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水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情报研究方法,将资料调研与数据分析相结合,从定性和定量2个角度对国际水资源的概况、分布、利用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揭示水资源领域的热点问题.其中,定性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环境计划、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计划、水环境联盟等国际重要组织或相关机构的研究年报、专题研究报告等.定量分析的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ISI Proceeding和DII数据库,采用Thomson Data Analyzer、战略情报分析平台和Aureka专利分析平台,从文献和专利2个角度揭示水资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分析表明,全球可用的水资源量有限且分布不均,绝大部分水资源用于农业.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质、气候变化、地理信息系统和灌溉是全世界关注程度最高的5个研究方向;在水处理技术领域,水处理膜技术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大气科学优先资助领域的计量学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对国内大气科学相关机构进行广泛调研获取的数据,以及近期国内、国际有关大气科学期刊论文数据,通过计量学方法,按照国内基础、国内热点、国际热点和国内需求四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大气科学优先资助领域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不同政策偏好设置权重对大气科学各领域进行了排序。分析表明,不论是偏重于基础研究还是偏重于应用研究,优先资助人工影响天气和大气物理领域可能会获得更大的回报;若重视科学热点、科技前沿,优先资助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和天气动力学理论与天气预报领域可能会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若重视发展需求与科技前沿相结合,优先资助大气化学和综合探测系统领域投入资金可能会发挥更大的效益。研究结果可以为更好地了解我国大气科学发展现状,制定大气科学中长期发展战略,制定大气科学“十一五”优先资助领域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围绕中国在全球变化及应对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能力提升和维护国家利益两大重大实践需求,本研究将以全球变化背景下大气-陆面-水文过程演变为主线,融合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及水资源学、系统工程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技术,采用高密度原型观测、多尺度机理实验、数值模拟与仿真、地理信息技术等多方法相结合的途径,发挥云平台的存储、计算和管理等功能与优势,按照“机理识别-规律揭示-形势诊断”的总体思路开展陆地水循环演变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研究,将发布过去60年全球陆地广义水资源及水循环通量与干旱事件、1级至4级河流径流性水资源与洪涝事件的成果数据;将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国际气候治理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直接支撑,潜在的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全球矿产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其形成机制,已成为地球科学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领域。本文在对全球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不均匀性分布特点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阐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控制成矿作用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主要因素,如地壳组成与演化的差异、地壳/地幔化学组成的不均一性、成矿构造环境的差异、重大地质构造事件的影响、构造转换或转折和叠加、矿床形成与保存能力等。研究认为,深刻理解全球矿产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特征及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应加强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①大陆成矿作用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机制;②从全球构造角度,揭示成矿作用的时空分布规律;③强调深部成矿过程,以阐明成矿作用不均匀性原因;④加强成矿系统、成矿系列研究;⑤加强矿产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的形成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青藏高原的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引起包括冰冻圈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对高原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地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目前出现三个新的科学动向:关注关键地区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关注以现代地表过程为核心的监测研究;关注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本项目的研究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的发展、国际科学前沿的贡献以及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项目的研究将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构造事件和环境事件;重建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并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阐明青藏高原冰冻圈、湖泊和主要生态系统与土地覆被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特征;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点和高原热力与动力过程对不同气候系统变化的影响。本项目将在高原南北典型区域利用地貌学与沉积学手段,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的形成过程;利用湖芯、冰芯、树木年轮等手段,研究青藏高原过去环境变化的特征事件、区域分异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利用冰川、冻土、积雪的时空变化,结合对高原特殊大气边界层的观测,研究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与能量水分循环过程;从冰川、湖泊、大气的监测入手,结合模式方法,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机制;利用生态系统碳的源—汇变化,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综合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水资源变化所产生的区域效应和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资源问题得到日益增加的关注,其研究从水资源短缺、供需平衡等内容转向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研究。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水资源研究,从系统循环的角度分析资源的流动性和持续性,能够揭示水资源-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中各要素的内在数量关系,提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价值观和方法论。首先,从模型拓展和实际应用两条主线梳理了国内外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水资源相关研究。在模型方面,概括了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和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发展和适用性,对比分析了不同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优缺点。在应用方面,分别从不同时空尺度、驱动力因素等方面对虚拟水、水足迹和水资源优化配置三个热点内容进行了整理,并指出: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水资源研究基本建立在价值型模型的基础上;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已成为分析区域间经济结构、资源流动等环境问题的重要工具。其次,讨论了投入产出模型在冰冻圈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提出基于服务角度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最后,展望了投入产出理论在水资源研究中的应用,以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额外的信息以便更好的管理水资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石漠化是目前岩溶学领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和研究热点。我国近年来不但系统调查研究了西南岩溶石漠化的分布现状和趋势,分析了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对石漠化环境质量从生态、水资源、土壤、土地生产力和灾害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评价,还探索了不同环境下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和方法。今后一段时期内石漠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深化石漠化的形成过程研究,揭示石漠化与水土资源的相关性,探索石漠化区生态恢复技术及水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途径,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8.
夏露 《地质论评》2024,(2):669-678
地下水属于基础性、战略性水资源,其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关系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同健康发展。因此,地下水一直是自然科学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之一。笔者统计分析了1986~2022年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地下水科学领域的资助情况,从受资助项目的学部学科分布、项目类型和主要研究方向入手,总结了地下水科学研究现状,揭示了目前存在的短板和瓶颈问题,并分析了地下水科学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水科学领域资助项目的数量和类型均呈快速增长态势;(2)地下水科学领域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越来越频繁、紧密,涉及多个学部和学科,申报与资助均呈现“多点开花”态势;(3)地下水科学作为地球科学的分支学科,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许多重大科学问题亟待解决,需进一步提高重大项目支持力度;(4)地下水科学研究具备与更多相关领域交叉渗透的潜力,如海洋学、化学、气象学和大气科学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可为地下水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提供培育平台。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问题成为影响地区稳定及国家关系的突出问题,提升水资源治理水平事关未来资源可持续发展。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SCIE论文,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水治理研究国际发展态势。分析结果表明:国际上水治理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2007年之后发文量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相关研究多为跨学科研究,但是学科方向主要集中在水资源及环境科学领域。从主要国家研究力量分布看,美国占绝对优势,但是平均影响力偏低;中国的水治理研究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0位,论文的篇均被引仅次于德国,排名第二。国际上对水治理的研究主要关注水资源获取、使用及水质评估;气候变化相关的水脆弱性、适应性及对水需求;决策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及水权;地下水治理、流域治理和综合水资源治理;全球水治理及城市水危机等方向。  相似文献   

