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运用煤田构造与控煤构造研究方法,从浑江煤田地质构造展布的平面差异性分析入手,揭示了本区地质构造展布的分区、分带特征,指出南北方向上分为三带,东西向分为两区,不同的区带内赋煤规律有显著差异。受到SE—NW向的挤压,浑江地区发育SW—NE向的断裂及褶皱,成为控制煤系赋存形态的主要因素。浑江煤田西区因中生代以来构造活动较强烈,断裂较发育,对煤系的后期改造破坏较强烈;而东部煤系赋存于向斜构造内,受断裂破坏较小,但保存面积少于西部。  相似文献   

2.
太行山东麓含煤区以中生代末期以来的伸展构造变形为主导,煤系埋深自西向东逐渐加大,沿太行山前呈NNE向条带状展布。区内构造样式丰富,以NE、NNE向正断层组合为特征。其深部控煤构造样式主要为两类堑垒构造组合和掀斜断块组合两类。通过研究区构造组合的分析,掌握了太行山东麓含煤区煤田构造的特征,为老矿区外围深部找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青海木里煤田构造格局与煤盆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里煤田属中祁连断隆带的一部分,煤田的构造格局总体呈NWW向展布的拗褶带。由于受近SN向地应力的作用,区内断层以NW、NWW向为主,受其影响,煤田在南北方向上呈带状、东西方向上呈段状展布,各煤矿点在平面上呈现出NWW向的带状分布。木里煤田盆地构造演化与整个祁连地区构造事件变化紧密相关,从燕山晚期的挤压抬升变形开始,经历了古近纪早喜山运动,挤压变形加剧,以及新近纪以来的晚喜山构造运动,最终形成了现今木里煤田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区域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4.
赤城煤田侏罗系中统延安组中赋存丰富的煤炭资源。研究该区地质构造及其控煤作用,对今后的煤炭资源勘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区煤系及煤层的分布规律受基底构造、同沉积构造及后期构造活动的改造等综合作用的控制,受其影响,该区煤系及煤层以NW-SE向的条带状分布于梁龙背斜两翼和赤城向斜的次级凹陷内,分布范围和埋藏深度受断层、褶皱等次级构造的控制,使煤系和煤层大致呈北部浅、南部深、东部浅、西部深的特点。因此,梁龙背斜的两翼和赤城向斜的次级凹陷是今后找煤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5.
甜水堡矿区侏罗系中统延安组中赋存丰富的煤炭资源。研究该区地质构造及其对煤层的控煤作用,对今后的煤炭资源勘查、开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区煤系及煤层的分布规律受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边界构造、甜水背斜构造及次级断裂、古地理环境等综合作用的控制,受其影响,该区煤系及煤层以SN向的条带状分布于甜水背斜两翼,分布范围和埋藏深度受断层、褶皱等次级构造的控制,使煤系和煤层大致呈北部浅、南部深、西部浅、东部深的特点。因此,甜水背斜的两翼和南北两端的次级凹陷是今后地质工作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6.
徐州九里山矿区属华北赋煤区的徐淮赋煤带,区内构造复杂,总体上为NE-SW展布复式褶皱,并被一系列NE向的断层切割。通过对区内构造特征研究,总结出3大类5小类构造控煤样式,并对其成因及与煤层赋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矿区煤系赋存与控煤样式关系密切。弧形构造的前锋带,构造变形强烈,以断裂构造为主要特征,煤系变浅有利于开采,但破坏较为严重,煤矿开采规模较小;复式褶皱内煤系变形不甚强烈,多以单斜产出或发生宽缓褶皱变形,局部煤层有剥蚀或埋深加大,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煤系赋存基本稳定,可以形成大面积的勘探开发区块,浅部应成为今后勘查的重点;夹持于大型逆冲断裂间复式褶皱的靠近背向斜的转换位置煤系以复合构造样式产出,煤系有大面积产出之可能,但煤层埋深较大且部分煤系可能遭受破坏,可以作为找煤远景规划之一。  相似文献   

7.
