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混杂岩的地质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建平 《地质通报》2008,27(12):2057-2066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构造混杂岩带由古元古代基底岩片、震旦纪大陆板内裂谷玄武岩岩片、奥陶纪-志留纪复理石岩片、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弧岩片及高压变质岩片组成.根据高压变质、残余洋盆及岩浆孤的形成时闯进行综合判断,混杂岩带形成于早古生代.该混杂岩带的发现对于确立康西瓦断裂带的性质和认识西昆仑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表明西昆仑地区在早古生代曾发生过板块俯冲和碰撞,并暗示麻扎-康西瓦断裂可能代表了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并最终闭合的界线.  相似文献   

2.
中国中央造山系是由亲劳亚的北方陆块群、亲冈瓦纳的南方陆块群及其间大量过渡性微陆块历经复杂拼合而成的复合型造山带,是中国大陆完成主体拼合的构造结合带。中央造山系自西而东包括昆仑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秦岭- 大别造山带,保存了古生代—早中生代时期华北、华南、柴达木、塔里木、羌塘等众多大小陆块造山过程的丰富信息,是研究东特提斯构造域原、古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本文综述了中央造山系地质、地球化学和高精度年代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得到以下主要认识:① 550 Ma之前,众多大小陆块孤立散布于原特提斯洋;② 541~485 Ma,原特提斯洋各分支开始俯冲;③ 485~444 Ma,原特提斯洋持续俯冲,导致秦岭二郎坪弧后盆地、昆仑祁漫塔格弧后盆地打开;④ 444~420 Ma,原特提斯北祁连洋、南祁连洋和商丹洋闭合,昆仑祁漫塔格弧后盆地关闭;⑤ 420~300 Ma,昆仑地区古特提斯洋继承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勉略洋逐步扩张;⑥ 300~250 Ma,昆仑洋自阿其克库勒湖- 昆中缝合带向木孜塔格- 布青山- 阿尼玛卿缝合带发生俯冲后撤;⑦ 250~200 Ma,原- 古特提斯昆仑洋、古特提斯勉略洋关闭;⑧ 200 Ma以来,中央造山系转入陆内造山阶段。  相似文献   

3.
西昆仑西段三叠纪两类花岗岩年龄测定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西昆仑造山带海西晚期-印支早期(三叠纪)花岗岩发育,但已有的测年资料、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及少量的构造学观察还没有对本区这一时期造山事件的时间尺度做到准确把握。对西昆仑西段海西晚期两类构造特征完全不同的花岗岩露头尺度的观察、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一类含石榴子石片麻状花岗岩形成时代为240.5 ±1.8 Ma,表现出同造山过程中的花岗岩变形特征;另一类块状含角闪石花岗岩的年龄为228.2±1.5 Ma。根据两个岩体的构造特征,结合前人的研究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含石榴子石片麻状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造山时期,是甜水海地体与西昆仑南带晚古生代岛弧沿麻扎-康西瓦缝合带碰撞峰期的产物,代表了沿麻扎-康西瓦分布的古特提斯洋一个分支的闭合,而228 Ma块状含角闪石花岗岩形成于碰撞造山后的伸展背景。220-190 Ma持续发育的花岗岩是南昆仑地体拼合到北昆仑地体之后在其南部形成的新的深成岩浆弧带。这一研究为西昆仑海西晚期-印支早期构造演化提供了更精细的时间制约。  相似文献   

4.
张传林  马华东  刘晓强 《地质论评》2022,68(4):2022082020-2022082020
位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带西段的帕米尔构造结,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长期的地体裂离、寒武纪至古新世俯冲增生、始新世的最终造山及始新世至全新世大型走滑—伸展、逆冲推覆及构造隆升,记录了最完整的特提斯演化及新特提斯洋关闭后陆内隆升过程。然而,对帕米尔不同地体的构造属性、原特提斯洋俯冲极性、古特提斯阶段是否存在双向俯冲、新特提斯洋俯冲导致的盆山耦合效应以及新生代大规模碱性岩浆活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全面总结了前人对帕米尔构造结的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对帕米尔构造结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做了概括性总结。研究表明,北帕米尔既不是塔里木前寒武纪基底的一部分,也不是三叠纪增生杂岩,它的主体是寒武纪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形成的巨厚增生杂岩(530~500Ma)。与昆仑—阿尔金不同的是,帕米尔地区的原特提斯洋在早古生代晚期并没有关闭,这一残留洋盆在古特提斯阶段再次扩张,形成了石炭纪—早中生代有限洋盆。随着古特提斯洋的双向俯冲,中、南帕米尔相继与北帕米尔地体发生汇聚,最终拼合的时间在180Ma左右。古特提斯洋俯冲、关闭伴随着新特提斯洋的打开和扩张,从晚侏罗世开始新特提斯洋沿Shyok缝合带北缘北向低角度或近水平俯冲(开始时间约为160~130Ma),形成了南帕米尔—喀喇昆仑宽阔的岛弧岩浆岩带,并在中帕米尔及北帕米尔地区,发育与弧后伸展有关的地堑或半地堑沉积及具有板内特征的基性岩浆活动。新特提斯洋最终在始新世关闭(60~50 Ma左右),导致南帕米尔与洋内俯冲形成的科西斯坦—拉达克洋内弧及印度板块的最终拼合,形成了帕米尔雏形。40Ma左右,由于俯冲板片的拆离,形成这一时期造山后碱性岩浆活动。此后,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大陆岩石圈不断汇聚,帕米尔构造结的岩石圈厚度急剧增加,沿中帕米尔一带,可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岩石圈地幔的分界,近水平的相向俯冲导致了加厚岩石圈的拆沉,形成沿中帕米尔分布的巨量新生代碱性岩带(25~9 Ma)。  相似文献   

