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之后的新特提斯洋板片的断离过程及其产生的岩浆作用一直是青藏高原南部地质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但存在极大争议的问题.分析了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上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目前用于限制板片断离过程的岩石学方法.对拉萨地块南部典型地区早新生代镁铁质岩石开展了详细的地质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和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厘定了~57 Ma和~50 Ma与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过程密切相关的两套岩石.~57 Ma的镁铁质岩石显示出高的Zr/Y和Ti/Y比值,不同于拉萨地块南部广泛分布的岛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形成于板内伸展背景下,很可能代表了新特提斯板片断离的开始.~50 Ma的镁铁质岩石为富闪深成岩,反映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后南拉萨地块岩石圈中的富水环境,暗示大洋板片断离后仍然持续释放流体至上覆岩石圈地幔中.结合拉萨地块上已有的镁铁质岩石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重建了新特提斯洋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之后从初始撕裂至板片完全断离的全过程,即新特提斯板片在~57 Ma开始发生初始撕裂,随后以高角度俯冲并与印度大陆岩石圈脱离,导致中拉萨和南拉萨地块同时出现广泛的镁铁质岩浆作用,在~50 Ma大洋板片完全断离.拉萨地块内部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组成存在极大的不均一性,中拉萨地块和南拉萨地块东部的局部地区存在古老的岩石圈物质组成,而南拉萨地块中部主要为亏损的岩石圈.拉萨地块内局部古老富集岩石圈可能受到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后深部地幔物质上涌的影响转变为新生的亏损岩石圈,这一过程很可能促进了拉萨地块的中酸性岩浆大爆发作用和大陆地壳生长.   相似文献   

2.
冈瓦纳与欧亚大陆间的昌都地块构造属性存在争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生物古地理区系判别.青海南部二叠纪类化石群的研究表明昌都地块该生物群一直表现为暖水的特提斯型,与华南地区始终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其生物古地理归属应为特提斯大区华夏-特提斯区华南亚区.昌都地块南界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在早二叠世为划分青藏高原暖水型特提斯区的南界,不仅是华南亚区与藏北冷暖混合亚区的分界线,也是特提斯大区与冈瓦纳大区的分界线.中二叠世以后该带不再构成大区界线,但在确定次一级分区界线上仍是一个很好的划分标志;北界金沙江缝合带二叠纪两侧生物群表现出一致性,未形成浅海底栖生物自由迁移的障碍,不具有生物古地理分区意义.  相似文献   

3.
牛志军  吴俊 《地球科学》2015,40(2):346-356
冈瓦纳与欧亚大陆间的昌都地块构造属性存在争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生物古地理区系判别.青海南部二叠纪类化 石群的研究表明昌都地块该生物群一直表现为暖水的特提斯型,与华南地区始终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其生物古地理归属应 为特提斯大区华夏-特提斯区华南亚区.昌都地块南界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在早二叠世为划分青藏高原暖水型特提 斯区的南界,不仅是华南亚区与藏北冷暖混合亚区的分界线,也是特提斯大区与冈瓦纳大区的分界线.中二叠世以后该带不再 构成大区界线,但在确定次一级分区界线上仍是一个很好的划分标志;北界金沙江缝合带二叠纪两侧生物群表现出一致性, 未形成浅海底栖生物自由迁移的障碍,不具有生物古地理分区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比分析华南地块和基墨里大陆(包括保山、缅泰和羌塘地块)间、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间的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分别确定了古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的闭合时代。结果表明:(1)基墨里大陆东部的保山地块与华南地块于晚二叠世碰撞,然后继续和华南地块、缅泰地块、羌塘地块一起向北漂移,直到晚三叠世,即在云南三江地区,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 (2)早二叠世西伯利亚地块开始快速向南漂移,并于二叠纪末期(~250 Ma)和华北地块发生碰撞,即位于两地块间古亚洲洋最终闭合时代为二叠纪末;(3)峨眉山和西伯利亚两个大火成岩省的形成时代和大洋的闭合时代吻合,而大火成岩省在时间上又与全球生物灭绝事件吻合,进而推断二叠纪末的生物灭绝事件可能与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特提斯喜马拉雅二叠纪-白垩纪中-基性火山岩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介绍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基性火山岩的研究进展,报道了新近在该带中部地区二叠系到白垩系地层中发现的11个层位的中—基性火山岩,讨论了在特提斯喜马拉雅火山岩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在反演印度大陆北缘大地构造属性方面的意义。据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的二叠纪火山活动可能与新特提斯洋的开启有成生联系,中生代火山事件则主要与印度大陆北缘不同时期的伸展活动有关。新近发现的中—基性火山岩的科学意义体现在3个方面:查明印度大陆北缘二叠纪—白垩纪长达225Ma时间跨度范围内的大地构造属性;了解印度大陆北缘构造活动的时空演化规律,重建特提斯的构造演化格架,为全球对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青海南部二叠纪大地构造背景及其构造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海南部所在的羌北-昌都地块处于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之间,构造归属仍尚存在不同认识.本文通过二叠系以下几方面论述了羌北-昌都地块的构造背景.(虫莛)类以及珊瑚、腕足类生物组合的研究表明,青海南部整个二叠纪都为暖水的特提斯型动物群,未见冷温型生物,以及二者交替或混生的现象,与特提斯相始终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具亲扬子性的特...  相似文献   