梅城-寒婆坳地区位于湖南省涟邵煤田北段西部,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区内广泛发育紧密线状褶皱和一系列由南东往北西挤压形成的逆冲断层。依据野外观测及地质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构造几何形态,提出该区构造具有分带分段的特征,自北向南划分为北、中、南三个构造区带,自西向东分为西、中、东三个带。北段主体构造线方向为NE向,构造样式以叠瓦状逆冲断层为主;中段主体断层走向由NNE转为近SN向,以褶皱为主,推覆断裂为辅,局部发育白垩系红层;南段构造转为SN向,为一东翼被破坏的向斜。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认识河流相储层分布规律,通过地层对比、沉积相、主控断裂特征等分析对饶阳凹陷留北地区新近系河流相砂体展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饶阳凹陷新近系各超短期旋回的砂体在平面上呈带状展布,砂体主要延伸方向与边部控洼断层大致平行.留北地区的NE向及NEE向主控断裂在新近纪仍表现为继承性生长的特征,受NE及NEE向近平行于盆地轴向的盆缘继承性主控断裂的影响,在下降盘形成大致平行于其轴向的河谷洼地、斜坡或山脊复合古地貌体系,断层上盘发育的沉降中心沿轴向延伸,地层厚度呈NE向展布.盆缘断层附近发育高梯度扇体或河流沉积,以沉积物的横向搬运体系为主.远离物源区,在主控断层下降盘,来自短轴物源的横向河流或冲积扇的影响变弱,河流向着轴向倾斜下端方向(最大斜坡方向)改道,汇聚形成轴向搬运沉积体系,平行于主要断层边界走向的方向延伸.  相似文献   

9.
构造控煤在采矿安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现有资料对准东煤田构造研究较少,为使煤炭安全高效开采,需有针对性地进行煤田开采地质条件研究。以准东煤田构造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断裂构造信息,使用分形维数(分维)定量表征了构造复杂程度,探讨了准东煤田现今构造特征和构造动力成因,分析了构造特征对煤田开采地质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准东煤田断裂以正断层发育为主,少量大型走滑断层;通过对构造复杂程度的定量表征,煤田大部分区域构造分维为0.5~0.9,表明煤田的总体构造格局较复杂。准东地区主要经历了晚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四期构造运动,其中在侏罗系煤层形成后,燕山期南北和东北向挤压应力对煤田改造作用较大,且在该期构造运动后准东煤田构造格局基本形成。受多期构造演化作用的控制,准东煤田形成了多种典型控煤构造样式:复向斜型褶皱构造划分了卡拉美丽山前凹陷带的构造格局;叠瓦式逆冲构造主要表现为构造上盘剥蚀严重,含煤性较差,而下盘煤系保存较好,两侧逆冲断层使得煤层遭受切割,煤层在断层的分界处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增大了开采难度;推覆式构造主要表现为使煤系在垂向上重复出现,在煤田勘探时增加了找煤难度,发育...  相似文献   

10.
