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研究区内,由于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使作物营养有益元素及有毒、有害组分在区内表层土壤中的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以土壤中元素的含量分布为主要依据,在分析南昌-樟树地区土壤污染现状、农作物营养有益元素丰缺现状的基础上,对区内农业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并按环境质量的优劣划分了A、B、C、D共4个等级.  相似文献   

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对区域找矿远景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呼伦布斯格地区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为依据、地质背景为基础,分析了研究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研究了区内元素分布特征、元素相关性及组合特征、单元素异常特征,认为区内Au、Ag、Pb、Zn、Sb、U、Th的异常规模较大、强度较高、相对离散程度高,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评分排序上述综合异常数据,划分出四个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南典型地质背景区土壤重金属分布及生态风险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西南有22.3%的耕地重金属含量超标,区内广泛分布的峨眉山玄武岩和碳酸盐岩被认为是土壤中重金属的主要母质来源。目前,中国西南地区,尤其是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的研究程度仍有待提升,不同地质背景区(成土母岩)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与生态风险缺乏对比。本文选择四川省典型地质背景区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发射光谱等方法测定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Ni、Pb、Zn)含量和pH数据,结合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研究了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玄武岩区土壤中Cd、Cr、Cu、Hg、Ni、Zn的含量高于碳酸盐岩区,也高于四川和全国背景值。各元素含量分别为四川背景值的3.25、1.08、5.08、1.72、1.55、1.63倍和全国背景值的2.60、1.40、6.87、1.47、1.87、1.91倍;(2)As、Cr、Pb的高含量区域与碳酸盐岩分布区对应,Cd、Cu、Hg、Ni、Zn的高含量区域与峨眉山玄武岩的空间分布对应;(3)地累积指数表明玄武岩分布区土壤中Cd、Cu、Ni、Zn污染程度高于碳酸盐岩区;(4)研究区内生态危害程度较高的元素为Cd、Cu和Hg;其在玄武岩分布区"强生态危害"及以上的比例比碳酸盐岩区分别高出22.4%、1.15%和26.0%。本研究揭示:(1)研究区内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及生态风险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2)产生这一规律的原因在于母岩中元素含量的差异、成土过程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元素次生富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研究区土壤酸碱度偏低(pH平均值为5.5),需预防土壤进一步酸化引起的重金属活化风险。  相似文献   

4.
以三原—阎良地区土壤为对象,研究了三原—阎良地区土壤中Se元素、pH值和有机质的含量及其分布,以及土壤中Se的主要赋存形态,发现当地拥有大面积的富Se土地资源;土壤基本属碱性、强碱性,有利于植物对土壤Se的吸收利用;土壤中丰富的有机质有利于土壤Se的富集;Se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可提供大量可溶性有机和无机Se为植物利用。通过对调查区主要农作物的研究,发现区内油菜、小麦、大蒜、白萝卜、玉米、芹菜的富Se食品达标率高达55%以上;农作物对土壤Se的富集能力为:油菜小麦大蒜玉米白萝卜白菜花白芹菜花椰菜;区内大部分农作物达到食品卫生标准。因此,调查区具有发展“天然、绿色、安全”的富Se农作物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大凉山生态地质调查获取的48个岩石—土壤剖面数据,通过地质建造单元调查、土壤类型划分及元素地球化学测试,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对西昌地区中生代泥质岩类地质建造区紫色土中4种微量营养元素Cu、Zn、Mo和B的空间变异及分布特征展开研究,并讨论了不同影响因素下4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特征。结果表明:(1)4种营养元素整体属于中等强度变异,高斯模型和指数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研究区4种营养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2)4种营养元素整体处于丰富等级,Cu、Zn和B营养元素含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西昌地区东北—西南带状区域内,Mo元素含量在全区范围内含量较高;(3)不同地质条件(海拔高度、地层、岩性、地质时代)和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共同制约着Cu、Zn、Mo和B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此外,紫色土剖面土壤层4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特征还受到一定的人类活动影响。研究结果可以对当地农林业发展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文辉 《物探与化探》2013,37(1):132-137
以张掖—永昌地区土壤元素含量分布为主要依据,在分析测区土壤污染现状、农作物有益元素丰缺现状的基础上,选取了必需大量元素、必需微量元素、有益元素、有害重金属元素等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根据各指标的权重 阈值计算结果及隶属度函数计算模型,将测区土壤质量划分为优质、优良、良好、中等、差五个等级,其中优质土地占调查区总面积的4.88%,优良土地占47.21%,良好土地占29.08%,中等土地占14.49%,差等土地占4.34%.  相似文献   

7.
