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地下水》2016,(6)
覆岩破坏高度观测是合理确定安全煤柱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所谓覆岩破坏高度即指煤层开采后所形成的垮落带和导水裂隙带高度,它的发育情况直接决定着水体下采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对1021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的现场观测,可以了解五沟煤矿松散层底部存在粘土条件下的覆岩破坏规律,从而确定防水安全煤岩柱预留高度,其成果对于正确指导矿井安全开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多煤层开采条件下煤层覆岩破坏具有独特的特征,影响矿井生产布置。以陕北某矿为例,以该矿地质采矿条件为基础,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建立模拟模型,开展了双煤层开采对覆岩的破坏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留设不同宽度的煤柱,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和数值模拟2种方法得到的煤层覆岩垮落带高度、裂隙带高度都基本一致;在双煤层开采时,留设的煤柱宽度越大,两个煤层的叠置区域就越小,煤层开采对覆岩的破坏程度就越小。在工作面布置时,建议增大两个煤层的开采距离,并尽量增加煤柱宽度,以减缓覆岩移动破坏范围和破坏程度。研究成果为类似双煤层开采工作面的设计及覆岩破坏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开采覆岩破坏工程地质预测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煤层开采造成的覆岩破坏范围和高度是水体下采煤留设防水煤岩柱和老采空区基岩稳定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为理论依据,对覆岩破坏机理和判据等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覆岩工程地质类型及其组合、岩体结构特征、地层倾角、地质构造、地应力、地下水及开采条件对覆岩破坏高度及发育规律的影响。文中提出了覆岩破坏预测的工程地质学方法,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4.
采动覆岩变形破坏对开采巷道的安全构成威胁,同时易造成地面塌陷,对地面构筑物的安全和地质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对煤层采动覆岩变形进行监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针对煤层采动覆岩变形破坏的一般规律,利用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开展了采动覆岩变形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采用将感测光缆竖直植入物理模型内部的布设方法,获得了煤层采动过程中覆岩变形分布式监测结果。将光纤测试结果与常规近景摄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基本吻合;同时,揭示了采动覆岩变形破坏规律和覆岩离层的演化过程。利用经验公式计算得出"导高"均值约为30.6cm,这与光纤监测数据分析估算得到的30cm基本一致。试验结果表明:将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引入采动覆岩破坏模型试验是可行且准确的,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所谓覆岩破坏规律,就是关于煤矿大面积采空区引起的煤层顶板岩层破坏的规律,主要包括覆岩破坏的特征、破坏范围的分布形态、最大高度及其影响因素等。在煤田勘探过程中,如何评价煤层上部对开采有威胁的含水层和地面水体(河流、湖泊)对煤矿开采的影响,以及如何结合煤矿开采的需要合理地进行地质勘探,是近年来煤田地质勘探中出现的新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煤层覆岩破坏的基本规  相似文献   

6.
潘一矿13-1煤层防水煤柱重新留设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矿井构造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覆岩结构类型、基岩风化带特征等分析,对13—1煤层原80m防水煤柱进行了重新留设,并给出了不同情况下防水煤柱的计算公式,对进一步回收煤炭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大同矿区同忻煤矿为例,利用关键层理论、物理探测技术和数值模拟,分析双系煤层开采形成的覆岩运动与破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石炭二叠系煤层工作面推进至193 m时,覆岩裂隙带发育高度达到最大为174.7 m;(2)物理探测得到3-5^#煤层开采引起的覆岩垮裂带高度约为180 m,综合理论计算与现场实测,确定覆岩裂隙带发育高度与采厚之比为11.7-12.0;(3)侏罗系煤层开采引起的底板破坏及双系间覆岩软弱夹层的缺失为双系煤层采空区联通进一步提供了条件;(4)侏罗系煤层的开采影响石炭二叠系煤层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分布规律,当石炭系煤层工作面位于侏罗系煤层遗留煤柱下方时,超前支撑压力较无采空区时增大12.4%;(5)研究成果揭示了双系开采相互影响关系,为采取安全开采措施、减弱双系开采相互影响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潘—矿13—1煤层防水煤柱重新留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矿井构造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覆岩结构类型,基岩风化带特征等分析,对13-1煤层原80m防水煤进行了重新留设,并给了不同情况下防水煤柱的计算公式,对进一步回收煤炭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煤层回采后覆岩破坏特征与煤层开采方法及覆岩性质相关,覆岩破坏特征主要指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及其形态,是顶板水害防治的关键技术参数。在分析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数值模拟与经验公式3种方法综合确定了敏东一矿软弱覆岩综放开采条件下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结果表明:综放开采厚度为7.7 m时,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为80 m。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北方大雁、扎赉诺尔、伊敏河等矿区的研究空白。通过对南一采区东西翼水文地质条件的对比分析,发现西翼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提出以加强煤层顶板探放水与控制煤层开采厚度为主的防治水技术方法,并计算出工作面不同范围内的煤层开采厚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深部煤炭资源的枯竭,浅部煤层上巨厚松散层水体成为淮南矿区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预留煤柱的安全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口孜东井田为例,通过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口孜东矿近年来井上、下补充探查、矿井水动态长期观测、井下采掘工程揭露的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法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以矿区经典块段的钻孔柱状图为依据,建立基于FLAC3D的力学模型,按步长模拟工作面回采,通过观察分析位移云图、最大主应力图、塑性破坏图来认识开采覆岩破坏规律并分析导水裂隙带高度约为56.6 m,导水裂隙带无法发育至含水层高度;(2)根据口孜东矿的水文地质资料,建立基于GMS(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的水文地质模型,采动引起的覆岩弯曲变形导致了其垂向渗透系数和水力梯度发生变化,将FLAC3D中采动对模型产生的应力影响作为依据,将应力大小转化为弯曲带的垂向渗透系数作为变量在GMS模型中体现出来,校核模型准确性并观察开采前后的渗流场变化,发现渗流场产生的变化非常微小,也保证了留设煤柱的安全性;(3)分析涌水溃砂的控制因素,结合矿区抽水试验数据,利用计算机建立迭代计算程序,计算四含与红层的临界水力梯度分别为Jcr四含=1.66、Jcr红层=1.62,得出各个点位的临界水头高度取值范围在10~25 m之间,远低于实际水头值,从抗渗透性破坏方面评价了煤柱的安全性。目前在含水层下开采煤层时防水煤柱的留设依据主要是采高、煤层倾角、顶板岩性及其力学性质等因素,而未考虑含水层的水理性质及其在渗流场发生变化后的改变,亦未考虑基岩风化层的上述性质,本文通过对巨厚松散层下开采的覆岩破坏规律、含水层渗流场变化及抗渗透性破坏的联合研究,为评价煤柱的安全性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漳河水库下煤炭资源开采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体下的安全开采对于确保煤矿安全生产以及保护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漳河水库库区下煤炭资源开采为例,通过对地质采矿条件、采场覆岩性质、覆岩破坏高度预计和开采条件进行分析,对库下采煤的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和论证。结果表明:覆岩岩性和开采条件均有利于水库下开采,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程度较低,导水裂缝带波及不到水库库底,因此,可以在水库下进行安全开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以确保水库下安全采煤。  相似文献   

