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绸之路中国段佛教石窟差异性 及其与丹霞地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云健  张忍顺  杨桂山 《地理研究》2007,26(6):1087-1096
作为佛教东传的主线,沿丝绸之路中国段留存了大量的佛教石窟,其分布与该区域丹霞地貌的分布大致重叠。由于各地区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岩性的差异,石窟在分布、形制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存在差异。本文以沿丝绸之路主线佛教东传的路线为基础,分别阐述丝绸之路天山北线、河西走廊、陇东、河湟谷地以及陕西彬县丹霞地貌区的佛教石窟以及敦煌石窟的特点,分析各地石窟形成自身特点的自然原因。文章分析了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分布、形制以及艺术特色与丹霞地貌的内在联系,认为除宗教政治因素外,丹霞地貌是丝绸之路石窟分布的决定因素之一,也是石窟形制和艺术表现手法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比较了其他类型地貌与丹霞地貌在开凿石窟方面的优劣,认为丹霞地貌拥有最适合开凿石窟的地貌形态与岩性。综上,文章认为丹霞地貌的存在是丝绸之路沿线出现大量佛教石窟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2.
1996年5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初版的《丝绸古道旅游》一书是一本从历史、地理学科角度研究丝绸之路的专业书。丝绸之路闻名于世,是古代沟通欧亚文化、宗教、经济的重要渠道,曾推动过历史和文明的进程。近些年来世界上掀起一股丝绸之路的旅游热及访古热。尽管国内外已有一些丝绸之路文章图片介绍,但迄今尚缺少一本完整的有学术水平的历史考证及深层次旅游指导的书籍。《丝绸古道旅游》一书对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地理、古生态学方面作了填密的考证及论述,特别提出了我国西北地区、新疆全境的旅游区划,是作者创新的科研成果,同时也还联系了…  相似文献   

3.
广东丹霞地貌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志才  彭华 《热带地理》2005,25(4):301-306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物质基础、地质构造、主导动力、地貌形态、发育阶段等为分类依据,探讨了丹霞地貌的分类系统.针对广东丹霞地貌发育状况,根据丹霞地貌分类系统,对广东发育的丹霞地貌进行了各自的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4.
2012—2014年间,先后4次对西藏丹霞地貌进行考察,考察历时共计54 d,行程13 728 km,经西藏47个县(占西藏74个县的63%),实地考察了西藏丹霞地貌45处,填补了西藏丹霞地貌的空白。发现西藏昌都一带丹霞地貌的面积最大,达数千平方公里。其中类乌齐县加桑卡乡的吉哲姆戎嘎大峡谷的丹霞地貌最为奇险,丁青县觉恩乡、沙贡乡的丹霞地貌也很典型,拉孜县柳乡西侧的丹霞地貌也颇姿彩。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定量化的丹霞地貌特征研究目前较少,利用新遥感数据和定量方法分析丹霞地貌特征,能进一步查明丹霞地貌特征,探索新数据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和哨兵2A遥感影像,结合定量化方法系统分析江西宜黄盆地的丹霞地貌特征。结果表明,通过哨兵2A彩色波段组合,识别出8处丹霞地貌分布区,与实地调查结果吻合,哨兵2A用于小范围红层盆地内丹霞地貌特征不明显区域识别精度较好。通过面积高程积分法定量化分析红层和丹霞地貌的演化阶段,发现整体红层分布区的积分值为0.22,积分曲线呈下凹形,主要为老年早期;丹霞地貌区的积分值在0.40~0.51之间,积分曲线呈上凹下凸的"S"形,主要为壮年晚期,与实际地貌演化阶段相符,说明面积高程积分法对丹霞地貌的演化阶段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本文研究将为哨兵2A在地质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为面积高程积分法在丹霞地貌演化阶段方面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丹霞地貌的国内外研究对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欧阳杰  朱诚  彭华 《地理科学》2011,31(8):996-1000
丹霞地貌是中国地质学家命名的一种地貌类型,国内研究主要在丹霞地貌的理论方面、宏观的空间分布上、以及定性的分类描述上。此外,在丹霞地貌的定量研究、实验研究和可视化研究等方面也有所突破。目前,国外还没有统一使用丹霞地貌这个名词,但在砂岩、砾岩以及红层的微观、实验和定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通过国内外研究的对比,可以使丹霞地貌的研究朝着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丹霞地貌"尽快成为国际认可并接受的地貌名词。  相似文献   

