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地层分区与构造单元相印证是综合地层区划所遵循的主要原则。遵照这一原则,并以沉积类型等7个方面为划分标志,将西秦岭地区自北而南划分为祁连—北秦岭地层区(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中秦岭礼县—镇安地层区(中秦岭华力西陆褶带)和南秦岭—大别地层区(南秦岭印支陆隆带),再细分为6个地层小区。首次明确指出南秦岭归属于扬子大陆。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早期主要经历了原始陆核的形成(太古—早古元代)、裂开成洋(中元古代)、闭洋(晚元古代)并俯冲造山(晋宁运动)等主要发展阶段。早古生代—早印支期,裂解开3个各具特色的构造盆地,分别经历了北秦岭活动型裂陷槽沉积和加里东陆陆碰撞造山、中秦岭拉分盆地沉积和华力西陆褶、南秦岭稳定大陆沉积和早印支陆隆。晚印支期以来3个盆地演化趋于一致,以共同发育“开”—“合”构造及伸展机制下的断块运动为特色。聚与分、开与合是对西秦岭造山带演化史的概括  相似文献   

2.
寒武纪秦岭古海洋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杰 《地球科学》1995,20(6):612-616
华北与扬子块体在中元古代拼合成中国古大陆,但自晚震旦世又分离成两大板块,各自有其发展历史,其间以商丹断裂为界,至晚三叠世完成最终对接、拼合、寒武纪时期华北南部陆缘区为活动大陆边缘,扬子北部陆缘区为被动大陆边缘,各自又分成若干隆凹相间的次级构造岩相带,晚寒武世从扬子北部陆缘区分离出中秦岭微板块,据岩相,古生物地理,并参考古地磁资料,再造了寒武纪古大陆及秦岭古海洋面貌。  相似文献   

3.
北秦岭古聚会带壳幔再循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以同构造期代表古洋壳残片的蛇绿岩及产于古岛弧的玄武岩为基础,通过Nd,Pb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示踪及岩浆源区分析,揭示出北秦岭元古宙上地幔以强亏损(εNd(t)+6.3~+7.3)和高的Yb/Hf,Nb/La和Th/La比值为特征,北秦岭地壳和上地幔明显具有Pb同位素比值高的特征.北秦岭丹凤群岛弧火山岩、二郎坪群弧后玄武岩以及松树沟蛇绿岩中变拉斑玄武岩εNd(t)、放射成因Pb同位素、Y/Tb和Ti-MgO研究表明,本区玄武岩存在两类性质不同的岩浆源.一类与亏损的北秦岭岩石圈上地幔源区有关;另一类与携带海洋沉积物的洋壳板块俯冲参与有关.由此,论证了北秦岭古聚会带壳幔之间物质再循环  相似文献   

4.
西秦岭原“舒家坝组”地层可解体为3个岩石地层单位:北部秦岭群深变质岩系,中部李子园群变质火山岩系及南部李坝群碎屑沉积岩系。研究表明,李坝群为一套浊积岩系,具独特的浊流纵向搬运模式,是李坝金矿床含矿岩系,时代暂定为中—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5.
对秦岭造山带4个构造单元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64个岩石样品的Pb同位素,24个岩石样品的Nd同位素和38个岩石样品的微量元素组成进行了同位素组成间、微量元素对比值间和同位素组成与微量元素含量比值间相关变异分析,并研究了岩石Pb同位素组成的拓扑学特征.结果表明:秦岭造山带前寒武纪地幔可划分成4个化学分区;4个分区中华北地台南缘区长期独立演化,具典型大陆岩石圈特征;另3个地幔分区间相关演化,且均不同程度地与大洋环境相联系,说明在岩石圈尺度上前寒武纪北秦岭与华北地台间的边界是秦岭地区最重要的地幔化学不均一界面;前寒武纪北秦岭带幔源岩浆与南秦岭带和扬子地台北缘区幔源岩浆的源区组成既有差异,晚期又有一定相似性,反映前寒武纪晚期南秦岭带和扬子地台岩石圈块体已向北秦岭带和华北地台俯冲,故南北秦岭间的分界既是秦岭造山带内的地幔化学不均一界面,又是秦岭造山带岩石圈构造界面;秦岭造山带各构造区带在造壳过程同时也存在地壳物质回返地幔的过程,由于岩石圈构造环境的差异,不同时期各构造区带参加壳幔物质循环的地壳组分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对小秦岭金矿田东闯,出岔,杨砦峪3个矿区研究表明,小秦岭地区黄铁矿热电性特征与国内外其他地区典型金矿床有所不同,即矿脉和围岩中的黄铁矿绝大多数为N型,混合导型出现在矿体的中心部位。通过黄铁矿热电性与矿脉金含量,黄矿物晶形,黄铁矿中的微量元素等关系研究,总结出小秦岭地区黄铁矿的找矿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西秦岭原“舒家坝组”地下层可解体为3个岩石地层单位:北部秦岭群深度变质岩系,中部李了园群变质火山岩系及南部李坝群碎屑沉积岩系。研究表明,李坝群为一套浊积岩系,具独特的浊流纵向搬运模式,是李坝放床含矿岩系,时代暂定为中-泥盆世。  相似文献   

