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四川地质学报》2022,(Z2):94-98
2013年7月10日,汶川县境内都汶高速两侧暴发多处泥石流灾害,磨子沟为其中一条泥石流沟。磨子沟泥石流冲出固体物质高达41.75×104m3,淹没了沟口G213草坡4号桥及道路,以及沟口克约村4组殷家坝安置点房屋42户,造成260余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极大。由于本次泥石流灾害发生在汛期,是降雨作用的结果,研究其形成原因,对进一步认识汶川县内泥石流发育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现场调查,从物源条件、地形条件和降雨条件分析了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并分析了泥石流的成因机制,以及泥石流运动特征,最后提出了防治方案建议等。  相似文献   

2.
2013年7月10日,汶川县境内都汶高速两侧暴发多处泥石流灾害,磨子沟为其中一条泥石流沟。磨子沟泥石流冲出固体物质高达41.75×104m3,淹没了沟口G213草坡4号桥及道路,以及沟口克约村4组殷家坝安置点房屋42户,造成260余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极大。由于本次泥石流灾害发生在汛期,是降雨作用的结果,研究其形成原因,对进一步认识汶川县内泥石流发育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现场调查,从物源条件、地形条件和降雨条件分析了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并分析了泥石流的成因机制,以及泥石流运动特征,最后提出了防治方案建议等。  相似文献   

3.
低频泥石流特征及其预测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同高频泥石流相比,低频泥石流更具有潜在危害性。近年来,低频泥石流的暴发给我国山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山区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低频泥石流沟实地考察以及对近年来我国暴发的约30例典型低频泥石流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从其隐蔽性、活动性、规模和破坏性以及灾情等方面探讨了低频泥石流的特征;以茶园沟为例,采用灰色灾变预测方法,建立灰色灾变预测模型对其进行预测,经检验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年份一致,并且预测出2042年或2043年前后以及2095年或2096年前后茶园沟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最后,针对低频泥石流的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某水电站库区内12条主要的泥石流沟从沟道数与流域面积,沟道数与主沟长,沟道数与沟谷坡降关系上研究了库区内泥石流沟发育的非线性特征,并通过其双对数曲线方程得到了各自的分维数,其意义是在对泥石流危险度评判中为各因素权重的求取提供一个定量的手段,并据此可利用非线性技术来解决泥石流灾害研究中的预测及防治等主要问题,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新疆地区是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区和重灾区,本文以阿尔泰山南麓的克什喀拉苏沟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阿勒泰市克什喀拉苏沟泥石流灾害的基础上,根据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对泥石流灾害的类型、形成原因及流域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泥石流易发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研究区泥石流灾害属易发程度,其形成主要受强降雨影响较大,详细论述了泥石流地质灾害类型、形成原因及易发性评价,且为防治工程设计、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罗文金 《地下水》2007,29(1):125-128,133
详细论述了河南省内乡县青山河流域泥石流形成的背景条件、活动特征、致灾特征及冲淤堆积特征,并进行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和泥石流发展趋势预测.(1)支沟泥石流发生频率较高,多为雨源型、中小规模、危害中等的沟谷型高容重水石流.主沟为河谷型、低频率、高度危险、大暴雨特大暴雨激发的低容重、低粘性、大规模的水砂石流.(2)泥石流活动具有大冲大淤的特征,堵塞、淤积河道而迫使河流改道.泥石流活动具夜发性和低频率特点,加重了灾害损失,危害对象是马山口镇区、农田、交通设施、水利工程等.(3)主沟泥石流危险度为0.613,属高危险的泥石流沟,有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但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巴依吐鲁克沟泥石流沟曾多次发生泥石流灾害。文中分析研究了巴依吐鲁克沟泥石流的灾害类型、发育阶段、形成条件以及动力学特征,对该泥石流的防治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彩侠  马煜 《地质与资源》1992,28(3):298-304
在汶川地震影响下,截至2011年龙溪河流域共计有45条泥石流沟暴发泥石流,造成重大经济财产损失.在龙溪河流域泥石流灾害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形成泥石流的地形、降水、物源成因进行了研究,认为物源和降水是激发龙溪河流域泥石流的主要原因.龙溪河流域泥石流具有群发性和小流域暴发性特征,构造带耦合特征,破坏性大和灾害链作用特征.采用MFCAM模型对龙溪河流域泥石流沟进行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有1条沟危险性大,14条危险性中等,30条危险性小.  相似文献   

