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冈底斯西段赛利普一带分布有大面积的钾质火山岩,以前曾被划归上新世一早更新世赛利普群。作者对这套火山岩地层进行了详细野外调查并重新测制了火山岩地层剖面,在该套火山岩下伏及层间湖相碎屑沉积层中获得ESR年龄0.268Ma与0.349Ma。岩石学、岩石化学研究表明,这套火山岩是以安粗质熔岩为主的钾玄岩系列一钾质碱性玄武岩系列火山岩,岩石类型及岩石组合稳定,岩层产状平缓,岩石新鲜,层位相对清楚,故将其命名为赛利普组,属第四纪早一中更新世。这一发现对研究冈底斯构造带新生代以来岩浆活动、构造演化,进而探讨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冈底斯岩浆带麦嘎一带首次发现第四纪火山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区域地质调查所在开展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措勤区幅填图工作中,首次在仲巴县格马乡麦嘎附近发现一套第四纪火山岩。该套火山岩类型属典型的陆相点射喷溢型,角度不整合于拉嘎组碎屑岩和第四纪湖积物之上,对下伏岩层烘烤明显。火山岩属碱性火山岩,矿物成分以斜长石为主,并含较多黑云母。火山岩呈扇形分布,扇根位于古湖滨一高地上,扇缘位于湖滨斜坡上。扇根处广泛发育岩枕、岩舌。岩枕平行湖岸排列,岩舌垂直湖岸分布。岩枕和岩舌的排列方位反映熔岩流沿斜坡流入古湖,流动构造显著,并形成少量浮岩。根…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南部广泛发育的林子宗火山岩蕴涵着新特提斯洋俯冲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的地质信息。为探讨冈底斯中段格达地区典中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岩浆源区及构造环境等特征,对其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该地区典中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为(61.6±1.0) Ma; 典中组火山岩相对富集LILE和LREE、亏损HFSE,具典型岛弧火山岩的特征; 岩浆源区主要来源于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是俯冲岛弧构造环境下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西藏措勤地区发现第三纪富钾岩浆岩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马润则  刘登忠等 《地质通报》2002,21(11):728-731
西藏措勤地区发现了第三纪富钾火山岩及正长岩,其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5.8~15.9Ma和27.15Ma。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粗安岩,少量粗面岩、玄武粗安岩、白榴石玄武粗安岩;正长岩主要岩性为中—中粗粒或似斑状霓辉正长岩。岩石学、岩石化学初步研究表明其属于钾玄质-超钾质火山岩和碱性正长岩。这一发现填补了冈底斯北部新生代富钾质岩浆活动的空白,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研究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大地构造单元属冈底斯-下察隅晚燕山-喜马拉雅期岩浆弧带,其北为班公-怒江结合带,南部为冈底斯南缘弧前盆地带及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研究区内中-新生代地层较发育,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十分强烈,侵入岩、火山岩均十分发育。以1∶5万打加错地区4幅区域地质调查取得的新找矿线索为基础,对打加错新发现的斑岩型铜矿的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阐述,为研究该区域的斑岩型铜矿的成矿条件和成矿背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西藏中南部雄马—措麦以南地区前人所定的属于中—晚侏罗世达雄群中采获了古生物化石,地层时代重新厘定为早—中二叠世。早二叠世早期拉嘎组中赋含重力滑塌块体和冰川漂砾,早二叠世晚期昂杰组碎屑岩中夹大量火山岩,中二叠世下拉组含大量火山岩碎屑等,与冈底斯—腾冲地层区广泛出露的早—中二叠世地层比较,岩性组合特征、沉积类型、沉积相、生物富集程度和属种组分及所处地质背景等诸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该套地层的确定,对研究西藏早、中二叠世地层沉积相,重塑古地理环境,以及研究青藏高原和邻区特提斯构造发展阶段的地层演化、盆地构造背景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措勤盆地林子宗群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青藏高原措勤盆地新生代火山活动十分强烈,以古近纪林子宗群火山岩为代表,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央隆起带的冈底斯构造岩浆岩带中,在北部坳陷带中仅有零星分布。林子宗群火山岩主要由安山岩、流纹岩、中酸性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岩石化学研究表明属钙碱-高钾钙碱系列;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木子宗群火山岩具岛弧火山岩特点,为喜马拉雅板片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碰撞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西藏阿里地区北部新生代火山岩—兼论陆内俯冲作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本文研究了新南藏北昆仑山南侧新生代火山岩的地质学、岩石学和主要元素、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划分出以新第三纪喷发为主的碱性火山岩带(南带)和与之伴随的第四纪钙碱性火山岩带(北带);用塔里木大陆岩石圈向青藏高原下面的俯冲机制解释了本区火山岩的成因,并且认为陆内俯冲作用不但可以说明中国西部诸山系的近期上升,而且可以运用于所有地壳厚度异常的碰撞带,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作者划分出具有不同地质特色的昆仑山型和喜马拉雅型两种陆内俯冲模式。  相似文献   

9.
