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太阳系(携带地球)围绕银河系银心依椭圆形轨道公转.旋行1周,地球与银心之间有两次处于近距离,两次处于远距离.在靠近时两者之间引力增大,导致地仅柔流物质发生涨潮,远离时引力减小,地幔潮落.地幔的潮汐作用势必引起其上的固体地壳发生破裂、变形、运移和碰撞,即地壳构造运动.由于太阳公转具有200Ma年的周期性,故而地壳运动同样也具有与此相一致的周期性和等时性.因而说地幔的潮汐是导致地壳发生构造运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刘裕华  陈征宙  蒋鑫 《岩土力学》2012,33(Z1):175-182
已有的滑坡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显示,滑坡发生的时间具有明显的周期分布规律特征,除了与降雨季节相关的因素外,受日月引力潮的影响也较明显。从固体潮理论出发,推导简化弹性地球模型地表的潮汐应力表达式,阐述固体潮汐作为滑坡日周期因子对滑坡的影响。在安全系数表达式中考虑潮汐应力的作用,并从表达式中阐述潮汐应力触滑的机制,剖析潮汐应力触发滑坡机制。以1985年的湖北省秭归县新滩特大型滑坡作为算例,采用折线滑动为破坏模式,论述潮汐应力与时间的相关性,以及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与时间的相关关系。计算结果表明,潮汐应力与边坡安全系数随时间均呈明显日周期及半日周期变动,该边坡稳定性系数的极差与不考虑潮汐应力下的稳定性系数的比值达到3.4%;滑坡发生的时间与潮汐应力处于峰值的时间较为吻合,说明潮汐应力很可能是除降雨等主因之外的触发临界状态滑坡发生的另一因素。  相似文献   

3.
已有的滑坡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显示,滑坡发生的时间具有明显的周期分布规律特征,除了与降雨季节相关的因素外,受日月引力潮的影响也较明显.本文对一定数量的滑坡发生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滑坡的发生时间在1d内呈明显的分布特征.然后从固体潮理论出发,推导简化弹性地球模型地表的潮汐应力表达式,阐述了固体潮汐作为滑坡日周期因子...  相似文献   

4.
80年代末,我国自行研制的TJ-1型钻孔式体应变仪,已取得一批实测资料,其中包括地球的固体潮。观测系统对固体潮的响应与测区岩体的力学性质有关。岩性不同,其响应程度亦不同;岩性改变,响应程度也会改变。当地震孕育到一定阶段后,孕震区的微裂隙出现扩展串通,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球对潮汐力的响应也会发生变化,高精度测量系统记录的固体潮就会发生畸变。通常只在一定范围波动的潮汐振幅因子(即实测应变潮汐振幅与理论潮汐振幅之比),此时便会出现偏离基值的下降型异常变化。二、固体潮调和分析固体潮就是地球固体部分在太阳和月亮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内部应力或应变。对应变固体潮资料作调和分析,是提取地震信息、预报地震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地应变固体潮对微渗漏作用的动力贡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庆鸿 《地学前缘》2001,8(3):177-181
目前国内外对构造应力作用下地球内部流体运动的规律与特征的研究已经很多 ,但面向地应变固体潮对地壳微裂缝系统的微渗漏作用影响的研究尚属空白。地球在太阳、月球的引力作用下 ,一方面在其表面的海洋、湖泊形成直观的潮汐现象 ;另一方面固体地球自身还形成肉眼无法看到的粘弹性形变 ,称为固体潮。固体潮不仅能引起重力变化、地面倾斜和地面伸缩等地球物理现象 ,而且还为地壳内微裂缝系统提供了永恒的、周期性的伸缩开合变化的动力 ,大大提高了流体在微裂缝系统中微渗漏的规模和距离 ,造成流体中物质元素的迁移和变化的地球化学现象。文中主要阐明了地壳裂缝系统和流体微渗漏作用的客观存在 ,探讨并总结了地应变固体潮对微裂缝系统的应力作用特点以及为流体微渗漏作用所作出的重要动力贡献 ,并将固体潮与地球化学有机联系在一起 ,从理论上说明流体携带包含深部矿藏 (体 )信息的特征元素或物质完全有可能通过微渗漏作用迁移至地表并形成该元素或物质的地球化学异常 ,为当前的地表土壤法、地气法、电提取法、电吸附、吸附丝等多种地球化学找矿方法提供可信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由月球和太阳产生的潮汐作用引起了地球的应变。这种现象已被大量理论研究和实际观测所证实。 地球经受着潮汐摩擦力的切向分力的巨大作用。潮汐地质作用即由潮汐摩擦力引起的地质作用。潮汐对地球固体表面的影响,主要通过重力仪(对垂直分量)、倾斜仪(对水平分量)和伸缩仪(对应变)进行测定。作为有关地球内部构造及其振动之基本结论的基础,苏联等国家已经研究了主要类型潮汐波的特征。从宇宙卫星获得的资料近  相似文献   