7.
位于拉萨地块南缘的叶巴组内首次采集到丰富的双壳类化石,共计有14个种和未定种,表明叶巴组的火山活动发生在中株罗世巴柔期,中株罗早期是新特提斯洋盆形成的重要阶段。拉萨地块上所发现的海相双壳类动物群具有东、西特提斯生物地理分区的典型分子,表明在此期间所谓的“班公湖-怒江海”未构成对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之间动物群互相沟通的地理障碍。  相似文献   

8.
拉萨地块叶巴组内中侏罗世双壳类动物群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拉萨地块南缘的叶巴组内首次采集到丰富的双壳类化石,共计有14个种和未定种。表明叶巴组的火山活动发生在中侏罗世巴柔期,中侏罗早期是新特提斯(NeoTethys)洋盆形成的重要阶段。拉萨地块上所发现的海相双壳类动物群具有东、西特提斯生物地理分区的典型分子,表明在此期间所谓的“班公湖—怒江海”未构成对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之间动物群互相沟通的地理障碍。  相似文献   

9.
拉萨地块是研究特提斯洋形成演化和青藏高原陆内汇聚作用的关键地区,前人对拉萨地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对于古生代演化阶段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拉萨地块南缘雄村矿集区新发现的辉长岩为研究对象,对雄村辉长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定年,探讨其反映的构造意义。雄村辉长岩中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341.55±0.89)Ma,表明其形成于早石炭世。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过程,认为早石炭世雄村辉长岩可能是古特提斯洋的残留,新的年龄数据将为研究拉萨地块和特提斯洋的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的约束。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与羌塘古特提斯洋演化记录   总被引:27,自引:17,他引:27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和昆仑-秦岭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上3条主要的晚三叠世板块缝合带,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后2条缝合带不具备冈瓦纳北界的基本要素。简要介绍了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有关古特提斯洋存在的基本事实,即早古生代洋壳残片、二叠纪蛇绿岩、泥盆纪—二叠纪放射虫硅质岩、各类不同性质的增生岩片、2种类型的构造混杂岩带和蛇绿混杂岩盖层体系的时代与性质等,已有的资料初步确定羌塘古特提斯洋盆演化的时限为晚泥盆世到晚三叠世。认为龙木错-双湖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上古特提斯洋消亡的主要场所,是恢复和反演青藏高原早期形成演化的最重要的窗口,也是地学界几十年关注的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相似文献   

11.
孟中玙  王建刚  李伟桐 《地质学报》2023,97(9):3024-3042
新特提斯洋是中生代位于北方欧亚大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大洋,它在青藏高原南部地区于新生代早期因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而消亡,其遗迹为现今的印度河-雅鲁藏布缝合带。新特提斯洋打开以拉萨地块从冈瓦纳大陆的裂离为标志。准确约束新特提斯洋的开启时间是重建冈瓦纳大陆裂解过程和特提斯洋演化历史的关键,但目前学术界对于新特提斯洋的开启时间还存在很大争议,不同学科方法的认识从早二叠世到晚三叠世不等。本文对新特提斯洋南侧印度被动大陆边缘二叠纪—三叠纪沉积地层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研究发现在早二叠世冰期结束之后,印度大陆北缘长期表现为稳定的沉积环境,显著的沉积环境变化仅发生在晚三叠世。晚三叠世的沉积环境变化伴随着沉积和沉降速率增加、沉积物源变化、双峰式火山活动以及古地理格局的重大改变。研究认为,晚三叠世印度大陆北缘沉积作用变化所记录的区域伸展作用很可能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的开启。  相似文献   

