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地下水》2016,(1)
前人对沾化凹陷断裂做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断裂发育特征、形成机制、断裂活动性、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等。认为沾化凹陷断裂十分发育,可划分为4级。凹陷内断层的走向主要有北西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层平面形态主要有弧形或锯齿形、"S"形、直线形等,剖面形态主要有犁式和平面式,组合形态可分为"Y"形、帚形、鹿角形、阶梯状、羽状以及复合"X"形、马尾状、斜列式等。断裂活动强度具有在沙三段沉积期前"西强东弱"、沙三段沉积期后"东强西弱"的特点,并且断层停止活动的时间由西至东逐渐变晚。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控制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控制圈闭的形成与分布、控制油气的运移与聚集。对断裂与构造高低关系研究程度较弱,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断层是油气纵向输导的主要通道,其发育特征与断圈的油气成藏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析恩平凹陷断层特征,将该区断层划分为2个断层系统4类不同活动期次的断层,并系统研究了断层的构造样式、活动性和封闭性对本区新近系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恩平凹陷新近系发育7种构造样式,控制着新近系各二级构造带圈闭发育类型,翘倾半背斜和背斜是该区最有利的成藏类型;长期型断层和晚期型断层是本区主要的控运断层,在油气运聚与成藏中断层具有通道和封堵的双重作用,其封堵性制约了油气烃柱高度,而活动性主导了新近系油气富集程度,且断层生长指数为1.09是该区控运期断层纵向输导成藏的临界值,随着控运断层活动性增大,断层纵向输导能力增强,新近系圈闭成藏的概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张鑫  骆宗强  曹自强  柯岭  侯波 《世界地质》2015,34(2):460-467
为研究Great South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分析了该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该盆地划分为前裂谷期、裂谷期、漂移期与新的板块边界形成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该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主力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受当时盆地构造位置与控凹断层的控制,主要分布于早期断陷湖盆的控凹断层下降盘,而断陷湖盆白垩系发育的储层是盆地最主要的储层。同时,构造演化也控制了与断垒、古基底凸起相关的圈闭发育及油气的运聚成藏,圈闭多具有继承性,可分为西部斜坡、中央凹陷与东部凸起三个构造带。垂向上,油气主要在断层比较发育的白垩系地层聚集成藏。平面上,油气以近源成藏为主,中央凹陷圈闭带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4.
沾化凹陷沙四段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沾化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是济阳坳陷内重要的油气产层,但其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从实测静温数据出发,分析了沾化凹陷现今温度场的分布特征;利用实测与计算的地层流体压力数据,对沾化凹陷沙四段现今压力场的纵、横向分布特征进行了剖析,阐述了沙四段油气分布与纵向压力场的耦合关系,指出岩性与异常压力的双重封堵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应用盆地模拟技术,对沾化凹陷典型井古温压场的形成与演化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古温压场演化过程与沾化凹陷整体的构造升降有关,古地温场决定烃源岩的热演化,古压力场决定烃源岩的生排烃与油气的运移聚集.以沾化凹陷构造的形成与演化为主线,恢复了沙四段油气的成藏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5.