7.
中国丹霞地貌的南北差异及其旅游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周学军 《山地学报》2003,21(2):180-186
丹霞地貌是中国科学家确认的一种独立地貌类型,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丹霞地貌的旅游价值日益引起国人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其形成原因和所处气候带的不同,地貌景观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为界,中国南方丹霞地貌露头不仅规模大、数量多、色彩鲜明,而且形态多样奇特;中国北方丹霞地貌露头规模和数量均较小,而且色彩形态呆板。但是由于岩性和形态的原因,不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丹霞地貌均与人类历史活动关系密切,只是由于中国南北方的历史文化差异,南北方丹霞地貌的文化积淀差异也较为明显。北方的干旱气候铸就了北方丹霞地貌的石窟艺术和宗教文化积淀,而南方湿润季风气候则决定了丹霞地貌与古寨文化和墓穴文化的渊源关系。因此,北方丹霞地貌的旅游开发应突出其文化主题,而南方丹霞地貌的旅游开发则应展示其自然与文化的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8.
徐曼 《干旱区地理》2006,29(4):462-462
丝绸之路将成为“能源之路”两千多年前,中国开辟的丝绸之路闻名世界,两千年后的今天,中国正沿着丝绸古道建设一条能源大动脉,以便新疆和西亚国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源源不断输送到我国东中部地区,古丝绸之路承担起了新的使命。古丝绸之路要道上的新疆及其周边国家有着丰富的石  相似文献   

9.
江西广丰盆地红层发育于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盆地内发育石寨、石峰、峰林和峰丛等丹霞地貌景观.通过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建立丹霞地貌遥感影像解译标志,解译出8处丹霞地貌区,归纳为5种丹霞地貌遥感影像特征.丹霞地貌区节理构造发育,节理走向受边界断裂控制,揭示了断裂构造对丹霞地貌发育特征和发育类型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丹霞地貌概念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尚仁  刘瑞华 《山地学报》2003,21(6):669-674
关于丹霞地貌概念上的不同意见,主要是:①岩性岩相上是较单一的“陆相碎屑岩”还是涵盖多种岩性岩相的“沉积岩”;②地貌上是“丹崖”,还是“赤壁丹崖”,或是“赤壁丹崖群”。根据目前已知的中外丹霞地貌的基本特征,初步认为,丹霞地貌是由砂岩砾岩为主的沉积岩经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赤壁丹崖群地貌。近10a来,一些丹霞地貌概念,基本上属于“中国丹霞地貌”的概念,不完全符合世界丹霞地貌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黄琼芳 《热带地理》2016,36(6):935-943
广东省共有丹霞地貌 67 处,分布在 22 个断陷盆地中,主要受古近纪―新近纪抬升区、5 条北东向深大断裂和 1 条东西向深断裂控制,地层层位以丹霞组和南雄群为主,岩性以砾岩、砂砾岩、砂岩为主。古近纪―新近纪地壳升降运动控制了丹霞地貌在区域上的总体分布,大致以 22.5°N 为界线,以北为抬升区,发育丹霞地貌,以南为沉降区,不发育丹霞地貌;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壳升降运动,造成不同地区丹霞地貌的数量和规模有所区别:粤北、粤东北为抬升区,发育数量多、规模较大;粤中为沉降区,发育数量少、规模较小。深大断裂控制断陷盆地的分布,从而控制丹霞地貌具体的发育位置。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和丹霞地貌发育特征,可将广东省划分为 4 个丹霞地貌发育区:粤北区、粤中区、粤东北区和粤西区。  相似文献   

12.
江西信江盆地丹霞地貌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信江盆地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区域之一。由于影响丹霞地貌演化的成景系统诸要素具有不同特征,信江盆地内不同部位丹霞地貌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进程,不同发育阶段的丹霞地貌在盆地内成带状分布。盆地边缘由于受红层岩性、断裂构造及信江支流等因素影响,地表剥蚀速率快,丹霞地貌演化已步入壮年晚期至老年早期阶段,以丹霞石林、峰林、峰丛、崖壁以及各种类型的造型石为特征;盆地中部虽然断裂构造发育程度较弱,但受信江流水侵蚀,丹霞地貌演化也步入青年期至壮年早期阶段,以低矮的圆丘状丹霞石峰及岩洞为特征;而中部过渡地带,由于构造、水系发育均较弱,地貌演化速率慢,丹霞地貌演化处于幼年期至青年早期阶段,以石寨、巷谷、岩崖等景观为特征。  相似文献   