冈底斯带广泛分布晚古生代火山岩地层。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冈底斯带的构造属性在晚古生代已经发生转变。在冈底斯带中西部塔惹增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拉嘎组中发现了火山岩夹层。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该火山岩属岛弧环境,标志着晚古生代冈底斯发生首次造弧作用,该时期冈底斯中西部已经由被动大陆边缘向主动大陆边缘转化。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活动与高原隆升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邓万明  孙宏娟 《地质论评》1999,45(7):952-958
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分布广泛,在时代上几乎贯穿了整个第三纪和早第四纪。火山活动与高原岩石圈的构造演化和隆升过程有良好的耦合关系。高原隆起前、后火山岩在地球化学性质及源区的差异,反映了岩石圈深部地质过程的不同特征。火山活动和高原的隆升都表现了多阶段性和非均匀的特点。推测在上新世末高原面已抬升到4000~4500 m,更新世以来的强烈隆起主要表现为高原周边造山带的构造活化,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选取与漓渚铁矿成矿关系密切的栅溪和广山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高精度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对栅溪岩体黑云母花岗岩和广山岩体花岗斑岩代表性样品进行了详细的测年工作,在此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上矿床成矿的时代,讨论了漓渚铁矿的成矿时代。定年结果显示,栅溪岩体的成岩时代为150.1Ma±2.6Ma,而广山岩体经历了多期的岩浆事件,主体成岩时代为147.2Ma±1.7Ma,2个岩体均属于燕山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矿区地质特征显示,漓渚铁矿的形成与广山、栅溪岩体成岩期岩浆热液作用关系密切,广山-栅溪岩体的成岩时代即代表了漓渚铁矿矿化的时代,漓渚铁矿矿体主要形成于中侏罗世(约150Ma)。漓渚铁矿成矿时代的精确厘定为邻区寻找同类型矿床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选取与漓渚铁矿成矿关系密切的栅溪和广山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高精度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对栅溪岩体黑云母花岗岩和广山岩体花岗斑岩代表性样品进行了详细的测年工作,在此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上矿床成矿的时代,讨论了漓渚铁矿的成矿时代。定年结果显示,栅溪岩体的成岩时代为150.1Ma±2.6Ma,而广山岩体经历了多期的岩浆事件,主体成岩时代为147.2Ma±1.7Ma,2个岩体均属于燕山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矿区地质特征显示,漓渚铁矿的形成与广山、栅溪岩体成岩期岩浆热液作用关系密切,广山-栅溪岩体的成岩时代即代表了漓渚铁矿矿化的时代,漓渚铁矿矿体主要形成于中侏罗世(约150Ma)。漓渚铁矿成矿时代的精确厘定为邻区寻找同类型矿床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鹿鸣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年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邵军  杨宏智  贾斌  彭明生 《矿床地质》2012,31(6):1301-1310
黑龙江鹿鸣钼矿床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多金属成矿带翠宏山-二股成矿亚带中南段。矿化发生在花岗岩体内,矿石为石英细脉浸染状的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围岩蚀变具有岩浆热液蚀变的分带特征。成矿作用与花岗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矿区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具有同一岩浆来源,属于"A"型花岗岩,是在伸展大地构造环境背景下岩浆侵入形成的岩体。通过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定,获得二长花岗岩年龄为(201.1±3.90) Ma和(176.2±4.3) Ma,获得花岗斑岩年龄为(182.3±4.0) Ma,确定鹿鸣钼矿床的成矿年龄在182~176 Ma之间,成矿时代为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14.