12.
在西藏拉萨地块中新发现的榴辉岩为厚层状、块状,岩石新鲜,带宽500~600m,呈构造岩片产在含石榴子石云母石英片岩中。榴辉岩岩石类型简单,榴辉岩相矿物为石榴子石 绿辉石 金红石 多硅白云母 (石英)。Grt-Omp-Phe矿物温压计估算出榴辉岩的形成温压条件为T=730℃,p=2.7GPa,接近于柯石英和石英的转变线。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表明其原岩为典型的MORB玄武岩,来自亏损地幔。榴辉岩锆石的SHRIMPU-Pb年龄介于(242.4±15.2)~(291.9±12.8)Ma之间,15个测点的平均值为261.7Ma±5.3Ma,结合矿物包裹体的研究,认为代表榴辉岩的变质年龄,与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305Ma)可以对比。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推测榴辉岩的原岩时代为石炭纪—二叠纪。二叠纪MORB榴辉岩和区域上同时代岛弧火山岩的产出,表明拉萨地块中可能存在一条石炭纪—二叠纪的古缝合带,其中榴辉岩代表古特提斯洋壳的残留。  相似文献   

13.
天文事件与二叠纪末联合古陆解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二叠纪末发生了全球规模的剧烈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古地磁逆转、古气候改变、显生宙规模最大的海退、缺氧事件、火山活动、地球化学异常及地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集群灭绝。全球二叠纪/三叠纪界线附近陆续发现了陨星撞击抛射物(微球粒)和不同程度的Ir等地球化学异常,表明二叠纪末发生了陨星撞击地球的天文事件。联合古陆从三叠纪开始解体,联合古陆解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特提斯洋缩小直至消亡的过程,也就是特提斯洋周缘板块聚合的过程。陨星撞击点可能位于二叠纪末特提斯洋北部,最终导致了特提斯洋消亡及联合古陆解体。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是揭示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的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其中广泛发育的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记录了这一地区从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到印度大陆陆内俯冲的全过程.本文基于对最新的Sr-Nd同位素资料的分析,从高原岩石圈的三种主要地球化学端元入手,分析了拉萨地块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的类型及其在大陆俯冲与成矿作用方面的意义.青藏高原岩石圈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的地球化学端元,一是青藏高原北部地球化学省(包括羌塘、可可西里和西昆仑)代表的青藏原始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端元,42Ma以来在高原北部广泛分布的钾质岩浆岩的Nd-Sr同位素成分比较均一和稳定,同位素比值的范围较窄,^87Sr/^86Sr=0.707101~0.710536,εNd=-2~-9,tDM=0.7~1.3Ga;二是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代表的新特提斯洋地幔端元,^87Sr/^86Sr=0.703000~0.706205,εNd=+7.8~+10,呈印度洋型MORB特征,属于印度洋型地幔域;三是喜马拉雅带地壳基底和花岗岩类显示的喜马拉雅地壳地球化学端元,εNd=-12~-25,^87Sr/^86Sr=0.733110~0.760000,具相对古老的Nd模式年龄,tDM=1.9~2.9Ga.拉萨地块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可以划分出三种地球化学类型,即拉萨地块原地型、亲特提斯洋型和亲喜马拉雅型.这三种岩浆作用类型受控于上述三种地球化学端元在其源区的比例及相互作用.其中,拉萨地块原地型与青藏高原北部地球化学省特征一致,亲特提斯洋型代表了与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及其后的再循环有关的岩浆作用,亲喜马拉雅型岩浆岩的Sr-Nd同位素特征则可能指示了喜马拉雅大陆地壳端元的参与.超钾质火山岩是揭示印度大陆岩石圈向北俯冲的重要证据,印度大陆岩石圈俯冲作用可能同时控制了超钾质岩石和盐类矿床的产出,古老地壳物质作为源区参与了超钾质岩石和盐类矿床的成岩与成矿作用.拉萨地块中部地区的含矿斑岩属于亲特提斯洋型岩浆作用,因此具亲特提斯洋型特征的火山岩、浅成斑岩和深成侵入岩,是进一步寻找铜、钼、金矿床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拉萨地体中的印支造山事件及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拉萨地体中松多群变质岩系的变形构造、韧性剪切带的研究,剪切带中石英组构的EBSD测定,韧性剪切带中白云母40At-39Ar测年结果(220~230Ma),以及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岩体侵入松多群的证据,提出拉萨地体松多群经历了印支期造山事件的认识,这一事件为二叠纪古特提斯洋盆深俯冲(代表标志为拉萨榴辉岩带)之后南、北拉萨地体碰撞的结果.拉萨地体中印支造山带的确定,使青藏高原印支山链的范围从过去认为的羌塘地体南界向南扩大到拉萨地体之中,对于研究古特提斯构造域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特提斯喜马拉雅二叠纪玄武质岩石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0多年来 ,许多学者先后对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的二叠纪玄武质岩石进行了研究 ,这些成果在揭示印度大陆北缘的构造演化和新特提斯洋开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些早期研究主要是由国外学者针对西部克什米尔和Zanskar地区的Panjal暗色岩、东部的Abor火山岩开展工作 ,没有或很少涉及到中喜马拉雅地区的火山岩。最近也有部分学者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如余光明等 (1990 )、Garzanti等 (1999)、梁定益(2 0 0 1)、朱同兴等 (2 0 0 2 )和朱弟成等 (2 0 0 3)先后对中喜马拉雅地区的二叠纪火山岩进行过报道。但综合分析这些研究成果 ,还存在以下薄…  相似文献   

