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贵州麦岗水库沉积物的矿物磁性特征及其土壤侵蚀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梅  汪美华  王红亚 《地理研究》2010,29(11):1971-1980
对取自贵州西南部紫云县麦岗水库的沉积物柱芯MG1-1进行了包括SIRM、ARM、χlf、χfd、IRM-20mT和IRM-100mT等磁性参数的矿物磁性测量,并计算了ARM/SIRM、HIRM和IRM-100mT/SIRM。根据沉积物的这些矿物磁性特征,并结合137Cs、粒度、TOC、C/N分析结果,推测了麦岗水库流域在1960~2007年(47年)间的土壤侵蚀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麦岗水库流域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虽然存在一些波动,但整体上呈现由强到弱到强再到弱的变化过程。结合降水资料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情况,探讨了影响土壤侵蚀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降水量对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的影响不大,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土地利用的变化可能是引起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广东省东南部惠州市的黄洞水库中取得沉积物柱芯,对其样品做了210Pb 和137Cs 比活度分析、粒度分析和孢粉及炭屑分析,并收集了这一水库邻近气象站的降水数据,计算了1960 年以来的年降水量、夏季(6-9 月) 降水量和24 小时暴雨量。利用上述210Pb和137Cs比活度分析结果建立了沉积物剖面的年代框架,结合孢粉浓度、炭屑浓度与降水量计算结果,对沉积剖面的粒度变化做出了解译,并初步推测1960-2009 年间水库所在流域的土壤侵蚀变化情况及其原因。研究表明,在该亚热带丘陵地区植被覆盖度较高的自然条件下,侵蚀作用对降水量波动和植被(尤其是乔木、灌木等木本植物) 覆盖度变化的响应十分灵敏,水库沉积物的粒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流域内土壤侵蚀相对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选择位于长江三角洲南部区域的3个钻孔CSB4、CSB6和CSB8,开展环境磁学方面的研究,以揭示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记录的显著气候事件。结果显示:3个钻孔都存在明显的S300低值区域,其变化规律为当S300为低值时,磁化率、ARM和SIRM的值较低,而IRMAF80mT/SIRM和ARM/SIRM的比值相对较高,表明磁性矿物浓度降低、粒度变细。同时S300低值区域沉积物以黄色粉砂质黏土为主,含铁锰质结核。IRM获得曲线定量分析结果揭示:沉积物中赤铁矿等高矫顽力组分的含量相对增加,指示长江三角洲区域3次显著的干旱气候事件。在磁性地层及其AMS 14C、光释光测年基础上,推断3次干旱事件发生的时间分别为163―121 ka B.P.(事件I)、57―42 ka B.P.(事件II)和14―10 ka B.P.(事件III),对应海平面相对较低时期,季风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干旱,形成以氧化作用为主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GIS支持下的澜沧江流域云南段土壤侵蚀空间分析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利用ArcView3.2和ARC/INF08.1软件,通过图层叠加、统计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提取西南纵向岭谷区澜沧江流域云南段的不同类型和强度的土壤侵蚀与地形坡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土壤类型和分布、大雨日数以及河流、道路两侧的缓冲区等的相应数据,计算出土壤侵蚀综合度。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坡度等级中,15°25°坡度上的土壤侵蚀最强,其次为8°15°坡地和4°8°坡地;>25°坡地上则较小;不同用地类型的土壤侵蚀程度不同,总体上,旱耕坡地的土壤侵蚀较草地严重,而草地又较林地严重;在各种土壤类型中,黄壤和石灰土的土壤侵蚀最为突出,其次为红壤、黄棕壤和南方水稻土等;河流两侧和道路两侧的土壤侵蚀都较整个流域要严重,而河流两侧又略重于道路两侧;当多年平均大雨日数小于20日时,土壤侵蚀程度基本上随大雨日数的增加而增加;当大雨日数大于20日时,土壤侵蚀程度反而较小,原因在于前期大雨冲刷侵蚀,带走了地表的疏松物质。研究结果可为有针对性地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泥沙和水库淤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怡凯  王诗阳  王雪  姚洪莉 《地理科学》2015,35(3):365-372
以数字高程模型(DEM)、降雨量、土壤、遥感影像等为基础数据,运用GIS与遥感技术,结合RUSLE模型研究辽宁省朝阳市2001~2010 年的土壤侵蚀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如下:① 2001~2010 年土壤侵蚀模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09 年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54.02 t·hm-2·a-1,为10 a 间最低值;② 微度土壤侵蚀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以上2 个指标在2010 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③ 朝阳县是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土壤侵蚀模数的平均值最高,为747.33 t·hm-2·a-1,中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分别为29.2%、32.67%、34.57%、31.41%。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近50年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95,自引:5,他引:95  
徐宗学  张楠 《地理研究》2006,25(1):27-34
本文简要分析了黄河流域降水空间分布规律,用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Kendall法)对流域内77个气象站近50年的降水资料进行了年月降水序列趋势检验,并用线性回归方法与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年降水序列,有65个气象台站呈现下降趋势,典型月(包括1月、4月、7月、10月)中4月、7月和10月对年降水下降趋势贡献较大,但其趋势空间分布情况存在差异。对于所有月降水序列,全年45月以及712月降水呈现下降趋势。而其趋势空间分布,黄河上游北纬35°以南地区除79月外其余月份降水呈现增长趋势。渭河上游及呼和浩特地区降水趋势随月份时有变化,流域内其他地区降水则呈减少趋势。对比两种方法,Mann-Kendall方法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的检验结果中无变化趋势气象站数明显多于线性回归方法,且后者估计出的趋势变化幅度略大于Mann-Kendall方法所估计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新疆阿勒泰地区2002-2011年地表水资源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RS技术支持下,应用气象数据(主要为气温、降水)、基础地理数据及2002-2011年时间序列的Landsat TM、ETM+、MODIS/Terra+Aqua MCD43A4遥感影像产品,对阿勒泰地区地表水资源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索气象因素影响下阿尔泰山冰川积雪和地表水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阿尔泰山6月2日的冰川积雪面积呈波动增加趋势,8月21日的冰川积雪面积则呈波动减少趋势。从景观格局的特征来看,随着夏季冰雪融水量增加,水资源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研究时段内水域总面积增加了57.91 km2,增加面积主要来源于湖泊和水库,2011年的湖泊和水库面积分别为1 044.33 km2和196.27 km2,比2002年分别增加了16.67 km2和101.79 km2;沼泽湿地和坑塘湿地的面积变化呈一定的起伏,2002-2011年间面积分别减少了35.91 km2和24.27 km2,湖泊和水库的破碎度较低,沼泽湿地、河流和坑塘湿地的破碎度高,表明沼泽湿地、河流和坑塘湿地对气象因素变化较敏感。  相似文献   

