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以拉格朗日元法对软土深基坑进行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拉格朗日元法对影响基坑变形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介绍拉格朗日元法在基抗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李树忱  王兆清  袁超 《岩土力学》2013,34(7):1867-1873
岩土体的渗透破坏、地下工程的防渗设计等无不与渗流计算有关。针对渗流自由面问题,提出一种重心拉格朗日插值的配点型无网格方法。由于渗流自由面问题的求解区域是不规则区域,该方法通过将不规则求解区域嵌入一个正则矩形区域,在正则区域上采用重心拉格朗日插值近似未知函数,利用配点法离散渗流问题的控制方程,将重心拉格朗日插值的微分矩阵离散成代数方程表达的矩阵形式。将自由面上的边界条件通过重心拉格朗日插值离散,通过置换方程法和附加方程法施加边界条件,利用正则区域上的重心插值配点法,通过迭代确定最终自由面的位置。数值算例表明所提出的无网格方法对于求解渗流自由面问题的正确性和高精度。  相似文献   

3.
软泥岩井眼弹塑性变形的拉格朗日元法计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首次将大变形原理井眼及其围岩弹塑性变形计算,应用拉格朗日元法对塑性泥页岩地层的井眼缩径问题进行分析求解,拉格朗日地能够计算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问题,采用常用的摩尔-库仑强度准则对所选择的计算模型进行拉格朗日元分析计算,求解出井眼的收缩变形、奶围岩位移场分布以及井眼图岩塑性区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将基于圆化多边形离散单元法与有限元方法结合,提出一种可变形圆化多边形离散单元法。此法对块体离散元进行圆化处理,可较好地表征不规则块体外形,又保留了颗粒离散元计算高效的优势。在求解接触力时,消除了角点处法向奇异等问题,同时增强计算的稳定性和简化接触判断。同时对切向接触力计算模型进行修正,使得接触力计算效率得到提高。此法突破了圆化多边形刚体假设的限制,可以精确计算任意形状不规则离散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单元的运动和变形进行模拟。通过超静定梁冲击试验、不规则块体单轴压缩试验和料斗流动“卡阻”试验3个数值模拟算例,论证此法可以有效地捕捉单元的碰撞、分离和变形等空间运动和自身特性以及其细观力学表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离散单元法的滑坡堆积及其涌浪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寅  陈胜宏 《岩土力学》2012,33(9):2850-2856
采用离散单元法对水库库岸边坡的动态破坏过程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计算流程并开发了相应的软件。介绍了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常用的计算滑坡速度方法的不足及用离散单元法的优势,基于离散单元法提供的块体运动信息并结合波动方程模拟了滑坡体滑入水库时所激起的涌浪。此外,采用离散单元法研究了滑坡的堆积形状。通过算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程序的正确性。算例结果表明:块体在坡面上运动时,用离散单元法计算得到的块体的速度和能量法与潘家铮法一致,且更方便、更高效;由于涌浪的叠加,多个块体所激起的涌浪高度比单个块体的涌浪高一些,这表明在进行涌浪分析时,考虑多块体的涌浪叠加效应是至关重要的,滑坡的堆积形状为滑坡的灾害评估提供了依据。通过自行开发的离散单元法软件模拟了块体的滑动和涌浪的产生及其传播过程,其模拟结果为研究边坡的滑动破坏的启动、破坏过程及滑坡的风险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基于剩余推力法的地震滑坡永久位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剩余推力法思想 ,结合Newmark有限滑动位移法 ,考虑了由于动力作用造成的孔隙水压力变化 ,对一种最为常见的边坡灾害滑坡 ,提出了一种简便的估算地震动力永久位移的方法。对一实例用该法和快速拉格朗日元 (FLAC3D)进行对比计算 ,结果表明两者的结果基本接近 ,前者要保守一些。这就使得应用剩余推力法这一常规方法对滑坡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动力时程分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利用离散单元法模拟岩土体水力耦合行为时,有必要考虑块体的渗透性。为此,基于流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块体间三种接触变化导致的边界节点水头变化关系,它们与 Cundall已建立的边界节点质量和速度变化关系一起,使二维离散单元法模拟岩土体水力耦合行为时满足力学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8.