在野外地质和勘查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论述了赵楼井田构造发育、组合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石炭-二叠纪成煤期后,多期性质、强度不同的构造作用相互叠加、改造,致使赵楼井田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发育次之。断裂构造主要有近NS、NW、NE及NNE向四组,其中以NE、NNE向为主,NW向断层组多为落差、延展长度都较小的断层。断裂以正断层为主,在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堑-垒构造组合,这种组合特征不仅使矿井构造更加复杂,而且使煤层的连续性受到破坏。井田东南部断层发育,断层叠加于早期的褶皱之上,破坏了褶皱的完整性.构成井田的构造复杂区。赵楼井田构造发育规律及成因机制的研究为今后矿井建设与生产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近年来采集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资料,编制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区主要活动断裂分布图,并对其中各断裂的垂直活动速率进行计算,发现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区内NE—NNE向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0103 mm/a,NW向断裂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0080 mm/a,其中NE—NNE向断裂和NW向断裂的活动速率呈由南到北逐渐增强的趋势,NW向断裂还表现出明显的自西向东活动速率逐渐增强的特点。另外,通过与现代小震资料和历史地震资料进行对比,发现研究区内地震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地震活动性随着与断裂之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且在断裂交点和端点处活动性较强。研究区内地震的这些分布特征能够用弹性回跳学说解释。此外,研究区内地震活动性与断裂的水平位移速率关系可能更为密切,其与断裂垂直活动速率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通过收集整理前人成果资料,结合湖南、湖北地区地震地质特征、历史近代地震数据等,全面梳理分析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历史地震,总结该区主要活动断裂系(带)及控震特征、地震活动性及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主要活动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北西向为主,主要活动断裂系有6个,自北向南分别为秦昆北西向断裂系、鄂东北东向断裂系、江汉-洞庭盆地断裂系、鄂西-湘西北东向断裂系、湘中南北东向断裂系、湘东北东向断裂系,其中第四纪活动较为显著且影响程度大的是江汉-洞庭盆地断裂系及秦昆北西向断裂系西段。“两湖”地区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低,正处于第三活动期的相对平静期。结合近代中强震资料及中国地震烈度区划特征分析认为,江汉-洞庭盆地南部的东、西边界、鄂州-黄冈-武汉一带以及鄂西北断块隆起区地壳较不稳定,具有发震潜力,应在城市群规划建设、护江大堤设防和重大工程建设中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3.
胶东牟平照岛山金矿蚀变矿化阶段及控矿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照岛山金矿位于胶东牟平-乳山成矿带北段,矿体产于中生代燕山期昆嵛山二长花岗岩中,主要受NNE向金牛山断裂带的控制。对金的成矿背景、矿床地质、控矿因素和矿体隐伏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围岩蚀变从近矿到远矿依次发育黄铁绢英岩化、绢英岩化和钾长石化;金的成矿分为黄铁矿石英、石英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石英碳酸盐矿物4个阶段;昆嵛山岩体和荆山群变质岩的接触带附近易于成矿;金牛山主断裂走向NE的拐折地段、不同期次断裂交会处和多期断裂破碎带部位都易于成矿;金品位高值区呈近似等距分布,32线以南有向SW侧伏的趋势,40线以北有向NE侧伏的趋势。总结了照岛山金矿的控矿因素,初步推测了深部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4.
照岛山金矿位于胶东牟平-乳山成矿带北段,矿体产于中生代燕山期昆嵛山二长花岗岩中,主要受NNE向金牛山断裂带的控制。对金的成矿背景、矿床地质、控矿因素和矿体隐伏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围岩蚀变从近矿到远矿依次发育黄铁绢英岩化、绢英岩化和钾长石化;金的成矿分为黄铁矿石英、石英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石英碳酸盐矿物4个阶段;昆嵛山岩体和荆山群变质岩的接触带附近易于成矿;金牛山主断裂走向NE的拐折地段、不同期次断裂交会处和多期断裂破碎带部位都易于成矿;金品位高值区呈近似等距分布,32线以南有向SW侧伏的趋势,40线以北有向NE侧伏的趋势。