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以复合系统理论为基础,将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环境组成的复合系统定义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RSWRS系统)。应用Bossel可持续发展基本定向指标框架,建立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评价体系。应用系统综合评价法,权重采用基于Bossel评分标准,以参考状态的离差平方和最大法计算,建立了以RSWRS系统发展综合指数和发展态势度量模型。以陕西省为例,进行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普遍发生了地面沉降,已经成为了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典型地段—滨州地区为研究对象,以该区2005~2019年年间共计6期地面沉降监测数据为基础,对区内多年来地面沉降发展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对地面沉降成因机理进行研究,并根据滨州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面沉降机理,概化出滨州地下水系统水位地质概念模型及地面沉降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推演建立滨州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三维数值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监测数据进行内插外推计算,综合计算结果分析和研究,对地面沉降和地下水动态进行预测预警,从而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深入分析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水-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包括8个一级系统、27个状态变量、27个速率变量、65个辅助变量、31个表函数、41条反馈回路及191个SD(System Dynamics)方程的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选取水浇地灌溉面积增长率、水浇地灌溉定额、水浇地灌溉水利用系数、菜田灌溉定额、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等5个参数作为方案设计的决策变量,设计了四种方案,在对各方案水量供需关系模拟分析的基础上,以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平水年可供水量为约束条件,通过SD模型模拟计算了各规划年研究区可承载的水浇地灌溉面积及社会经济与生态规模.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黄河流域行洪输沙-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三大子系统多维功能协同发挥,提出黄河水沙调控多目标协同总体架构。基于系统整体耦合协调度构建黄河水沙调控多目标协同模型,实现了不同来水来沙与工程组合情景下黄河水沙调控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灵活选择及权重系数适应性调整。以黄河中游三门峡-小浪底水库群为例,开展丰平枯典型年水沙优化调控。结果表明:排沙与发电目标间存在强竞争关系,生态和发电目标间存在弱竞争关系;系统整体耦合协调度最高的方案均能达到各目标优质协调,并倾向于发挥更大发电效益。模型应用结果启发管理者在实际调度中适当提升发电量,并在枯水年注意增加生态供水。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水沙多目标优化调控实践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作物生态位构建的模型及其进化惯量与动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物种生态位构建与其进化关系的研究属于生态位理论的新进展。以半干旱区作物为对象,系统地分析了生态位内涵的发展及生态位构建机理,研究了作物种与环境变化间协同进化的特殊规律,提出用作物生态位的适合程度测定其进化惯量,用现实生态位对其中心点的偏离程度测定进化动量,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实例的计算分析,主要结果有:①作物种的生态位构建机制,从进化尺度上具体描述了作物通过其新陈代谢、活动与选择来确定自身的生态位(包括部分的产生、毁灭)。基于Hutchinson的生态位理论,建立了 n维超体积生态位的构建模式。②根据进化惯量与进化动量对生态位构建的作用,所进行的实例计算与分析的结果显示: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压力具有异向性,生态位构建导致了进化惯量和进化动量不同的变化规律;作物的传统品种与新品种相比,具有较强的进化惯量与较弱的进化动量;在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双重作用下,作物生态位的构建机制有其特殊性。③在作物种进化与可变环境资源的耦合关系分析中,随着土壤养分的增加,作物进化惯量递增而进化动量递减,这从进化角度上揭示了土壤养分变化对作物生态位构建的影响。以上结果可为作物品种选育与农田人工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流域水资源供需系统演化特征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必然导致水资源供需系统中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目标相互制约、相互冲突。在系统识别水资源供需系统协同特征基础上,根据协同学支配原理,分别在水资源供需系统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子系统中设置了序参量,并运用有序度、协调度等概念,构建了一种基于协同学原理的流域水资源供需系统演化特征识别模型,并将此模型运用于东江流域,揭示了该流域不同发展时期水资源供需系统的协同异化特征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剧烈人类活动影响下,2000年左右东江流域水资源供、需关系发生明显转变,水资源供需系统逐渐向无序、混乱状态演进。  相似文献   

7.
以吉林省汪清县为研究区域,选取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标准与模型,对汪清县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汪清县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值逐年增加,自2000年初级协调到2002年中级协调的变化,说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基本上同步发展;汪清县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是一种低水平的中级协调,且2000~2002年3年间,其协调亚类均为环境滞后型,这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口少、环境容量大相对应;吉林省东部资源型县域经济可利用其生态环境背景好、自然资源丰富的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随机函数理论为基础,采用相控-多参数协同的随机建模方法,建立塔河油气田AT1区块凝析气藏三维地质模型,实现气藏精细三维表征。首先,以钻井和岩芯资料为基础构建储层构造模型;然后,以小层界面为控制条件建立储层结构模型;接着,在沉积相、地质条件的约束下,采用序贯指示模拟法来建立砂体骨架模型;随后,在砂体骨架模型内进行优势相计算,形成最终有效砂体骨架模型;最后,以有效砂体骨架模型为约束,采用序贯高斯模拟法建立储层物性参数模型。结果表明:将物性参数变量与微相分布结合的序贯高斯模拟法建立孔隙度等物性参数的分布模型,以及采用地质分析类比、地质统计分析等方法优选最佳模型是有效的地质建模方法;所建地质模型精确细致地表征了塔河油气田AT1区块凝析气藏构造格架及储层、流体三维分布,反映了辫状水道复合连片,东北向展布,储层物性受相控较明显,非均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9.