7.
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原理出发,针对月基InSAR观测地球宏观物理现象的大尺度、连续性、长期性、动态观测等特点,首次以固体地球垂向潮汐形变为例对月基InSAR观测地球大尺度形变现象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了该技术的远程大范围观测能力。根据固体地球垂向潮汐形变的大尺度分布特征和月基雷达的超大幅宽的观测特点,采用简化月基雷达观测几何模型,选定经纬跨度均为50°的中低纬区域为模拟测区,并计算了月基雷达重访周期与雷达波束扫过选定模拟测区内各点时的垂向潮汐形变,将形变计算结果进行时间差分,得到差分相对垂向潮汐形变,即是月基InSAR可观测到的垂向潮汐形变。模拟数值结果表明,月基雷达的重访周期约为24.8 h,在30天内各点的差分垂向潮汐形变可达30 cm。鉴于目前月基InSAR的理论形变观测精度达到厘米级,因此理论上用月基InSAR技术能够观测到模拟测区固体地球大范围垂向潮汐整体形变,也能利用观测数据研究地球潮汐大范围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另一方面模拟结果也可为月基SAR观测其他地球宏观物理现象的参数设计与模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根据广义相对论,在天体引力作用下,天体周边的空间是曲折的。空间因天体的引力而发生曲折,地球在引力的作用下也与人类之前所认识的有所不同。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假设一引力作用下的平衡质量运动理论,试图从思维的角度重新思考和探索地球的运动规律。主要讨论三个问题:地球上质量的分布;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的速度。由地球上海陆质量的分布引出假设一引力作用下的平衡质量运动理论,其次,利用该假设对地球火山、地震和自转进行分析与推导。  相似文献   

9.
固体潮理论值计算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日、月引力对海水作用形成海洋潮汐,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它对陆地上固体物质的作用只是近几十年才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各种观测仪器(重力仪、地倾斜仪等)的灵敏度不断提高,固体潮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在进行重力静态观测、重力流动测量、地形变测量、地下水位观测以及有关仪器研制等方面,都需要考虑到固体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潮汐发电     
《山东地质》2009,(10):72-72
海水有一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到了一定时间,海水推波逐澜,迅猛上涨,达到高潮;过后一些时间,上涨的海水又自行退去,出现低潮。如此循环重复,永不停息,海水的这种运动现象就是潮汐。潮汐现象是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由于月亮离地球较近,月球的引力使地球的向月面和背月面的水位升高。由于地球的旋转,这种水位的上升以周期为12小时25分和振幅小于1 m的深海波浪形式由东向西传播。  相似文献   

11.
地球液核的动力学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要介绍了液核动力学研究的方法及液核动力学效应检测的进展和研究结果,着重介绍了超导重力仪在液核动力学研究中的作用。基于初始参考地球模型(PREM),采用球对称、非自转、完全弹性和各向同性地球的弹性引力形变理论研究了液核动力学扰动导致的地球固体部分的形变和重力位扰动。根据重力潮汐观测中的近周日共振特征,利用国际超导重力仪观测资料研究了地球的自由核章动(FCN),精密确定了有关的共振参数,其中FCN的本征周期为429.0(424.3,4 433.7)恒星日,品质因子为 9543(6405,18714),复共振强度为(-6.10±0.20,-0.01±0.20)×10-4°/h。最近,我们还估计了全球地球动力学观测网中全球分布的14台超导重力仪21个长期、连续重力观测序列的"积谱密度"以检测固体内核的平动振荡运动。  相似文献   

12.
固体潮是研究地球固体部分潮汐的—门学科,是近30年才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的学科。  相似文献   