总结了照岛山金矿的控矿因素,初步推测了深部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后期改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和内部在中、新生代都受到后期改造作用,周缘存在挤压逆冲推覆和拉张断陷等不同性质的构造改造作用。在盆地内部,后期改造过程中发育在盖层中的断裂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受到了基底断裂的控制。盆地中部东西向断裂带对盆地的构造特征具有分区性,南北构造特征有别,北部地区北东、北西、近东西向断裂均有发育,正断裂、逆断裂和由断裂控制的挠曲构造等有规律发育,在不同方向基底断裂交汇部位的盖层内断裂最发育。南部则主要发育北东方向断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陆缘中区中-新生代深大断裂十分发育.根据断裂的时空分布规律,可划分出4个断裂系:燕山造山带断裂系、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断裂系、郯庐断裂系及东海陆架盆地-冲绳海槽断裂系.4个断裂系具有各自不同的断裂迁移规律:燕山造山带印支-燕山期断裂具有从早至晚从EW→NE→NNE向偏转迁移规律;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麓逆冲推覆作用的强度在印支-燕山早期表现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和东断西褶趋势,同时具有由东向西由早到晚穿时迁移演化特征,燕山末期-喜山早期则相反,表现出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构造特征;郯庐断裂系的活动对盆地的控制作用具有由早到晚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迁移规律;东海陆架盆地-冲绳海槽断裂的形成时代具有明显的从西向东越来越新的迁移规律.4个断裂系及构造迁移规律分别是板块碰撞-陆内俯冲、陆内造山、走滑、板块俯冲后退4种不同地球动力学背景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海西晚期火山岩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震剖面解释,根据断裂的切割层位将研究区火山岩断裂分为3类,即深层断裂、浅层断裂、火山岩内部微断裂。通过编制这3类断裂的平面展布图,对塔河地区火山岩断裂的性质、形成期次、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深层断裂形成于加里东期-海西期,以逆冲断层为主,走向呈NNE、NE、NNW3组,断裂主要分布于塔河火山岩发育区北部、西北部。浅层断裂形成于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以正断层为主,断裂走向呈NE、NNE向,主要分布于盐边地带和东南部盐上火山岩分布区。火山岩内部的微断裂在顶部较底部发育,主要分布于塔河地区西部的火山岩中。根据火山岩储层和构造成因类型,将塔河地区火山岩划分为3种圈闭类型,即:构造裂缝和淋滤风化共同控制的圈闭、古凸起不整合遮挡和抬升淋滤风化共同控制的圈闭、埋藏溶蚀和构造裂缝共同控制的圈闭。分析了火山岩圈闭顶部的盖层条件和火山岩的油气成藏条件,认为三叠系底部柯吐尔组泥岩可形成有效的区域性封盖,塔河地区火山岩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18.
根据煤矿井下煤层瓦斯参数测定结果,以瓦斯地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呼鲁斯太矿区瓦斯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矿区煤层瓦斯区域分布具有不均衡性,以F2-2和F22断层为界将矿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区域,中部煤层瓦斯压力、瓦斯含量最高,北部次之,南部最低;煤变质程度较高和围岩封闭性较好是矿区瓦斯富集的根本条件,而构造复杂程度的不同、构造线方向的改变是瓦斯分布不均的主控因素。矿区中部为北北东向构造向东西向构造转折区,应力集中,且顶板为泥岩,煤变质程度较高,形成较好的瓦斯生储条件;南部北北东向推覆构造较为强烈,使煤层沿倾向切割,断层连通地表,造成瓦斯大量逸散。  相似文献   

19.
郯庐前新近纪断裂带为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地区一条巨型张扭走滑构造带。利用地震信息分析地质结构,可将其分为南、中、北三大段和七亚段。按其影响范围的规模可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郯庐前新近纪断裂带地质结构是“两凹夹一隆”,狭义郯庐前新近纪断裂带则指高垒带与两侧(邻)的断层组合。断裂带内外都发育有反转、花状构造。狭义郯庐前新近纪断裂带走向为NNE,仅在嘉山以南为NE向,其两侧的前新近纪断层大体上都为EW、NE和NEE走向,与狭义郯庐断裂呈锐角相切。古近纪构造层中,由南到北郯庐断层两侧箕状断陷边界都由生长断层所组成,说明郯庐断裂两侧的古近纪断陷应属拉张盆地,并非拉分盆地,郯庐古近纪断裂动力学是拉张而非拉分构造应力场。古近纪构造层在拉张翘倾运动中叠加了右旋走滑地质应力,这种右旋走滑应力是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至欧亚板块之下的结果。中生代郯庐断裂的动力学表现为库拉板块向北俯冲至欧亚板块之下形成的左旋平移现象。郯庐断裂NE向平移走滑与北西向隐蔽断裂的相交处是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构造部位,因此,应特别重视对高丽营北东向生长断层与渤中-孙河-南口北西向隐蔽断层相交处地震动向的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