12.
Strip mining was the major method to control surface subsidence when mining under buildings in China; however, its coal recovery ratio was only 30 to 50%, resulting in a large amount of coal resource waste due to the retained strip coal pillars. As such, it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recover the retained pillars while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the buildings at surface. In order to address this issue, excavating strip coal pillars using caving zone backfill technology wa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The process of this technology was to grouting backfill the original strip caving zones using high-water content material at first, creating a combined backfill body of caved gangue and high-water content material, the backfill body acted as the temporary support. Then the retained pillars were excavated and the newly produced caving zones were backfilled with one interval, which effectively prevented th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of the strata. The backfilling system and technology were designed and trailed to excavate the retained pillars at mining area 911 in Bucun colliery. It was found that the backfilling rate reached 96.8 to 98.7% in the original caving zones, the backfilling body in caving zones was highly compacted, and the maximum surface subsidence was only increased to 67 mm with no growth in the failure depth of floor. The retained coal pillars in three of the mining areas were safely excavated and the safety of buildings on the ground was preserved.  相似文献   

13.
采动对红层水涌入矿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际观测资料,论述采动作用下红层水力特征变化及对矿井充水的影响。红层在采动作用下,纵向上迅速形成发育较高的采动裂隙,构成红层水迅速下泄的通道,随后在上覆岩层重力作用下裂隙又被压实,从而阻碍了红层水下泄;横向上红层受采动影响的范围较小。  相似文献   

14.
鲁西南地区红层软岩水岩作用特征与工程应用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36  
鲁西南各断块盆地中广泛分布有侏罗、第三系的紫红色、杂色砂砾岩,岩石呈固结半固结状态,遇水后发生渗透、膨胀、崩解和软化等失稳现象,对煤矿建井及煤矿开采带来重大威胁。本文采用X衍射仪、扫描电镜、压汞仪及液压伺服机等手段进行了红层软岩的物质组成、微孔结构及渗透性的试验研究,探讨了红层软岩的渗透机理及遇水失稳机理,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工程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15.
多煤层开采覆岩破断过程的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首先分析了研究区煤矿山西组煤层剖面和水文地质特征,针对多煤层联合开采的特点和覆岩的工程地质特征,采用工程地质力学模型实验、数值模拟计算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分析了多煤层开采的采动影响及岩层动态断裂机理,得出了有关岩层移动参数和多层煤同采时应力分布状态,计算得到了多煤层开采垮落带与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分别为32m和81.5m,导水裂隙带高度影响范围已经达到风化带,未形成切冒,局部穿透粘土层。  相似文献   

16.
浅埋煤层覆岩切落裂缝破坏及控制方法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陕北神东矿区厚风积沙松散层、薄基岩条件下浅埋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呈非连续切落式裂缝破坏。大量研究表明,这种裂缝损害受覆岩中关键层的控制。因此,研究浅埋煤层关键层的破断规律和失稳条件是解决这种条件下采动损害控制的关键技术。以神东矿区大柳塔1203综采工作面为例,应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覆岩中关键结构层稳定条件与采动损害之间的关系,为神东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确定合理、经济的保水控制开采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仲学 《甘肃地质》2009,18(4):45-49
甘肃省灵台县邵寨南井田为黄陇侏罗纪煤田彬长矿区的南西延伸部分。井田内延安组为一套河沼型沉积的陆相含煤岩系。以大量钻孔资料为基础,对井田内煤系沉积、井田构造、煤系及主可采煤层与构造的关系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井田内煤系沉积规律,对以后矿井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采深倾斜薄煤层底板采动破坏形态的连续探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多回路钻孔注(放)水连续探测系统,结合断裂力学分析,研究了大采深倾斜薄煤层底板采动破坏特征与形态,结果表明底板破坏形态为一匙形,与厚煤层开采所形成的破坏形态相比其破坏特征的差异在于,底板采动裂隙主要是原生节理裂隙的扩展,而工作面推过压实后,绝大部分裂隙又趋于闭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