8.
南秦岭勉略蛇绿混杂岩带硅质岩沉积环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盛吉虎  杜远生 《地球科学》1997,22(6):599-602
硅质岩是南秦岭勉略构造带中分布较广泛的一种岩石类型,其形成环境的确定对勉略造山带的沉积环境、盆地格局和构造演化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对沉积组合、主要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组成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南秦岭勉略带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其地球化学组成以富含SiO2,贫Fe2O3,MgO,Al2O3,以及较低的ΣREE质量分数和具微弱的Ce负异常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西秦岭华力西—印支期幕式裂陷活动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华力西—印支期,西秦岭受古特提斯洋的影响发育三期裂陷活动(1、泥盆纪;2、石炭纪;3、二叠至三叠纪),造成该区地层展布星条带状,深水沉积与浅水沉积相间,以及活动型海槽沉积与稳定型浅海沉积相间的格局,是加里东期之后秦岭构造带东西分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秦岭杂岩的组成、构造格局及演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秦岭杂岩主要由变质地层、正片麻岩系、性质不明片麻岩系、归属不明大理岩块体及蛇绿岩片组成。变质地层可解体为秦岭岩群、峡河岩群。杂岩的构造格局以3个透镜状块体NW向斜列叠置为特征。杂岩变质体形成于新元古代北秦岭俯冲碰撞构造背景,构造线可能为NNW;古生代遭受韧性抬升改造和花岗热穹叠加,构造线NNW;中、新生代整体抬升至表层次,局部受脆韧性剪切变形叠加,构造线近EW。这种构造演化可能揭示了区域大地构造不同阶段构造体制及块体运动方向特征。  相似文献   

11.
西秦岭地球物理场的地质解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百祥 《甘肃地质》1997,6(2):82-91
西秦岭及邻区,由区域重力异常反映的地壳深部构造和剩余重力异常反映的区域地质构造呈明显的立体交叉。以通渭—武都近南北向重力梯级带反映的隐伏深断裂是划分东、西秦岭和祁连、北秦岭构造单元的分界,亦是秦岭复合型造山带向西拓展为祁连、西秦岭和松潘—甘孜各造山带的转折枢纽。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在不同地质历史阶段,其边界位置、断裂性质不同,深部产状和浅部产状不同,因此伴随A型俯冲形成大陆碰撞型花岗岩,并出现岩体磁性分带现象。  相似文献   

12.
秦岭三叠系分带及印支期发展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岭及共邻区的三叠系自北而南可分为四带.北秦岭三叠系具有富含植物化石的陆相上三叠统,其下的优地槽型细碧角斑岩系时代未定.中秦岭下三叠统为复理石夹多层砾状灰岩,后者系斜坡沉积,物源可能来自北方,安尼期为复理石.南秦岭北带在二叠纪晚期已裂陷接受复理石及以砾状灰岩为代表的斜坡沉积.早三叠世至安尼期为深水相黑色板岩、薄层灰岩、复理石并夹火山岩.南秦岭南带及巴顿喀喇从早三叠世至安尼期为扬子地台的一部分,岩相及化百群与之一致,具有发育良好的安尼期陆棚边缘生物滩.从拉丁期开始裂陷.出现鱼鳞蛤页岩、砾状灰岩及巨厚复理石,后者延续至晚三叠世,有放射虫为证.整个中,南秦岭呈现一个由二叠纪晚期开始,延续于印支期的裂陷槽发育史.它的北部—中秦岭和南秦岭北带于二叠纪末及三叠纪初先后裂陷,并于拉丁期褶皱回返.它的南部—南秦岭南带及巴颜喀喇于拉丁期裂陷,并于三叠纪末回返.这个裂陷槽是否构成印支期秦岭的主体,抑或它仅是“北秦岭小洋盆”在扬子大陆边缘的弧后扩张盆地,取决于北秦岭是否存在早、中三叠世优地槽沉积.后者尚未证实.  相似文献   