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岩浆岩非常发育,以花岗岩类分布最为广泛,对其研究还较为薄弱。本文对觉罗塔格地区主要的花岗岩类岩体系统开展了地质特征研究并进行了同位素精确测年,报道了区内16个主要花岗岩类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镜儿泉岩体376.9±3.1Ma、西凤山岩体349.0±3.4Ma、石英滩岩体342±11Ma、长条山岩体337.4±2.8Ma、天目岩体320.2±3.1Ma、百灵山岩体317.7±3.7Ma、白石泉岩体303±18Ma、迪坎岩体288.0±2.5Ma、黄山岩体288±17Ma、白山东岩体284.5±4.5Ma、管道岩体284.1±5.8Ma、红石岩体282.7±4.2Ma、陇东岩体276.2±2.5Ma、多头山岩体271.7±5.5Ma、双岔沟岩体252.4±2.9Ma、土墩岩体246.2±2.6Ma,上述定年结果为研究区岩浆活动与区域构造演化及深部过程的关系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年代学支持。结合前人已有的部分年代学成果认为,觉罗塔格地区花岗岩类的形成年龄分布在386~230Ma之间,岩浆活动可分为晚泥盆世(386.5~369.5Ma)、早石炭世(349~330Ma)、晚石炭世-晚二叠世(320~252Ma)、早中三叠世(246~230Ma)等4个阶段。前3个阶段岩浆活动具有持续时间逐渐变长、岩浆活动逐渐加剧的特点,并在第三阶段达到顶峰,而第四阶段岩浆活动则明显变弱。花岗岩类岩浆活动在时空分布上表现为,自哈尔里克-大南湖岛弧带→阿奇山-雅满岛弧带→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岩体侵位由早到晚; 自研究区东部→中西部→沿韧性剪切带,岩体侵位由老到新。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成果认为,觉罗塔格地区花岗质岩浆活动与区域构造演化具有很强的耦合关系,花岗岩类在前碰撞阶段、主碰撞阶段、后碰撞阶段、板内阶段等4个构造演化阶段均有发育,与花岗岩类在时间分布上的4个阶段完全对应,其中尤以后碰撞构造演化阶段花岗岩类的分布最广泛、岩浆活动最强烈。觉罗塔格地区与4个阶段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作用由早到晚具有无明显矿化→斑岩型铜矿、火山岩型铁矿→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夕卡岩型银(铜)矿→斑岩-石英脉型钼矿的演化特点,其中以对应于主碰撞阶段的斑岩型铜矿和后碰撞阶段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最为发育。本文系统阐述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中酸性岩体的时空格架、与区域构造演化的耦合、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为北疆地区晚古生代特别是后碰撞背景下的岩浆演化及其成矿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庐枞盆地侵入岩的时空格架及其对成矿的制约   总被引:66,自引:42,他引:24  
庐枞中生代火山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四组火山岩以及34个侵入岩体。本次工作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已有的5个岩体(巴家滩岩体、城山岩体、花山岩体、黄梅尖岩体和枞阳岩体)年代学的研究工作,系统开展了盆地侵入岩体的年代学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通过侵入岩锆石LA-ICP-MSU-Pb定年方法,本次研究确定庐枞盆地内15个主要侵入岩体的成岩时代分别为:黄屯岩体134.4±2.2Ma、岳山岩体132.7±1.5Ma、拔茅山岩体132.7±1.9Ma、尖山岩体132.0±1.3Ma、谢瓦泥岩体131.6±1.1Ma、龙桥岩体131.1±1.5Ma、焦冲岩体129.6±1.3Ma、土地山岩体127.4±2.8Ma、凤凰山岩体128.4±0.9Ma、罗岭岩体126.3±2.0Ma、龙王尖岩体126.5±1.5Ma、小岭岩体126.2±1.8Ma、大缸窑岩体125.9±1.3Ma、巴坛岩体125.1±1.1Ma、毛王庙岩体123.9±1.9Ma。