10.
《矿床地质》是中国报道矿产资源最新研究成果的代表性刊物,同时也是汇集矿床学领域重要研究进展及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对其载文热点追踪及期刊量化评价有助于梳理国内矿床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探究未来发展趋势,并为学科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文章基于文献计量学研究、借助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手段,分析了1982~2022年《矿床地质》刊载论文的内容与信息,揭示矿床学40年的研究热点及主题演化情况,并通过与国际同领域知名期刊的对比,系统性地总结和讨论其展现的研究领域的进展和发展趋势。该刊主要聚焦于地球科学领域,热点关键词主要包括:流体包裹体、成矿作用、矿床成因、成矿流体和地质特征等。历年刊文可归纳为5个研究主题,包括区域成矿规律、成矿背景与构造环境、成矿流体和矿化特征、成岩成矿年龄和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以及元素富集成矿。热门地区主要是内蒙古、新疆和西藏等中西部省区。未来矿床学研究将会更加注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宏观和微观应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对矿床成因机制和成矿规律的揭示,以及矿产勘查的综合指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Lithostratigraphy, physicochemical stratigraphy, biostratigraphy,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77–70 Ma old series bracketing the Campanian–Maastrichtian boundary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70 experts. For the first time, direct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cro- and microfossils have been established, as well as direct and indirect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emo-physical and biostratigraphical tools. A combination of criteria for selecting the boundary level, duration estimates, uncertainties on durations and on the location of biohorizons have been considered; new chronostratigraphic units are proposed. The geological site at Tercis is accepted by the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as the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for the stratigraphy of the studied interval. To cite this article: G.S. Odin, C. R. Geoscience 334 (2002) 409–414.  相似文献   

12.
13.
14.
正1 Introduction Geological studies established on several sections in Lanping-Simao basin have shown that the salt-bearing strata of Mengyejing formation(Yunlong Fm.in Lanping basin)are constituted by an alternation of salt layers and interbedded facies.The latter consists mainly of mudstones,and mudstone-rich conglomerate.The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salt-bearing beds and  相似文献   

15.
正On 22nd April 2014,with the approach of the 45th World Earth Day,China’s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issued the status of China’s mineral resources in 2013.The first task of the prospecting breakthrough strategy action implemented in the last five years has been completed,and China’s security capacity for mineral resources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In the  相似文献   

16.
正There are more than 700 salt lakes with area of more than 1km2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of China.In recent years,an oilfield brine was also found in the Nanyishan Section of Qaidam Basin in the Qinghai-Tibet  相似文献   

17.
正1 Introduction Physical and numerical models are constr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and mechanism of salt migration driven by tectonic processes.In recent years,we have designed and ran series of models to simulate salt  相似文献   

18.
正The study of Cretaceous-Palaeogene salt-bearing strata of the Khorat Basin Laos and the Lanping-Simao Basin in Yunnan,China has an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in explaining the basin evolution and the genesis of potash  相似文献   

19.
正Potash is one of the long-term scare deposits in China,and potash prospecting has long been listed as a key brainstorm project for our nation and geological prospecting units.There have been considerable studies in search for potash deposits in the Kuqa depression of the Tarim basin(Jackson et al.,1991;Gemmer et al.,2004;Vendeville,2005;Vendeville and Jackson,1992a,1992b),  相似文献   

20.
正1 Introduction Qaidam Basin in Qinghai,including 43 salt lakes with multiple dominant mineral such as potassium,magnesium,lithium etc.,is the most intensive distribution of Sal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