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海及邻区新构造应力场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活动断裂、水系分布方向、地震震源机制解三个方面,对上海及邻区新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探讨。从新构造期活动断裂的力学性质分析,本区主压应力场方向为北东东至近东西;从水系河谷分布的优势方向推论出的主压应力场方向为96°左右;用本区56个地震震源机制解的 P轴赤平极射投影的极点统计分析法,确定主压应力方向约为80°;三者大体一致,说明它们是同一构造应力场的产物,其主压应力场方向为近东—西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德勒诺尔铁矿区发育的节理为研究对象,在约20km2的研究区内布置了93个观测点,在野外共观测三百余组节理,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节理进行分期配套,确定区内主要发育3组高倾角平面X剪节理,通过节理之间相互错断、限制关系对节理期次进行配套分析,并对不同期次构造应力场形成的共轭剪节理进行了研究,利用吴氏网绘制各观察点的主应力图解,获得各点应力轴(σ123)的产状。研究得出本区第1次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轴(σ1)的优选产状为181°∠8°,中间应力轴(σ2)为141°∠81°,最小主应力轴(σ3)为89°∠5°,可能是区内的主体构造格架的动力来源,在区内形成了近EW向的复式背斜及叠瓦状逆冲断裂。第2期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轴呈NE—SW向,最大主压应力轴(σ1)的优选产状为250°∠12°,中间应力轴(σ2)为56°∠78°,最小主应力轴(σ3)为143°∠11°,为区内形成NW—NWW向展布的逆冲断裂的主要动力来源。第3期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轴呈NNW—SSE向,最大主压应力轴(σ1)的优选产状为344°∠3°,中间应力轴(σ2)为79°∠80°,最小主应力轴(σ3)为252°∠13°,可能为区内NW、NE向展布的张性断裂的主要动力来源。研究总结了区内不同期次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并对动力来源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大兴安岭呼中火山岩区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北段呼中火山岩区,在中-晚侏罗世时期,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为NW266°~316°,早白垩世最大主压应力轴为NE12°~50°,显示侏罗纪与白垩纪应力场的应力状态是截然不同的,但都处于拉张环境下。中-晚侏罗世由于NNE-SSW向的拉伸应力场的作用,在本区北部发生构造岩浆活动,形成了上黑龙江断陷盆地如NWW向展布的劲涛-蒙克山中基性火山喷发带,派生的NEE向张扭性应力使前中生代基底构造重新活动,形成大面积火山喷发。而早白垩世在NE-SW向拉伸应力场作用下,"额尔古纳地块"东部形成拗陷带,火山基底构造为NE-NNE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马边-永善地震带及邻近地区水系格局的优势方向进行了计算,结合断层滑动参数、原地应力测量、地震震源机制解和三角测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构造应力分区与活动的深大断裂围限的褶断隆起区和凹陷区有关,如马边凹陷区构造应力方向为NW向,而雷波-永善褶断隆起区和五莲峰褶断隆起区构造应力方向为NWW-NEE向。该区构造应力场有右旋渐变的特点,自南而北主压应力轴右旋转动约30~40°,并且,全新世以来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继承了新构造时期构造应力场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白垩纪—始新世早期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万天丰  朱鸿 《地质学报》1989,63(1):14-25
本文根据369个大中型纵弯褶皱与157个节理观测点的资料,对中国白垩纪—早始新世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恢复、发现中国东部最大主压应力轴的产状为NE32°—SW212°,近于水平;而在西部,则为NE15°—SW195°,也近于水平。另外根据褶皱翼角与古构造应力值的估算表明,该时期的构造作用由中国的西南部向东北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在2—3km深处,其西藏的差应力达183MPa;而在华北、华东为100MPa左右。笔者认为白垩纪—始新世早期的构造应力是与该时期的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朝北北东方向运移和推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GPS观测资料反演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已获得的最新GPS观测资料,利用有限元方法反演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除受55°~235°方向的压应力外,同时还受到140°~320°方向的拉应力,其中 NE-SW向的压应力最大,约为SE- NW向的2倍。认为这一应力场是2种动力学过程的叠加,一是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其中来自印度洋板块的作用力最大,约为太平洋板块作用力的1.5倍;另一个是因地幔隆起而产生的NW-SE向水平拉张力。  相似文献   