13.
汉中──碧口地区的造山结构和构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以勉略带为中心,概述了勉略带组成、分布,重点简介了组成勉略(康县一略阳段)中间混杂带的三个逆冲推覆(混杂)岩片带的岩石构造单元和构造变形序列以及产于混杂岩带中的蛇绿岩地质组成、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在上述基础上结合南秦岭、摩天岭、龙门山、扬子西北缘晓华力西以来的变形构造几何学格局和古特提斯北部陆缘(古中国西南缘)构造组成轮廓后,将本区厘定为特提斯造山系一部分,建立两条结合带,双向汇聚体制,两列造山带(秦岭造山带、松潘─甘孜造山带),和一个共有的前陆(扬子西北缘)区域造山模型。  相似文献   

14.
从Pb同位素组成看东秦岭官坡超高压变质岩片的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表明,东秦岭官坡超高压变质岩片具有较高的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18.089~18.772,^207Pb/^204Pb=15.571~15.631,^208Pb/^204Pb=38.299~38.829。其铅同位素组成与秦岭岩群及二郎岩坪群一致,而与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有明显的区别。结合构造分析可以判断,东秦岭超高压变质带与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是两个不同的构造带,中央造山带内可能至少发育有两条超高压变质带。  相似文献   

15.
西秦岭中川花岗岩岩浆活动特征及地质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秦岭中川花岗岩为3期5次侵入的复式岩体,其主侵入体为印支—燕山期黑云母同碰撞S型二长花岗岩。该岩浆活动在沉积建造中形成热变质作用带和岩浆侵位构造,并产生成矿地质效应。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华北地块南缘向北的薄皮推覆构造及北秦岭构造带结构、构造特征分析,认为它们同属于加里东期造山作用产物。北秦岭属于加里东造山带根带(即核部),华北地块南缘小秦岭(及豫西)地区属于该期造山带的外带,渭北褶皱隆起区则属于其前锋冲断褶带。秦岭造山带现今几何模型是一个复合型不对称扇状大陆造山带。  相似文献   

17.
东江口、柞水岩体环斑花岗岩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江口、柞水岩体位于北秦岭构造带与南秦岭村造带的南丹结合带南部边缘,是华力西期-印支期商丹结合带俯冲、碰撞过程中岩浆活动的结果。环麻花岗岩的发现,进一步提供了商丹结合带县复杂的地质体组成及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8.
美国内华达山脉(Sierra Nevada)西部变质带是古生代以来的活动大陆边缘和显生宙大陆增生的典范,通过对其变质变形史的研究及其与秦岭造山带的对比,认为其对中国造山带的研究,尤其是对大陆增生、增厚及演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扬子地台北缘锰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扬子地台北缘与秦岭褶皱系的南缘,自东向西分布着3个三级构造单元.扬子地台北缘多个拉张盆地及陆内同生盆地,对锰矿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形成了巴山锰矿带、南秦岭锰矿带和摩天岭锰矿带.各锰矿带在锰矿成矿地质条件等方面既具有相同之处,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文章通过对各成矿带锰矿成矿地质特征和典型矿床调查与分析研究,对锰矿成矿规律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并对该区今后锰矿找矿方向提出了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20.
豫西蛇尾秦岭群P-T轨迹定量计算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能松 《地球科学》1990,15(2):145-155
河南省西峡县北部蛇尾地区秦岭群变质泥质岩系的黑云二长榴线岩中的石榴石成分环带是连续变质反应的结果。本文根据该岩石的石榴石环带成分定量计算了变质作用P-T轨迹。P-T轨迹样式表明,本区秦岭群的变质作用可以分为两大期:第一期发生在大陆碰撞带环境中,变质的温度压力演化受均匀地壳增厚及隆起侵蚀过程控制;第二期发生在岛弧环境或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变质温压条件早阶段与深部上升的热流有关,中阶段受侵位的炽热花岗岩体控制,晚阶段受地体背冲推覆的构造过程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