5.
张传林  马华东  刘晓强 《地质论评》2022,68(5):1653-1673
位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带西段的帕米尔构造结,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长期的地体裂离、寒武纪至古新世俯冲增生、始新世的最终造山及始新世至全新世大型走滑—伸展、逆冲推覆及构造隆升,记录了最完整的特提斯演化及新特提斯洋关闭后陆内隆升过程。然而,对帕米尔不同地体的构造属性、原特提斯洋俯冲极性、古特提斯阶段是否存在双向俯冲、新特提斯洋俯冲导致的盆山耦合效应以及新生代大规模碱性岩浆活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仍存在很大争议。笔者等全面总结了前人对帕米尔构造结的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对帕米尔构造结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做了概括性总结。研究表明,北帕米尔既不是塔里木前寒武纪基底的一部分,也不是三叠纪增生杂岩,它的主体是寒武纪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形成的巨厚增生杂岩(530~500 Ma)。与昆仑—阿尔金不同的是,帕米尔地区的原特提斯洋在早古生代晚期并没有关闭,这一残留洋盆在古特提斯阶段再次扩张,形成了石炭纪—早中生代有限洋盆。随着古特提斯洋的双向俯冲,中、南帕米尔相继与北帕米尔地体发生汇聚,最终拼合的时间在180 Ma左右。古特提斯洋俯冲、关闭伴随着新特提斯洋的打开和扩张,从晚侏罗世开始新特提斯洋沿Shyok缝合带北缘北向低角度或近水平俯冲(开始时间约为160~130 Ma),形成了南帕米尔—喀喇昆仑宽阔的岛弧岩浆岩带,并在中帕米尔及北帕米尔地区,发育与弧后伸展有关的地堑或半地堑沉积及具有板内特征的基性岩浆活动。新特提斯洋最终在始新世关闭(60~50 Ma左右),导致南帕米尔与洋内俯冲形成的科西斯坦—拉达克洋内弧及印度板块的最终拼合,形成了帕米尔雏形。40 Ma左右,由于俯冲板片的拆离,形成这一时期造山后碱性岩浆活动。此后,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大陆岩石圈不断汇聚,帕米尔构造结的岩石圈厚度急剧增加,沿中帕米尔一带,可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岩石圈地幔的分界,近水平的相向俯冲导致了加厚岩石圈的拆沉,形成沿中帕米尔分布的巨量新生代碱性岩带(25~9 Ma)。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西昆仑西段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的岩石类型、形成时代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花岗质岩浆活动期次、岩石成因,结合区域资料,探讨构造-岩浆演化特征和碰撞造山过程。将该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分为7个阶段:(1)388~324 Ma(特提斯Ⅰ、Ⅱ支洋向北俯冲消减阶段),具富钠贫钾特征的低温TTG岩石组合,形成于陆缘弧环境;(2)339~291 Ma(奥依塔格弧后盆地演化阶段),由于南部特提斯Ⅰ支洋持续往北俯冲,导致西昆仑北缘发生弧后扩展而形成弧后盆地,形成拉斑质具强烈富钠贫钾特征的低温大洋花岗岩;(3)258~241 Ma(特提斯Ⅰ支洋闭合、碰撞造山阶段),岩石中发育石榴子石和白云母,普遍具片麻状构造,属于S型花岗岩,陆壳部分熔融的产物;(4)234~210 Ma(特提斯Ⅰ后碰撞伸展阶段):岩体规模较大,为I型→A型花岗岩,伴随着地幔岩浆底侵和强烈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5)198~150 Ma(特提斯Ⅱ支洋向南俯冲消减阶段):类似TTG的岩石组合,形成于与洋壳俯冲有关的岩浆弧环境;(6)148~118 Ma(特提斯Ⅱ支洋闭合、碰撞造山阶段):弱片麻状二云二长花岗岩,属C型埃达克岩,为陆-陆碰撞过程中陆壳加厚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7)111~75 Ma(特提斯Ⅱ后碰撞伸展阶段):发育规模较大,钾玄质系列,是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根据各阶段花岗质岩浆活动特征和构造演化过程,初步提出了西昆仑西段晚古生代—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模式图。  相似文献   