7.
在对沁水盆地北端发育的中生代褶皱、断层和节理等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了区内的构造变形及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西部构造线以NE-SW向为主;东部构造线以近SN或NW-SE向为主;两者之间的构造线方向主要表现为近EW向。研究区内的褶皱、断裂、节理以及水系的发育特征均表明:本区在晚古生代—中生代经历过一期近SN向的挤压作用,其最大主应力方位为161°~174°,倾角在10°以内,这期挤压作用可能是对印支期构造活动的响应;此外,在距今165±5 Ma至136 Ma期间,本区可能还经历过一期NW–SE向的挤压作用,其最大主应力方位为152°,倾角1°。   相似文献   

8.
鄯善油田裂缝特征及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野外节理裂缝的观测,钻井岩心裂缝的古地磁定向与倾角测井裂缝解释,分析了鄯善油田构造应力场,得出鄯善油田储层构造裂缝发育方位主要为N30°-40°E,N30°-50°W,为一对NE、NW向共轭断裂.高角度缝和垂直缝为主.鄯善构造带是近南北挤压作用下形成的,侏罗纪末期燕山期构造运动为近SN向的主压应力模式,形成油田内一系列近SN向正断层,以及测量的NE、NW向共轭断裂.鄯善油田储层断裂是侏罗纪末期燕山期构造运动形成的.通过倾角测井椭圆井径曲线分析等方法判别的鄯善油田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约140°.人工压裂的裂缝方位理论上当为140°,它与320°方位的构造缝如果匹配,可能对压裂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根据已获得的最新GPS观测资料,利用有限元方法反演华北地区现分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现令构造应力场除受NE55°-SW235°方向的压应力外,同时还受到SE140°-NW320°方向的技应力,其中NE-SW向的压应力最大,约为SE-NW向的两倍。研究表明,这一应力场是两种动力学过程的叠加,一是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其中来自印度洋板块的作用力量大,约为太平洋板块作用力的1.5倍;另一个是因地幔隆起而产生的NW-SE向水平拉张力。  相似文献   

10.
构造因素分析是成矿过程分析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各古构造层中发育的共轭剪节理和褶皱测量统计,恢复了本区白垩纪以来的各期古构造应力场,发现各期古构造应力场的中间主应力轴均为近水平状态,其中建德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向,衢江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NE向,始新世–渐新世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近EW向。指出本区球川–萧山断裂等NE向区域大断裂构造开启的期次,决定了成矿期次,开启的时间决定了铀矿形成的年龄,其开启时序明显受古构造应力场发展演化控制。建德期晚期,随着NW向挤压应力场转为应力松弛状态,区域大断裂处于开启状态,火山喷发期后的深部含矿流体沿区域大断裂向上运移,形成了本区早期铀成矿(125~115 Ma),衢江期NN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使本区区域大断裂再次开启,带来了深部成矿流体,形成了第二期铀成矿(90~70.2 Ma),两期铀成矿叠加最终形成了本区的铀矿化定位。  相似文献   

