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林传易 《地质科学》1980,15(4):408-408
国际矿物学会第十二届会议于1980年7月4日-7月6日在法国奥尔良举行。来自32个国家的约40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提交会议的论文共221篇。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派出徐国庆(北京铀矿地质研究所)、刘永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林传易(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周新民(南京大学)四人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第四次国际金伯利岩会议(4thIKC)于1986年8月11日—15日在澳大利亚的佩思市(Perth)举行。有18个国家、约3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提交了156篇论文。我国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向大会提交了7篇论文。本次会议由D·M·Boyd教授主持。会议的中心说题是讨论金伯利岩及其有关的岩石。所提交的论文题目  相似文献   

3.
1、1989年1月29日——2月3日在美国安纳汉姆(加里福尼亚)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有: (1)美国气象学会第69次会议。 (2)全球气候和大气化学云层作用研讨会。 (3)第5次水文学、海洋学、气象学系统相互影响过程国际会议。 (4)第3次航空天气系统国际会议。 (5)第6次气象学与空气污染应用联合会议。 2、2月15——20日在旧金山召开美国科学发展协会年会。 3、3月7——10日在南卡罗来纳的卡尔斯顿召开第19次森林气象学与农业会议。  相似文献   

4.
第五届国际牙形石会议(ECOS)于1988年7月25日至28日在联邦德国法兰克福森根堡自然博物馆举行.会议由著名牙形石专家,国际地层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森根堡博物馆馆长齐格勒(W.Zieg-ler)教授主持.这次会议共有28个国家106位代表参加,是牙形石研究者的一次国际盛会.我国共有8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我国学者出席ECOS会议人数最  相似文献   

5.
澳大科亚地质学家在1991年7月于巴西举行的“第五届国际金伯利岩会议”上,首次介绍了西澳金伯利地区的阿列什(Aries)金伯利岩管。阿列什金伯利岩管位于西澳大利亚金伯利地区,在海滨城市德比(Derby)东北东方向270km处,距世界著名的金刚石原生矿床阿盖尔(Argyle)西250km。阿列什岩管表面积0.2km~2,围岩接触倾角60°~80°,侵入在组成金伯利盆地的元古代沉积岩和玄武岩中,使用金云母Rb-Sr测定的该岩管年龄为820Ma(C.B.Smith,1989),附近的冰碛岩提供的岩层冰川作用证据为700Ma。从航空照片上清晰可见,在砂岩围岩圈内,有3个20多米深的地表凹陷形成的金伯利岩的地表影象,幅值40nT的航磁异常清晰可辨,但不是偶极子异常。甚低频法电场和磁场特征完全一致,但在岩管与围岩接触带附近没有变化。遥感多光谱图象也有明显显示。  相似文献   

6.
2005年8月18日~21日,第八届国际矿床会议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人出席了会议。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孟宪来,国际地科联主席张宏仁,国际矿床地质学会主席戴维·里奇,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陈毓川,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吴淦国等出席大会并致辞。各国专家在4天的会期中,就14个分会议题和6个专题讨论展开学术交流。会前于8月12日~16日和会后8月22日~31日对部分重要矿床类型作了野外考察。这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是中国矿床研究史上的第一次,开创了全球该领域内最高学术会议在欧洲以外国家召开的先例。…  相似文献   

7.
第四届国际榴辉岩会议(Fourth International Eclogite Conference)于1993年9月6日~10日在意大利科林萨(Consenza)举行。与会者有来自英、法、美、德、意、日、俄、西班牙、希腊、南非、波兰、挪威、瑞士、荷兰、中国等近二十个国家的160余名地质工作者。我国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刘若新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翟明国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曹荣龙也参加了会议。大会宣读论文58篇,墙展22个,会议展示了当前榴辉岩及有关岩石、高压变质作用和大陆  相似文献   

8.
两年一届的国际勘查地球化学(22届IGES)暨第一届国际应用地球化学会议于2005年9月18~23日在澳大利亚珀斯(Perth)召开。来自23个国家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澳大利亚代表占一半以上(125人),加拿大30人,其它国家的代表大概在10人左右。中国2人参加会议,提交论文4篇。本次会  相似文献   

9.
《地球科学进展》1991,6(6):90-90
第15届国际勘查地球化学会议于1991年4月26日至5月4日在美国内华达(Nevada)州Reno市举行。来自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约200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会进行学术报告和论文展示三天,并组织了地质旅行、专题讲座、参观等活动。  相似文献   

10.
国际矿物学协会(IMA)于1982年9月19日至25日在保加利亚瓦尔纳召开了第十三届国际矿物会议。我国作为成员国,由中国地质学会及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共同组成代表小组,参加了本届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30多个国家,共400余  相似文献   

