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一、引言地震成因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构造地震,而构造地震的发震构造主要是活动断层.因此对于活动断层进行跨断层形变测量,是地震预测、预报和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常用监视手段之一.目前在地震带、构造活动区的一些活动断层上布设了跨断层测量的点、站,进行水准和基线测量,其中有些点、站设在隐伏断层上.为了提高测量效果,在满足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速率合成的方法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跨断层位移测量资料进行分区合成,研究各区断层网络系统的整体活动水平与中强地震的时空演化,为该区中、短期地震趋势预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判据和指标.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自1967年在首都圈(N38°~41°、E113°~120°)建立跨断层测量点(台)监测断层的现今活动以来,对本区所发生的唐山7.8级地震和大同阳高6.1级地震以及部分 M_s>4.5级地震均显示出较好的地震前兆异常活动,显然,在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内在的、机制上的联系.从构造地质学的角度来研究断层活动与强震的关系,可以认为强震只是断层活动的瞬  相似文献   

4.
跨断层位移测量,是研究地壳运动、地震孕育及发生的可靠手段。作者利用跨断层流动水准及定点水准资料,研究区域断层位移速率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而探讨前兆信息与地震孕育过程的内在联系。本文选用华北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点44处,定点水准点9处;南北地震带北段流动水准点38处及南段川、滇地区流动水准点22处,定点水准点1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流动水准测点14处,定点水准2处(图1)。并结合七个震例,初步探讨了震前断层垂直位移速率的动态演化特征及断层群体速率合成与地震孕育过程的关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随着国际岩石圈计划的开展,板内应力场问题正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原地应力测量是了解现今地应力状态的最直观手段,它能较确切地绘出现今构造应力的方向及地应力绝对值大小。根据跨断层测点的运动方式和地震地表破裂形迹的分布、组合形态、力学特征,可追溯力的作用。因此原地应力测量、跨断层测量及地震地质破裂带资料都是了解应力作用方式、研究区域构造应力场、探讨地壳运动力源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原地应力实测结果为主,结合跨断层测量和地震地表破裂带资料的构造力学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大灰厂断层位移测点所在的八宝山断裂大灰厂段的断裂特征及地质时期的新活动特征进行了剖析。认识到在新生代以来断裂活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40年来断层位移测量资料(基线和水准测量)所得到的断层现今活动特征与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既能够提供地震活动期和平静期的信息,也能够反映出不同地震活动时段的受力方式和应力状态。当观测周期适当加密时可以提供地震的前兆异常信息(包括趋势异常和短临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7.
腾冲科学钻探孔非弹性应变恢复法三维地应力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非弹性应变恢复法(简称ASR法)进行了腾冲科学钻探孔地应力测量。基于岩芯测量的ASR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深部三维地应力测量的一种经济实用的新方法。使用该方法进行了720 m至1098 m深处的三维地应力测量,获得了该深度范围的地应力状态。测量结果表明:最大和中间主应力近于水平,最小主应力近于铅直。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30°到45°。测量结果与地震机制解进行了对比。对比表明,ASR法得到的结果与地震机制解非常吻合。应力状态有利于高角度断层产生走滑运动,低角度断层产生逆冲运动。这与腾冲地区的地震断层活动性质一致。测量结果对地震机理的研究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值此所庆四十周年华诞,忆往昔,展未来,浮想联翩。我所从一个地震地质野外队发展成为以地震成因、地震监测预报、防震减灾和工程稳定性等有关的现代地壳动力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性研究所。四十年来,围绕活动构造、地球物理探测、地震前兆物理研究和监测、钻孔应力-应变观测、跨断层测量和断层活动监测、岩土力学、原地应力测量、工程地震、计算技术、工程地质勘察和构造物理实验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实验。地震前兆观测理论、方法、技术的研究以及技术装备的研制是我所工作的重点、是重要方向任务之一,影响很大,举足轻…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本作者曾采用激光散斑法对首都圈现今断层活动特征进行均质平面问题的物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给出不同区域应力场作用下61条断层上221个测点的水平活动特征,通过与本区63个跨断层观测台,点观测曲线的对比,不仅证明本区唐山7.8级地震前后和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后至今的区域应力作用方式已由N65°~70°W变为N30°~50°E,而且较好地反映出断层活动量与地震活动的频率及强度相关、断层活动的分区性、分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1966年邢台地震后,特别是1970年以后,在我国一些主要的活动断裂上布设了多处断层位移测量点。