复杂断块区较其他地区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大,尤其在滚动开发阶段,有效评价成藏潜力、筛选下步开发目标是开发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目前,南堡凹陷4-2区处于滚动开发阶段初期,面临储量和产量不足的困境。为了发现油气藏,打开滚动开发局面,以南堡4-2区新近系河流相为例,通过分析油气藏分布特征,深层次剖析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总结了油气成藏模式,明确了有利成藏条件。研究表明:(1)纵向上,油气藏分布层系广、分布零散,横向上,油气藏形状不规则;内部油气层呈"簇状"发育,油气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井间连续性差;(2)工区发育构造、构造-岩性和岩性3类油气藏,油气成藏主要受到断层封闭性和河道边界的控制,油气成藏存在"拦河坝"成藏和"上倾孤立砂体"成藏2种成藏模式;(3)泥岩背景中的薄层砂体集中段、有利断层封闭段、被断层截断河道的高部位是油气成藏的3个有利地质条件。该研究成果为南堡4-2区下步滚动潜力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并对其他同类型复杂断块区的滚动潜力评价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柴北缘油气成藏特征及油气分布受构造控制明显,但由于构造体系复杂,因此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主要勘探方向不明。研究表明,由于柴北缘缺乏主要滑脱层,在晚新生代强烈挤压与走滑调整的控制下主要发育基底卷入式构造,形成上、下构造层变形相对一致的“破碎型”构造体系。柴北缘油气成藏条件、晚新生代两期成藏及其与构造形成时间的匹配关系决定了古近纪继承性古构造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部位,而喜山晚期构造调整使得油气分布复杂化,古构造发育、晚期改造强度与烃源岩演化、充注成藏的匹配关系决定了古近纪继承性古构造向凹陷延伸的侧翼部位是柴北缘油气勘探的有利部位,应坚持“破碎型”构造体系中相对稳定区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沾化凹陷东部主要断裂发育演化的特征和主要地震测线的平衡剖面、伸展率分析,对该地区潜山发育过程及其与盆地演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就潜山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沾化凹陷东部潜山发育可以划分为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潜山发育前期,晚侏罗世—白垩纪的潜山发育期,古近纪的潜山改造、定型期和新近纪—第四纪的潜山成藏期,断裂活动是本区潜山形成演化的主控因素。沾化凹陷东部潜山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该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叠合关系,中生代凸起和古近纪凹陷的叠合部位是最有利的潜山油气成藏区,中生代凸起和古近纪凸起的叠合部位不利于潜山成藏,往往形成潜山披覆背斜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沾化凹陷东部主要断裂发育演化的特征和主要地震测线的平衡剖面、伸展率分析,对该地区潜山发育过程及其与盆地演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就潜山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沾化凹陷东部潜山发育可以划分为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潜山发育前期,晚侏罗世-白垩纪的潜山发育期,古近纪的潜山改造、定型期和新近纪-第四纪的潜山成藏期,断裂活动是本区潜山形成演化的主控因素.沾化凹陷东部潜山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该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叠合关系,中生代凸起和古近纪凹陷的叠合部位是最有利的潜山油气成藏区,中生代凸起和古近纪凸起的叠合部位不利于潜山成藏,往往形成潜山披覆背斜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沾化凹陷东部主要断裂发育演化的特征和主要地震测线的平衡剖面、伸展率分析,对该地区潜山发育过程及其与盆地演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就潜山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沾化凹陷东部潜山发育可以划分为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潜山发育前期,晚侏罗世-白垩纪的潜山发育期,古近纪的潜山改造、定型期和新近纪-第四纪的潜山成藏期,断裂活动是本区潜山形成演化的主控因素.沾化凹陷东部潜山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该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叠合关系,中生代凸起和古近纪凹陷的叠合部位是最有利的潜山油气成藏区,中生代凸起和古近纪凸起的叠合部位不利于潜山成藏,往往形成潜山披覆背斜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塔中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塔中地区油气成藏复杂, 影响因素较多。通过对已钻井油气藏的分析, 认为该区影响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有①烃源岩; ②运移通道(断层控制油气纵横向分布、运载层对油气的横向运移作用、不整合面对油气的横向运移控制); ③构造类型(圈闭类型、构造样式、成油期古隆起); ④构造演化; ⑤储层物性及展布; ⑥储盖组合; ⑦火成岩对油气藏的影响。成藏规律为①圈闭和油源断层是东河组成藏的必要条件; ②构造与储层控油、多期成藏、后期充注是志留系成藏的基本特征; ③储层发育程度是奥陶系成藏的关键; ④油气多期充注造成多层系含油、南北分异的成藏特点。该区油气成藏条件好, 勘探程度较高。尤其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以类型多、含油气井段长, 其形态受不规则孔、缝、洞储层的控制, 非均质性极强, 储层发育程度是奥陶系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1.