11.
林宝玉 《地质论评》1979,25(2):94,75
1979年3月30日至4月11日在英国威尔士州首府加的夫城(Cardiff)由国际地科联(IUGS)地层委员会志留纪地层分会和奥陶—志留系界线工作组联合召开了英国志留系野外现场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12个国家的24名代表。他们均是这两个组织的委员或通讯委员。以穆恩之教授为团长的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家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国际矿物学协会(IMA)于1982年9月19日至25日在保加利亚瓦尔纳召开了第十三届国际矿物会议。我国作为成员国,由中国地质学会及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共同组成代表小组,参加了本届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30多个国家,共400余人。我国郭宗山、张培善、谢先德、秦淑英四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国际腕足动物专业会议自19(?)5年9月9日至9月13日在布列斯特市(法国)的布列塔尼亚大学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22个国家100多名代表,其中以英(18人),法(17人)和美(16人)出席的人数最多。中国有9人,煤炭部的何锡麟和丁惠、核工业部的李罗照、冶金部的韩乃仁、科学院的金玉(王干)、孙东立、张宁、地质矿产部的朱慈英和徐桂荣。  相似文献   

14.
由国际科学和高技术中心(ICS)、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发起的“地中海气旋国际讨论会”于1992年5月18~22日在意大利的德里亚斯特市(Trieste)召开。来自欧洲、亚洲、非洲的33个国家和地区共47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地中海气旋作为世界气象组织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已召开了两届学术讨论会,本届为第三届。会议共收到了论文40余篇,其中有30余篇在大会上宣读,北京气象学院院长丑纪范教授和国家气象中心徐传玉代表中国出席了会议,并在大会上做了题为“地形对冬季地中海气旋的发展影响的数值模拟”、“东亚气旋和地中海气旋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研究”等三篇学术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会议围绕发生在地中海区域的气旋,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广泛地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三十多年前(1974年9月9~14日),在捷克的布拉格召开了第一届水-岩相互作用(英文简写为WRI)国际学术会议,Tomas Paces博士担任该届会议的秘书长,来自21个国家的近150位会议代表参加了为期4 d的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16.
1 987年8月31日一9月4日9月27日一29日掌瑞士雩 {第22届国际水利研究联合会议孑雾奎专 f英国地貌组讨论会(英国) I“~~“一“““ I 988年4月8日一l 1日特兰斯凯大学I ,南非地貌专题讨论全 (南非) l i8月z-日一26日l 。蓁吴翥姜, i第z6届国际地理会议 l 989年9月3日一9日法兰克福(.西德)第二届地貌和地质生态国际会议Dr.G.F.Dardis特兰斯凯大学地理系Dr.B.P.Moon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大学地理与环境研究系 }Dr.Diefich Barsch I西德汉丁堡大学地理 j学院国际会议消息@姜书国 @张正勤…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第35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2007年9月16~21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市举行。本次会议由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葡萄牙分会承办。来自35个国家的4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代表10人,分别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科学院系统。本次会议的主题“地下水与生态系统”。会议共设17个专题:(1)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作用及其对河流、泉水基流和湿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2)地下水水质,在依存生态系统中面临的主要过程。(3)评估和确定在依存于地下水的生态系统中地下水自然与人工补给过程中的作用。(4)在生态系统和过程中地下水污染的影响。(5)…  相似文献   

18.
第五届含水层补给管理国际会议(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nagement of Aquifer Recharge)于2005年6月12~16日在德国柏林召开,会议由柏林水务中心(Berlin Centre of Competence for Water)主办,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承办.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学者和专家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第27届国际地质学会议于1984年8月4日至14日在苏联莫斯科举行。参加会议的有90多个国家5000多名代表,其中我国代表团有82人。会议历时10天,在两天的全体会议上主要介绍地质学的现代成就和环境保护的地质形势,其余8天分为22个组和2个专题组同时活动。 矿物学组是会议第10组。召集人:F.V.Chuklov(苏联)和S.S.Hafner(法国)。学术交流活动分两个小组进行。矿物标型、矿物结晶化学和矿物物理等为第一小组,第二小组包括矿物形成的热力学和矿物中熔融  相似文献   

20.
l f i 时 间l地 点! 会 议 名 称 j 联系人或单位 1 j { 吉降坡;88年亚洲采矿会议:地质、采矿、矿物44届矿冶学会3月8—1 1日 ;(马来西亚)加工、冶金国际会议与展览会 (IMM) 休斯敦3月1 4—1 8日i (美国) {拉巴特3 Jj 14一18日I ;(摩洛哥) I第1 9届月球与行星科学年会 }Pame。a’。ne s,Lr‘ }Projects office第1届非洲水资源及其计算方法国际讨!论会巴 黎;环境科技展览协会科技日会议(法国) 休斯敦3月20一24日 (荚阚)3月28—30日Prof.D.0Uaza0E.M.1.!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叭!会(ASTE)石r:Kamel Salana(国际断裂研究会议主席)休斯敦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