在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障碍.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多目标、多变量、非线性、多回路的反馈系统,目前,对这一巨大复杂系统的修复或重建还没有较好的研究方法.以吉林西部平原的长岭县为例,应用生态经济学、反馈控制理论和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对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中的变量进行调控,进行建设方案优化,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下卧层沉降特性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杨涛 《岩土力学》2003,24(1):53-56
采用复合本构有限元和传统有限元两种计算模型,通过不同桩土模量比和置换率条件下复合地基、双层地基、人工均质地基下卧层沉降与天然地基相应计算结果的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复合地基下卧层的沉降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许文海  张永明  陈刚 《冰川冻土》2007,29(2):265-271
通过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认为流域水资源已经严重超载,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已刻不容缓.针对流域面临严峻的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分抢救和治本两个阶段来解决问题,近期以抢救为重点.按照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防风沙的治理思路,实行治理上游、改造中游、拯救下游的流域综合治理,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目标,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以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为保证,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2.
埃迪卡拉纪以来,微生物与后生动物之间呈此消彼长的关系,但在寒武纪苗岭世却出现了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和后生动物扰动构造短暂共存的现象。笔者在豫西馒头组二段下部识别出包括皱饰构造与微生物席裂构造在内的2种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对皱饰构造与遗迹化石的共生关系进行了分类,建立了席上足辙迹(Monomorphichnus henanensis)与牧食迹(Jinningichnus badaowanensis)、席下水平漫游迹(Planolites montanus)、席下深层泥岩中生物扰动共3种微生物席与后生动物的共生模式和生态演化模型。上述研究表明,具有特殊环境耐受性的“机会主义”动物在食物来源较为宽松的潮坪环境中与微生物席共存,这种微生物席与后生动物短暂而“和谐”的共存关系不仅延续了埃迪卡拉纪双方的部分共生特征,且在以混合底为主导的显生宙生态环境中得到了进一步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与陆地是全球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需要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本次选取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建设适宜性、海洋环境影响、社会经济条件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等5个方面.采用PSR模型,把陆地和海洋有效地连接起来,体现了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14.
如何分析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匹配程度,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协调理论,构建了基于双曲距离协调度的资源-经济系统的协调分析模型方法。根据该模型对全国依赖地下水资源且开发程度较高的514个县的地下水资源和经济数据进行了协调关系分析,评价了各县地下水资源禀赋与其承载的经济体之间的协调关系水平,结果显示2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匹配程度及空间上具有较大差异性。东北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处于地下水资源与经济协调的正向区间,区域经济发展仍具有一定潜力,华北及南方大部分地区处于负向协调区间,经济的发展超越了地下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5.
针对榆林地区水资源相对贫乏,煤炭资源不合理的开采对地下水资源造成巨大破坏,严重威胁着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将水资源放在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所组成的复合系统中进行整体研究,构建地下地下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模型,可以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开发利用规划、管理决策、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技术支撑。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地区在水资源、环境和经济目前处于不协调阶段,经济发展较快,但水资源相对贫乏,经济的发展对环境造成很大有破环并且对于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投入的资金较少,采矿区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调查,结合大量前人资料和多时段的遥感解译成果,在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地质环境与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了生态环境演化的动态演变分析,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个典型地段进行深入剖析,充分揭示了人类活动-生态系统-地质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初步建立了流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机制概念模型。为改善、恢复和保护生态地质环境,实现人与生态地质环境的协调,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广义生态水利的内涵及其过程与维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结中国工程水利、环境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发展沿革,分析国内外生态水利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及其特点,指出生态水利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生态文明时代水资源利用的一种新途径和方式,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开发水利、发展经济,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阐述了广义生态水利的内涵、定义和发展模式及其过程和维度,并提出以下结论和观点:①生态水利将水资源和水循环调控作为重要生态要素,从流域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生物链接、结构平衡、循环转化全视角开展研究,探索既能满足人类社会需求,又能兼顾水生态系统健康和良性发展的生态水利措施和方法。②建立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调度"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特别是将生态调度纳入水利工程全"服役期",其中"后坝工时代"实施全流域大尺度生态调度,是生态保护和恢复最有效的措施。③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水循环调控"三个维度,在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体系中,科学把控生态水利的空间定位,促进"三生空间"优化布局,保障"三生用水"合理配置,优化"三生关系"耦合协调,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水利事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近40 a黑河流域下游自然资源经济系统耦合协调过程和规律,以黑河流域下游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为研究对象,根据《额济纳旗统计年鉴》(1990—2015年)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相关数据,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发展水平研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研究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并对2020—2030年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 额济纳旗自然资源综合发展水平从1990年的0.160 0提高到2015年的0.811 5,增长趋向明显; 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从1990年的0.115 0提高到2015年的0.713 8,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者的综合发展水平曲线变化整体相似。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程度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重度失调经济损益型”历经“拮抗”“发展”“磨合”阶段转变为2015年的“高度协调发展同步型”。通过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预测未来10 a两者耦合协调度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工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半干旱区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最有潜力的地区。可是,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并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利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从农业生态地质环境容量的角度出发,对该区的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化过程和演化模式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工程研究模式。在调控社会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水、土、生物资源,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提高自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抑制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力,使该区农业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和重建,建立起稳定持续发展的农业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