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松辽盆地南部沙河子组自下而上划分为2个孢粉组合.1)克拉梭粉(Classopollis)-拟云杉粉(Piceites)-紫箕孢(Osmundacidites)组合,分布于沙河子组一段.2)三角粒面孢(Granulatisporites)-三角瘤面孢(Lophotriletes)-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组合,分布于沙河子组二段.上述孢粉组合研究证明,沙河子组一段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Valanginian),沙河子组二段的地质时代为欧特里沃期(Hauterivian).  相似文献   

2.
辽宁北部秀水盆地秀D1井孢粉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孢粉化石采自辽宁省北部秀水盆地的秀D1井,分析、鉴定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来自秀D1井井深62.1~1089.7m的孢粉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下部孢粉组合(井深703.85~1089.7m)以Osmundacidites-Klukisporites-Podocarpid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晚侏罗世堤塘期(Tithonian),中部孢粉组合(井深381.5~699.3m)以Densoi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Piceaepollen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贝里阿斯期(Berriassian),上部孢粉组合(井深62.1~339m)以Cicatricosisporites-Impardecispora-Pinuspollen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Valanginian-Hauterivian)。秀D1井钻遇地层所含孢粉组合特征在区域上可以与冀北地区大北沟组,辽宁西部地区下白垩统义县组、九佛堂组,松辽盆地东南缘下白垩统火石岭组、沙河子组所产的孢粉组合对比。含孢粉组合地层时代的确定解决了井柱地层的划分,以及与区域地层的对比关系,同时为区域地层古生物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海拉尔盆地查干诺尔凹陷扎赉诺尔群孢粉组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地区海拉尔盆地查干诺尔凹陷扎赉诺尔群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云杉粉Piceaepollenites sp.-单束松粉Abietineaepollenites sp.-三角粒面孢Granulatisporites sp.组合,分布于大磨拐河组一段;罗汉松粉Podocarpidites sp.-双束松粉Pinuspollenites sp.-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 sp.组合,分布于大磨拐河组二段;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 sp.-刺毛孢Pilosisporite sp.-水龙骨单缝孢Polypodiaceaesporites sp.组合,分布于伊敏组一段;有突肋纹孢Appendicisporites sp.-桫椤孢Cyathidites sp.-星粉Astropollis sp.组合,分布于伊敏组二、三段。上述孢粉组合研究证明,大磨拐河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Valanginian-Hauterivian),尽管没有出现最原始的被子植物花粉,但也不排除部分进入巴列姆期(Barremian)的可能,伊敏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阿普第期(Barremian-Aptian)。据此认为扎赉诺尔群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阿普第期(Valanginian-Aptian)。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两个孢粉组合 :哈氏三角孢 -微细云杉粉 ( Deltoidospora hallii-Piceaepollenites exilioides)组合和澳洲无突肋纹孢 -卵形光面单缝孢 ( Cicatr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is- L aevigato-sporites ovatus)组合 ,分别分布于大磨拐河组一段和二段 ,组合特征明显 ,可以作为研究区内地层划分对比的生物地层学依据之一。两个孢粉组合中见有属种繁多的海金沙科孢子及其他繁盛于早白垩世的孢子花粉 ,结合在数以千计的岩心样品中没有发现可靠的早期被子植物花粉的情况分析 ,推测产这两个孢粉组合的大磨拐河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沃期 ( Valanginian— Hauterivian) ,不排除部分进入巴列姆期 ( Barrem ian)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卢氏县三角沟、大峪沟剖面位于豫西卢氏盆地中南部,涉及地层为中始新世张家村组、晚始新世卢氏组和渐新世大峪组。孢粉总体以被子植物为主,可划分为5个孢粉组合。第一组合位于张家村组上部,蒿粉、栎粉含量高;第二组合位于卢氏组下部,菌孢类含量高。前者属亚热带干热气候下的洪泛盆地沉积,后者属还原环境湿润气候下的湖泊沉积,其孢粉特征更接近于邻区中晚始新世沙河街组三段上部和二段下部孢粉特征。第三组合到第五组合分别位于大峪组二段下部、中部和上部,其中第三组合蒿粉含量高,与邻区沙河街组二段上部和一段下部孢粉特征较为相似,属于干热气候下的泛滥平原沉积。第四组合和第五组合中栎粉含量低,草本植物含量高,其特征更接近北半球渐新世晚期孢粉特征。前者菌孢类含量比第二组合低,但比其它组合高,属于静水环境下半湿润半干旱气候下的洪泛盆地沉积;后者蒿粉含量高,属于干旱气候下的河流沉积。通过孢粉分析和区域对比,进一步确定了张家村组形成于中始新世,卢氏组形成于晚始新世,大峪组形成时代为渐新世。古近纪卢氏地区的气候经历了干热-湿润-干热-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深部地层孢粉组合及其时代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裘松余 《吉林地质》1992,11(3):12-21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深部地层十分发育,含丰富的孢粉化石,所建立的4个孢粉组合,为地层划分对比和时代确定提供了生物地层学依据。火石岭组相当于晚侏罗世,沙河子组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至戈特里夫期,营城组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十屋组为早白垩世阿普第期。  相似文献   