9.
2010年8月14日强降雨过程导致汶川震区太平驿沟泥石流沟暴发泥石流,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且近几年雨季多次爆发规模不等的泥石流。由于该灾害点位于汶川地震震中附近地区,是地震与降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研究其形成与成灾过程对于进一步认识震区泥石流发育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现场调查,分析了太平驿沟泥石流流域特征,特别是地震条件下的泥石流物源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泥石流起动过程和堆积过程。该实例表明了汶川震区泥石流已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因此,应该开展对汶川地震区的泥石流风险评估和监测、早期预警等研究,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0.
2010年8月14日强降雨过程导致汶川震区太平驿沟泥石流沟暴发泥石流,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且近几年雨季多次爆发规模不等的泥石流。由于该灾害点位于汶川地震震中附近地区,是地震与降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研究其形成与成灾过程对于进一步认识震区泥石流发育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现场调查,分析了太平驿沟泥石流流域特征,特别是地震条件下的泥石流物源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泥石流起动过程和堆积过程。该实例表明了汶川震区泥石流已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因此,应该开展对汶川地震区的泥石流风险评估和监测、早期预警等研究,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1.
长江流域涪江上游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水热条件较好的泥石流灾损土地是山区居民主要的生产生活场所,高效利用灾损土地是山区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野外调查,初步查明目前涪江上游42处泥石流灾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林地和建筑用地,分别占调查总数的41.5%、32.8%和12.1%。这42处泥石流灾损土地总面积为2.47 km2,可利用面积为2.12 km2(含已利用建筑用地等),占调查总面积的86%,潜在可利用面积较高。选取土壤肥力、水土保持特性及工程地质特性3个因子进行泥石流灾损土地资源化利用评价,得出涪江上游泥石流灾损土地资源化利用模式。评价结果表明,涪江上游泥石流灾损土地可利用潜力主要以中等和较低程度为主,占调查总数的88.09%,因此,涪江上游泥石流灾损土地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另外,本文以涪江上游黄家坝为例,得出4种灾损土地利用模式,即村落聚集优化区模式、现代农业耕作区模式、水土保持缓冲区模式及工民建设潜力区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灾损土地利用建议,为山区土地资源化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涪江上游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水热条件较好的泥石流灾损土地是山区居民主要的生产生活场所,高效利用灾损土地是山区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野外调查,初步查明目前涪江上游42处泥石流灾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林地和建筑用地,分别占调查总数的41.5%、32.8%和12.1%。这42处泥石流灾损土地总面积为2.47 km2,可利用面积为2.12 km2(含已利用建筑用地等),占调查总面积的86%,潜在可利用面积较高。选取土壤肥力、水土保持特性及工程地质特性3个因子进行泥石流灾损土地资源化利用评价,得出涪江上游泥石流灾损土地资源化利用模式。评价结果表明,涪江上游泥石流灾损土地可利用潜力主要以中等和较低程度为主,占调查总数的88.09%,因此,涪江上游泥石流灾损土地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另外,本文以涪江上游黄家坝为例,得出4种灾损土地利用模式,即村落聚集优化区模式、现代农业耕作区模式、水土保持缓冲区模式及工民建设潜力区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灾损土地利用建议,为山区土地资源化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泥石流容重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动态演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基于蒋家沟1995年以来的泥石流观测数据和汶川震区2008年以来的调查资料,研究了典型泥石流灾害的水土耦合过程和容重动态变化的互馈作用,对比分析了常用的容重计算方法在汶川震区泥石流计算中的差异性,并从计算公式和灾害特征两方面探索误差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容重随泥石流孕灾条件的时空演化而动态变化;在时间尺度上,物源活动性与容重呈正相关,物源赋存状态从极度活跃演化至高度活跃时,容重将下降10.0%~27.8%;泥石流峰值流量与容重成幂函数关系,容重随着流量增大而增大,但具有明显的上限值;在空间尺度上,容重与沟床纵比降变化趋势一致,随着侵蚀作用而增大,淤积作用而减小;常用的6种泥石流容重计算方法在龙门山区的应用结果偏差幅度为10%~30%,仅使用某种计算方法确定容重参数将导致一定误差。文章最后利用物质组成计算容重的方法,基于冲淤总量和颗粒参数建立了不同沟道段泥石流容重经验计算公式,并在雍家沟泥石流进行应用,结果显示该方法针对具有完整序列观测资料的泥石流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During the initiation and movement of debris flow, low frequency infrasound is generated and emitted with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trong penetration, low attenuation, and a high propagation speed that is faster than the debris flow. Monitoring infrasound has been used in debris flow detection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s; however, although the current infrasound-based warning system of debris flow can provide an alarm when debris flow occurs, it cannot locate and track the movement of debris flow in real time, and cannot determine the arrival time of debris flow to its potential victims. Thus,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low frequency infrasound in debris flow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have not yet been fully explored. In this study, we constructed an optimal triangular monitoring array based on factors such as the terrain of the monitoring area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sound propagation. Combined with the time-delay estimation method, we determined and established an acoustic source localiz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 Furthermore, with the help of a GIS platform, a visualized localization and tracking system for debris flow movement was developed to achieve real-time monitoring of debris flow.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on acoustic source localization was validated using a simulation test and long-term field monitoring of debris flow at Jiangjia gully in Dongchuan, Yunnan province, China. Both the simulation and field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ystem has high localization accuracy and strong real-time response. The results of the monitoring system could provide more accurate warning information of debris flow to local government and residents, allowing them to take appropriate mitigation measures well in advance to reduce the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y caused by debris flows.  相似文献   