7.
三叠纪是西昆仑造山带地质演化的重要时期,本文首次发现的两个晚三叠世高镁闪长岩岩体对于讨论该造山带中晚三叠世构造-岩浆活动和古特提斯洋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西昆仑东部阿克萨依闪长岩(AKSY)和俘虏沟石英闪长岩(FLYT)进行了岩石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综合研究。阿克萨依和俘虏沟石英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16.7±1.8)Ma和(213.7±2.0)Ma,为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两个岩体有较高的Mg O含量(分别为4.66%~5.01%和3.37%~3.52%)和Mg#值(分别为59.6~60.3和50.2~51.5),显示出与赞岐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暗示它们是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阿克萨依闪长岩和俘虏沟石英闪长岩又都明显富集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Zr等高场强元素,表明它们的形成过程中有陆壳物质加入。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阿克萨依闪长岩和俘虏沟石英闪长岩都是由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地幔源区的富集程度、部分熔融程度和熔融深度不同导致两者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鉴于这两个由交代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闪长岩出露于麻扎-康西瓦缝合带的南侧,以及西昆仑造山带中晚三叠世花岗岩主要分布在缝合带南侧的甜水海地体中,本文认为西昆仑古特提斯洋可能曾向南俯冲于甜水海地体之下。  相似文献   

8.
秦、祁、昆交接区三叠纪沉积相格架及构造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秦、祁、昆交接区广泛发育的古特提斯洋消亡过程形成的海相、海陆交互相三叠系和印支期火山岩浆活动、构造变动的产物是研究东特提斯洋演化的关键。昆仑造山带在柴达木陆块东南缘鄂拉山一带自然向北偏转形成一弧形构造带,并未来延与秦岭造山带相接。昆仑岛弧造山带的布尔布达-鄂拉山陆缘火山弧北转是由于扬子陆块向西斜向俯冲于柴达木陆块之下造成的。秦、祁、昆交接区沉积相格架就是由三个陆块边缘的浅海、斜坡及其所挟持的深海洋盆体系所构成,其演化史就是古特提斯洋的消亡史。  相似文献   

9.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及地壳生长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东昆仑造山带是青藏高原内可与冈底斯相媲美的又一条巨型构造岩浆岩带。该带内的花岗岩形成可以划分为4个时段,分别与4个造山旋回相对应:前寒武纪(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中生代—新生代。其中,以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或称华力西—印支旋回)、特别是三叠纪的花岗岩最为发育。东昆仑造山带基底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其早古生代构造-岩浆事件序列与北祁连造山带可以对比,属祁连—东昆仑加里东造山系统的一部分。到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时东昆仑卷入古特提斯构造体制,属于古特提斯造山系统的北缘。华力西—印支是一个完整的造山旋回,与西南"三江"古特提斯的演化历史相似。昆南缝合带是当时中国南北大陆的主要构造分界线。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的碰撞,使东昆仑造山带又卷入了青藏大陆碰撞造山系统,但对东昆仑的影响是一种远程效应。东昆仑造山带大陆地壳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但在显生宙还有新生地壳(juvenilecrust)产生,与兴蒙、冈底斯、安第斯等造山带相似。东昆仑花岗岩带中丰富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与壳-幔源岩浆混合作用的证据,以及花岗岩类的Nd、Sr同位素成份(87Sr/Sr初始值多数小于0.710;εNd(t)值变化于-9.2和 3.6之间),说明86地幔物质的注入及其与地壳物质的混合,对显生宙地壳的形成演化起着重要作用,是显生宙东昆仑地壳生长的重要方式。根据花岗质寄主岩、镁铁质暗色微粒包体(MME)及底侵辉长岩的锆石SHRIMPU-Pb定年,东昆仑造山带在显生宙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底侵作用与岩浆混合作用,一次在早-中泥盆世(394~403Ma),另一次在中三叠世(239~242Ma),分别相当于加里东旋回、华力西-印支旋回的俯冲结束/碰撞开始阶段。  相似文献   

10.
新疆塔里木南缘铁克里克地区西段出露的古元古代都维吐卫花岗岩体中大量发育辉绿岩脉, 多呈岩墙、 岩株状产出。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辉绿岩来自EMI型地幔源区, 形成于大陆板内裂解环境。辉绿岩的LA-ICP-MS 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408.5±7.3Ma, 属于早泥盆世。结合西昆仑造山带中一系列早古生代花岗质岩体, 推测该辉绿岩的形成表明原特提斯洋的闭合时间应早于早泥盆世, 代表了原特提斯洋构造旋回的结束, 为探讨早古生代塔里木南缘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