试图通过研究断层现今活动特征探寻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捕捉地震的前兆信息,为地震预报提供依据。多年的观测结果表明,在强震前后断层确实有明显的异常活动,如海城7.5级地震、唐山7.8级地震、道孚7.2级地震、中缅边境7.3级地震,大同—阳高6.1级地震、张北6.2级地震以及甘肃永登5.8级地震等中强地震前也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地表地震断层、全新世断裂活动及区域构造讨论了华北平原近300年6次强震的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这6次强震均有相应的地表地震断层出现,并与它们各自极震区等震线长轴方向一致.北西向地表地震断层为左旋走滑,北东向地表地震断层为右旋走滑.这些地区存在全新世活动断裂及古地震现象表明这些强震不是当地的首次强震破裂,华北平原强震存在原地重复现象.区域地震构造分析结果表明,强震地点与华北平原内第三纪断陷盆地的关系并不明显,而全新世活动断裂与华北平原周边构造的交叉部位则是近代强震活跃地区,也是值得注意的未来强震危险地点.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龙门山中央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为研究对象,重点对汶川地震破裂带南段虹口乡八角庙地区地表断裂带进行了详细研究,并结合汶川地震科学钻探1号孔(WFSD-1)岩芯部分研究成果,探讨龙门山中央断裂带的物质组成及其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映秀-北川断裂带由很多次级小规模断裂(破碎带)以及夹持其中的块体所构成,其中断层泥的厚度由几毫米到25cm不等,与WFSD-1岩芯记录的地震断裂现象基本一致.从虹口乡八角庙露头来看,映秀-北川断裂带整体宽约120m,分布有近80条含有断层泥的次级断裂带.以台湾车笼埔断裂钻探项目(TCDP)和汶川地震科学钻探(WFSD)研究来看,一次大地震只能形成几毫米至约2cm厚的断层泥,推断映秀-北川断裂带中每层断层泥至少发生过1次到13次地震,该区总厚度约150cm的断层泥中发生地震次数至少为183次,说明沿着映秀-北川断裂带重复发生过多次强地震活动.每次地震活动并不完全沿袭老的地震断裂主滑移带滑动,而是沿着断层泥边部区域滑动.从整个断裂带中断层泥分布特征来看,地震断裂活动具有向断裂下盘迁移的趋势,并且断层泥的厚度与断裂活动性成正比关系,表明断裂带宽度与地震活动次数及其演化历史有着成因上的直接联系,多次地震活动叠加可能是龙门山形成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3.
地面地震和VSP联合勘探在市区活动断裂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明才  姜成 《物探与化探》2000,24(3):184-189,202
在使用地面地震方法查明市区基岩断裂后,在验证断裂的孔中开展VSP测量,进而评价断层的活动性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配套方法技术。本文结合在上海市区的工作实例,表明了地面地震和VSP联合勘探在查明市区隐伏活动断裂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断裂的现今运动,是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测量资料的运用则是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断裂现今运动的主要方法。本文利用大地形变水准路线测量、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流动测量和ME-3000测距等资料,分析了北京及西北地区断裂现今运动的主要特征,讨论了断裂活动的分区以及区域应力场的作用方向和方式,并对本区M>6级地震的活动趋势做了估计。二、资料现状与处理本区水准路线测量覆盖了全区,但能够满足跨断层的距离短(3—5km)、资料连续、时间长、复测在3次以上的也仅有23个跨段;流动测量点有20个,且大部分都在东部;ME-3000测距仪测网有18处,可利用的有15处,也大都在本区东部。  相似文献   

15.
玉树Ms7.1级地震甘达村段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地震对断层带气体逸出的影响和震后气体地球化学特征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地震动力学特征,利用土壤气地球化学方法,于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断层甘达村段测量地表破裂特征和震后断层气氡和汞浓度,发现断层带土壤的气氡和汞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9246 Bq/m3和4.2 ng/m3。破裂带中Rn浓度变化幅度大,而Hg的浓度变化较小。断层主滑面附近Rn浓度相对降低,为地表破裂后断层气逃逸所致。泉水气氡观测发现,震前氡浓度增高,表明地震断层活动性增强。因此巴颜喀拉地块向东不均匀挤压,使深部气体沿地震断裂逃逸至地表,这也是造成断层带气氡、汞浓度的增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流体地球化学异常与地震活动、土壤气监测断裂构造活动与火山喷发以及深部流体地球化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多项研究表明,地下气体的映震能力较高,研究断层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随时间的变化,可进一步研究地震动力学特征,从而为震情判定提供依据。因此加强断层土壤气测量来监测断裂活动,是探索地震前兆与地震预测的重要途径,是今后地震地下流体的研究方向。深部流体是地球各大圈层相互作用中最活跃因素,对地球深部构造活动起重要作用,可为地震预报提供有力依据。因此对其地球化学特征及运移机制的研究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7.
