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油藏地球化学原理及其在油气勘探与油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评述了近年来油藏地球化学基础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包括油气藏内流体非均质性成因、烃充注成藏及混合作用模式、储层内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油藏内烃的地球化学变化等,阐述了烃族群划分及其地球化学意义。结合实例介绍了油藏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油藏评价与油田生产管理中的主要应用领域与研究现状。在油气勘探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烃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研究、烃成藏时间及期次的确定、古油水界面的判别等;在油藏评价和油田生产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有油藏流体的连通性和分隔性研究、混合开采油藏单层产能贡献研究以及油、水、干层的地球化学识别等。  相似文献   

2.
运用流体包裹体确定塔河油田油气成藏期次及主成藏期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油气运移是链结烃源岩和圈闭的桥梁 ,也是目前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标定油气运移的温、压和化学组分条件以及追踪油气运移路径 ,可以为进一步评价区带含油气远景、圈定油气聚集部位、优选勘探靶区以及钻后含油气性评价等提供可靠依据。图 1 塔河油田奥陶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统计直方图A—盐水包裹体 ;B—烃类包裹体塔河油田是我国迄今最大的一个海相烃源大型油田。受塔里木盆地多幕构造运动制约 ,塔河油田发生多期油气运聚 ,具有极为复杂的油气成藏历史。然而 ,传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和流体势方法难以有效研究多源混…  相似文献   

3.
古流体研究的无机地球化学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与成藏过程相关的古流体活动有助于深入认识油气成藏过程,从经济目的出发预测储层质量,精确分析不同阶段古流体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主要利用同位素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无机地球化学方法分析古流体活动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在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各种无机地球化学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认为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有助于分析古流体来源与成因,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可示踪烃类流体的运移,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结合岩相学研究可分析油气运移的时间、期次、相态、通道和油气藏的富集规律,并指出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有利方向。在运用无机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古流体活动时不应局限于单一方法,综合利用多种无机地球化学方法更有利于全面分析古流体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4.
莺—琼盆地1号断裂带含烃热流体活动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玉梅  欧光习 《岩石学报》2000,16(4):687-694
1号断裂带是莺-琼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有机包裹体研究有助于追踪油气及热流体活动的痕迹,为油气运聚成藏提供地球化学依据,通过包裹体薄片镜下观察,均一温度和盐度测试,认为工区内发育五种类型的有机包裹体:(1)液态烃包裹体;(2)气流态烃包裹体;(3)气态烃包裹体;(4)含烃CO2包裹体;(5)烃子矿物包裹体,含烃CO2包裹体一般与气态烃共生,含烃子矿物包裹体既无液态烃共生又与气态烃共生,包裹体  相似文献   

5.
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过程会在岩石中留下烃类流体包裹体,对这些微尺度的流体化石记录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为反演油气成因和运移成藏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文回顾了含油气盆地流体包裹体分析和解释的基本原则,结合国内外油气包裹体分析和研究进展,分析讨论了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过程研究中应用的关键问题,包括:油气成藏过程是否有完整的流体包裹体记录;如何从烃类流体包裹体识别油气藏、古油气柱和运移途径;从流体包裹体分析油气成藏期次和古压力,油气包裹体成分分析等问题,并讨论了如何实现流体包裹体数据与其他不同尺度和分辨率的数据融合和相互约束,规范含油气盆地流体包裹体分析和解释技术,提高流体包裹体在分析油气运移成藏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覃军  赵洪  刁慧  马清  黄山 《地质与资源》2022,31(3):450-458
在梳理含油气盆地流体包裹体测试常用技术以及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研究中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东海陆架盆地流体包裹体分析测试及应用研究经验,提出石英次生加大边中包裹体的可测性、均一温度测试对象的选取、后期演化对包裹体颜色分析的影响、肉眼鉴别包裹体荧光颜色的误差等包裹体分析测试时需注意的问题;提出包裹体GOI值受地应力场、储层非均质性等多重因素影响,在用于充注强度或古油藏研究时需谨慎;提出非连续埋藏型储层中包裹体均一温度数据的利用需要充分结合圈闭演化、输导体系演化、烃源岩生排烃演化等成藏条件演化,不宜简单利用均一温度厘定成藏期次.  相似文献   

