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标的设计原理与施工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标的设计原理、演变优化过程和施工技术特点、应用探矿工程技术将不同埋深地层的标高引至地面进行联测而设计施工的特殊钻孔结构。历经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起32座由一个基岩标和若干个分层标组成的监测站,形成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系统,准确及及时地反映上海市软土地层的沉降状况。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标设计与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沉降监测要求精度最高。本文介绍了北京地面沉降站内,监测配置和基岩标、分层标孔的结构设计,施工特点,以及适用于冲洪积平原的地面沉降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唐山市基岩标工程系于“河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工作项目的一部分。所属计划项目为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其目的是通过基岩标、分层标、GPS基准站、GPS观测墩等建设.实现平原区地面沉降的有效监测,并逐步建成全国地质灾害预警系统,达到防灾减灾.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宁波轨道交通规划区域地面沉降特征分析及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沿线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调查,利用宁波地面沉降漏斗扩展动态结果、沉降中心各土层变形量统计和各土层累计沉降量,分析了宁波轨道规划区域地面沉降特征。针对宁波区域地面沉降监测存在的问题,提出由地面沉降基岩标、地面沉降分层标、水准点、孔隙水压力孔和地下水监测井等组成的宁波轨道交通地面沉降监测网布设方案,探讨了地面沉降监测及预警对策。轨道交通地面沉降监测网的建立将减轻地面沉降对轨道交通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系统总结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结构设计、施工工艺及应用成果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岩标兼地下水监测井和分层标兼地下水监测井的一孔多用标技术,并在上海两座地面沉降监测站中得到成功应用.论述了一孔多用标的设计原理、施工技术和应用效果,总结了一孔多用标的技术优势和推广价值,以助于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进步与防治工作深化.  相似文献   

6.
“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计划项目经过近五年的工作,共计完成了1:5万重点区域地面沉降调查13903km^2,1:10万区域地面沉降调查5100km^2,1:25万区域地面沉降调查68341km^2:地下水开采量调查10341km^2:水准测量5553.8km:分层标测量1290组.次,钻探总进尺4235m,地球物理综合勘探150km:建立了基岩标5座、分层标组7座、GPS基准站5座、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在新世纪发展较快,目前已经形成了由基岩标—分层标监测、精密水准测量、GPS测量、InSAR监测和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一体的监测系统,在地面沉降灾害监测、机理研究、灾害防治等方面均取得长足发展。本文从基础研究、地下水控采、法治建设、区域联动和多部门配合、线路工程地面沉降防控等多个方面对北京市地面沉降的防治工作进行了探讨,指出:多个途径控制地下水超采问题,是从源头上防治地面沉降的根本方法;法治建设是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制度保障;区域联动和多部门配合是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必然趋势;高速铁路等线路工程是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地面沉降是常州市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也是制约常州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环境地质问题。为了厘清常州市区地面沉降态势,提升灾害防治能力,文章优化形成了集一等水准测量、GPS-InSAR监测、基岩标和分层标、光纤监测孔等多种监测技术方法,点-线-面相结合的常州市地面沉降立体监测网络,有效提升了常州市区地面沉降监测的精度及可靠性。基于常州城市地质调查成果,系统归纳了近几十年常州市区地面沉降发展历程。利用建成的多方法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获取的沉降变形数据,得出常州市区地面沉降总体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沉降区分布、主要沉降层位及成因机理等,最终提出常州市区地面沉降防治建议,为以后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中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最近河北水文四队,在河北平原东部小山附近建成一座深度199.331m的基岩标,以监测沧州市的地面沉降。 基岩标是穿过松散地层直接贯注在硬底玄武岩之上的。其结构是用108套管作为导向管,以50钻杆立标。这是河北省第  相似文献   

