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广西国土资源的现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土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管理水平的高低,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决定作用。广西是中西部省区中唯一沿海、沿边、沿江的省区,其国土资源的基本状况是: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种类多,锰、锡等30多种矿产储量居国内前列;海洋空间资源、港口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如能充分发挥广西的区位优势、资源特色、广西在西部大开发中将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2.
为统一核算区域蓝水、绿水资源有效利用程度,构建了农业广义水资源利用系数(Eg)指标,核算中国31个省区粮食生产中的Eg,并基于空间自相关和通径分析方法对其时空格局及成因进行分析。中国1998-2010年Eg为0.588,大部分省区呈随时间增大趋势;Eg相似的省区在空间上显著地聚集,高值省区聚集于西部,低值省区集中于东南地区,且空间聚集现象呈减弱趋势;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对Eg的影响大于气候要素,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最小。结合广义水资源利用状况,西南省区可扩大粮食生产规模以发挥Eg较大优势,东北与华北粮食主产区应通过提高Eg以保障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可发展农业用水效率评价理论同时为国家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矿产资源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瑞祥  洪水峰 《地球科学》2001,26(6):661-664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工业化贡献、市场化贡献、城市化贡献和交通贡献4个方面, 是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从总体上讲, 中国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体现在矿产资源而不在农业资源.由于历史的原因, 西部地区的智力支持系统和科技能力发育程度比较低,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一个资金积累和市场发育过程.工业化是实现西部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以矿业为主导产业, 大规模地开发矿产资源并注重矿业后问题, 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矿产资源开发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平 《中国地质》2000,(12):25-26
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内容之一.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其后续产业可为地方增加致富就业的机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十分脆弱.如何才能发挥西部资源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又不至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将矿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笔者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甘泗群 《冰川冻土》2014,36(5):1328-1336
通过对六盘山片区2006-2011年间产业发展数据的整理, 利用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对片区四省区及所辖县市进行了定量测算与综合比较, 发现片区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类型. 其中, 第一产业比重仍处高位, 三次产业结构仍处于低级结构状态, 产业结构优化转型任务艰巨. 对片区各省区间产业结构的关系和所辖主要县市间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了由整体到局部的动态分析, 在对陕、甘、宁、青四省区涉及县市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的定量分析与测算后, 确定陕西与宁夏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度属于较高层次, 区内产业结构趋同度处于0.9以上的高位, 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 甘肃与青海区域产业趋同现象相对较轻, 存在明显的波动性, 并针对不同区县间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 最后, 依据分析结果, 从协同规划、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优势产业等方面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由于中国西部水文循环的地区特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使得中国西部开发面临十分现实和严峻的水资源问题。从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基础科学问题。同时,对21世纪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科学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核心的方面是: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演变规律是什么?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如何估算生态需水量?西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究竟能够承载多大规模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如何合理分配与调控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开发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矿产资源的开发引起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环境地质问题,将会阻碍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论述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概况、由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这些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防治和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矿井煤层甲烷封盖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岩相统计方法,对煤层甲烷的封盖条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封盖能力综合指数(SCI)对煤层甲烷封盖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并对研究区主采煤层甲烷的封盖能力进行了区域预测。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封盖条件类型为Ⅱ-Ⅳ类,大部分地区属于Ⅲ类中等封盖程度。封盖能力较强区域位于研究区西部、东南部和东北角,均属于Ⅱ类封盖类型,其余地区为Ⅳ类。   相似文献   

9.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能源统计数据,对我国及各省区的CO2排放总量、排放强度、人均排放量和排放密度进行了计算.通过分析发现我国CO2排放具有较为明显的东西部差异,总体表现为东部发达省区排放总量大、排放强度低、人均排放多、排放密度高的特点,而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则表现出相反的特征.在分析我国CO2排放区域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出现以上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区域减排行动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以省区为单位,降低排放强度可以取得实际的、可跟踪的减排效果,但需要考虑到全国各省区在功能定位、减排成本、资源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差别,以及建立基于技术与资金合作的联合减排机制的可行性和障碍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邹光富  毛英 《地球科学进展》2004,19(13):444-448
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开发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矿产资源的开发引起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环境地质问题,将会阻碍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论述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概况、由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这些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防治和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J. Bi  C. Yu 《GeoJournal》1996,40(1-2):9-15
Considering the concept of cost-of-remediation (COR), water indices such as a quality index, a hazard index and a risk index are established to describe the water pollution in China.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associated with water pollution is also addressed. The 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se indices in different provinces and the related reasons are considered. It is obvious that water pollution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ough economic development does not always bring higher risks.  相似文献   

12.
笔者首先从经济、社会的角度阐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必要性。依据国际、国内有关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联系的研究成果,阐明中国当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变化。根据中国西部自然地理条件将广大的西部地区划分为三个地理分区,结合各区的自然条件、资源及产业结构特征,分析了不同分区在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现有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评价因子只包括反映空间维度的点数量、点密度、体积数、体积密度等,不包括反映时间维度的评价因子。文章引入反映时间维度的受灾年份因子充实之。通过对地质灾害体积取中位数对数法、对受灾年份采用概率密度法进行处理和采用熵权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来建立时空耦合评价模型;采用斜率法将评价结果划分为高、较高、中、低四级,以反映已发生灾害的发育状况。选取2011—2020年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评价区域为除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以外的全国31个省份,按此方法对以县域为单元的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进行评价与区划。结果表明:地质灾害高发育区共323个县,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分布在东南、西南、西北等地。较高发育区共566个县,涉及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东南等地。中发育区623个县,涉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包括西北、华北等地。低发育区共1336个县,涉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包括华北、东北、华东等地。本次评价结果与国家防灾部署、灾害发育分布具有较高的吻合度。野外实地调研证明,引入受灾年份后的评价结果较引入前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类型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西北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业经济已成为西北地区各省、区主要工业经济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受政策、管理、技术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矿产资源开展导致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其类型主要为资源破坏、矿山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在西部大开发中,矿产资源开发是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但是不能走“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否则,恶化的矿区生态环境必将阻碍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直辖市好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西部大开发中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74,自引:6,他引:74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过程与未来可能变化趋势是科学界面对的一大难题,正确认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与变化趋势,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是正确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的重要科学基础。依托中国科学院牵头完成的《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研究成果,介绍了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特征与基本事实,主要强调近50年来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在西部生态环境演变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未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对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指出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必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特别强调要强化对西部地区的科学研究,为西部大开发服务。  相似文献   