7.
致密砂岩中的油气成藏是油气地质学领域内的前沿问题。如何将影响油气运移成藏的流体动力、成岩事件与油气成藏期次研究相结合,以准确确定油气的成藏机理,仍是目前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首先论证了青山口组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和生烃潜力;恢复了最大埋深时期(古近纪末)泥岩的过剩压力,探讨了流体动力作用下的油气运移、成藏特点;立足成岩作用与成藏事件的紧密联系,根据次生包裹体均一温度、自生碳酸盐矿物的碳、氧同位素资料分析了成藏期次;最后综合石油地质概念模式和储层内流体活动的记录,建立了油气运移、成藏的模式。研究认为,青山口组烃源岩经历了较高的热演化程度(Ro达1.0%~1.2%),古近纪时其中的过剩压力可达6~11MPa,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充足动力,砂岩储层内曾于明水期(K2m)内发生过含烃流体的两期注入。提出了古近纪前、后的“跷跷板”式成藏模式,即明水期—古近纪油气主要由源区向西南方向运移,而新近纪后的油气运移主要靠浮力驱动,但因储层已致密化,难以形成较高的连续油柱,油、水的分异程度低。  相似文献   

8.
在六盘山盆地新生界清水营组石膏中发现了大量的油气包裹体,而油气包裹体的研究对认识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条件,拓展盆地油气勘探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等手段对清水营组石膏中油气包裹体的发育特征和组成特征进行研究,并开展油源对比,分析油气包裹体中油气的来源和形成过程,探讨了六盘山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和运聚特征.结果表明:清水营组结晶状石膏中油气包裹体中原油来源于清水营组烃源岩;纤维状石膏脉中油气包裹体原油来源于白垩系马东山组烃源岩.六盘山盆地清水营组泥岩具有生烃潜力,是盆地潜在的烃源岩;白垩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可以沿着断裂等输导体系向上覆地层运移,并在新生界聚集,沟通白垩系烃源岩断层附近的新生界圈闭是六盘山盆地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9.
张敏  欧光习 《地质论评》2019,65(Z1):201-202
正近年来,流体包裹体已成为常规油气地质领域研究油气成藏期次和时间、成矿流体性质、来源、油气运移充注途径和古地温恢复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方法(卢焕章等,2004)。目前,流体包裹体并未被广泛应用于的页岩油气藏研究中,主要是因为页岩油气储层中的成岩矿物普遍过于细小,给包裹体的测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困扰了流体包裹体研究在页岩中的发展。但是,以往的研究发现,页岩  相似文献   

10.
塔中地区深部流体活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热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塔中地区钻井岩心、分析化验、地震等资料,系统地分析了深部流体活动机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热作用。通过奥陶系岩石热液矿化蚀变、古地温异常及CO2无机成因气与储层包裹体测温等研究后认为:深部流体通过地震、火山或其它各种通道,如断裂、不整合面等向浅部运移;深部流体提高生烃量及生烃速率,而且降低烃源岩中残余有机质含量,影响有效烃源岩评价;深部流体对油气储层的影响,既有热液方解石充填的破坏性,又有热液溶蚀、热液次生矿物带的建设性;深部流体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形成异常高压, 为油气二次运移提供动力。深部流体对天然气形成的热作用、储层改造与成藏动力学方面,不仅在能量上,而且在物质上都对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起到重要影响,并使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成因更加复杂化。  相似文献   