8.
气候与地表覆被变化对梭磨河流域水文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13  
分析了1960~1990年长江上游梭磨河流域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及其对流域水文的影响。30年来,流域降水有所增加,有林地面积1957~1974年大幅下降,以后有所回升。有林地每公顷蓄积量由1957年的423m^3下降到1998年的177m^3,40年来林地质量不断下降,流域水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年均流量自1972年以来不断上升,洪水频率、洪峰流量和土壤侵蚀模糊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近60年洪泽湖流域汛期降水特征及其与EASM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正伟 《地理科学》2012,(11):1358-1363
洪泽湖流域近60 a来汛期降水的综合分析表明,汛期降水呈现总体增加的趋势,且未来仍呈增加趋势。汛期降水在2000年出现突变,此后呈现明显增加特征,是2000年来洪涝频繁的主要因素。SPI旱涝等级显示,旱涝以1960 s波动最为显著,而2000 s以来SPI值明显偏高。汛期降水与东亚夏季风(EASM)指数存在6 a左右和准2 a的共振周期。在1960~1972年间的6 a左右共振周期上,EASM越强,降水越少;而在1986~1992年的6 a左右共振周期上,EASM与汛期降水呈较弱正相关。1996~2004年间准2 a左右的共振周期上,EASM与汛期降水呈反相关系。  相似文献   

10.
南极洲纳尔逊冰帽的某些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尔逊冰帽是南设得兰群岛的一个小冰帽,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冰帽上降水丰富,冰温较高。冰帽表面运动速度完全由冰帽表面形态和冰帽底床形态所控制,其中E剖面更为复杂。冰帽驱动应力基本小于100kPa.由V/Z~Za曲线得到在V/7为0.6~3×10-9范围内的流动参数:n约为1;B≈4.3×1010dynescm-2sec.这表明在低应力区,冰体流动更接近牛顿流体。  相似文献   

11.
Shibanqiao Reservoir (25°56′56.5′′ N, 105°26′44.5′′ E and ∼1400 m a.s.l.), southwest Guizhou Plateau, SW China, was built in 1958. It lies in an area of sub-tropical monsoon humid climate in a carbonate-rock-dominated catchment of 6 km2. Two sediment cores (24 and 23 cm long)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reservoir, and four soil profiles were sampled in the catchment. Mineral magnetism was measured on all sediment and soil samples. Soil and sediment magnetic measurements together with analyses of sediment 137Cs activity, particle-size, TOC, and C/N revealed changes in soil erosion between 1960 and 2002. During some phases, erosion (probably as splashing and/or sheeting) was relatively low and tended to take place only in the topsoil as indicated by high ARM/SIRM of the sediments. During other phases, erosion (probably as rilling and/or initial gullying) was relatively intense and thus disturbed the deeper soils, as expressed by high IRM−100mT/SIRM. Most of the changes in relative intensity of erosion can be ascribed to fluctuations in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land use/land cover or human activities may account, in part, for changes in soil erosion inferred for four more roughly identified periods.  相似文献   

