围压下红层的全应力-应变曲线概化成5个阶段,分别为压密段、弹性段、屈服段、应变软化段和塑性流动阶段。试验结果得出,红层弹性模量随围压的增加而提高且变化明显,砂岩和粉砂岩在此围压内为脆性破坏,泥岩为塑性破坏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南华系大塘坡组是一套优质烃源岩和潜在非常规油气储层,具有重要的地史研究和油气勘探意义,然而关于其沉积过程及高精度层序地层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作者以黔东北ZK513井岩心描述及薄片观察为主要研究手段,运用了新的细粒沉积物的分类标准,精细划分识别了以石英砂岩、含砾泥质砂岩、灰色泥岩、灰色含砾砂质泥岩、灰色泥质砂岩、黑色炭质–硅质砂质泥岩、黑色含砾炭质–硅质泥质砂岩、灰色石英砂岩、黑色锰质泥岩、黑色泥质粉砂岩、黑灰色泥质粉砂岩、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灰色粉砂质泥岩、灰白色泥岩为代表的14种岩相。并根据岩相组合特征识别了陆棚内盆地、深水陆棚、浅水陆棚3种沉积相,以及前滨、冰海浅水陆棚、陆棚内富锰盆地、陆棚内深水盆地、陆棚内盆地边缘、深水陆棚、浅水陆棚7种沉积亚相。据岩相、沉积相分析,认为陆棚内盆地相内LF9黑色锰质泥岩、LF10黑色泥质粉砂岩为烃源岩的有利相区和层段。通过对岩相、沉积相的研究,识别出5个三级层序SQ1—SQ5,以及4个三级层序界面SB1—SB4;在三级层序内部,根据岩相叠加样式并结合沉积构造定量化统计,总结出4种典型的准层序类型,根据准层序的叠加形式识别了三级层序内部若干准层序组...  相似文献   

5.
王迎春  陈剑 《现代地质》2013,27(3):738-742
红层软岩属于滑坡、崩塌灾害的易发地层,岩石的微观结构特性对其宏观力学强度有着重要影响。对四川省屏山县和云南省绥江县采集的侏罗系红层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及变角模抗剪强度实验。基于MATLAB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了红层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的微观结构参量,即孔隙率、颗粒磨圆度、颗粒定向度及欧拉数的量化值,进一步分析了上述各参量和抗剪强度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红层软岩的抗剪强度和孔隙率呈负指数关系,和颗粒磨圆度、定向度呈负相关线性关系,和欧拉数呈正相关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红层泥质胶结物在干燥条件下会因含水率变化产生开裂,裂缝进一步发展贯通最终导致红层泥岩崩解破坏。目前对红层泥岩崩解机制的研究多为定性描述,缺乏定量分析方法。因此,定量研究红层泥质胶结物开裂的产生及扩展对深化红层泥岩崩解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及非饱和土力学,建立了考虑含水率变化的红层泥质胶结物裂缝深度及间距计算公式,并对公式参数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应用CT试验数据对PFC2D数值模型进行了校准,并基于干缩开裂数值试验结果,对裂缝深度及间距计算公式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计算公式能较好地预测红层泥质胶结物的开裂深度及间距,裂缝深度随含水率减小呈先快速增加再缓慢增长的特点。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对红层泥岩崩解的量化理论分析,并为预测工程中红层泥岩的开裂程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丰都段泥质岩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水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丰都段基岩岸坡主要由J2—3泥质岩与砂岩互层组成。其中泥质岩(包括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所占比例较大。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测试结果,三峡库区丰都段泥质岩普遍具有较高的成岩胶结程度,大部分泥质岩膨胀性弱或不具有膨胀性,因而具有良好的水稳性和崩解耐久性,并且随着粗颗粒含量的增大,泥质岩的水稳性明显提高。可以认为,三峡库区丰都段目前稳定的泥质岩岸坡在水库蓄水后仍将比较稳定。相对而言,粘粒含量较高的泥岩岸坡在水位波动带受干湿交替影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长·株·潭"地区"红层"工程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南长沙、株洲、湘潭地区广泛分布着一种红色、褐红色陆相沉积的砂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泥岩,地质学上称为第三系、白垩系陆相沉积的"红层".文章通过采用物理、化学等试验研究方法,对"红层"岩石的成份、结构、力学性质、化学性质、地质结构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9.
库车盆地的早白垩世地层为一套干旱气候条件下的红层沉积,包括洪积扇砾岩、间歇性河流砂砾岩、风成细砂岩和粉砂岩、沙漠湖相紫红色泥岩等类型的沉积,组成一个较为典型的沙漠沉积体系。在库车河剖面,下白垩统红层中发育一些厚层至块状的“高能细砂岩和高能粉砂岩”,多为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它们以良好的分选性和较高的结构成熟度、较细的粒度、较低的成分成熟度和大型交错层理的发育为特征,显示出较为明显的风成沉积特点。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景泰县小营盘水下石炭统前黑山组与上覆下石炭统臭牛沟组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下伏上泥盆统沙流水群未见直接接触。其岩性可大致分为:下部为紫红色中粒长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石灰岩及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中部为灰黑色石灰岩夹灰绿色泥岩、灰黑色泥灰岩、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角砾状石灰岩;上部为黄褐色及黄绿色泥岩、泥质粉砂岩,褐棕色石英砂岩夹灰黑色石灰岩、褐黄色粉砂质灰岩、黑色页  相似文献   