13.
对崀山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丹霞地貌的旅游开发已成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对比分析法.通过与国内丹霞地貌旅游开发较好的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进行比较,分析了新宁崀山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的特点和制约因素。崀山丹霞地貌旅游业的开发,要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同时借鉴其它旅游区特别是丹霞地貌区旅游开发的经验和教训,加强丹霞地貌景观的保护,促进崀山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江西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地貌景观发育于信江盆地中生代红层中,以发育老年早期孤峰、峰林、残丘类地貌景观为特征,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好的地区之一。断裂切割、岩性差异、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是造成丹霞地貌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所处盆地内位置、出露的红层性质以及构造发育特征的不同,也影响地貌发育的特色。目前国内所发现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东南、西南和西北地区。由于它们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地壳活动特征、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丹霞地貌的成因机制也不相同。阐述了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及其特色,并着重研究丹霞地貌景观的成因机制,以及与其他地质公园、遗产地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干旱区地理》2021,44(2):418-426
延安地区丹霞地貌是国内外地貌学界近年来的最新发现和持续关注点。通过对延安地区丹霞地貌地质遗迹的系统调查和研究发现,该区丹霞地貌景观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通过野外考察和岩石样品分析,从地质构造、地层组合、岩性特征和外动力等方面来探讨延安地区丹霞地貌的发育机制。研究表明:晚白垩世以来,该地区经历多次构造抬升和新生代以来地壳保持差异升降,区内构造简单,地层产状平缓,但节理、裂隙数量较多,对延安地区丹霞地貌的发育具有控制作用;延安地区丹霞地貌造景岩层主要为白垩系志丹群洛河组(K1l),为一套干旱气候条件下的红色碎屑岩沉积,沉积环境为沙漠环境,岩层倾角近于水平,为丹霞地貌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岩性特征上,延安地区丹霞地貌造景岩层岩石成熟度不高,硬度低易碎,抗侵蚀能力较弱,岩石具有相似的矿物组成及峰值强度分布,其沉积过程经历了较为复杂的风力作用过程,岩石强度存在差异性,易受到后期外动力作用的改造;外动力方面,季节性的流水是塑造"沟谷型"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动力,此外,凹片状和凸片状风化作用以及崩塌作用对延安丹霞地貌的发育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丹霞地貌空间分析及旅游开发布局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该文阐述甘肃省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和空间结构;制定出甘肃省丹霞地貌区划方案,将已知的既处丹霞地貌构建成7个大区、20个丹霞地貌景观综合体;提出了甘肃省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的“一条主线、一个中心、三大团层、七大旅游功能区”的空间布局方略,重新塑造了“丝绸之路、丹霞画廊”的甘肃省整体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17.
正2010年8月,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6个著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区构成的"中国丹霞"系列——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国丹霞地貌的研究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但中国丹霞地貌理论和成因研究滞后于应用研究。由朱诚、马春梅、张广胜等编写的《中国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于2015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丹霞地貌分布(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貌实地调研是区域地貌学研究的传统方法之一。通过大规模的野外考察,收集第一手素材,结合实验室参数对比分析,可以解决丹霞地貌的很多科学问题,比如地貌空间结构、形态特征和分类问题,地貌发育演化的内外动力机制问题以及地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等等。通过红层物质的承压力差异,很好地区别了陆相红层与海相红层发育的地貌形态差异;通过区域红层盆地的沉积分析,返演红盆发育演化规律;对比丹霞地貌大量的微地貌形态差异,分析其内外动力的主导因素;分析丹霞地貌区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外在依存关系,深入剖析其紧密结合的内在联系,赋予丹霞地貌深厚的文化遗产价值。随着丹霞地貌国内外大尺度调查的深入开展,这种地貌具有全球广域分布的事实日益显现,而以中国科学家命名并率先在中国开展大规模考察和研究的丹霞地貌,随着其自然和文化遗产价值越来越被社会各界认识,丹霞地貌正成为地貌资源开发利用的亮点和全球地貌对比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红层与丹霞地貌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国丹霞地貌走向世界,开始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时候,回顾并评述国内外红层和丹霞地貌的研究进展十分必要。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长期集中在红层特性、工程地质、丹霞地貌特征及发育的基本问题等方面,但对红层的地质和地貌融合研究不足,对不同红层的岩性差异及其在外动力条件下的地貌表现和地貌发育过程缺乏深度研究;国外还没有红层地貌和丹霞地貌的专门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红层形成的地质背景,有关红层地貌的研究多分散在砂岩地貌中,但其在微观、定量、实验研究方面值得借鉴。本文认为当前有关红层和丹霞地貌的研究大多为单因子研究,缺乏系统的思想方法,各学科研究存在多张皮的问题。提出应明确红层和丹霞地貌的学科归属,深化基础研究,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并推动国际交流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丹霞地貌在中国东南湿润地区研究程度较高,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研究资料较少。西北丹霞地貌在形态特征和形成过程等方面独具特色,对其研究有利于提高对丹霞地貌共性特征的认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陕北甘泉大峡谷地处黄土高原中部,是黄土覆盖型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具有明显波状起伏的峡谷特征,对该地区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黄土高原丹霞地貌的演化过程。本文采用野外考察、施密特锤岩石原位硬度测量、样品薄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及地理信息系统(ArcGIS)中面积高程积分等多种方法,探究陕北地区丹霞地貌的造景岩石特征、演化阶段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造景岩石为洛河组砂岩,发育大型风成交错层理,孔渗性较好,长石、岩屑及钙质胶结物含量较高,岩石抗风化能力较弱,在流水侵蚀和盐风化作用下形成峡谷密布的丹霞地貌。(2)甘泉大峡谷与桦树沟的面积高程积分值分别为0.51和0.49,指示该地区的地貌演化阶段为壮年期,流水侵蚀为地貌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3)研究区丹霞地貌于新近纪晚期之前可能已经形成,随后第四纪气候变干,风成黄土堆积在丹霞山峰之上和峡谷之间,流水溯源侵蚀使峡谷进一步加深变长,形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