12.
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暗栗钙土矿质氮动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野外采样,分析了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三个不同放牧强度羊草草原0~30cm表层土壤中矿质氮(NH4+-N+NO3--N)的浓度特征,研究了它们在生长季期间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羊草草原暗栗钙土中矿质氮主要以NH4+-N形式存在,矿质氮含量仅占土壤全氮的0.20%~0.92%;土壤矿质氮含量随草地放牧强度升高而降低,围封禁牧多年的羊草样地矿质氮含量高于轮牧地和自由放牧地;生长季期间0~10cm、10~20cm和20~30cm各层次土壤NH4+-N和NO3--N含量随土壤温度、水分和植物生长吸收的变化而波动明显,不同深度土壤矿质氮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层0~10cm土壤矿质氮含量波动幅度最大:在4月和7、8月份,NO3--N和NH4+-N浓度分别出现峰值;NH4+-N和NO3--N含量随采样深度增加而降低,各采样点0~30cm土壤中NH4+-N含量均高于NO3--N。  相似文献   

13.
上海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时空分布与初始冲刷效应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典型功能区监测降雨事件,研究降雨径流污染时空变化及初始冲刷效应。研究表明,上海中心城区路面径流主要污染物为TSS和CODCr,超出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四倍多;总磷超出Ⅴ类水质标准两倍以上,氮素营养盐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物含量在不同功能区之间显示出相似的分布趋势,交通区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其次为商业区和工业区,居民区情况较为良好。降雨强度是影响初始冲刷效应的主要因素,强度较大的降雨冲刷效应较为明显;不同功能区之间,商业区初始冲刷效应较强,其次为居民区和工业区,交通区冲刷强度较弱;TSS和CODCr在商业区和工业区冲刷强度要大于氮磷污染物质;而在交通区和居民区分异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四川紫色土地区鹤鸣观小流域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四川省南部县鹤鸣观小流域Ⅱ号支沟为研究区,构建了适合紫色土地区小流域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该模型以20m×20m栅格为空间步长,以10min为时间步长,定量分析鹤鸣观小流域Ⅱ号支沟水土流失程度,模拟了各时段每个栅格次降雨侵蚀产沙过程,计算了每个栅格次降雨径流量、侵蚀量与沉积量,并且运用递归算法计算出整个流域次降雨侵蚀产沙量,模型能够评价流域下垫面各因子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鹤鸣观小流域Ⅱ号支沟进行了模型的检验,模拟过程与实测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渭河流域全新世黄土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黄春长 《地理研究》1989,8(1):20-31
根据黄土理化性质与风化成壤类型,孢粉分析与植被,人类聚落位置迁移与河流水文和气候干湿变化关系等,阐明了渭河流域全新世包含三个寒冷干旱—温暖湿润气候变化旋回,每一旋回的周期约为3700年。现在处于第三旋回暖湿阶段后期,隋唐以来的气候状况还将延续5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定分析了科尔沁沙地6—9月不同生境(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动态、月际动态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测定期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各生境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大小为固定沙丘(2.35 μmolCO2·m-2·s-1)>半固定沙丘(1.67 μmolCO2·m-2·s-1)>流动沙丘(1.06 μmolCO2·m-2·s-1);指数模型能够较好地揭示不同生境土壤呼吸对气温变化的响应,但土壤呼吸的月际动态与气温变化不完全同步;各生境土壤在高温环境下的Q10值(土壤呼吸对温度敏感程度)普遍低于低温环境下的Q10值;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基于气温月际变化的Q10值分别为2.34、1.99和1.31,表明不同的植被状况和土壤性质会影响到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方式对白浆土氧化甲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白浆土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CH4氧化潜力存在显著差异。天然草甸表层土氧化大气CH4的潜力最大,如果被开垦成人工林、旱田和水田,则氧化潜力分别降低64%、98%和117%。土壤透气性下降,甲烷氧化细菌数量减少以及活性降低,可能是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后白浆土氧化CH4潜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白浆土氧化大气CH4潜力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草甸和林地土壤氧化大气CH4的潜力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旱田土壤中耕作层下残存的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层次仍保留了较强的氧化大气CH4潜力,氧化CH4速率是耕作层的13倍;即使是在大气中培养,水田土壤整个剖面仍排放CH4,最低层CH4排放率最小。供试白浆土氧化大气CH4速率与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和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与pH和土壤含水量(%WHC)负相关。在一定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决定白浆土氧化大气CH4速率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三江平原湿地CH4、N2O的地-气交换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三江平原3种具有代表性的湿地类型(常年积水的毛果苔草沼泽、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湿草甸和灌丛湿地)进行了为期两年的CH4和N2O现场同步观测。结果表明,湿地全年CH4和N2O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与温度和土壤水分条件密切相关。在发生季节性干旱的年份,生长季(5月10月)CH4排放通量峰值出现在6月和8月,呈双峰型;而在降水充沛的年份,CH4排放通量峰值出现在6、7月份,呈单峰型。冰冻期(11月到次年4月)CH4排放通量十分的微弱,其中灌丛湿地表现为负排放。3种类型湿地N2O通量一般在非冰冻期表现为排放,呈双峰型,5月份融化期为第一个高峰期,7、8月为第二个高峰期,冰雪覆盖期表现为吸收。湿地CH4和N2O通量在春季的融冻期,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