焉耆盆地活动断层的晚第四纪右行走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对天山东南侧山间盆地——焉耆盆地的晚第四纪右行走滑活动断层的位移和滑动速率进行了测量.详细的卫星图像分析和野外调查表明活动断层(开都河断层带)主要分布在盆地的南缘,具典型的走滑断层特征.发育在晚更新世—全新世冲积扇中的水系记录了3~250 m的右行错断和位移的累积.冲积扇中的断层陡坎高1 m到25 m,沿断层带走向左行雁列状断层崖呈现,向NE和SW倾.基于河道的错断,14C数据和断层岩组构的分析可以得出:①活动断层的平均右行走滑速率为8 mm/a,垂直分量的速率为1 mm/a,(②典型的单次地震断裂事件产生的错断量为3~7 m,③大地震事件(Ms>7)的平均重复间隔约为500年,④开都河断层带最新的地震断裂事件发生在过去2 500 a间.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相关联的天山是一个逆冲构造占主导地位的造山带,而山间盆地中晚第四纪的走滑断层表明了这种造山机制中具有水平滑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独山子-安集海断裂跨断层地形变观测的仪器布设和监测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结合过去10年的跨断层观测资料和仪器改造后的最近观测成果对独山子地区的断层活动特征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通过与地震和地质结果的综合分析,对该地区跨断层监测工作的观测成果及其意义做出了肯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断层面形貌测量、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物理和化学指标测定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发展,已有大量的研究案例成功地从基岩断层面上提取了古地震信息,基岩断层面在古地震研究方面的优势被不断发掘。然而,沟谷等地表过程的侵蚀作用,也会使得基岩断层面出露。这种非构造成因的断层面,很容易与构造成因的断层面混淆,却不记录古地震信息。已有的研究工作,缺乏对这两种断层面出露方式的系统研究,更缺少对适合于古地震研究的基岩断层面特征的归纳总结,这将不利于在基岩区开展古地震研究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选取了山西地堑系的马家窑和南马庄两处基岩断层面,采用小型无人机航测(s-UAV)结合陆基三维激光扫描(t-lidar)技术,获取了基岩断层面高精度形貌及周围的三维地形数据,将断层面形貌特征的定量分析结果与断层坎精细的地貌解译结合,研究基岩断层面的不同暴露方式下的形貌特征。结果显示,马家窑基岩断层面受沟谷侵蚀而逐渐暴露,表面形貌呈现出连续平滑的特征,不具有地震活动信息。南马庄基岩断层面的形貌显示出明显的阶跃式分带特征,具有分段出露的特点。结合精细地貌解译的结果,这种出露特征可能与周期性的地震活动有关,并识别了两次同震倾滑位移...  相似文献   

20.
刘建辉 《第四纪研究》2009,29(3):644-652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断裂带为研究对像,对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对地震断层滑动摩擦生热的探测或测量进行了初步探讨。其基本思路是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计的热敏感,通过对横跨断层垂直方向断层岩和围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及围限径迹长度分布的对比分析,对断层滑动摩擦生热进行探测。本次研究对来自3个断层剖面的13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样品包括断层主滑动面上的断层泥、碎裂岩和断层围岩,分析结果并没有获得断层摩擦生热的证据,表明这些断层在地震滑动过程中的摩擦增温非常有限,没有达到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计体系可加载热信息的温度-时间要求。结合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对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对地震断层滑动摩擦生热进行探测或测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总结和探讨,认为只适应于对震级大、断层滑动距离和速率大,摩擦强度强,位于一定深度有大量摩擦热生成,并使断层附近增温达到或超过磷灰石裂变径迹部分或完全退火温度的断层进行滑动摩擦生热的探测或测量,将是一种潜在的能对地震断层滑动摩擦生热或增温进行测量的“热量计或温度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