11.
辽西-冀北坳陷中-上元古界油源及成藏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研究了辽西-冀北坳陷中-上元古界沥青、油苗显示相对集中的地层(雾迷山组、铁岭组和下马岭组)油气的来源、成熟程度与成藏期次。研究表明,区内中-上元古界部分地层有机质丰度较高,具备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源岩多达到成熟-高成熟的演化阶段,是中-上元古界油气的主要贡献者。中-上元古界储层中存在大量类型各异的油气包裹体,根据油气包裹体的产状与光学特征可以判定它们分属不同地质时期储层流体活动的产物,指出中-上元古界经历了三到四期的油气成藏过程,中晚期油气成藏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12.
库车坳陷东部油气地质条件复杂,天然气成因与油气充注时间存在争议,油气充注史不明,制约其油气勘探进程。利用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组成、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均一温度等分析测试数据,结合沉积埋藏史及构造演化史,研究了库车坳陷东部吐格尔明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油气充注时间,分析了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吐格尔明地区天然气组分以甲烷为主,甲烷含量为75.56%~90.11%,干燥系数为0.79~0.93;δ13C1δ13C2值为-35.73‰~-33.80‰和-26.41‰~-25.30‰,天然气成因类型属于成熟阶段的煤成气。吐格尔明地区侏罗系砂岩储层发育两类流体包裹体,分别为黄色液态烃包裹体和蓝白色荧光的气液烃包裹体、灰色的气烃包裹体,表明该区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13~7 Ma的原油充注,第二期为2.6 Ma以来的天然气充注。康村组早中期,吐格尔明地区烃源岩形成的原油充注至宽缓背斜圈闭中保存;库车组晚期,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与阳霞组发育良好的源储组合,天然气近距离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13.
应用原油、天然气及烃源岩样品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呼图壁气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时间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呼图壁气田原油来源于白垩系烃源岩,天然气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干酪根裂解气,源岩大量生气始于12 Ma左右,天然气成藏时间约在5 Ma.  相似文献   

