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近百年几代科学工作者在南海诸岛开展的自然科学调查研究,从区域地质地貌、气候、海洋水文、海洋生物、陆地生物、土壤、自然综合体和自然区划等方面对南海诸岛的自然环境进行了综合阐述;继而从国土资源、渔业资源、旅游资源、油气资源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灰沙岛陆地生物资源和水资源、港口航道资源及海洋―大气能资源等方面对南海诸岛拥有的自然资源进行了详细解释。在此基础上,结合其自身禀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提出了科学开发南海诸岛的策略。南海诸岛的开发,除了大力发展旅游业、捕捞业和环礁潟湖养殖业外,应重点推进海洋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与开发。  相似文献   

2.
刘南威 《热带地理》2022,42(7):1214-1216
<正>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菲律宾、越南等部分南海周边国家与美、英等域外大国频繁挑衅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为维护国家主权,韩振华、曾昭璇、陈史坚等学者多次实地调研、撰书立说,为南海史地研究奠定了坚定的基础。韩振华是中国南海诸岛史地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管理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民国时期南海诸岛分群并被命名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1934年统称南海诸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南海诸岛先后被日军窃据和法军侵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军侵占,中国政府和人民不断抗争。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际,1946年12月,中国政府依国际约法派出文武官员收复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1947年3月收复东沙群岛,整个南海诸岛主权回归,迄今已70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周边的南越及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恣意派兵霸占中国南海诸岛部分岛礁,分割中国海疆,在其霸占的多个岛礁上建筑机场及港口,扩军备,掠夺中国海洋渔业资源与油气资源。还屡次制造磨擦,甚至挑起局部战争。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域外大国美国和日本相继介入,支持南海周边某些国家挑衅中国主权,形势更趋复杂和严重。但中国坚定保卫南海诸岛主权,收复部分岛礁。1974年1月,中国海军在西沙群岛永乐环礁自卫反击战胜利,收复了永乐环礁。1988年3月,中国海军在南沙群岛赤瓜礁自卫反击战完胜,乘胜收复与进驻了赤瓜礁、华阳礁、永暑礁、南薰礁、东门礁、渚碧礁和美济礁等7个礁。2012年,国务院批准组建地级三沙市,从此对南海诸岛(除东沙群岛)的管治、建设和开发,揭开了新的一页。最近建成了永暑礁、渚碧礁和美济礁3大人工岛军民共用海空基地,鼎足而立,同永兴岛和海南岛的基地呼应,威镇南海。同时加强外交活动,粉碎了菲律宾提出的、由非法的海牙南海仲裁案临时仲裁庭炮制的荒谬"裁决",捍卫了中国在南海诸岛的主权;优化了南海国际环境,一改南海诸岛中国维权的劣势。  相似文献   

4.
南海诸岛外来地名的命名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孙冬虎 《地理研究》2000,19(2):217-224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英美等国在我国南海海域的测绘活动,给这里的岛礁留下了一大批以英语为主的外语名称。文中论述了南海诸岛外来地名的命名背景及其对我国三次公布官方名称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处理南海地名问题的缺陷,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南威教授长期关注《更路簿》和南海诸岛地名研究,为中国《更路簿》和南海诸岛地名的发掘、考证与文化传承等作出了重要贡献。文章简要地回顾了刘南威教授近50年来对南海诸岛地名研究的主要经历,认为他对南海诸岛地名研究的重要贡献包括:1)发掘10个版本的《更路簿》手抄本;2)最早公开并研究《西、南、中沙群岛渔业生产与水产资源调查报告》;3)考证南海诸岛土地名来源、数量及命名规律。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是最早发现和命名南海诸岛的。据史籍记载,从汉代开始每个朝代都有对南海诸岛命名。中国政府正式对南海诸岛的命名共有4次,分别为:李准巡海对西沙群岛的命名、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对南海诸岛的命名、民国政府内政部对南海诸岛的命名、中国地名委员会对南海诸岛的命名等。详细阐述了每次对南海诸岛命名的背景、经过、特点,地名演变、地名系统化和标准化,存在问题以及每次命名对维护南海诸岛领土主权的意义等。  相似文献   