从而得出庐枞盆地内侵入岩的成岩时代界于134~123Ma之间,属于早白垩世,并进一步将庐枞盆地内侵入岩划分成2期,其中早期侵入岩主要为二长岩和闪长岩类,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与龙门院旋回和砖桥旋回火山活动关系密切,岩体侵位受火山机构和北东向构造联合控制,成岩时代为134~130Ma;晚期侵入岩还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为正长岩类,分布在盆地南部,主要受盆地内火山机构和北北东向断裂控制,侵入活动与双庙旋回和浮山旋回火山岩浆活动相对应,成岩时代为129~123Ma;第二类主要为A型花岗岩,分布于盆地东南缘,成岩时代为126~123Ma,主要受区域北北东向大断裂控制,而与盆地火山机构无关。庐枞盆地内与岩浆岩有关的铁、铜、金、铅、锌、铀矿床可划分为3个成矿系列,其中砖桥旋回形成的二长岩类与罗河、泥河和龙桥等铁矿床、岳山铅锌矿床及井边和拔茅山铜矿床关系密切,双庙旋回形成的正长岩类与马口等铁矿床关系密切,而晚期的A型花岗岩与3440矿床等金、铀矿化关系密切。长江中下游地区燕山期存在145~136Ma、135~127Ma、126~123Ma等三期成岩(成矿)作用,庐枞盆地内侵入岩对应于该区域第二和第三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其形成时代明显晚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断隆区内与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铁)、金矿床有关的高钾钙碱性岩体(第一期)。庐枞盆地内侵入岩形成于区域岩石圈伸展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6.
广西大厂矿田中部的笼箱盖岩体是一个多期次侵入的复式岩体,尽管前人对其中个别阶段岩体进行过年龄精测,但迄今还没有对多期岩体进行过系统的年代学精测。本文在运用阴极发光技术对岩体中锆石进行细致的内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利用LA-MC-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方法,系统测定了岩体中单颗粒锆石的206Pb/238U年龄,结果显示出,笼箱盖复式岩体形成经历了103.8~102Ma、96.6~93.86Ma、90.1~85.1Ma 3期活动,其中96.6~93.86Ma为主体形成时期,其第一阶段形成中细粒含斑黑云母花岗岩(96.6±2.5Ma)、细粒含斑的黑云母花岗岩(94.3±2.2Ma),第二阶段形成中细粒等粒状黑云母花岗岩(96.1±2.0Ma),第三阶段形成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93.86±0.84Ma)。这些岩体之间界限清晰、无明显冷凝边,说明岩浆活动是一种连续的脉动过程。大厂矿田的锌铜矿体、锡多金属矿体的形成主要与笼箱盖复式岩体的第二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成矿过程在短暂时间完成。笼箱盖复式岩体的形成时期与中国东部110~80Ma大规模成矿过程是吻合的,成岩成矿作用可能与岩石圈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白鹅花岗岩体位于赣南于山成矿带中东部,其相关成岩年代学数据目前尚未见报道。应用激光剥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MC-ICPMS)测定该岩体具有两组成岩年龄,分别为(174.1±5.4)Ma和(152.4±1.4)Ma,表明白鹅花岗岩体至少经历两次构造岩浆活动,第一次发生在燕山早期第二阶段(170~180 Ma);第二次发生在燕山早期第三阶段(150~165 Ma),两次岩浆活动相差约22 Ma。结合已有的调查研究成果认为,白鹅花岗岩体的形成与印支造山运动后壳幔相互作用引起的岩石圈伸展、陆壳部分熔融有关。两次岩浆活动均发生在华南地区两次大规模成矿作用时间内,预示了该岩体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而第二次岩浆活动发生在南岭(尤其是赣南)钨锡等主要矿产的成矿高峰期,相对第一次具有更好的成矿潜力。根据于山成矿带其他岩体的成岩信息对比,白鹅花岗岩体可能也曾发生印支期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8.