14.
Abundant organic inclusions are present in the Qinglong antimony deposit. However, the source rocks of these organic matters have not been reliably identified. Recently, a paleo–oil reservoir was found in the Qinglong antimony deposit. In view of similar components of gaseous hydrocarbon, we propose that the organic matters observed in inclusions in Qinglong antimony deposit would come from this paleo–oil reservoir. We used the Re–Os dating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age of the bitumen from this paleo–oil reservoir, and obtained an isochron age of 254.3±2.8 Ma. The age indicates that the oilgeneration from source rock occurred in the early Late Permian, earlier than the Sb mineralization age(~148±8.5 Ma) in the Qinglong antimony deposit area. After oil generation from Devonian source rock, first and secondary migration, the crude oil have probably entered into the fractures and pores of volcanic rocks and limestone and formed a paleo–oil reservoir in the western wing of Dachang anticline. As burial process deepened, the crude oil has turned into natural gas, migrates into the core of Dachang anticline and formed a paleo–gas reservoir. The hydrocarbons(including CH_4) in the reservoirs can serve as reducing agent to provide the sulfur required for Sb mineralization through thermal chemical reduction of sulfates.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of oil–gas in the area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Sb mineralization in the Qinglong antimony deposit.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四川盆地西南部气区震旦系灯影组和二叠系茅口组、长兴组碳酸盐岩储层的有机包裹体特征、组成、碳同位素进行了研究,追索了研究区油气的演化、运移及油气的成因。结果表明,在震旦系灯影组和二叠系茅口组、长兴组储层中,皆存在有三期以上的油气运移。不同储层中,相应各期的油气运聚特点及演化程度略有不同,灯影组中各期有机质的成熟度及油气演化程度均略高于二叠系;同储层中,各期油气运聚的特点及演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石油成熟阶段、高成熟凝析油一湿气阶段、过成熟干气阶段。研究区灯影组储层的天然气成因为油型气,二叠系的为多成因;各储层中的CO2主要为有机成因气,少量为无机成因气。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优质烃源岩和优质储层的耦合关系在致密油气成藏过程中的控制作用,本文应用地化测试、恒速压汞、常规压汞、含烃流体包裹体等多种资料,对比了松辽盆地南部致密油和松辽盆地北部致密气的成藏条件。研究表明:1)优质源岩生、排烃中心基本吻合超压高值区,超压到达的边界就是致密油气富集边界。2)孔喉结构约束下的松南泉四段优质储层渗透率下限为0.10×10-3 μm2,松北沙河子组优质储层的渗透率下限为0.05×10-3 μm2。3)时间上,形成致密油气藏的前提条件是源储之间应具备"先致密后成藏"的匹配关系,这是决定其成藏机理的根本;空间上,2个研究区的"甜点区"均发育在近源、强压、高渗的优质源储叠合部位,其展布特征受控于优质源储的空间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深层油气成藏过程与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深层油气藏经历了多期成藏与多期演化,根据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结合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十屋断陷深层油气藏主要经历了3期油气成藏过程,登娄库期末是早期原生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期,以形成油藏为主;泉头期末是十屋断陷深层油气藏大规模形成期,形成的油藏和气藏并重,早期油气藏继续接受本区成熟源岩生成的油气而不断扩大,同时早期原油在此阶段逐渐裂解成气;嫩江期末十屋断陷深层油气藏强烈改造,以形成次生油气藏和大量天然气藏为主。十屋断陷发育2类油气成藏模式:一类是中央隆起带"多期成藏中晚期强调整型"油气成藏模式,这是十屋断陷的主要成藏模式;另一类是位于深凹带和斜坡带"早期成藏晚期弱调整型"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8.
涟源凹陷属于典型的改造型盆地,是湘中坳陷最有利的含油气凹陷之一。应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并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和圈闭发育史、烃源岩主要生、排烃史,对改造型盆地涟源凹陷主要目的层石炭系储层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气藏形成时间和期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两种类型流体包裹体,第一类为单一液相或气/液比小于15%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第二类为气液两相含烃盐水包裹体,单一液相包裹体大小一般3~4μm,其它包裹体大小一般1~7μm;流体包裹体特征反映出该区气藏成藏期有两期,即第一期天然气注入时温度120.8~126.2℃,对应成藏时间为早三叠世,第二期天然气注入时温度154.4~169.7℃,对应成藏时间为晚三叠世,其中主要成藏期为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19.
滇西北兰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产有中国最大的铅锌矿床,巨量铅锌矿石集中产在金顶穹窿内,矿石中不同产状的干酪根、轻质原油、重油、烃类气、沥青等多种成熟形式的有机物质丰富。对矿区有机物质进行了岩相学、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及铅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物质中氯仿沥青“A”的质量分数为(72~395 415.42)×10^-6,w(饱和烃)/w(芳香烃)普遍大于1,饱和烃中检测出丰度较高的正构烷烃、Pr、Ph和iC18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烃源母质为藻类生物Ⅰ型有机质;相对于区域岩石,矿石中有机物质的有机转化率较低(0.5%~7.2%,平均为3.05%),已明显受热而成熟;透射全色光和紫外光显微镜在矿石光薄片样品中鉴别出较多原油和烃类气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金顶穹窿具有油气成藏“生、运、储、盖、闭”等配套发育的良好条件,矿区油气显示和古油气藏遗迹明显,铅锌成矿前或成矿中可能已形成油气藏;这个可能的油气藏以富含原油、烃类和H2S等还原性气体为成分特征;金顶古油气藏中H2S等还原性气体的聚集及其导致铅锌硫化物快速集中沉淀是大规模成矿的关键,成藏—成矿是金顶穹窿中一个连续发生、发展的动力学过程,成藏是成矿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利用油包裹体丰度识别古油藏和限定成藏方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储集层中残留烃类数量指示了它在地质历史中的古含油饱和度,它包括赋存于孔隙和裂隙之中的烃类和胶结物中的烃类流体包裹体,目前采用的分析技术有储层可溶烃数量和成分(抽提、TLC-FID、HPLC、ROCK-EVAL),油包裹体丰度(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荧光颗粒定量QGF)、储层固体沥青数量(SBI)与流体包裹体地层学(FIS)。利用油包裹体丰度可识别古油藏,判识古油水界面(POWC),寻找再运移石油,确定天然气或凝析气藏早期是否有石油充注事件,识别次生油藏,寻找下伏油藏,限定油气充注模式。本文以塔里木盆地牙哈凝析气气藏与英南2气藏为例,展示了如何利用油包裹体丰度识别古油藏和限定成藏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