11.
依据扁铲侧胀试验的结果,对桩侧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进行了估算,并估算出单桩水平承载力设计值;根据单桩水平载荷试验的成果,计算出试验桩的水平临界荷载平均值,并得到桩侧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在此基础上,对两者进行了对比分析,其单桩水平承载力非常接近,但比例系数存在差异。认为不宜将试桩的结果直接应用于工程桩的水平承载力计算,应根据工程桩的实际情况,考虑承台、桩群、土相互作用产生的群桩效应。  相似文献   

12.
肖华平  闫澍旺  孙万禾 《岩土力学》2006,27(Z1):875-880
对迈耶霍夫和汉纳公式计算成层土地基承载力的步骤细化,推导出计算承载力的一般计算模式;运用现场载荷试验结果对计算成层土地基承载力的迈耶霍夫和汉纳公式进行验证,同时对迈耶霍夫和汉纳公式进行适当的修正。计算结果表明,成层土的迈耶霍夫和汉纳计算公式计算步骤的关键在于确定破坏面的极限深度,极限深度的判断对其计算的结果有重要影响。根据大型荷载板现场试验的结果,当土层超过两层时的成层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按迈耶霍夫和汉纳理论公式进行计算,其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3.
郭连江  陈锦剑  王建华 《岩土力学》2004,25(Z2):174-177
从现有计算单桩承载力的方法出发,结合工程实践分析上海湖沼平原地区浅层硬土对预制短桩承载力的影响.上海泻湖沼泽平原地区的地基土层次分布与上海市区滨海平原有较大差别,存在较厚的浅部硬塑态粉质粘土和中密性砂质粉土层(称为浅层硬土),该层土具有压缩性低、承载力高的特点.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比较了按现行规范计算单桩承载力和实测结果的差异,分析了浅层硬土中预制短桩的极限侧摩阻力,讨论了侧摩阻力和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的关系,所得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相关场地的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杨光华  李艳华 《岩土力学》2007,28(Z1):815-818
结合一个典型的工程实例,综合分析和比较了室内岩土试验和原位试验结果对岩石地基承载力设计取值的影响。提出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按室内岩土试验的结果比按经验取值偏低,以原位试验的试验结果确定地基承载力更为科学、合理。通过原位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用原位试验的变形模量计算建筑物的沉降,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两者结果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15.
高昂  张孟喜  朱华超  姜圣卫 《岩土力学》2016,37(7):1921-1928
为探究土工格室加筋路堤在循环荷载及静载下的各种性能,利用美国GCTS公司的USTX-2000加载装置进行加载,通过改变加筋层数、格室高度,格室焊距对土工格室加筋路堤进行一系列模型试验。对各种工况下加筋路堤极限承载力、长期循环荷载及固定振次循环荷载后极限承载力的变化进行研究。试验表明,土工格室加筋能显著提高地基极限承载力并能显著减小坡顶和坡中临界破坏时的法向累积变形,在加筋间距一定的情况下,加筋层数增加和格室高度增大均可不同程度提高极限承载力并减小临界破坏时坡顶法向累积变形,格室焊距的减小也可在一定程度提高极限承载力,格室焊距对边坡法向变形影响不大;长期循环荷载下固定间距加筋层数对路堤竖向累积沉降量影响不大,而对边坡坡顶法向累积变形有一定影响,格室高度增大和格室焊距减小均可不同程度减小路堤竖向累积沉降量和坡面法向累积变形;越靠近加载点处,路堤土压力值受加筋影响越显著,加筋提高了土体刚度和密实度,使加筋路堤土压力值较无筋路堤明显增大;对于无筋路堤,改变动载幅值和振次均导致振后极限承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对于加筋路堤,当动载幅值≥30 kPa或动载振次≥1 000时,振后极限承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彭友君  岳栋  彭博  安育芳 《岩土力学》2014,35(Z2):332-337
安哥拉格埃路地层(Quelo)棕红色砂土形成年代较长,低含水率下地基承载力较高,但遇水后地基承载力降低幅度较大,地基处理方案常有争议。大量的工程实践和专项研究表明,地基土的承载力与含水率有明显的相关性,通过探井取样和原位测试,查明了地基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分析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静力触探试验(CPT)和平板载荷试验(PLT)数据,建立了适用于该地层的地基承载力与含水率的幂函数关系式以及地基承载力与锥头阻力的线性经验公式。静力触探试验结果表明,地层锥头阻力qc和侧壁摩阻力fs随深度增加而逐渐提高,土质均匀,但摩阻比Rf较小。分析认为,采用不经碾压的砂土作为地基,具有较高的风险;对于多层及9~13层建筑的地基处理,采用换填垫层法较桩基更合理。  相似文献   