7.
海拉尔盆地贝16井含油地层划分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16井含油地层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两个孢粉组合:桫椤孢-脊缝孢-罗汉松粉(Cyathidites-Biretisporites-Podocarpidites)组合和无突肋纹孢-紫萁孢-巴彦花孢(Cicatricosisporites-Os-mundacidites-Bayanhuasporites)组合。依据岩性、电性、古生物、同位素和伊利石结晶度(饱和)等综合研究,将贝16井含油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兴安岭群塔木兰沟组、上库力组(缺失伊利克得组),扎赉诺尔群铜钵庙组。前人划归为布达特群的1807.5~2030.0 m井段岩石应划归为塔木兰沟组;塔木兰沟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最早期,不排除下部有部分地层属晚侏罗世的可能;上库力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可能为早白垩世Berriasian中晚期—Valanginian早中期。  相似文献   

8.
王大宁  王旭日  季强 《地球学报》2016,37(4):449-459
本文根据冀北—辽西地区侏罗—白垩纪之交期孢粉植物群的地层分布,划分了9个孢粉植物群组合带(自下而上):"桫椤孢-苏铁粉-克拉梭粉"组合带、"克拉梭粉"组合带、"无突肋纹孢-滦平孢-纵肋单沟粉"组合带、"云杉粉-层环孢-无突肋纹孢-膜环弱缝孢"组合带、"云杉粉-无突肋纹孢-凹边瘤面孢"组合带、"辽西孢-刺毛孢-克拉梭粉"组合带、"刺毛孢-有突肋纹孢-无突肋纹孢-三孔孢"组合带、"三角孢-无突肋纹孢-有突肋纹孢"组合带和"无突肋纹孢-克拉梭粉-希指蕨孢-麻黄粉"组合带;重建了该区当时的古气候和古环境,认为中侏罗世时期该区处于温暖湿润气候下的低山丘陵环境,晚侏罗世时期处于干旱气候下的荒原环境,早白垩世早期处于温凉湿润气候下的低山环境,早白垩世中期处于温凉湿润气候下的高山环境,早白垩世晚期处于温暖湿润气候下的低地沼泽环境,早白垩世最晚期处于干热气候下的低地环境。此外,本文还根据该区侏罗—白垩纪之交期生物群演化和更替的特征,提出了"避难所"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孙吴-嘉荫盆地白垩纪孢粉组合及地层划分对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黑龙江孙吴—嘉荫盆地内两口地质探井获得的135块孢粉样品中含有孢粉化石87属,这些孢粉化石可以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根据组合特征,这4个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沃期、阿尔必期,晚白垩世桑顿期—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同时含这些孢粉化石的相关的白垩纪地层可以相应划分为下白垩统宁远村组、淘淇河组、上白垩统太平林场组和富饶组。这一研究为重新认识和建立孙吴—嘉荫盆地的地层层序提供重要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10.
腾冲硅藻土层孢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百福 《云南地质》1994,13(3):312-323
腾冲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境内硅藻土矿(层)共划分了五个孢粉组合带:单缝孢-(松、铁杉、云杉粉)-栎粉(栗、桤木、桦粉)孢粉组合带(Ⅰ)。时代:上新世。单缝孢-松科-栎孢粉组合带(Ⅱ)。时代:早更新世早期。松科-栎-禾本科、蒿孢粉组合带(Ⅲ)。时代:中更新世。单缝孢-松科-栎-禾本科、莎草科孢粉组合带(Ⅳ)。时代:晚更新世。单缝孢-栎、桤木-莎草科、禾本科(含羞草)孢粉组合带(Ⅴ)。时代:全新世。  相似文献   