16.
The West Development Program, initiated in 2000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has attracted huge investments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As a consequence of this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gradation have been widely reported.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proposed by China promotes furthe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s, but rational planning and regular monitoring are essential to minimize any additional negative impacts of the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This article reports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enrichment and sources of trace metals in the topsoil in and around the Ningxia Hengli Steel Wire Plant (HSWP) situated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The concentrations of Cd, Pb, Cr, Cu, Zn, Ni, Mn, V and Co in the surface soils of the study area vary, respectively, in the following ranges: 0.083–18.600, 21.9–2681.0, 58.0–100.0, 14.6–169.9, 59.0–4207.3, 19.3–40.8, 411–711, 55.2–76.6 and 7.46–25.21 mg/kg. The concentrations of Cd, Pb, Cr, Cu, Zn and Co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ir local background values. Pollution levels of these trace metals in the surface soils were assessed using contamination index (C f i ), geo-accumulation index (I geo), modified contamination degree (mC d) and pollution load index. 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s caused by the metal pollution were assessed by means of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factor (E f i ) and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 The Spearman correlation and cluster analysis were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contamination sources. The HSWP zone, associated with very high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caused by Pb and Cd, is more seriously contaminated by trace metals than the residential zone.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Cd, Pb, Cu, Zn and Co mainly originate from industrial pollution, whereas Cr, Mn, Ni and V result from both industrial activities and natural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区域大气霾污染研究意义、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频发的霾污染是目前京津冀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协调区域经济合理快速发展与防止大气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对国内外典型大气污染事件的产生及治理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结合我国当前霾污染问题产生的特殊性,分析了京津冀区域霾污染研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气候和环境变化、人体健康和区域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阐述了京津冀霾污染现象频发的主要客观要素和内在原因,并分析了当前研究工作中的不足。最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推测了京津冀及东亚地区未来大气污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铀矿省及其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中国,业已厘定出准噶尔-天山、阴山-辽河、祁连-秦岭、华南和滇西等五个主要铀矿省。它们大多分布在地台与显生宙活动带的接合部位,在空间上趋附于前震旦纪地体。铀矿省内花岗质岩浆或碱性岩浆活动强烈,并发育有陆架式、裂谷式及陆相磨拉石式等在稳定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建造或火山沉积建造。铀成矿作用大多发生在地壳经长期挤压之后出现的拉张陆相环境中,形成于挤压过程中的矿化居次要地位。如果以1.4Ga为界把地壳演化史分为两个巨时域,世界上大部分重要铀矿省都形成于2.8—1.4Ga之间的前一巨时域,这显然与地壳演化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有关;中国已厘定的铀矿省却主要形成于后一巨时域。所以,中国地质学家在已知成矿域内扩大找矿成果的同时,正积极探素圈定主要形成于前一巨时域的铀矿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现状与问题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过近4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与农业高度集约化生产后,我国农田土壤污染与土壤环境质量下降问题逐渐凸显。当前,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不容乐观,对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文章首先对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污染特点、农田重金属污染来源及修复技术研究现状等进行了总结。结果显示:(1)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点位超标率相对较高,但以轻度污染为主;(2)污染土壤中主要以Cd、As、Hg、Pb和Cr这5种健康风险重金属元素为主,尤其以Cd风险最高,而以生态风险为主的Ni、Cu和Zn 3种重金属环境风险相对较小;(3)农田土壤污染分布总体表现为南方重于北方,东部重于西部;(4)农田土壤污染逐渐呈现由工业源向农业源、城郊向农村、土壤向食物链转移的发展趋势。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对我国近30年来农田土壤污染防治研究的热点与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田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主要始于2000年前后,2009年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研究热点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监测、土壤环境环境质量评价、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等,近10年来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表现为从单一修复技术向联合修复技术发展态势。此外,文章对我国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的一般程序、不同污染程度农田土壤的安全利用技术与高风险污染土壤的管控技术进行了评价,最后,对我国当前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同时针对我国今后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治研究进行展望,提出了基于源头控制与风险管控措施相结合的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以期为未来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研究规划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的创新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The high-growth, resource- and pollution-intensive industrialization model that China has pursued has caused sever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deterioration, particularly in a number of clusters in the coastal regions of East and Southeast China, whe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ies first started. The lack of uptake of environmental norms/values, deficit of regulatory enforcement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insufficient institutional capacity have been compounding factors. As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were raised by China’s central government, the enforcemen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has been compromised more in inland China than in coastal regions, due to China’s “decentralized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regional disparity in terms of bo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is paper therefore argues that risin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s well as firm characteristics, regional hub effect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have all been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forcing China’s pollution-intensive enterprises to restructure their production, through innovation, upgrading, geographical relocation, outsourcing and plant closure, especially in China’s coastal regions. It contributes to recent studies by developing a heuristic analytical framework that aims to be sensitive to the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hub effect over firm restructuring, but which does so by stressing these impacts are simultaneously inflected by the nature and attributes of firm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uggests a roughly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 relocation tendency and firm size (or firm capability), resulting from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political environment, regional hub effect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