7.
正2020年8月初,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南威教授的新著《中国南海诸岛史地研究论集》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隆重出版。该书的面世,为了解、研究南海及其众多岛屿,捍卫中国南海诸岛及其周边海域主权,提供了许多可靠、强有力的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刘南威教授对于南海诸岛的研究,功力深厚,堪称业界翘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他便和广东地理学界的几位学者,共同接受商务印书馆的委托,赴西沙群岛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整理南海诸岛的相关资料,供有关部门参考。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他充分发挥工作、生活在南海之滨——广州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上,中国人民不仅最早发现、最早开发南海诸岛,而且最早对南海诸岛命名、最早在南海诸岛行使主权,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历史事实,国内外许多历史书籍有明确的记载,各大群岛上也保留着大量确凿的历史见证.华南师范大学刘南威教授撰写、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南海诸岛地名论稿》,从地名学研究角度出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南海诸岛地名的由来、命名和审定等内容,从不同侧面论证了南海诸岛主权属于中国,是中国南海诸岛地名研究的奠基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该书的出版也具有深远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人工岛的概念、发展和面临的问题及在珊瑚礁上建造人工岛的特点。结合南海诸岛珊瑚礁的实际情况,分析南海诸岛珊瑚礁适宜建造人工岛的地质地貌条件,认为南海诸岛的岛屿、沙洲和干出礁均适合建造人工岛,而受限制的生态环境条件则从珊瑚礁相带方面来分析,并指出人工岛建造工程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人工岛建造导致的水动力改变对珊瑚礁地貌的影响。最后介绍了已建设的和正在建设的人工岛,提出在南海诸岛礁人工岛建设上应注重规划和选址,工程建设应采用"自然仿真"的总体技术思路,力求使人工岛今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南海诸岛地名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静  张争胜  陈冠琦  南文龙 《热带地理》2016,36(6):1045-1056
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是中国政治敏感地带,多国为主权归属问题摩擦不断,研究其地名文化历史演变问题可为维护中国领土主权提供有力证据。基于南海诸岛地名命名、变更和演变等资料,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分析《更路簿》和不同时期公布的南海诸岛命名资料,并利用 GIS 将地名的演变情况进行地理可视化表达,同时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开发者--渔民和老船长等进行深入访谈。研究发现:南海诸岛的土地名主要依据岛礁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而命名,地名的更替、消亡与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关;1935 年公布的地名以音译英文地名为主,1947 年更名以去外国化、美化、纪念地名为主,1983 年对 1947 年所公布的标准地名更改很少,在这 118 个地名中,增加了前几次未公布地名 39 个,这些地名几乎都沿用渔民命名的土地名。  相似文献   

11.
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的渔民习用地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南威 《热带地理》2005,25(2):189-194
分析了现行南海诸岛海地名的4个主要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渔民习用地名的采用;阐述了南海诸岛渔民习用地名的来历,指出记载南海诸岛渔民习用地名最多的,是海南岛渔民手抄的航海针经书《更路簿》以及有关单位的《调查报告》;探明了海南岛渔民对南海诸岛珊瑚礁的分类及其名称的现代含义;考释了南海诸岛各具体岛礁的渔民习用地名所反映的地理特征;论证了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大量采用渔民习用地名,在地名学上和维护领土主权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渔民习用地名或当地渔民习用地名,又叫渔民地名,都是琼、粤渔民给南海诸岛的命名,是南海诸岛土地名。 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渔民习用地名共129个,除“月牙岛”一名外,其它128个全是海南岛渔民给南海诸(?)各岛礁的命名。南海诸岛渔民给南海诸岛各岛礁的命名 叫南海诸岛琼人俗名。 一、渔民习用地名的地(?)类型名称及含义 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的渔民习用地名,有些只列专名,而未写通名,如干豆  相似文献   