11.
祁玉萍  龙锋  肖本夫  路茜  江鹏 《地球学报》2018,39(5):622-634
九寨沟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和构造应力场有助于认识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和孕震机理。本文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 采用波形拟合(CAP)方法和P波初动+振幅比(HASH)方法反演得到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序列中59次ML≥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并基于该结果采用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 计算研究区域的平均构造应力场, 给出该区域的应力场特征。结果显示, 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的本次主震的最佳双力偶机制解节面I: 走向248°/倾角86°/滑动角–169°, 节面II: 走向157°/倾角79°/滑动角–4°, 矩震级为Mw6.31, 矩心深度5 km, 属走滑型地震事件; 大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解错动类型与主震一致, 矩心深度集中在3~10 km; 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 该区域周边的应力性质为走滑型, 最大主应力方向呈NWW–SEE向, 与该区域的应力场方向一致, 表明本次地震主要受区域应力的控制。结合该区域的地震地质构造等已有研究成果, 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走向NW–SE、倾向SW的左旋走滑断裂——树正断裂, 巴颜喀拉块体向E-SE向的水平运动受到华南块体的强烈阻挡导致此次地震的发生, 汶川地震的发生对本次地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沟谷成因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利用沟谷资料计算了龙首山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结果表明,主压应力为北东向。新构造应力场、现代构造应力场、地震应力场趋于一致。认为,晚第三纪以来,龙首山地区地壳构造应力场相对稳定,应该是青藏地块与阿拉善地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造地质演化分析, 将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巴楚地区二叠纪以来具有较强构造变形的构造应力场分为3期:晚古生代二叠纪末、中生代三叠纪—古近纪和新生代新近纪以来。通过对巴楚地区岩墙、节理、擦痕、褶皱与断层等应力感构造的测量分析, 对各时代地层中应力感构造的发育特征进行对比与分期总结, 同时对节理等进行分期配套, 发现巴楚地区二叠纪末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向, 与中天山岛弧和塔里木板块的斜向碰撞有关; 三叠纪—古近纪为北北东向, 可能与侏罗纪塔里木盆地的顺时针旋转受到抑制有关; 新近纪以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 巴楚地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南北向。利用二维有限元方法对巴楚地区新近纪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野外构造形变资料的研究,确定了厦门地区中生代的两期(侏罗纪、白垩纪)构造应力场及其主应力方向;利用最新一期共轭剪节理和震源机制解资料,确定了第四纪以来的构造应力场及其主应力方向。最大主压应力轴的优选方位分别为:侏罗纪SE138°,∠8°,白垩纪SW205,∠12°,第四纪以来NW312°,∠21°。 采用石英错密度法,估算了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值,侏罗纪为88.5MPa,白垩纪为81.5MPa。利用岩石力学声发射技术,测定了现代构造应力大小,在标高为3——-151m(埋深为18——151m)的范围内,最大主压应力值为2.55——16.2MPa,最小主压应力值为1.1——10.1MPa。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盆地覆盖区古构造应力场分析一直是盆地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难题。本文在对库车坳陷不同层位地层进行系统取样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用岩石磁组构恢复古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测试结果与构造变形分析相一致;用岩石声发射测量系统筛分不同构造运动期次,并确定各期次有效最大主压应力大小,研究结果表明,测试构造期次与研究区构造地质分析期次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首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形成体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从地质、地震、形变、地应力测量等方面对三峡库首区现今构造应力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并用数值模拟进行了验证,认为三峡库首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属于纯剪切变形体制,即:在来自西部NE-SW方向主压应力挤压的基础上,同时叠加有因江汉-洞庭盆地拉张而引起的NWW-SEE向主张应力的作用,这两种力源近于直交,可以分别作为研究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σ1)和主张应力(σ3).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野外节理、断层等构造形变的观测分析,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自中生代以来,研究区南、北段古构造应力场在不同时期均有所不同:印支期,北段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南段为NE—SW向;燕山期,北段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W-SEE向,南段为NEE-SWW向;喜马拉雅期,北段主要受拉张应力,方向为NNW-SSE向;南段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NE-SSW向。据研究区所处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以及地球动力学背景,分析了研究区构造应力场演化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8.
崔军文 《地球学报》1989,11(1):21-35
标志冈瓦纳古陆向华夏古陆俯冲的云南中西部哀牢山古俯冲带,在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时转化为右旋韧性平移剪切带。计算的剪切带的最大应变值(γ)为12.6,角应变(φ)为85.5°,获得的塑性应变的应力场有两期:第一期,主压应力(σ_1)方位为3°/49°,应力张量为-1.575;第二期,主任应力(σ_1)方位为252°/1°,应力张量为-0.876,流动应力值最高达389MPa。  相似文献   

19.
以矿区构造节理统计分析为基础,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及区域构造演化,分析了哈达门沟金矿区构造控矿特征及应力场演化。认为山前"钾化带"与矿体就位直接相关,它沟通了复式褶皱核部的隐伏岩体与浅部节理,并成为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与成矿控矿有关的构造应力场可分为四期:第一期变形在新太古代的乌拉山旋回,最大主应力σ1方位15°~195°,共轭节理为NNW和NE向;在成岩、变质作用同时进行下除形成了区内透入性的强塑性叠加小褶皱外还有整体上的大型复背斜。第二期构造应力场作用时间在晚古生代,σ1方位约在160°~340°,形成近SN和NE向共轭节理和西侧的大桦背岩体,这一期有局部的矿化现象;前两期应力场形成了轴向近EW向的叠加褶皱、断裂和两期共轭剪节理等成矿前主要构造。第三期应力场处于主成矿期,变形为燕山运动中、晚期构造,σ1在290°方位近水平扭压,形成EW和NW向共轭剪节理;张扭性应力场使近EW向的节理弯曲变形,并形成追踪张节理,这两类裂隙成为主要的矿液通道及容矿空间。第四期构造应力场应在晚燕山运动及以后,为成矿后构造变形,σ1近直立,整体抬升使矿脉遭受剥蚀而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20.
节理统计、断层、褶皱和震源机制解析等研究表明,兰州地区第三纪以来的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倾角在陡-缓交替过程中逐渐变陡,作用方向由SN向,NW-SE向转变为NE-SW向。第三纪时期构造应力场的逆时针运动是地块在该时期作逆时针旋转运动的结果,早-中晚新世之间出现了青藏高原构造作用的重要转型。进入到EW向伸展机制下的构造变形时期,研究区地壳运动以抬升为主,但抬升运动与水平运动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