17.
水下旁压试验在桥基原位测试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GA型预钻式旁压仪在水下沉积软土及砂土桥基原位测试中的成功应用。试验结果表明: 由旁压试验结果推求的地基承载力与标准贯入击数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随着标贯击数N63.5的增大, 土质较硬的地基的承载力增长的幅度小; 而土质较软的地基的承载力增长的幅度反而大。为利用标贯试验和部分旁压试验结果能够较为准确地推求地基承载力, 确定持力层位置, 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PDA对打桩过程中的桩身内拉压应力、锤击能量及初打极限承载力的监测,从而评价所选择的沉桩方法是否合理,场地地层情况与监测结果是否吻合,以及优化基桩持力层的选择,从而更好的为工程服务。  相似文献   

19.
自平衡检测法在桩基检测中有效解决了传统静载法面临的许多问题,已得到广泛地推广和运用,其中自平衡法承载力计算中转换系数γ的取值是关键性问题之一。针对我国桥梁工程地基土质普遍存在黏性土的情况,依托台州湾项目工程,对黏性土中自平衡承载力测试法中的转换系数的取值进行了原位试验研究。选取3根钻孔灌注桩,桩径为1.5 m、桩长83.5 m,在原桩上先后进行自平衡法和堆载法试验,在桩身土层交界处布设钢筋计得到相应的桩侧摩阻力,将每根桩的上段桩在同一土层处自平衡法测的极限侧摩阻力值与堆载法测的极限侧摩阻力值进行对比,得到了各层土自平衡转换系数值,在该基础上收集了相似工程2根桩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黏性土中钻孔灌注桩自平衡法与堆载法测得的上段桩极限摩阻力之比为0.7~0.8。  相似文献   

20.
砂卵石层上大直径扩底短墩竖向承载性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根据同一场地砂卵石层中一组土的深层静载荷试验、一组纯摩擦桩和两组原型扩底墩的竖向承载力静载试验,分析了埋深在6.20~6.75 m处的扩底短墩的荷载传递性状。结果表明,可用直接试验法和间接试验法确定扩底墩的竖向承载力。以卵石层为持力层的S3试验墩的极限承载力为7 250 kN,其中端阻力达6 890 kN,占95 %;以砂层为持力层的S2墩的极限承载力为2 330 kN,端阻力占85 %。当墩顶仅沉降1.46 mm左右时,S3、S2墩侧摩阻力已充分发挥;在端阻力充分发挥时,S3、S2墩顶沉降则分别达92.64 mm和21.07 mm。直径相同时,扩底桩的竖向承载力远大于纯摩擦桩和直身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