13.
1980年以来京津冀区域研究进展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杰  廉亚楠  赵浩 《地理学报》2022,77(6):1299-1319
1980年以来,因研究内容和空间治理重点不同,京津冀、京津唐、环渤海、大渤海等区域名称与区域范围多次变动。作为中国最早开展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区域,越来越受到经济贸易、生态环境、城乡规划等多学科关注。本文基于学术论文和专著、具有影响的科研项目,对1980年以来京津冀及相关区域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评论。归纳起来,研究对象区域经历了“京津唐(塘)—大(环)渤海—京津冀”的变化过程。整体上可分为4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面向京津唐地区,国土规划为主的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研究规模有限;20世纪90年代拓展到大(环)渤海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开展经济贸易科学与地理学交叉研究;21世纪前10年,回归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科学和城市规划科学大规模介入的融合研究;21世纪10年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多学科区域综合研究。其间,中央政府在该区域开展的一系列重大规划,包括20世纪80年代京津唐国土规划和90年代环渤海经济协作区规划,21世纪前10年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和21世纪10年代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与区域研究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在显著增强空间规划和战略决策的科学性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发展,推动了人和自然相互间强烈作用状态下区域复杂系统演化规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王涛  武友德  李君  叶帅  崔红茶 《热带地理》2022,42(7):1050-1060
“人类世”以来,南海海域因周边或域外大国等地缘行为体的介入,使地缘环境变得错综复杂,中国海洋权益不断遭受限制、挤压和挑战。文章从自然和社会基因子系统的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出发,以地名为逻辑起点划分古代-遗传形地名DNA、近代-变异形地名DNA和现代-复合形地名DNA三种类型,构建南海诸岛海域地名国别地缘环境分析框架。结果表明:1)南海诸岛海域地名是在自然基因子系统和社会基因子系统交互耦合作用下形成的。2)因果关联作用下,南海诸岛海域地名遵从“主人―他人―主人”的历史演变规律,导致地名基因在转录和表达上呈现遗传、变异和复合的过程;建构作用下,周边或域外大国以非法手段构建多边争夺南海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的新型地缘关系。3)南海诸岛海域地名基因在转录与表达上是空间与物质显性基因和理念与历史演变隐性基因的交互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地名作为一种既可悟又可视的文化景观,是地域文化在地表的凝结与保留,为了延续南海蓝色地名文化,以南海诸岛地名为例,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在建立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编码信息链和基因谱系的基础上,构建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DNA双螺旋仿生模型。研究发现:(1)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类似于时空演化下的“遗传”优势,表现为基因信息链上自然类基因与人文类基因的融合,凸显中国多元文化基因的优势;(2)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谱系呈现独特的“琼人俗名”根性四维,印证了南海渔民在渔业生产和航海实践不断发展进程中海洋文化的赓续;(3)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分长时性遗传形DNA、暂时性变异形DNA和韧性复合形DNA,显示了中国地名文化景观基因母链DNA在遗传和表达上“名从主人”的原则。本文研究可为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信息有效传承和存储,以及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与安全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土地利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介绍和分析了土地利用和土地变化的研究进展,为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借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土地利用研究主要围绕土地利用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等开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呈现综舍化研究的趋势。研究内容、研究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在研究方法与手段、驱动机理、地区案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选取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模式中较适宜于南海海表面温度(SST)模拟的加拿大地球系统模式(CanESM2),并获取其在IPCC RCP2.6、RCP4.5和RCP8.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模拟的2006-2100年南海SST数据。基于南海诸岛珊瑚礁和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RCPs情景下的珊瑚礁区夏季SST上升趋势,并基于热周指数(DHW, Degree Heating Weeks)及年白化时间指数分析了RCPs情景下的南海诸岛珊瑚礁热压力临时避难所,主要得出以下结论:RCPs情景下,明显变暖的珊瑚礁海域均为南沙群岛; 年白化时间不晚于全球珊瑚礁平均年白化时间的珊瑚礁像元占南海诸岛总珊瑚礁像元的比例,在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分别为17%、29%和42%,均分布在南沙群岛;RCPs情景下,较高纬度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北部为未来南海诸岛珊瑚礁热压力临时避难所。  相似文献   

18.
微陨石对于人类研究地外环境和太阳系的演化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世纪40年代开始,微陨石的收集便成了国际上的热点。尤其是80年代后,通过在南北两极开展微陨石收集,产出了大量的科学成果。我国的微陨石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90年代,而后便处于停滞的状态。本文简要介绍了各国在极地微陨石方面取得的成果,基于我国陨石和微陨石的研究现状,对我国开展极地微陨石研究提出了几点设想和规划。  相似文献   

19.
南海诸岛珊瑚礁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珊瑚礁是具有极高生物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由于受到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等)以及人类活动(如过度捕捞、沉积物、污染物和区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近年来不断处于退化之中。如何保护珊瑚礁资源,以使其能持续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当代和未来人们发展的需要则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介绍了珊瑚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模式,分析了南海诸岛在珊瑚礁国土资源、渔业资源、旅游资源和油气资源等几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及其所面临的自然、人为压力,据此给出了珊瑚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评《华南海岸和南海诸岛地貌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日 《地理学报》2000,55(5):637-638
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赵焕庭等写出的《华南海岸和南海诸岛地貌与环境》,科学出版社 1 999年 1 0月出版。全书近 80万字 ,分十一章 ,分别详细阐述了华南海岸和南海诸岛的研究史、地质与第四纪环境变化、气候与水文、海岸与海岛及海底区域地貌、基岩港湾式海岸、河口三角洲、潮汐汊道、红树林海岸、珊瑚礁、环境资源与开发等。这部书有三大特色 :第一个特点是凸显南海的热带海洋区域特色。用浓笔重墨论述南海特有的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我国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华南沿海 ,是典型的热带海岸植物。对红树林种类、生长环境、生态、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