青海民和—海石湾一带土壤重金属异常生态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污染综合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定量评价了青海民和—海石湾一带土壤重金属异常元素的污染现状和异常区的潜在生态风险危害性,同时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异常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污染因子的高低顺序为Hg>Cd>Pb=Cr;主要异常元素的生物有效性排序为Cd>Hg>Pb;异常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性排列为Hg>Cd>Pb>Cr;在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样品中,尽管异常元素的含量远低于国家规定的粮食安全限制,但Hg的较高潜在生态危害性和Cd的高生物有效性,导致异常区内Hg、Cd的污染防治形势最为严峻。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土壤污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模糊识别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的方法。并对瑞典学者(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了改进,用以评价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采用建立的方法对山东省东部地区土壤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本区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为Hg>Cd>Cu>Pb>Zn>Cr>As;而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大小则依次为Hg、Cd、As、Pb、Cu、Cr、Zn。总体来看,山东省东部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元素污染,其潜在生态风险为强和很强的土壤占13.75%,这种综合危害特征主要受Hg和Cd元素制约,主要分布在莱州—招远—烟台和牟平—乳山金矿集中区以及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带,且已对农作物安全产生影响。认为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采金污染、工业生产、城市人口密集生活等)的共同作用,是造成局部环境中潜在生态风险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从调查区表层、深层采样土壤元素分布特征入手建立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分配机制,以景观、地貌及地质特征为基础,选择合理的采样位置,正确的采样方法、采样层位,应用掌上机(Pocket PC)及数字填图系统(Rgmap)采集野外样品,本文以兰州—白银黄土覆盖区景观区为例,对表层、深层采样方法和技术要求进行探讨,对全省开展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特别是野外工作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某金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人体健康风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环境重金属污染的人体健康效应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某金矿区矿业活动导致土壤、地下水、农作物中重金属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累积或超标。通过土壤、地下水、蔬菜及粮食作物的样品采集,人群暴露问卷调查,获得了暴露人群的膳食结构参数。以农田土壤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综合污染分区内的土壤、地下水、蔬菜、小麦玉米等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为依据,采用USEPA推荐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计算了经口食入、皮肤接触等暴露途径对成年人的健康风险概率。研究表明,研究区存在因重金属导致的不可接受的人体健康高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总体而言,土壤重金属污染愈重地区,区内人体健康风险愈高。地下水中的Cr元素、土壤综合污染区内的Hg元素、污染区内的蔬菜及粮食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禁饮Cr含量高的地下水、禁食污染区内的农作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是保护研究区人群健康的重要环境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皖江经济区基本农田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皖江经济区的基本农田分布区是我国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该区基本农田的土地地球化学特征与粮食质量安全密切相关。本文以皖江经济区的南陵—泾县国家商品粮基地为重点研究区,以野外实地调查资料和采集的0~20cm深度土壤样的化学组分检测分析数据作为研究基础,应用地学数理统计学方法和GIS空间特征分析技术,通过该农田区土壤元素组成、含量、空间分布和异常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发现:南陵—泾县基本农田的土壤中重金属Fe、Mn和Hg等含量存在异常,Fe、Mn变异系数呈现区域性异常,Hg含量表现为局部异常;Ca、Mg和Na元素呈现显著空间分布相关性,与成土母质影响相关。在区域分布上,南陵—泾县基本农田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和盐分含量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性分布特征,这与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位埋藏状况和矿化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南陵—泾县基本农田区土地地球化学分布特征来看,南部地区不利于高品质稻谷、小麦等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2.
安徽江淮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兴仁  周俊 《安徽地质》2012,(2):123-129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作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工作,以快速查明表层土壤及其背景地球化学元素分布为目的.本文以安徽江淮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结果为基础,对安徽江淮地区耕地土壤及其母质中主要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得出:(1)大多数地区表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与深层具有一致性和继承性;(2)各地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主要受成土母质类型控制,说明其成因与成土母质和成土过程等因素有关;(3)耕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异受施肥、灌溉和耕作方式等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且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大兴安岭森林带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一环,其北段松岭区目前是生态地质调查的空白区,查明区内土壤中的元素含量以及空间分布模式,可以为该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基础支撑。以松岭区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采样及分析方法,探讨了各元素指标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模式。研究区土壤的元素分布模式有以下特征: 全C、N、P、S在表层土壤中显著富集; K2O、CaO、Na2O、SiO2在表层土壤中明显贫化; F、Cl、Br、I在表层土壤中高值区的分布受深层土壤影响,同时Br和I在表层土壤中的富集与有机质关系密切; 内梅罗综合指数显示As、Cd、Hg、Ni、Pb、Zn等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轻微超标。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及其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基准值、背景值概念的进一步分析,确定了以沉积环境作为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求取的基本单元,以各基本单元的面积加权法求取区域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的方法。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求取了该区的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并对基准值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应用探讨。结果表明:各沉积环境有其特征的指示元素或组合,F、Cl、Br、I、Ca和Mg元素组合可反映海相沉积物的新老和比例;N、S、OrgC组合,I、Hg组合和Y、Ce、La等稀土和稀有元素组合分别指示湖相、泻湖相和陆相沉积环境。Hg、Cd等为全区富集的污染元素;土壤中亲石元素、稀有和稀土元素稳定;I和CaO易流失。部分元素的土壤清洁级界限值采用X0+2S0能较好地反映土壤污染的分布。研究区土壤中养分Co、Na2O几乎全部为适宜区,K、N、Fe、B、Cu、Cl、Mg、S含量丰富,Zn、Mn和P、Mo、Si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15.