17.
虽然在滇西昌宁-孟连带内发现了泥盆纪至中三叠世的放射虫硅质岩,但是目前对其构造古地理意义仍然有争议。对昌宁-孟连带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碳酸盐岩地层内鲕粒灰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套碳酸盐岩形成于动荡浅水沉积环境,其成因可能与古特提斯洋内碳酸盐岩洋岛海山有关,并且反映了温暖、较为干燥的古气候背景。根据地质背景资料分析,它们应该形成于南亚热带较干燥的气候环境。与东西两侧同期地层形成的古气候背景对比发现,在石炭纪-二叠纪时,昌宁-孟连带是分隔滨冈瓦纳地块群和华夏地块群的主支洋盆;在早二叠世时,该洋盆宽度约10°古纬距。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地块二叠纪古地磁结果及二叠纪中国大陆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下二叠统的三个剖面中采集的标本,获得了两个古地磁极:一个获自灰岩剖面(λ=65°N,φ=163°E,K=128,A_(?5)=4°,n=11).另一个获自两个玄武岩剖面(λ=55°N,φ=172°E,K=66,A_(95)=4°,n=21).结合原先已发表的数据,塔里木地块二叠纪古地磁场为λ=61°N,φ=177°E.K=98.A_(95)=9°,N=4.塔里木地块古纬度比中朝、扬子地块高得多,认为这些地块是分开的大陆地块.晚二叠世.塔里木、西伯利亚、中朝、扬子地块之间发生过重要的相对运动表明.地质上推断的晚古生代碰撞、并合作用在中亚及东亚的复合构造演变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19.
南海位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其构造位置处于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地质构造复杂.关于南海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存在有多种不同观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致使华南地块和印支地块地幔物质沿东南方向蠕动,从而导致南海的海底扩张.从特提斯的演化规律,以及新特提斯的闭合过程来看,南海并不是特提斯洋的残留海,而是新特提斯在闭合过程中配合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华南地块和印支地块地幔物质东南方向蠕动的动力学机制下,在南海重新活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关于吉林省延边地区二叠纪地层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延边地区二叠系70余年来的研究历史,是一部争论-前进-再争论-再前进的地层研究史。迄今虽然尚未取得共识,但运用“现代地层”和“大陆边缘”理论观点,分析已经取得的丰富的实际资料,表明现在在空间上紧接相邻的某些岩石地层,在二叠纪时是分属龙岗(和龙)地块北部陆缘活动带、兴凯地块醅陆缘活动带、佳木斯地块南部南缘活动带不同空间的沉积产物。按照岩厂地层单位的定义,应道先划分不同陆缘的岩石地层序列,而后通过分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