11.
从大直径桩的荷载传递特性、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承载特性的试验和理论、在水平向荷载作用下承载特性的试验和理论方面评述大直径桩承载特性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各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三组结构面产状模型力学实验结果, 揭示了这种组合条件岩体中产生压剪区、张剪区及结构面、结构体的多种变形成分, 也揭示了压剪区和张剪区形成机理、及三组结构面组合下结构面产状的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13.
胡远超 《安徽地质》2007,17(2):154-157
观赏石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经济矿产资源,安徽复杂的地质背景造就了丰富多样的观赏石资源,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安徽的观赏石资源,本文对安徽观赏石资源的品种、分布、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合理开发和利用观赏石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成矿预测中证据权重法与信息量法及其比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简述了证据权重法及信息量法的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同时分别用证据权重法模型和信息量法模型对同一研究区进行预测,取得了极为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黄钇钽矿形成条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实验表明,黄钇钽矿需要在温度≥500℃,溶液pH≈4.0-7.5,压力500—1500bar的范围内形成,与褐钇铌矿相比,其形成条件的范围要窄得多。 不同的稀土元素在形成黄钇钽矿时的成矿温度亦不同。钇族稀土成矿温度相对较低且相互接近,铈族稀土的成矿温度比钇族稀土高得多,并随原子序数减小而迅速增高,以致La、Ce、Pr、Nd在一般的地质条件下难以形成这种结构的矿物,这就是至今在自然界发现的黄钇钽矿均为钇族稀土占优势的原因之一。实验还表明,大量F、P等组分的存在,对黄钇钽矿的形成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6.
较系统地研究了青藏高原西北部干旱荒漠景观风成沙、土壤及水系沉积物表生介质元素表生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了风成沙、水系沉积物的粒级组成、颗粒成分、元素含量变化及三者的关系.研究了土壤各发生层元素的分布规律,以钙积层为主碱性障对元素迁移和富集贫化的影响.上述基础性研究为化探方法技术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导水裂隙带高度探测新方法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熊晓英 《安徽地质》2004,14(2):95-98
确定导水裂隙带高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实际探测法;另一类是理论计算和经验公式计算法。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又产生和发展了许多新的探测技术和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探测新方法的工作原理和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为准确地探测导水裂隙带高度,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合理地选择探测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9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沉积盆地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①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②盆地类型多样;③多期盆地叠合和盆地复合现象普遍;④陆相沉积盆地的复杂性;⑤断层数量众多,活动强烈;⑥后期改造强烈;⑦岩浆活动频繁,分布广泛;⑧充填速率较快,沉积中心多有迁移;⑨地热场空间不均。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成因进行了剖析,指出中国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陆块面积小、稳定性差,活动带规模大、活动性强,复杂的板块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历史是造成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根本原因,并造成了中国沉积盆地与众不同的油气赋存特征。   相似文献   

19.
The Atlas of Palaeogeography of China was published in 1955.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the impor- ta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compilation and publishing of the atlas. Actually it was a direct outcome of the famous Main geological structural units of China written by Huang Jiqing in 1945. Confined by the status of ge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at stage, the atlas mainly presents the vari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old landmasses and oceans during different geological stages. The compilation was based on facies types, palaeontological species , and features of regional fauna assemblages . The basic scale of the atlas was 1:1 000 000. There are totally 20 maps, spanning from the Sinian to Triassic of the Mesozoic. The compila-tion was finished in more than three years. The outline of landmasses and oceans, main direction of trans-gression and regression, distribution of fossils, crustal deformation, mineral deposits, as well as volcanic and glacial activities are shown with various patterns and colors  相似文献   

20.
氟碳铈矿形成条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氟碳铈矿的形成条件及Lr、Pr、Nd、Sm……Lu及Y的氟碳酸盐形成氟碳铈矿结构的可能性。主要实验结果及讨论如下: 1.氟碳铈矿的形成条件范围很宽,在常温到400℃,常压到1000bar,溶液pH从6.7到11.0的范围内均可形成。 2。氟碳铈矿与独居石有类似的形成条件,控制它们形成量的因素是氟与磷的比例。 3.La—DY的氟碳酸盐矿物能够从成矿溶液中直接形成,而Ho—Lu的则不能。 4.氟碳铈矿的晶胞参数与成矿溶液性质有一定的关系,在碱性溶液中合成的氟碳铈矿的晶胞要比在中性溶液中合成的大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