刘希瑶 《地质与资源》1992,28(5):470-476
依据辽宁南部(大连-营口)地区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统计了53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参数,说明了元素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对元素含量特征进行了比较归纳.辽宁南部土壤中各元素含量与中国土壤(A层)值相比,变化不是十分显著,相对稳定.研究了元素含量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分配、分布特征,认为土壤的成土母质是影响元素含量的重要因素.评价了重金属元素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辽宁南部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综合质量整体状况良好:一等和二等(无风险,优先保护类)土壤面积较大,为19 486 km2,占全区96.37%;三等(风险可控,安全利用类)土壤为648 km2,占3.2%;五等(风险较高,严格管控类)土壤为86 km2,仅占0.43%.良好的土壤环境质量为农业生产和土地规划利用提供了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为该地区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依据和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刘希瑶 《地质与资源》2019,28(5):470-476
依据辽宁南部(大连-营口)地区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统计了53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参数,说明了元素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对元素含量特征进行了比较归纳.辽宁南部土壤中各元素含量与中国土壤(A层)值相比,变化不是十分显著,相对稳定.研究了元素含量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分配、分布特征,认为土壤的成土母质是影响元素含量的重要因素.评价了重金属元素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辽宁南部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综合质量整体状况良好:一等和二等(无风险,优先保护类)土壤面积较大,为19 486 km2,占全区96.37%;三等(风险可控,安全利用类)土壤为648 km2,占3.2%;五等(风险较高,严格管控类)土壤为86 km2,仅占0.43%.良好的土壤环境质量为农业生产和土地规划利用提供了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为该地区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依据和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文中以铜陵地区As、Cd、Cu、Pb、Tl、Zn等6种土壤污染元素为例,选取常用且具有代表性的反距离加权法、径向基函数法、普通克里格法、多维分形法4种空间插值方法,进行土壤元素空间插值,并对其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和评价。各方法均选取最优参数进行插值对比,土壤样本数共372个,其中337个用于插值计算,35个不参与插值计算而用于验证插值结果。对比研究显示,普通克里格法对刻画区域土壤元素的空间分布趋势效果最佳,但其半变异函数模型及参数的优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多维分形法对刻画土壤元素局部异常和污染效果最佳,但其对土壤元素分布普遍特征的反映仍需深入研究;反距离加权法和径向基函数法对土壤元素分布的空间插值精度一般,但其简单易用、插值最优参数易于选择。  相似文献   

18.
以1∶5万高炉集幅为研究对象,在6个点/km 2及4个点/km 2两种采样密度条件下,土壤元素在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及空间分布上均相近,表明该图幅内采样密度4个点/km 2可以满足1∶5万土地质量调查评价工作的要求。基于不同采样密度下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分析,提出淮北平原覆盖区地质背景相对单一的连片耕地区开展1∶5万土地质量调查时可采用最低采样密度(4个点/km 2)。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区内土壤环境质量优良,以优先保护类土壤为主,安全利用类土壤仅零星分布,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指标为Cd,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实施绿色无公害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五常地区土壤肥力及环境健康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农业用地的角度,以地球化学为主要手段,对黑龙江五常地区的土壤肥力指标及环境健康指标进行了筛选,并对其中各元素指标的地球化学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参考1990年出版的《中国土壤元素背景》以及依据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得出结论:五常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及植物所必需大量元素中N、K、C、Mg、S的含量相对于全国土壤(A层)背景值较为丰富, P、Ca较缺乏;对Hg、Pb、Zn、Cu、As、Cr、Ni重金属元素进行综合评价, 99%以上的土壤达到了一级标准;必需微量元素中Fe、Mn相对于全国土壤(A层)背景值较为丰富,B、 Mo、Zn、Cl较为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