粒状土的微观结构和微观力学被认为是其宏观力学和体积特性的内在根本因素,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离散单元法作为一种研究颗粒材料的数值模拟计算方法,比试验方法快捷、简便、经济,而且能够容易得到在实验室试验中很难或无法得到的更多重要的微观结构和微观力学的信息,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应用。本文介绍了离散单元法对土的微观特性研究的一些最新方法和进展,对数值建模中的一些重要方面如比重(质量)放大、树脂薄膜模拟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离散单元法在土的微观结构分析(如颗粒旋转、颗粒位移、中尺度孔隙率分布)的一些最新研究作了分析和介绍。分析表明,离散单元法是研究粒状土的微观特性的一个有力工具,可以对土的宏观特性从微观角度得到更好的解释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复合单元法动力分析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晟  张杨 《岩土力学》2010,31(5):1675-1680
复合单元法是一种适用于不连续介质结构分析的数值计算方法,优点是建立网格时不用考虑结构中不连续面,计算时能离散模拟不连续面。在复合单元法静力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合单元的动力分析方法。给出了复合单元动力分析的质量矩阵和阻尼矩阵的具体表达式,通过质量矩阵、刚度矩阵和阻尼矩阵将分布于复合单元内部的惯性力和阻尼力分别转移到复合单元的广义节点上。建立了惯性力、阻尼力、动力荷载及弹性力作用下的复合单元动力系统的控制方程组。以一个基岩内含有两条断层的混凝土重力坝模型地震为例,采用复合单元法动力分析程序进行计算,其结果与有限单元法解吻合得较好,说明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无单元法在三维断裂力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介绍了无单元法在三维断裂力学问题中的应用。无单元法基于滑动最小二乘拟合,只需结点信息就可建立离散模型。采用罚函数法来满足无单元法的本征边界条件。用可视准则来处理裂纹面对高斯点影响域的隔离作用,推导了裂纹两表面的相互作用对整体平衡方程组的贡献方程。利用单点位移公式来计算三维裂纹前缘点的应力强度因子。通过算例验证了应用该法确定三维裂纹前缘应力强度因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应用有限单元法进行地下水模拟及管理,由于把本来连续的时间和空间离散化,因而会造成一定误差,有时这种误差是不容忽视的.通过计算实例,分析了不同的空间、时间离散格式而产生的误差,应用迭加原理及特征值有限单元法,将因空间和时间离散而产生的误差区分开来,并探讨了减小误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土体固结弹塑性分析的参数二次规划理论及有限元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广义Biot理论对土体弹塑性固结过程进行求解,建立了问题对应的参变量变分理论,并给出了数学证明,对此基础上推导了有限元分析列式,问题的求解最终化为参数二次规划问题,本文提出的方法适用于固结弹塑性分析的关联与非关流流动问题,也可处理各类软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不同条件下水压裂隙的发展特性对有效开采页岩气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针对岩体在微观上为颗粒和孔隙的结构系统,提出离散元水力压裂数值模拟方法,离散元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计算方法,建立了相应的三维离散元模型。采用自主研发的三维离散元模拟软件Mat DEM3D,通过控制模型的竖向应变与颗粒直径,来模拟地层中的应力与压裂速率的变化。模拟结果表明:(1)水力压裂产生裂隙的数量和方向受岩石的各向异性,压力状态和变化速率所影响。(2)裂隙在压缩波传播时发展,当水压力高速增加时,诱发的裂隙数量增多,并且有效能量(断裂热)百分比也随之增加,压裂作用也变得更明显。(3)当竖向应变为零时,50%的裂隙呈垂直状态,当竖向应变为-1×10-4时,裂隙趋于沿着最大压力方向发展,竖向裂隙的百分率增大。数值模拟和能量分析为定量地研究岩石水力压裂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有限元与边界元耦合法在岩土力学无异域中应用的具体实现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微机上实现的具体措施和需建立的程序模块,将有限元与边界元耦合法计算结果、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理论解析解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在求解非稳定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时,若对流项占优,则模型表现出双曲方程的特性。针对这种特性,采用非标准Galerkin有限元方法进行求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分别采用Wavelet-Galer-kin有限元方法、迎风有限元方法和特征有限元方法对强对流溶质运移模型进行了求解,并将其结果与标准Galerkin有限元和解析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标准Galerkin有限元方法会产生强烈的数值振荡;Wavelet-Galerkin有限元方法的时空定位效果好;迎风有限元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数值振荡现象,但迎风因子对解的影响较大,而且会带来时间延迟;特征有限元方法能够提高解的精度,故可以认为特征有限元方法是求解强对流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极限平衡法与有限元法的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工程实例 ,对一公路岩质边坡稳定性采用极限平衡法与有限元法分别进行计算 ,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异 ,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在安全系数的选用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冲积沉积结构单元分析法综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兰朝利  李继亮 《地质论评》1999,45(6):603-612
结构单元分析就是结合古流数据对露头横剖面进行岩石相、界面和结构单元的划分,以揭示沉积体系的三维展布,恢复沉积体系的演化史,它是目前研究露头沉积地质的最佳方法之一。本文对结构单元分析法的原理及其在几类沉积体系中的应用作了介绍。在此基础之上,讨论了结构单元分析法存在的几个问题以及它与层序地层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develops the boundary element method,the authors employtwo-layered earth Green’s functions as the weighting functions of residual andderive boundary integral equations.The forward problems of point sources on2-D and 3-D structures with an influencing cover are solved by this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markedly improves the original boundaryelement method.The features of the improved method are greater numericalaccuracy and much smaller systems of equations and thus considerable savingsfor the storage capacity of computers,allowing us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with only ordinary microcomputers.The results in this paper extend the scopeof applying the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while using electrical methods forgeophysical prospecting.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一种求解越流含水层井群系统的边界元方法。该法把抽水井井壁作为内边界,通过积分处理,不需要对井壁内边界进行剖分,通过推导求得水头H及其法向导数的边界积分方程,离散化后得到求解该积分方程的一组线性代数方程组、该法用于实例计算表明,计算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20.
The coupled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and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DEMLBM) has increasingly drawn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in geomechanics due to its mesoscopic nature since 2000. Immersed boundary method (IBM) and immersed moving boundary (IMB) are two popular schemes for coupling fluid particle in DEMLBM. This work aims at coupling DEM and LBM using the latest IBM algorithm and investigating its accuracy,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and applicability. Two benchmark tests, interstitial fluid flow in an ideal packing and single particle sedimentation in viscous fluid, are carried out to demonstrate the accuracy of IBM through semi-empirical Ergun equation,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and IMB. Then, simulations of particle migration with relatively large velocity in Poiseuille flow are utilized to address limitations of IBM in DEMLBM modeling. In addition, advantages and deficiencies of IBM a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with IMB. It is found that the accuracy of IBM can be only guaranteed when sufficient boundary points are used and it is not suitable for geomechanical problems involving large fluid or particle velo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