13.
我国动力大地测量学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合了近40年,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利用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和天体测量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固体潮汐和非潮汐重力、地极移动和自转速率变化、大地水准面和海平面变化、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及其与地表变化的关系等五个方面的成果以及国际合作的情况,说明我国在动力大地测量学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已在生态环境、灾害预测预报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研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在国内国际的地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亚太空间动力学研究计划”、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国家大型科学工程重大项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等项目的启动、实施,动力大地测量学研究必将取得快速进展。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是外界影响因素的反映,微观动态也受到外界长期周期性影响。根据在华北平原设置的自动监测设备监测的高频率水位资料,利用频谱分析方法分析了地下水位微观动态,确定了周期变化特征。与天体潮汐所体现出的周期特征对比,说明华北平原(北京除外)大多数观测孔都受到天体潮汐作用的周期影响:其中沿海的部分浅层含水层地下水与海潮潮汐作用有关,个别观测孔受蒸散发作用影响体现出日变化;内陆大多数深层观测孔和个别浅层观测孔微动态受固体潮汐作用影响,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含水层以及岩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重力场的潮汐变化观测及其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基于我国武汉超导重力仪长周期序列潮汐观测数据,研究了重力场潮汐变化特征,精密确定了地球潮汐常数,讨论了重力观测中的海潮负荷和大气效应问题;根据地球自由核章动在周日重力潮汐观测中的共振效应确定了自由核章动的复本征周期和品质因子Q值,研究了极移重力效应;并对进一步利用重力潮汐观测研究地球物理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是外界影响因素的反映,微观动态也受到外界长期周期性影响。根据在华北平原设置的自动监测设备监测的高频率水位资料,利用频谱分析方法分析了地下水位微观动态,确定了周期变化特征。与天体潮汐所体现出的周期特征对比,说明华北平原(北京除外)大多数观测孔都受到天体潮汐作用的周期影响:其中沿海的部分浅层含水层地下水与海潮潮汐作用有关,个别观测孔受蒸散发作用影响体现出日变化;内陆大多数深层观测孔和个别浅层观测孔微动态受固体潮汐作用影响,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含水层以及岩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低温下非静水应力作用固体颗粒间流体因其参与流体—矿物反应和流体传质而在地壳岩石变形和同构造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粒间流体的性状、粒间流体—矿物反应和粒间流体传质都与固体颗粒所受应力密切相关。流体膜是非静水应力作用下固体颗粒间流体存在的主要形式,流体膜的厚度和成分决定着究竟是流体膜中水化力、双电层排斥力,还是因双电层而引起的流体渗透压在流体膜传递应力的机制中起主导作用。应力通过改变固—液界面上固体物质的自由能而影响固—液界面反应和流体的传质,并对这一应力感生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方程进行了推演。  相似文献   

18.
大陆褶皱造山运动的星地碰撞成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陆褶皱造山运动具有突发性、全球同步性,以水平运动为主,主要表现在地壳上部且具有上强下弱等特征,除水平运动一项外,与基于地幔对流的板块构造理论缺少共同之处.想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遍布大陆地块内部的褶皱构造,在形位特征与动力机制上都有难以解决的矛盾.基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地质力学理论,对之所做的定性解释颇为合理,但因其只靠地球收缩及潮汐引力等缓变力作为引起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动力来源,力量强度太小,不足以引发强大的褶皱造山运动,且有被海水运动取代的难题.揭示了星地碰撞可以为大陆造山运动提供足够强大的突发性动力来源,并简要阐明了其作用机制,可以解决地质力学所遇到的力源不足和被海水运动取代的两大难题,从而为大陆构造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地球排气作用——建立整体地球科学的一条统纲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杜乐天 《地学前缘》2000,7(2):381-390
通过研究发现 ,现在可以用地球排气作用作为一条统纲 ,把原来分散的地球科学各个分支学科和谐地串联成为一个整体地球科学巨系统。地球排气的实质是幔汁 (HACONS超临界态流体 )从深部自发向上、向外的辐射排放 ,结果形成了地球内外的 5个气圈和气体地球动力学 ,幔汁上涌后通过碱交代作用产生蚀变和岩浆并促使原来为固体的上地幔、地壳发生溃变 ,在地球的 3个基本动力 ,即重力、地球自转变速、圈层旋转差速和天体 (主要是月球 )潮汐力联合作用的大前提下诱发出大地构造运动、地球演化和自然灾害。没有幔汁活动就没有壳幔运动。笔者初步认为 ,对现有流行的众多理论和结论都需要重新加以怀疑和再审鉴。否则 ,地球科学难以向前发展。我们今后不仅需要单科的或局域的岩石学家、地球化学家、大地构造学家、气象学家、海洋学家等 ,另外还需要有一大批整体地球科学家。  相似文献   

20.
非静水应力作用固体的化学位及其构造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静水应力作用的含水岩石中的力学 -化学相互作用是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非静水应力作用固体物质的化学位则是了解这种作用的关键。本文在总结前人有关成果的基础上 ,从理论上了提出了非静水应力作用固体岩石中固 -液界面上的固体物质的化学位的一般形式。在此基础上 ,根据 Onsager扩散方程和局部平衡假设 ,推导了固体物质在颗粒间流体中溶解浓度随固体岩石中应力场和应变能的时空变化关系的动力学方程。以此论证了在温度较低时 ,固体物质在颗粒间流体中的溶解的浓度的时间变化是受固体岩石中应力梯度和应变能梯度控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