川西坳陷东坡沙溪庙组气藏成藏演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坳陷东坡气藏主力产层为沙溪庙组,其圈闭类型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多为致密砂岩储层,但断层发育,有效改善了储层物性,断砂匹配样式与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过程有重要影响。基于前人已有的认识,通过沙溪庙组气藏成藏动力演化、气水分布特征及生烃期次分析,结合构造演化、成藏幕次等研究,认为沙溪庙组天然气成藏受构造古隆起、断砂配置、储层物性、构造演化影响,形成了“构造控向、断砂控运、储层控藏、演化控调”的成藏演化模式,同中存异,高庙子地区古构造的控制作用更为明显,而中江地区岩性控制作用占主导。沙溪庙组气藏间歇性充注具“燕山期三幕成藏,喜山期调整改造”的成藏特征,多期构造演化和较强的储层非均质性影响了含气饱和度,导致沙溪庙组气藏分布、气藏产能差异大。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认识东非马达加斯加Morondava盆地Tsimiroro稠油油田成藏特征和分布规律,基于油气成藏理论,对Tsimiroro稠油油田成藏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建立了其稠油成藏模式,明确了成藏主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Tsimiroro稠油油田成藏具有生储盖条件优越、"双凹"供烃、断裂输导、近源运聚及凸起带富集的特征。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来自东、西部2个凹陷带的原油沿油源断裂近距离运移至中央凸起带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由于断裂发育及埋藏浅,原油遭受了严重生物降解而稠变。生烃凹陷的分布格局、中央凸起带构造抬升及由此发育的油源断裂和构造圈闭则直接控制了油藏的空间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查干凹陷火山岩油藏成藏模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火山岩油藏是查干凹陷进行油气勘探的现实目标。建立火山岩油藏成藏模式,对预测火山岩油气藏的分布和目标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查干凹陷火山岩油藏的主力烃源岩为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二段;储集空间是原生孔隙和原生裂缝,局部为由于后期溶蚀作用产生的溶蚀孔隙和构造作用形成的构造裂缝;苏红图二段的棕红色泥岩是主力盖层。根据查干凹陷火山岩油气成藏条件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总结出查干凹陷火山岩油藏具有2种成藏模式,即岩性成藏模式和构造-岩性成藏模式,其中构造-岩性成藏模式是主要的成藏类型。  相似文献   

14.
郑登艳  王震亮  王联国  黄昊 《现代地质》2021,35(4):1114-1123
彭阳地区低幅度构造广泛发育,但由于远离烃源区,油气经历了远距离垂向和侧向运移,导致其对油水分异和与成藏富集的关系不明确。以彭阳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研究为基础,深入研究了延9层低幅度构造发育特征,结合大量钻井及试采资料,研究了彭阳地区低幅度构造与油气成藏和富集的关系。结果表明,彭阳地区低幅度构造广泛发育,以鼻隆构造为主,构造幅度在18 m以上、闭合面积大于2.8 km2的低幅度构造能够形成有效的油水分异和油气滞留效应,可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良好的圈闭作用。研究区成藏受古地貌控制,有古地貌坡嘴成藏和河道源头坡度成藏两种古地貌成藏类型,位于古地貌优势成藏区域的低幅度构造易于大面积成藏。彭阳地区低幅度构造可分为10个构造组合单元,其成藏控制因素因所处研究区位置不同而出现差异。东北部(1)—(5)构造组合近生烃中心且位于侏罗系古地貌优势成藏区域,油气主要受构造控制,油气规模随构造幅度和闭合面积的增大而增大;西南部(6)—(10)构造组合单元不在古地貌优势成藏区域,低幅度构造是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而非主控因素,低幅度构造的规模和含油气性也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地震、钻井等资料对迈陈凹陷东部断裂系统的发育演化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 同时探讨了断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迈陈凹陷不同区域断裂的组合和活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发育6种构造样式:多米诺式、阶梯式、复式“Y”形(塌陷构造)、铲式扇、牵引式、叠加式; 4种断裂活动类型:持续活动型、早期活动型、中期活动型、晚期活动型。迈陈凹陷断裂系统是在先存构造条件下, 两期不同方向的裂陷作用(E1ch—E2l时期为北西—南东方向伸展, E3w时期为南北向伸展)叠加形成, 不同区域构造样式和断裂活动的差异主要是由先存构造分布和活动的差异性造成。断裂系统一方面控制了迈陈凹陷主力烃源岩的沉积厚度与分布范围, 另一方面对油气运移有控制作用, 进而控制了油气成藏模式, 造成了迈陈凹陷油气的差异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复式油气成藏系统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中红  查明 《地质科学》2006,41(3):455-464