15.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运动快速、暴发突然、能量巨大等特点。本文根据现场调查。分析了水沟墩沟泥石流形成条件、流域特征,计算了泥石流的容重、流速、流量、冲出量、淤积厚度等动力学参数,并对其危险性做了定量评价.总结了水沟墩沟泥石流对铁路工程危害模式“先冲-又淤-再冲”。提出了对水沟墩沟泥石流采用相关的减灾防灾措施,供铁路部门制定相应的泥石流防止对策,有益于对成兰铁路线的长远安全运行和服务提供科学保障。  相似文献   

16.
黄海  马东涛 《地质论评》2021,67(6):67112002-67112002
容重是描述泥石流性质的重要基础参数。本文基于泥石流运动过程的时空特征,厘定了最大容重、峰值容重和平均容重3个容重特征值。以蒋家沟1987年以来的泥石流观测数据为分析对象,分析了3个容重特征值在数值上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最大容重与峰值容重的关系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最大容重与平均容重的关系式具有实际计算适宜性;②最大容重和峰值流量均与泥石流峰值流量呈正相关,与泥石流冲出规模关系不明显。在现有泥石流容重计算方法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泥石流容重取样、计算和校验方法,构建了泥石流灾害特征值计算中容重独立取值原则,即峰值流量、流速、冲压力等计算建议选取最大容重,而一次冲出固体物质总量、堵河危险性和危险区范围等计算建议选取平均容重。研究结果可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海  马东涛 《地质论评》2022,68(1):205-216
容重是描述泥石流性质的重要基础参数.本文基于泥石流运动过程的时空特征,厘定了最大容重、峰值容重和平均容重3个容重特征值.以蒋家沟1987年以来的泥石流观测数据为分析对象,分析了3个容重特征值在数值上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最大容重与峰值容重的关系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最大容重与平均容重的关系式具有实际计算适宜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发生数量大,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较高,同时监测和防治难度极大。本文收集了2005-2015年间发生的全部泥石流灾害共计10 927起,对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灾害规模、灾害损失以及灾害成因进行了统计,发现泥石流灾害具有近年来发生数量明显下降、集中分布在西部和东南沿海省份、特大型和大型灾害损失最为惨重等时空分布特点及成灾特点。通过对具体案例剖析后发现,预警技术有待提高、山区城镇建设场地选址不当、多年来泥石流灾害防治标准偏低、震区灾害防治形势严峻、灾害防治意识淡薄为我国泥石流灾害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正在积极应对泥石流灾害的威胁,如:主动提高震区泥石流灾害防治标准,研发新型的拦挡技术;研发具备实时可视化等功能的监测预警系统,提高监测预警效率;提高群众防灾意识,大力发展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转变观念,将泥石流灾害防治与城镇化发展规划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西南地区泥石流灾害及防灾预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地区山地分布广泛,地质条件复杂,构造运动剧烈,是山地灾害严重地区之一,其中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它们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为此,加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和研究极为必要。文章论述了西南地区泥石流的特征、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总结当前泥石流的防治及其预测预报的方法和经验,详细地论述了西南地区泥石流灾害仿治应以预防为主,指出今后防治泥石流灾害的发展方向是成灾信息采集和传输的网络化、实时化、自动化、数字化(可视化)等,使其成灾信息能够实现实时更新,便于科学管理及信息可视,从而准确、实时地预报、预警,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冰川泥石流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冰川泥石流的广泛分布及其发育地的特殊性使得对其开展全面治理较为困难,因此,有效开展冰川泥石流的预警预报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近年来对冰川泥石流的研究有了较多的成果,但目前对其形成机理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防灾减灾的进展.为深入探讨冰川泥石流的形成机理,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现有冰川泥石流形成机理的研究现状,并对冰川泥石流形成机理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