10.
胡建平  隋兆显  陈杰 《江苏地质》2006,30(4):261-264
1995年以来,针对严重的区域性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苏锡常地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逐渐加强,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江苏省政府分阶段实施限期禁止开采工作,首先在超采区实行地下水禁采,到2005年底,在苏锡常地区全面禁止开采地下水,全区地下水环境、地面沉降状况出现明显好转,地下水水位普遍回升,地面沉降速率逐渐减缓。根据近年来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基岩标、分层标的系统监测资料,对地下水禁采后地质环境的效应特别是地面沉降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并对该区今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阜阳市地面沉降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阜阳市地面沉降是典型的因抽汲松散岩层地下水引起水位(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本文采用固结理论、回归分析、灰色理论等三种方法建立地面沉降预测模型,旨在探讨在未建基岩标、分层标的城市如何定量研究地面沉降,同时对该市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控制地面沉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地面沉降具有变化缓慢、趋势多变和范围广等特点。当前的传统测量法(包括水准测量、基岩标和分层标测量等)和InSAR、GPS等主要方法的监测存在不持续、分辨率低、不适应高动态及监测精度有限等缺陷,无法满足高精度、长期自主持续监测的发展要求。集信息采集与传输为一体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具有沿光纤链路一维空间连续感知和传输外界信号的特点,且无需外部供电和不存在检测盲区,为地面沉降的大范围、长期持续监测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各种典型的地面沉降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提出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系统架构,对地面沉降过程中发生的温度、应力等物理变化进行监测,并将持续的监测数据上传云计算平台,再通过深层的数据挖掘与分析,研判沉降机理和沉降规律,可以对地面沉降进行及时和广泛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为控制上海地面沉降,采取了人工补给地下水的措施,这里仅选登几个代表性工艺装置。为观测各土层升降变化,埋设了基岩标和分层标,近年来利用激光自动测标仪进行了定点观测。  相似文献   

14.
基岩标是指在覆盖有松散地层的区域内为更准确测定地面沉降量,穿过覆盖层埋设在稳定基岩卜的标杆直通地面,经过保护处理作为相对稳定的基岩水准点。具有标孔要求高、基岩面判层准确、标杆安装要求高等特点。通过浙江省宁波市2座基岩标施工的实践,探讨了确保基岩标质量的关键技术和控制措施,对实际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上海市地面沉降工作中,测定各土层的变形动态是很重要的。以往是采用人工定期测量埋设在各土层中的分层标的相对变化。这种测量方法的缺陷是间隔时间长,测量精度和稳定性受人工操作的影响,为了提高精度,我们试制了激光自动测标仪。 该仪器为测量各分层标相对于基岩标的高程变化  相似文献   

16.
由陕西地矿局第一水文队设计和施工的西安市第一组地面沉降分层标监测孔已于最近全部峻工,分层标已准确下到预定地层位置并投入监测,标志着地裂缝研究由定性评价阶段深入到定量研究新阶段。地裂缝自1976年发现以来,省水文一队经调查和勘查,认  相似文献   

17.
分层标是通过钻探方法分别埋设在地下不同深度土层中的特殊监测点,标点直通地表,随土层的压缩、膨胀而升降变化,由此监测地面的总沉降量或总回弹量。通过温州市地面沉降监测标组的施工实践,探讨了确保分层标质量的关键工序和控制措施,并对标底装置作了技术改进。分层标的建设可为该地区今后地面沉降防治、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更有效的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地面沉降是北京平原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本文从北京地区地质构造和第四纪地层沉积特点入手,分析平原区可压缩地层的特征与分布范围,寻找地面沉降与地质结构间的关系;并从第四系地质特征出发,合理选择地面沉降分层监测层位,系统地提出了适宜北京地区的地面沉降分层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及信息管理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联通管原理,多个测点连通,利用地面沉降分层标监测系统及应用压力传感、数码传换技术实施自动测量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水位,并联网实现同步监测、网络化管理,监测数据并入地面沉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种监测数据(水量、水位、水准点和分层沉降等)的信息处理,分析,为控制地面沉降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面沉降目前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本文利用天竺站、望京站和王四营站2005~2012年分层标监测数据分析了年沉降量、不同深度土层变形量及其在总沉降量中百分比构成的多年变化特征,并结合分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对三个站地面沉降多年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异同点进行了阐述。结果显示:60m以浅地层年沉降量小且波动也小,100m以深地层是主要的压缩层位;不同深度土层变形量及其在总沉降量中比重构成的变化与相应的含水层水位变化幅度密切相关。在无法禁采的情况下,采取一定的限采控采措施使地下水位小幅回升或约束地下水位的下降幅度,将有利于地面沉降的减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