The intrusive rocks associated with the large Nezhdaninka gold deposit (Au > 470 t) hosted in the Permian carbonaceous terrigenous sequence have been dated on zircon and rock-forming minerals with precision U-Pb (ID-TIMS) and Rb-Sr methods. The lamprophyre of the dike complex that occurs in the ore field and spatially is related to gold mineralization has concordant U-Pb zircon age (121 ± 1 Ma) and the same isochron Rb-Sr age (121.0 ± 2.8 Ma). The concordant U-Pb zircon age of granodiorite that dominates in the Kurum pluton is 94 ± 1 Ma, whereas the Rb-Sr isochron age of various intrusive rocks from this pluton is 1–4 Ma younger. This difference is caused by long-term cooling of the Kurum pluton and later closure of Rb-Sr isotopic system of biotite (300–350°C) and other rock-forming minerals as compared with U-Pb isotopic system of zircon (~ 900°C). The Rb-Sr age of quartz diorite from the Gel’dy group of stocks (92.6 ± 0.8 Ma) coincides within uncertainty limits with the age of the Kurum pluton. Thus, the rocks pertaining to two epochs of magmatic activity, which developed in the South Verkhoyansk Foldbelt and divided by a time span of 25–28 Ma, are documented in the Nezhdaninka ore field. Taking into account that the age of gold mineralization is no less than 120 Ma, the data obtained allow us to specify the previously proposed formation model of the Nezhdaninka deposit. These data give grounds to rule out the Late Cretaceous Kurum pluton and the Gel’dy group of stocks from constituents of the ore-magmatic system, and to suggest that an Early Cretaceous deep-seated magma source existed beneath the deposit. Along with host terrigenous rocks, this magma source participated in the supply of matter to the hydrothermal system. The Nd, Sr, and Pb isotopic systematics of igneous rocks and ore mineralization in the Nezhdaninka ore field show that the Early and Late Cretaceous magma sources were formed in the Precambrian crust dated at ~1.8 Ga.  相似文献   

19.
西藏冈底斯南部陆陆碰撞早期成矿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冈底斯带南部发育有大量的斑岩铜钼矿床和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形成了斑岩铜矿带和多金属矿带.前人的研究表明,成矿带内的矿床形成年代大都小于30Ma,处于碰撞后期伸展构造环境.本文对冈底斯带中南部的甲龙矽卡岩型铁矿、撒当金银矿床(点)和多底沟矽卡岩型钼矿床(点)开展了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甲龙铁矿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61.1 ±0.4Ma,MSWD=0.94;撒当赋矿安山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62.6±0.5Ma,MSWD=1.51;多底沟钼矿床(点)3件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64.3±0.8Ma ~ 69.2±3.3Ma,加权平均模式年龄为66.7±6.4Ma(MSWD=8.1).三个矿床(点)的同位素年龄表明成岩成矿事件和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早期构造岩浆事件有关.结合前人工作,我们提出冈底斯中南部发生了大规模与陆陆碰撞早期岩浆事件有关的成矿作用,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矿床,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应引起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20.
铜陵矿集区内广泛分布的铁铜硫金矿床被认为与中生代发生的大规模成岩作用密切相关,其中形成于140~150 Ma之间的晚侏罗世高钾钙碱性岩体是主要的成矿岩体。文章选取铜陵焦冲金硫矿区与成矿相关的闪长玢岩开展了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测得闪长玢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28.0±2.2) Ma,表明铜陵地区除晚侏罗世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相关的高钾钙碱性岩浆作用外,还存在一期早白垩世与金硫多金属成矿作用相关的岩浆活动。4个中-晚石炭世岩浆锆石一致年龄(309~328 Ma)表明该区可能存在海西期的岩浆作用,但其规模、背景及与成矿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其他2组继承岩浆成因锆石核的一致性年龄(1870~1931 Ma、600~808 Ma)表明铜陵地区与扬子克拉通一样存在明显的古元古代及新元古代的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