准噶尔盆地陆梁油田的发现表明盆地腹部具有复式油气成藏系统特征,形成多源、多藏和多期次的混源现象。该区可划分为玛湖凹陷—环玛湖东斜坡油气成藏子系统、盆1井西凹陷—石南油田油气成藏子系统及盆1井西凹陷—陆梁油田油气成藏子系统。前者中,烃源灶为玛湖凹陷的风城组,成藏时期分别为晚三叠世及中侏罗世末期,成藏通道为不整合面及扇状砂体,主要形成扇体和古潜山油气藏。盆1井西凹陷—石南油田油气成藏子系统中,烃源灶主要为盆1井西凹陷的风城组,成藏时期分别为早白垩世及古近纪末期,成藏通道主要为断层及不整合面,具有阶梯状成藏特征。盆1井西凹陷—陆梁油田油气成藏子系统中,烃源灶主要为盆1井西凹陷的乌尔禾组,成藏时期分别为中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及古近纪末期,成藏通道主要为断层、不整合面及连通砂体,具有环状成藏特征。各子系统形成的原油特征也有着较大差异。各成藏子系统的分布基本受盆地的构造形态及烃源灶控制,即:玛湖凹陷—环玛湖东斜坡油气成藏子系统相对比较独立,盆1井西凹陷—陆梁油田油气成藏子系统是盆1井西凹陷—石南油田油气成藏子系统的延续与发展。断层和不整合面构成的空间输导网络为各子系统的成藏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盆地埕北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分析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渤海湾盆地埕北凹陷的勘探前景和油气成藏规律,基于埕北凹陷古近系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实践,探讨了三个问题:埕北凹陷沉积演化史和沉积体系类型;沉积相分类和特征;油藏类型与成藏模式。通过对勘探地质资料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果:埕北凹陷古近系经历了湖盆断陷早期、断陷扩张深陷期、断陷盆地萎缩期、湖盆断陷晚期四个阶段;埕北凹陷古近系发育了近岸水下扇沉积相、滩坝沉积相、扇三角洲沉积相、浊积扇沉积相、三角洲沉积相等五类主要的沉积相;古近系可分为陡坡带成藏体系和缓坡带成藏体系,油藏类型主要包括上倾尖灭油气藏、断块油气藏以及超覆不整合油气藏。以上结论表明埕北凹陷油气成藏明显受到沉积特征控制,油气易在上倾尖灭砂岩和不整合处成藏。  相似文献   

18.
东营凹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盆地结构的时空演化过程对油气的生成、运聚及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在大量地震及岩性资料基础上,分析了控盆断裂体系特征,讨论了东营凹陷新生代各构造阶段盆地结构的演化特征,并就东营凹陷不同结构单元的构造特征、油气成藏条件以及油气分布规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受断裂体系发育与演化的控制,东营凹陷新生代以来的盆地结构发生了由“北东断西南超”至“北(西)断南(东)超”的转变;不同盆地结构单元的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分布规律存在差异:陡坡带的油气富集与滚动背斜、断鼻构造及砂砾岩体的发育有关,缓坡带油气分布主要受控于大型鼻状构造背景,洼陷带的油气富集与浊积岩砂体有关,中央隆起带的长轴伸展方向是有利的油气成藏区.  相似文献   

19.
Muglad盆地是中非剪切带南侧的一个中?新生代陆内裂谷盆地,Fula凹陷是其北部的一个富油气凹陷。对于该地区断裂控烃作用研究,前人主要集中在断裂控制圈闭形成、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及为油气运移聚集提供通道等3方面,而对其他控制作用研究不足。故本文基于地震、地质及地化资料,对Fula凹陷断裂形成演化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Fula凹陷断裂第一、二期裂陷期活动性较强,控制“继承型”凹陷的形成;2)第一、二裂陷期断裂活动性较强,使Fula凹陷主要发育Abu Gabra组烃源岩与中部成藏组合;3)中央断裂带与西部陡坡带内断裂控制构造及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Abu Gabra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通过中央断裂带的主干断裂及断层①向上部圈闭中运移成藏。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盆地垦利断裂带构造与油气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在分析垦利断裂带断裂构造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断裂构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垦利断裂带油气沿断层运聚主要有2种模式:①沿断层垂向运移和聚集;②横穿断层的运移和聚集。油气大规模地横穿断层的运移和聚集主要发生在垦利和垦东6断层的深部和浅部层段。根据在垦利断裂带已发现的油田(藏)总结出4种成藏模式,即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藏和沿断层成藏,认为该地区的油气分布受构造因素控制,并对该地区隐蔽圈闭(油气藏)的勘探前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